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樣畫人物的?他寫的《寫像秘訣》現在都有人在用

2020-12-20 一笑聊知

中國畫家其實在很長時期內地位都比較低。

專業的畫師被歸為工匠,而有地位的人則把繪畫當做一種類似下棋、彈琴一樣的消遣。

直到魏晉時期,文人權貴們為了躲避ZZ鬥爭,才有人把精力投入繪畫之中,作為生活中的主要活動。

再加上佛教的傳入,繪畫作為宗教傳播的重要手段,得到廣泛應用。使得這一時期,出現了顧愷之、曹不興、衛協、戴逵、陸探微、張僧繇、曹仲達等知名畫家,繪畫理論也開始出現。

不過,繪畫還是不能和讀書著文相比,就相當於現在中學生的美術課和語數外的地位差異一樣。

哪怕到了隋唐時期,畫家的職業雖然被認可,但其地位還是不能和正經八百的讀書人相比。

著名畫家閻立本,他官至將作少監,也為自己從事繪畫而感到羞愧,告誡子孫:「吾……以丹青見知,躬廝役之務,辱莫大焉!汝宜深誡,勿習此末伎。」(詳情請見拙文《他被譽為「丹青神化」,可他卻不讓兒孫再學畫,為什麼? 》)

而在繪畫之中,人物畫又因為難度係數最高,處於鄙視鏈的末端。

畫人最難可不是一笑信口開河,「畫鬼容易畫人難」已經是個成語了,不信自己查成語詞典去。

一些學習繪畫的文人進入到這個領域後,發現自己連「畫得像」這個條件都達不到,就開始動腦筋另闢蹊徑,提出了「重意不重形」的說法,沒想到反而誤打誤中,契合了藝術創作由客觀到主觀的上升途徑,實現了中國人物畫的彎道超車。

但在宋元時期,受整體氛圍以及統治階層的影響,人物畫在寫實上也有了進步,人物畫家也慢慢受到了文人的尊重和認可。

其中,在寫實人物畫方面,最有成就的、水平最高的除了李公麟,就要數王繹了。

王繹,字思善,為元代後期肖像畫高手,馳名江浙一帶,與元四家之一的倪瓚交情匪淺。

王繹的兩幅作品都跟倪瓚有關。

一幅是《倪雲林像》,就是給倪瓚畫的像,可惜已不知所蹤。

另一幅是《楊竹西像》。紙本墨筆,縱27.7釐米,橫86.8釐米。故宮博物院藏。

《楊竹西像》

這幅畫像畫的是號竹西居士的楊謙。

他是南宋遺民,華亭(今上海松江)人,隱居江南,與倪瓚、王繹等人交往甚密。

這幅畫王繹先畫了人物,倪瓚再補的場景。

王繹充分發揮了毛筆勾線、渲染的長處。先用淡墨通過極輕細的線條勾出面部五官輪廓,然後再用淡墨沿輪廓線條作局部渲染,這樣五官凹凸的結構關係就很自然的表現出來了。

——這個不等同於西方的明暗關係。我國傳統肖像畫重結構而不考慮「外光」因素,因此完全是對面部結構的描繪(這種結構不是肌肉骨骼的構造,而是外表的額頭、眼睛、鼻子、下巴等的不同部位)。

眉、發、須也是先以淡墨一根根地勾出,然後用淡墨渲染,幹後再用重墨或濃墨勾出,再行淡墨渲染,反覆多次,營造出毛髮的蓬鬆感。

王繹在此畫上充分顯示了其線描造型的能力,線條簡練挺拔,格調高潔清逸,使該畫成為肖像畫史中的絕品。

王繹還著有《寫像秘訣》一書,是中國肖像畫史上的第一部理論著作,它詳細論述了肖像畫創作的原則、技法,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

此書開篇則講述畫人物需了解人的面貌部位,而且因四時的不同氣色亦異。然後具體闡述了寫生肖像的步驟技巧。特別是王繹卓識獨具的觀察對象的方法,歷來受到重視和讚譽。

《寫像秘訣》將具體繪製方法分「彩繪法」、「寫真古訣」、「收放用九宮格法」三篇,其中不少方法一直被後世沿用。一笑小時候看街頭給人畫遺像的,就是用的九宮格法。

可惜的是,隨著元朝的覆滅,人物畫在寫實的道路上又一次遭到了停滯。

大部分畫家又走回到了「重意不重形」的老路上。

在當時,對於寫實人物畫一部分人甚至是牴觸的。

義大利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學者利瑪竇將油畫帶入了中國,萬曆皇帝看到後很是欣賞,將利瑪竇留在宮內三天,讓其指導宮廷畫師學習油畫。據說利瑪竇也藉此機會畫了一幅萬曆母親李太后的畫像,但太后覺得太逼真了,尤其是眼睛很可怕,就讓人把畫給燒了。

