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藝平 吳承學 | 《冰壺秋月》序跋

2021-03-04 漢尊2

本文來源:中國文體(ID:sysuwtx)

吳承學、江藝平 近照

承學寫隨筆往往緣事而發,性情文字,少見清詞麗句,卻顯樸茂深摯。1989年,他的導師黃海章先生去世,他在復旦讀博,無法送別恩師,寫下《冰壺秋月》發表在羊城晚報。當年讀這些文字,遠隔千裡,也能觸摸他痛徹心底的悲傷,從此一襲黑衫一身清氣的海老形神畢肖鐫刻在我的心底。而海老耳提面命的古訓「無望其速成,無誘於勢利」,也鐫刻在承學心中,成為他一輩子的座右銘。

1984年黃海章先生給吳承學、孫立講授詩文

漫漫求學路上,上蒼對承學何其眷顧,一路走來,總能遇見最好的老師——黃海章先生超邁脫俗的淡泊,邱世友先生古風猶存的正直,王運熙先生溫潤如玉的良善,傅璇琮先生宅心仁厚的寬容……透過承學的筆端躍然紙上,栩栩如生。他們為師為人的純粹,一直影響著承學。所謂潤物無聲,莫過於此吧。

2007年侍邱世友先生遊廣州雕塑公園

承學從1992年開始招研究生。弟子們脾性稟賦各異,家境學識不一,在承學眼裡,他們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也意味著「因材施教」需要投入更多時間,花費更多心血。承學並不吝惜於此,每有弟子學成,專著出版,請導師寫序,他都務求寫出每本專著、每個作者的獨特之處。寫序之難,難在知人論世,我讀承學為弟子作的序,猶見弟子性情模樣,想起師生之間的趣事往事,不禁莞爾。平心而論,承學要求學生其實頗嚴,甚至近乎嚴苛,尤其見不得對學問輕慢敷衍。我理解他良苦用心,惟求學生學有所成,不虛度人生,不泯然眾人。

人生在世,要做到不泯然眾人委實很難。承學用一輩子的努力做學問,也用一輩子的努力做自己,一輩子的努力悟透一句話:「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他把這句話用作一本學術專著序文的標題,也融化在平日的所思所行之中,包括各種場合的言辭裡。

 2003年侍王運熙先生和師母遊珠海

我知道,承學內心深處一直有一個遺憾,就是在兒子年幼時沒能陪伴更多。生而為80後獨生子女,兒子的童年是孤獨的,承學在上海讀博士,每次送他離家,在開往廣州火車站的公交站前分別,年幼兒子都免不了嚎啕大哭:「我要爸爸!」5歲那年,寄宿幼兒園的兒子思家心切,約了一個小朋友,白天偵察地形,半夜爬樹翻牆,穿越大街小巷逃回家。幸虧那天我沒出差,聽到兒子拍門叫嚷還以為做夢。天亮後,急忙用自行車把兩個「小逃犯」送回幼兒園,那邊已亂作一團。現在回想起來,後怕之餘,也著實感激80年代的良好治安。

承學的遺憾其來有自——他有六個兄弟姐妹,雖然家境貧寒,且因「家庭出身」飽受白眼,幸有國學功底深厚的父親,還有父親收藏的許多古籍,承學對古典文學的熱愛發端於此,亦由此奠定了他日後的學業根基和事業根基。三十多年前,我隨承學回潮州省親,曾記下一個小片斷:「丈夫的兄弟姐妹多,一屋人圍爐擁坐,盈耳都是年輕人的說笑。公公總是眯起一千多度的近視眼,把笑意藏在厚厚的鏡片後面,守住陶壺茶盅,終日一語不發。公公的頭髮稀短斑白,一副木訥守拙的模樣。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丈夫,探身過去,躬低了寬的肩,垂下一頭濃密的黑髮,向老人討教,常常寥寥數語就點破迷津。」

這樣的家學淵源和父子學緣,在承學和兒子之間已經難以延續。上小學就熟讀《三國》、《水滸》、《西遊記》,參加全國小學生作文競賽拿過獎的兒子,不知從何時起,對枯燥刻板的語文教育生出厭惡,最終高考選擇了生命科學專業。今年春節我們到波士頓探親,除夕之夜,兒子鄭重告訴小孫子:「小時候,爺爺讓爸爸長大了當醫生,爸爸現在就做了和醫生有關係的工作,能夠幫助到生病的人。」80年代出生的孩子,常常被父母告知長大了要當醫生,這是那個年代特有的情懷和情形。兒子並沒有辜負父親期望。至於小孫子,在他心目中,認得許多漢字,會打「中國功夫」(太極拳),會寫毛筆字的爺爺,更讓他著迷。

