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翻譯就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
周五學習《醉翁亭記》,看到一個學生走神,立馬讓他翻譯這一句:
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大概是慌了,直接翻譯成:
太守,用自己的諡號(醉翁)來命名。
學生哄堂大笑。
我也笑了:「諡號是皇帝奉送呢,死後才用呢,他的諡號是文忠,歐陽修被貶到滁州,寫這篇文章時才39歲,風華正茂的呀,醉翁是他的別號呀!」他自己也不好意思,低下了頭。
古代名人字,號,諡號
中國古人的姓名和現代一樣,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用來代表個人的符號。我們現在稱某人的名字是什麼與古人是不同的。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古人一誕生就起名,成人後則有字,號;死後有諡號。
名,是在社會上使用的個人的符號。自稱用名,稱人以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和「名」相表裡的,所以又叫「表字」。
古人「名」和「字」的關係有意義相同的,如:東漢創製地動儀的張衡字平子、「擊鼓罵曹」的文學家禰衡字正平,他們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詩人秦觀字少遊、陸遊字務觀,他們名、字中的「觀」和「遊」也是同義。
「名」和「字」有意義相輔的,如:東漢「舉案齊眉」的文學家梁鴻字伯鸞,「鴻」、「鸞」都是為人稱道的兩種飛禽;唐代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因「樂天」故能「居易」。
「名」和「字」有意義相反的,如:宋代理學家朱熹字元晦、元代書畫家趙孟頫字子昂他們「名」、「字」中的「熹」與「晦」、「頫(俯)」與「昂」都是反義。
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書古典,如: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謂德操」句。
古人的「名」、「字」還常用來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輩。先秦時,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長幼,如伯夷、叔齊,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 「仲」就是老二。漢代以後逐漸在「名」或「字」中用同樣的字或偏旁表同輩關係,如宋代文學家蘇軾、蘇轍兄弟共用偏旁「車」表同輩。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還有號。「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
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特別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為自己取號(包括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蓮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蘇軾的東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鄭燮的板橋等,都是後人熟知的;有些別號的使用率甚至超過本名(如蘇東坡、鄭板橋等)。別號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象姓名要受家族、行輩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發或標榜使用者的某種情操。別號中常見的「居士」、 「山人」之類就是為了表示使用者鄙視利祿的志趣。
有以號明志的,如宋周敦頤稱濂川先生,明歸有光稱震川先生。
還有在死後由門人、後人上的尊號(「私溢」),如晉代陶潛的靖節等。
諡號,即死後由皇帝頒賜的榮稱。如宋包拯稱包孝肅、嶽飛稱嶽武穆、清紀昀稱紀文達等。
另外還有「綽號」,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認的別號,是對人的刻畫和形容。如《水滸》裡梁山上一百○八人個個都有綽號,大都準確地描摹了人物性格、特長或生理特點,這些綽號作為姓名的代稱,更是人們所熟知的。
除了上述的字、號之外,歷史上常常用來代替個人姓名的還有:
⒈地名(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職所在地等)。如東漢孔融稱為孔北海、唐代韓愈稱為韓昌黎、柳宗元稱為柳河東或柳柳州、宋代蘇轍稱為蘇欒城等。以地名稱人在封建時代是表尊敬,叫做稱「地望」。
⒉官爵名(包括職銜、封號等)。如東漢發出「窮當益堅、老當益壯」豪言的馬援稱馬伏波(曾任伏波將軍),投筆從戎的班超稱班定遠(曾封定遠侯),三國嵇康稱嵇中散(曾任中散大夫),唐代杜甫稱杜工部、杜拾遺(曾任工部員外郎、左拾遺)等。
⒊以室名、齋名、軒名、堂名為號的。辛棄疾的號稼軒也是取自室名;北宋詩人蘇舜欽,流寓蘇州,築滄浪亭,自號滄浪翁。
⒋在姓氏前加形容詞指稱特定的同姓者。南朝謝靈運和堂弟謝惠連都是詩人,被稱為大、小謝。