利瑪竇像

——如果我們結合攝影技術在中國的傳播歷史就可以發現,這個故事並非無稽之談。(攝影術曾一度被國人認為是攝魂術)

明末,中西交往更多以後,福建莆田人曾鯨(字波臣)汲取西洋畫的長處,才再一次推動了寫實人物畫的進步,並形成了「波臣派」。

之後,儘管清朝也有郎世寧、艾啟蒙、王致誠、安德義等西洋畫家帶來了西方繪畫的技術,但影響範圍還是局限在宮廷之內。

直到列強用火槍炮艦強行打開了中國閉塞的門戶後,中國的畫家們才放眼世界。

清末民初,受新文化運動影響的大批青年畫家,抱著「藝術救國」的使命感,漂洋過海,或留學日本,或留學歐洲,學習西方美術,回國後從事新美術教育和新美術運動,促進了中國近代美術的大變革、大發展。

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徐悲鴻

不過這些都已是後話了,一笑以後再做專文講述。

本文是《趣談中國漢字/書法史》姊妹篇,《笑畫中國美術史》(暫名)系列文章。每篇一分鐘,收穫受用一生的知識,你值得擁有!加關注看之前文章,及時提示更新。轉載請標明出處,歡迎出版社與我聯繫。

相關焦點

  • 怎樣把人物性格寫得鮮明一些?
    文/ 賴建平 賴老師,最近老師布置我們寫人物,而且要把人物性格寫得鮮明一些。這事兒讓我很苦惱。我最熟悉的人就是爸爸媽媽和老師、同學。可是,他們都是普通人,不是馮驥才《俗世奇人》中那些性格特點和常人極不一樣的怪人。 怎樣才能把人物性格寫得鮮明一些呢?您能教我一個一學就會的辦法嗎?我相信您一定行的。一定要幫我哦!
  • 《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寫小說如同變魔術,怎樣讓觀眾驚奇?
    理察·科恩將他在金斯頓大學的授課內容寫成一本書,就是後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偉大作家們的創作歷險記》(以下簡稱「《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最初他是想提供一些實用寫作建議,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展開,他更多地講述了偉大的作家是如何解決具體問題的。作者指出,作家具有魔術師一樣的魔力。
  • 《歷史的荷爾蒙3》:寫歷史像是在探礦
    霸氣曹操VS悲情曹操,一代奸雄如何迎接他的至暗時刻?從暖男到槓精,讓梨的孔融竟有雙面人格?李白、杜甫、李商隱、劉禹錫、李清照,相似的人終會相遇……在《歷史的荷爾蒙3》中,作者「歷史的囚徒」用詼諧和激情,還原歷史深處古人的浪漫與孤獨,將過往人物超絕豪邁的詩酒盛情、不為人知的非凡遭際一一道出。
  • 寫作練習課丨怎樣寫人物角色的心理需要
    作  者:滿一堂特邀編輯:董學仁微信編輯:張曉盈怎樣寫人物角色的心理需要小說的產生早於心理學,這沒有疑問。我想,在那段時間裡,人們喜歡讀小說中的心理描述,這有助於理解他人。他寫完《紅與黑》半個世紀,世界上才有了心理學實驗室和心理學家。但沒過多久,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學改變了為數不少的作家,他們有了前不見古人的寫作內容,他們的人物心理描述都超過了司湯達。不要著急,我們先超過司湯達,再超過那些作家。心理學有一個基本原理,我們寫作時必須牢記,不能逾越。這原理是:需要產生動機,動機產生行為。
  • 寫文章的「四個講究」和秘訣(乾貨)
    秘訣:想清楚、說明白、寫通透。古人對於寫文章有兩個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內容,「有序」就是要有條理。文章到底應該怎麼寫?古往今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把它看得很難,難於上青天,常常「心中一團火,腦子一團麻,筆下一團糟」;也有人把它看得很簡單,說寫文章無非就是四個字,即「觀音菩薩」。
  • 畫得像,寫得實,內容精——例談幹部考察材料的撰寫要領