2020年夏在波士頓的全家福

人生就是這樣,豈能事事如意。當你生出一種遺憾,沒準會收穫另一種滿足。就像兒子,雖然未能延續家學,卻擁有自己熱愛的事業。就像我,雖然看不懂承學的專著,卻能夠分享他的隨筆。

感謝上蒼賜給承學著書立說之餘另一副筆墨。現在,他將其中部分文字收集成書,我一再閱讀,感觸紛紜,書生本色,依然如故。

 

      2020年春節于波士頓

這些文字,是數十年間因人、因事、因書而作的,雖無意為文,皆有感而發。鴻爪雪泥,往事如水,縱時過境遷,而中心存之。

全書分為三類,文章編排大致如下:「憶語」類是對家庭與家鄉、老師和前輩的回憶,以及治學上的感想與寄語。「札記」類為讀書心得,綜論置於前,個案則以時代為次。「序跋」類以前輩、同行、後輩、本人之著作為先後。

我的妻子江藝平並非學術中人,只因長期從事編輯工作,對文字養成特別的感覺。她不但了解本書作者和所寫的事與人,更是書中許多文章的第一讀者。我一貫對文字頗為較真,但寫出文章,經其過目,仍能發現可改之處。往往刪一字即顯簡練,增一字頓見韻味。我們共同生活數十年,相濡以沫卻甚少言謝。本書特意請她寫序,只想藉此機會,說出「謝謝」二字。

