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開學了,很多家長開始焦慮起來。尤其是小班的媽媽們。擔心孩子去幼兒園不適應,哭鬧、不好好吃飯、不睡覺、會不會尿褲子、有沒有朋友……
幼兒園可以說是孩子的第一個集體生活,也是孩子心理、品格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媽媽們與其在家焦慮的擔心孩子,還不如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就幫助他們養成一些自理的好習慣,讓孩子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生活。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孩子也不是一天就什麼都會了。所以,不要抱著孩子上幼兒園這些技能就自己會了的想法,良好的作息習慣和自理能力,得益於我們日常的家庭教育。而不是全推給老師去幫忙教育,老師更多的精力應該是去關注孩子的教育問題。
近日, 廣東某幼兒園發生的一起女童墜樓案件,引起網友們熱議。 原因是因為當天中午吃午餐的時候,4歲女孩沒吃多少就把老師給打好的飯直接倒掉了,當時老師看到了這個情況之後並沒有說話。
而臨近放學時,其他小夥伴都在積極地等待著放學回家,可是女孩卻被老師單獨留在了2樓,要求女孩反思自己的行為。最後,女孩想翻越護欄回家,不幸墜落。 好在沒有性命之憂,但還是受了不少傷。醫院的診斷是左側頜骨帶骨骨折及軟組織損傷,下巴被上齒由內到外磕穿,出現穿透性裂傷,兩顆門牙脫落,全口牙齒鬆動。
我們常說「民以食為天」,好好吃飯是我們基本的生存技能。而且孩子有處在長身體的關鍵環節,每天的活動量也不少。孩子在家是幾個人照顧她一個,或者至少是1對1,可去了幼兒園,通常是幾個老師看一群孩子,如果孩子自己吃飯都不會,老師一下很難照顧過來,就有可能餓肚子。而且孩子越被家長餵飯越不愛吃飯,尤其是那些被強迫吃飯的。形成一些非常不好的飲食習慣,比如挑食、吃飯要看電視等。孩子入園前,我們最好教會孩子用碗筷自主進食。
網上有媽媽求助,孩子在家各種果汁、飲料,還得換著杯子喝水。上幼兒園之後可以一天不喝水,回來嗓子都啞了。
《幼兒園教育綱要》中提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生命、促進幼兒健康發育作為首要工作。幼兒年齡越小,身體裡就需要比例較大的水分。水是生命之源,可以幫助我們促進代謝、預防便秘。
現在很多孩子都很不喜歡白開水,都要老師、家長提醒才喝水。
明事理的家長知道孩子不愛喝水怪不到老師頭上,有的家長就會覺得孩子在家好好的,怎麼一到學校就出問題,那肯定就是老師沒照顧好,責怪老師不給孩子多喝水。估計沒有人願意受這樣的責怪。所以,會自己主動喝水的孩子,不僅對自己好,老師也要給孩子點讚。
「你還在一個人中午不睡覺,還發出很大的動靜影響其他小朋友休息,家長中午來接孩子回家睡覺,下午再送來學校。」
鄰居家的孩子才上幼兒園幾天就被「叫家長」了,本想著孩子上幼兒園可以輕鬆一點,沒想到自己孩子不午休,中午都得接送。現在很後悔沒讓孩子養成午休的習慣。
午休不僅有助於孩子的身體發育,而且培養孩子獨立入睡和良好的作息習慣,可以讓孩子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生活,孩子們乖乖睡覺,守護孩子的老師也能輕鬆,更有精力在孩子醒來的時候照顧孩子和教育孩子。
有的孩子不願意在學校喝水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自己不會穿脫褲子,少喝水就可以少上廁所,所以孩子在幼兒園就憋尿、不喝水等。
幼兒園裡幾個老師負責這麼多孩子如廁,如果有尿急的情況,難免會尿褲子。如果其他小孩子不尿褲子,就那麼幾個孩子老是尿褲子,孩子之間無意的交流「誰誰誰又尿褲子了」,可能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影響。甚至有的還不敢和老師說自己尿褲子了,老師要過段時間才發現孩子尿了,甚至有可能穿著溼褲子回家,這樣不僅孩子會挨冷受凍,引發感冒。激發家長和老師之間的矛盾。
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掌握這4種基本生活技能,媽媽們就不用過於擔心孩子不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了。當然,也要記得孩子,有問題要大膽地尋求老師幫助,會表達自己需求是很重要的溝通技巧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