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的文化有三個原則,理、象、數。理就是哲學的道理,佛學把理叫做性,明心見性就是體;象,就是宇宙萬有的現象,佛法叫做法相;佛法不大提數,可是很多都牽涉到數,理象數三位一體。任何一個東西,一有現象,中間一定有個數字。我們講一句話,咳嗽一下,也有數,動一下都有數,乃至於咳嗽的範圍多大,都有數。
「易無形埒」,宇宙萬有本體那個叫易,它沒有形象,沒有界限,沒有邊際。它的象數變化,「易變而為一」,這個太易一變,能量一變,變為太初,所謂氣,數學上就是一。宇宙萬有開始就是一,一以前形而上的體是零,空無的。所以數學上這個零,最為難懂。這個零不是代表沒有!數學的零畫個圈圈,代表無窮數、無量數、不盡數、不可知數,太多太多了。
你說宇宙萬有,萬萬有,萬萬萬說不完,都是一加起來的;除了一以外沒有數,只有一個零。二、三都是一相加的,另外定一個名稱而已。所以宇宙萬有都在變化,因為一動就有一,所以老子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的道是個代名詞,就是這個一,因為道一動,有個道,它本身就是一。可是一怎麼生出二?因為有個一,它本身之中就有相對的二。有二,它本身裡就有個三。
三以後不講了,為什麼?宇宙不外乎三變,所以我們東方文化講人生哲學,也是根據這個來的。我們常常講「事不過三」,一個人失敗也好,成功也好,連原諒一個人也不過三次,第四次就不原諒了。三也等於是個極數,已經到了極點,所以「事不過三」。
另外有「一變而為七」,這個說法就更奇妙不同了,這裡牽涉到《易經》的數理。這個氣再變為七分,加上易,就是八個,所以後來《易經》有八卦,所謂「卦者掛也」,是宇宙間的現象掛在那裡,譬如太陽、月亮、金木水火土五個星球。這一段跟《易經》的大象與數有密切的關聯。
「七變而為九」,七這個變化,加上本體,再加上一變,就是九。宇宙萬有的數,一三五七九,是單數是奇數,在易學裡謂之陽數、天數;二四六八十,是雙數是偶數,也叫陰數、地數。變到最高數九,就是極點究竟處了。你們都背過文天祥的《正氣歌》,「嗟予遘陽九」,自己感嘆陽數走到了頂,沒有運氣了,沒有機會了,陽九就是這個意思。
「九變者,究也;乃復變而為一」,九到了極點了,十是另外一個一的開始了,到了一百又是另一個單元,又是一個「一。一者,形變之始也」,太易一變為太初,太初是氣,一變為太始,是成形的開始。所以一講象數的變化,萬物不管有多少千萬億,乃至於無窮,只有一個一,沒有那麼多數。所以中國的數理哲學就是在這十個數裡頭跳來跳去,不承認後面的,後面都是一的變化,「一者,形變之始也」。
「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現在講後天世界的形成。科學也曉得,地球外面有個氣層,叫游離電子層,衝過地球氣層之外就是太空了。中國過去叫這個地方為罡風,所以神仙在空中飛啊飛啊,碰到罡風就被化掉了。我們抬頭看到的這個虛空,那是地球上的虛空,不是太空。
我們小的時候就背《幼學瓊林》,「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所以清陽氣向上升變成天,重濁的氣向下走,構成地球的物質,凝結成為我們的地球。在易經裡,乾代表就是天,代表陽,是清氣,坤代表就是地,代表陰,是濁氣。兩者各司其位,才有宇宙自然的各種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