     吳承學

     庚子之秋于波士頓

相關焦點

  • 馬未都為人寫序寫跋自有一套規矩,回憶與老夥伴張德祥淘古董趣事
    馬未都年輕時在中國青年出版社當編輯,做的都是文學類圖書,那時很多書,尤其是小說,直接開篇,是沒有「序」這樣事物的,做書的馬未都從沒想過自己有一天要生活在不停與「序」打交道的生活中,更沒想到年過半百之後,竟喜歡上了寫序這件事。
  • 吳承學:類書與文學批評
    《中國古代類書的文學觀念》序吳承學 魏晉以還,因詩賦事類之需,類書日盛。經籍深富,浩如江海,類書包羅萬象而分門別類,便於檢尋徵引,既有利作者用典,亦有助讀者尋典與釋典,故為廣受重視。20世紀以來,類書與文學的關係開始成為學者關注的話題。聞一多先生在《類書與詩》一文中,首次集中討論了類書與初唐詩歌創作之間的相互關係。
  • 朱非書法作品賞析:蘇軾跋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
    (請橫屏觀看)中華文化《送李願歸盤谷序》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寫給友人李願的一篇贈序。韓愈長期以來沒有得到朝廷的重用,他在送李願回盤谷隱居之時寫下這篇文章,藉以傾吐他的不平之氣,並表達他羨慕友人隱居生活的思想感情。
  • 學者吳承學:立足本土研究中國文體學 闡釋優秀學術傳統
    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承學近日接受採訪時說,中國文化要保全並弘揚優秀傳統,同時接受外來文化與新文化的挑戰,吸收其精華,激活自身內在生命力,以建構現代意義的新型文化。吳承學 本人供圖  吳承學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中國古代文體學」和「中國古代文體形態」,致力於賡續和闡釋近代以來受外來學術影響而中斷的傳統學術,著有《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等書,被稱為中國文體學開拓者,獲得第三屆「廣東省優秀社會科學家」稱號。  中國文體學是傳統文學批評中最具本土特色的理論話語基礎。
  • 【吳承學說文體】讀《文體明辨序說》二書獻疑
  • 吳承學:人中難得九方皋
    點擊藍字學衡,添加1922年以來最為堅守的人文學科垂直媒體與服務平臺人中難得九方皋 吳承學吳承學先生作者介紹:吳承學,中山大學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學「逸仙學者」講座教授。第一次給《文學評論》投稿便獲得出乎意外的成功,首戰告捷對我是個很大的鼓舞,學術自信心因此大增。
  • 朱非書法作品賞析:楊萬裡題曾無逸百與蘇軾跋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
    書法內容:蘇軾《跋退之送李願序》:「歐陽文忠公嘗謂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一篇而已。餘亦以謂唐無文章,惟韓退之《送李願歸盤谷》一篇而已。平生願效此作一篇,每執筆輒罷,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獨步。」
  • 序是一種文體名稱,一般是作者陳述作品的主旨和著作的經過等事項
    漢代的序置於書末,原因在於早期的序多由著者本人撰寫,只有全書完成後才能對全書進行總括性的介紹。後來為便於讀者了解書籍的基本情況以及他人作序的增多,序逐漸列於書首,但仍然有一些自序置於書後,如女詞人李清照為趙明誠的《金石錄》撰寫的《金石錄後序》就是如此。跋是對序的補充,放置於書籍的後面,與書首的序遙相呼應。
  • 吳承學經典作品推薦,《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最受讀者歡迎
    吳承學,男,廣東潮州人,現任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2006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0年被聘為中山大學「逸仙學者」講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古代詩文評」「中國古代文體學」「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等。
  • 【吳承學說文體】古代文體學要籍敘錄(二)
    文/ 吳承學 何詩海·
  • 《說文解字》第346課:寫在書籍或文章後面的文字為啥叫「跋」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跋,經傳多假借沛字為之。《大雅》、《論語》顛沛皆即蹎跋也,《毛傳》『顛,僕也;沛,拔也。』拔同跋。」跋本指在草叢裡行走(行走艱難),但山必有草,所以山行也叫跋。這個用法,在現代漢語裡也用。(2)踏,踩。《爾雅·釋言》:「跋,躐也。」比如《詩·豳風·狼跋》:「狼跋其胡,載疐其尾。」《毛傳》:「跋,躐。疐,跲也。老狼有胡,進則躐其胡,退則跲其尾。」這個例子我們上一課講「躓」字時已經舉過,這裡不再詳說。(3)扭轉。
  • 【書跋】金兆藩跋嘉靖本《太玄經》
  • 中國家譜體例概說(二) 譜序 宗譜凡例
    乃歐公譜序,至謂人不知姓之所自出,而昧昭穆之序,則禽獸不若,使人讀之竦然。凡皆以明敦本親親之義,而譜事之修所關非小補也。" 在《(安徽)績溪旺川曹氏宗譜》(民國16年)譜序中,第一篇譜序"旺川曹氏續修宗譜序"是民國16年該譜刊印時,由前翰林院編修江志伊撰寫的。在該譜序中,還刊登了歷屆修譜時的譜序、跋以及相關資料。
  • 你見過歐陽詢寫的《蘭亭序》麼?這才是最接近王羲之真跡的書法!
    如今我們看到的「神龍本」《蘭亭序》便是「響搨法」進行雙鉤製作出來的作品,而對臨本有虞世南本,有褚摹蘭亭,還有最為著名的定武本《蘭亭序》。關於此碑,大書法家趙子昂曾經有一段跋文可謂至論,他說:「古今言書者以右軍為最善,評右軍之書者以禊帖為最善,真跡既亡,其刻石者以定武為最善」。意思是說天人都說王羲之的書法最好,而在王羲之最好的書法當中,乃是他的《蘭亭序》了,但此帖已經失傳很久了,如今存世最好的版本要屬歐陽詢的定武本了。
  • 王羲之《蘭亭序》真跡是如何消失的?慶幸尚存拓本
    王羲之《定武蘭亭序》拓本柯九思本元代柯九思藏本《定武蘭亭序真本》,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其中「湍」、「帶」、「右」、「流」、「天」五字已損。前隔水有清王文冶題字,後隔水有元康裡巎巎、虞集題記,後有王黼、忠侯之系、公達、鮮于樞、趙孟、黃石翁、袁桷、鄧文原、王文治等跋。
  • 黃元吉仙師|《樂育堂語錄》卷一:序
    是為序。  樂育堂弟子等頓首謹序    序一  予笥中舊有《樂育堂語錄節本》,以為尋常勸世文,初不甚厝意。有請印流通者,姑許俟異日考訂,猶淡漠置之也。壬申夏,柳君雲亭自蜀歸,得原本二冊,求予審定者再,亦因叢脞,未汲汲從事。已而至同德堂,見曲君月川案上有此書,且告予曰「甚善。」
  • 以文學滋養人生(序與跋)
  • 《英國普通法的形成》序與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