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來,許多媽媽們就開始迫不及待地計劃給孩子進行如廁訓練了。特別是,當有計劃要送孩子準備入園的家長, 如廁訓練就顯得更加重要。
在國外,有團隊做過一項研究,發現寶寶一歲半到兩歲之間進行如廁訓練是最佳時期。但是,我國父母給寶寶進行如廁訓練的時間總體偏早,有的甚至從3、4個月大開始就開始大小便訓練。
也由此造成了許多年輕的新媽媽迷茫於給孩子如廁訓練,到底什麼時候開始、如何引導才是最好的選擇。
育兒專家提醒父母:給孩子進行如廁訓練時機很重要,不能只看孩子年齡大小進行判斷,過早給孩子進行效果不好,而過晚進行則有可能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家長要尊重寶寶的發育規律,耐心觀察寶寶出現如廁信號再進行訓練,這樣做事半功倍。
信號一:規律生活作息養成,會在特定的時間段大小便。
一般來說,當孩子養成比較規律的生活作息以後,大小便的時間也會相對比較固定。2歲左右的孩子,泌尿系統和消化系統已經稍微成熟,也更能進行括約肌的自我控制,也就是說,大小便的控制力已經相對好一些了。
此時,父母應該細心觀察孩子日常大小便行為,是否已經具備特定的規律。比如,有的孩子會在睡覺前、睡醒後、喝完奶半個小時左右想要小便,在吃完飯一個小時左右想要大便。
不過這只是七個信號中的一個,我們還需要繼續結合其他的信號進行判斷如廁訓練的時機。
信號二:對大人的話語能夠有自己的理解方式
當大人教孩子如何進行如廁的時候,孩子能夠聽懂並理解大人的指令,也能夠用語言向父母傳達想上廁所的意願。也許孩子會在有大小便欲望的時候捂著小屁股急切地跟父母表達:媽媽,尿尿!
信號三:對如廁行為表現出興趣並會模仿大人
孩子進入喜歡模仿的成長階段,尤其是喜歡模仿熟悉的人和物。當他們看到爸爸或者媽媽上廁所,便會興致勃勃地學著大人的樣子去廁所大小便。好奇心比較重的寶寶也許還會問:爸爸(媽媽),你是在尿尿嗎?這個時候大人可以在衛生間裡放一個寶寶的專屬小馬桶,當孩子跟著大人去衛生間如廁的時候,就可以順便教孩子如何進行大小便了。
信號四:對自己的身體有相關舒適度的意識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會比較關注身體的舒適度。髒了、溼了他們會清楚明確地向大人表達自己不舒服的感覺,他們能夠意識到尿溼褲子或者弄髒褲子會有不好的感覺。準備要尿尿或臭臭的時候就會求助於大人,避免不舒服感覺的出現。
信號五:能夠安靜地持續關注學習某樣新技能
孩子能夠專注投入地去學習新技能,對如廁學習很關鍵。如果孩子還沒有學習的意識,那麼如廁訓練將會變成老母親一個人的事情,這樣往往就會事倍功半。
信號六:有一定的物品整理歸類意識
如廁訓練涉及到的不僅僅只是排便,整個過程其實是一個講秩序的事情。先把褲子脫下來,然後蹲下來,完成排便以後還要記得擦屁股再把褲子穿好,最後還要記得洗手。
當孩子有了分類和排序整理物品的意識,那就意味著孩子有了秩序感。這時候進行如廁訓練就不再是上趕著的事情,而是水到渠成了。
當孩子的如廁信號發出來以後,父母們就可以開始著手進行引導了。在引導的過程中,如果父母沒有放方向,不知道該如何進行,可以按照五步走來進行。
第一步,當然就是給寶寶準備一個專用的小馬桶啦。可以根據孩子的喜好選擇顏色、圖案、形狀等,以防孩子對小馬桶產生排斥感。
第二步,小馬桶跟尿不溼並不相互排斥,穿著尿不溼坐小馬桶也是可以的。這樣可以讓寶寶熟悉如廁時的樣子和感覺,不至於因為不給他穿尿不溼而排斥自主大小便。
這個階段,當父母去上廁所的時候,允許孩子在一旁仔細觀察和模仿父母的舉動。這樣,孩子就知道作為大人是怎樣處理大便和小便的了。給他時間去學習,這樣輪到自己嘗試的時候,不會壓力太大。
第三步,更換尿不溼時,可以特意把寶寶抱去衛生間進行。換下來的尿不溼直接丟進小馬桶裡,讓孩子加深兩者之間關聯的印象,小馬桶才是尿尿和臭臭應該去的地方。養成習慣以後,當要換尿不溼時,孩子也許會主動提出要去小馬桶那裡。
第四步,孩子有嘗試自己如廁的意識以後,爸媽們可以把孩子的尿不溼換成拉拉褲,方便孩子自行穿脫,讓孩子放開大膽地去體驗自行如廁。
第五步,等孩子已經比較熟練自行如廁的各個步驟,不再需要穿拉拉褲來防止尿便拉在褲子上以後,就可以讓孩子穿普通的內褲了。
寫在後面的話:如廁訓練能否成功的關鍵是,在對的時機家長給予適當引導。耐心細心等待孩子如廁訓練信號的出現,當孩子做足了準備,鼓勵孩子自己努力,而不是母親一個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