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的學問,有象、數、辭三派。唐代以前重視象,宋代分為兩派,邵康節重視數,並把數推向了極致,直到今天他的《梅花易數》和《皇極經世》還在流傳;程頤程顥以及他們的傳人朱熹,重視辭,對卦辭和爻辭的解讀,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今天,許多人理解易經,著重在辭上下功夫,不能說不對,只能說沒有把握易的真諦。為什麼這麼說呢?歷史記載明確說,伏羲之時,並沒有卦辭和爻辭。周文王之時,才給配上了卦辭和爻辭。問題來了,那周文王憑什麼給寫出的卦辭和爻辭。按照傳統文化的思維倒推的話,中國人從很少從形式邏輯的角度去推論一個理論體系,中國人更擅長的體悟性的感性思維,所以我們大膽推測的話,周文王是靠「悟」的。接下來的問題,「悟」不是憑空想像,周文王以什麼為線索的呢,那就是卦象,就是我們看到八純卦和它的陰爻陽爻變化所構成的64象變化。由此,我們可以斷言,看易經最重要的是悟「象」。卦辭和爻辭,是幫助我們悟象的。到了孔子時代,對易經依然十分重視,孔子做了進一步解讀。唐(包括唐)以前的人,遵循了這一傳統。
到了宋代,重視辭,不是不對,問題在於我們著意在文字含義上,容易形成「文字障」,什麼意思呢,就是很容易形成一種印象,那就是易經真意藏在文字中,是要我們熟悉卦辭和爻辭,就把握了易經的真意。至於數,除了抽象性的推演,也需要依賴對對象的體悟,梅花易數之中諸多事物與卦象的對應,就是把事物推斷成卦象,然後再抽象成數。
總而言之,真正理解易經,需要的是對「象」的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