(「大小謝」的稱呼在我國古代有兩種說法:一是指謝靈運、謝朓,南朝時兩位齊名的詩人。兩人皆為南朝山水詩的代表作家,作詩又有各自的風格。兩人同族,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經歷有些相似。謝朓詩作受謝靈運影響較大,時人稱謝靈運為「大謝」,謝朓為「小謝」。謝靈運(385~433年):(詳見《晉末宋初二大詩人「陶謝」》)。謝朓(464~499年),是我國格律詩的開創者,即稱為「永明體」新體詩的創始人之一。謝朓出身貴族,曾任宣城太守,人稱謝宣城。謝朓的山水詩受謝靈運的影響,有些作品甚至有摹仿痕跡。但與大謝詩比,詩風清俊流麗,較少繁蕪詞句和玄言成分,觀察入微,善於熔裁。他的詩講究聲律,對仗工整,音韻鏗鏘,詞採華麗,對唐代律詩、絕句的形成有重要影響。頗為李白、杜甫所推許。明人輯有《謝宣城集》。
二是指謝靈運、謝惠連,南朝宋兩位齊名的詩人。 謝惠連(407~433年):是謝靈運的族弟。幼有奇才,10歲能文,工詩賦,深得謝靈運嘉賞。但卻英年早逝,死時僅27歲,其詩存留不多,部分篇章表現其政治上的不得志,及對當時現實隱含不滿。現存作品《秋懷詩》、《雪賦》較為有名。明人輯有《謝法曹集》。)
唐代詩人中老杜(亦作大杜)專指杜甫,小杜專指杜牧。
唐代詩人中老李(亦作大李)專指李白,小李專指李商隱。
老蘇、大蘇、小蘇則指宋代蘇洵、蘇軾、蘇轍父子。
⒌以幾個姓並稱特定的幾個人。如 「馬班」(或「班馬」)指司馬遷(《史記》作者)、班固(《漢書》作者);「元白」是元稹、白居易;「韓柳」是韓愈、柳宗元。還有前面提到的大謝小謝合稱「二謝」,加上南朝另一詩人謝眺又合稱「三謝」;「二程」專指宋代學者程顥、程頤兄弟;蘇洵、蘇軾、蘇轍又合稱「三蘇」。
⒍在唐代還常以行第連同姓名官職等稱人。王維有詩題《送元二使西安》(「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就是其中的名句)、唐詩中屢見《答王十二》、《問劉十九》、之類的題目,都是以行第稱人的。如李白是李十二、韓愈是韓十八、柳宗元是柳八、元稹是元九等。宋代也還有此風習,如秦觀稱秦七、歐陽修稱歐九、黃庭堅稱黃九等。
以上所說的封建社會文人的姓名字號之類,都是封建宗法制度和倫理道德等觀念形態的組成部分。由於它們在歷史上長期存在並被廣泛使用過,又是我們不能完全迴避得了的。如《正氣歌》的作者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祥、善、瑞三字同義),歷代還常稱他「文文山」(自號)、「文丞相」(官職)、「文信國」(封號)等。如果我們對古人姓名字號的知識毫無所知,根本無從識別。所以,為了閱讀古籍以及研究古人思想、風格,還是需要我們對它有所了解的。
司馬遷——名:遷,字:子長
蘇軾——名: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諡號文忠
屈原——名:平,字:原;又紫雲名:正則,字:靈均
韓愈——名: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諡號文
(單諡「文」的是文官最高的諡號了,從宋代以後「文正」便是對大臣的最高諡號(比較有名的如司馬光、範仲淹等死後都諡「文正」),「文忠」次之,「文恭」再次,以下為「文成」「文端」「文恪」「文襄」之類。)
蒲松齡——名: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
白居易——名:居易,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
文天祥——名:天祥,字:履善,一字宋瑞,號:文山
範仲淹——字希文,諡號文正
歐陽修——名: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諡號文忠
杜牧——名:牧,字:牧之
杜甫——名:甫,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
李白——名: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大詩人,號稱「詩仙」。
柳宗元——名:宗元,字:子厚,世稱柳河東、柳柳州
李商隱——名:商隱,字:義山,號:玉生
王羲之——名:羲之,字:逸少,世稱:王右軍
王安石——名:安石,字:介甫,晚號:半山,諡號文
袁枚——名:枚,字:子才,號:簡齋、隨園老人
陶淵明——名:淵明,一名潛,字:元亮,私諡靖節
陶淵明的諡號屬於「私諡」 也就是沒有奏請朝廷 而由他的門人、朋友私下擬定的。
這種情況 通常是不能歸為諡號的 因為任何人都能給死去的親朋好友一個「諡號」
只不過陶潛的名氣太大 品格又高 所以其「諡號」才能被大家接受並流傳
曹操——名:操,字:孟德,小名:阿瞞
劉禹錫——名:禹錫,字:夢得
李煜——名:煜,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世稱李後主
範仲淹——名:仲淹,字:希文
柳永——名:永,原名:三變,字:耆卿,世稱:柳七、柳屯田
陸遊——名:遊,字:務觀,號:放翁
辛棄疾——名:棄疾,字:幼安,號:稼軒 ,諡號忠敏
孟浩然——名:浩然,字不詳
晏殊——名:殊,字:同叔
王勃——名:勃,字:子安
王維——名:維,字:摩詰
孔子——名:丘,字:仲尼
孟子——名:軻,字:子輿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
屈平,字原,(據離騷的自序,應該名正則而字靈均。此依史記及新序,)
陶淵明,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盛唐大詩人,號稱「詩聖」。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
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詩人,字季陵。
陸遊:(1125-1210)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
晏殊(991-1055),字同叔
朱熹,中國南宋思想家。字元晦,號晦庵。諡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