    寫好幹部考察材料,是組工幹部的基本功。和很多機關文稿一樣,撰寫幹部考察材料是「上手易,寫好難」。但是,不同類型的文稿,寫作難點往往各不相同。就幹部考察材料的撰寫來說,難就難在怎樣用洗鍊的筆法、較短的篇幅,對考察對象作出全面、準確、客觀而又充分體現個性差異的評判,避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要像高手畫人物速寫那樣,寥寥數筆,一個惟妙惟肖、活靈活現的形象就躍然紙上。
  • 栩栩如生是字還是畫? 中國字竟然有人這樣寫(組圖)
    小篆出現以前的文化人無論要記錄點什麼,不管是國家大事、百姓趣談還是個人心得,應該都是很困難的事。因為,以遠古的文字記錄,與其說寫字還不如說畫字或者畫畫來得準確。  那時的「水」要寫出波紋;「石」要寫得稜角崢嶸;「馬」要寫出馬首、鬃毛和四條腿;「鹿」更麻煩,還要寫出「枝枝杈杈」的角。還算當時流行的文言文講究的是言簡意賅、提綱摯領,要按現在流行的以千字計算稿費,當時最能寫的作家也得餓死。
  • 那個寫啥像啥的陳忠建,有人拿他和田英章比,算是書法家嗎?
    那個寫啥像啥的陳忠建,有人拿他和田英章比,算是書法家嗎?如果您也喜歡書法,並且經常在網上看一些書法視頻的話,自然會知道我說的這個陳忠建是誰。簡單介紹一下,陳忠建,來自臺灣,畢業於臺灣藝術大學,書法教育工作者。
  • 如何寫人物?從最熟悉的陌生人寫起 | 趙涵漠寫作課最後一天招募
    有人提出幫他點根煙,他有些猶豫,然後同意了,「如果你們需要的話。」   「讓我表現得痞一點?」他笑起來,「我用了30多年克服這個狀態,現在又得演。」 我們倆都計劃好了回溫州要一塊玩,一起去吃海鮮。可是看著她就躺在太平間裡,我接受不了。」回憶到這裡,黃一寧已經不能再說出一句話,大哭起來。 《地下室的沈文裕》,是一篇有關鋼琴天才隕落的故事。故事像剝洋蔥一般層層展開,從童年到成年,從個人到家庭。作者在談及寫作過程時候說:「一開始我認為沈文裕是我的主角,後來我發現他爸爸媽媽對他的影響,特別是他爸爸對他的影響很深,其實他爸爸是主角。」
  • 小學生寫人作文怎樣運用肖像描寫把人物寫活
    中小學作文中最常見的記敘文是寫人的和記事的,無論是寫人的還是記事的,都離不開塑造人物形象,然而看似最常寫的文章,中小學生寫起來卻很難寫好,關鍵的一點在於,不知道如何塑造人物才傳神,今天小徐老師就從肖像描寫入手教會大家如何塑造傳神人物。
  • 印印泥、錐畫沙,這些古人不外傳的筆法玄妙之技,卻被他說透核心
    如果現在你教學生書法,學生問你怎麼能寫好書法?這時你學古人回答說:」印印泥。「,估計你會被學生打死。而古人偏偏這樣說。古人的筆法秘密為什麼說的很模糊?看古人的書法理論書是件很頭疼的事。張旭回答,他也是聽褚遂良說的,用筆必須如印印泥。張旭當時也沒聽明白,偶然一次經過一片平坦的沙地時,隨手用利器在上面寫了幾個字,悟出原來「印印泥」就是「錐畫沙」。就再也沒有下文了。
  • 現代人寫詩詞如何擺脫古人的框架和束縛
    朋友感嘆,好的詩詞都被古人寫盡了,現代人創作的詩詞都在古人的框架和束縛內。我們所寫的每一首詩詞都有古人的詞句和意境。 這句話說的很對,但也不盡然,只是我們習慣性地隨著古人的腳步走,生怕稍有偏差,邯鄲學步也學不像了。我們所閱讀到的詩詞作品《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以及各種詩詞的鑑賞書籍都是古今編著者精挑細選出來的優秀作品,這些精品詩詞,成了古人寫的詩詞的代表。久而久之留在了我們所認知的印象中。
  • 書法怎麼寫?寫好書法,要有技巧
    寫好書法,要有技巧。為什麼今人學習古人書法,一直在臨摹,從未被超越?要知道,學習氛圍是很重要的。古人用的幾乎都是毛筆,雖然是有局限性,但也是專業性!所以,書法要有學習氛圍,並且要持之以恆。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書法的基本規律:書法的橫非平直的氣字頭:上小撇與上橫相連,三橫左低右高,長短不一。
  • 為什麼畫國畫的字都寫得好?就是他率先提出了要求做出了表率
    現在有據可查的:南唐後主李煜曾用金錯書法畫竹,還有郭熙畫的樹、文同畫的竹、溫日觀畫的葡萄等,都是從草書中化過來的。其實在趙孟之前,他的好友錢選也曾提出來要融書法於畫法,畫畫要像寫古隸一樣,運筆得穩重沉樸。只是錢選本身的書法造詣不是特別高,他的作品中書畫融合得沒那麼好,所以沒什麼說服力。只有趙孟這樣書畫雙絕的天才,才能把「書畫同源」很好地表現出來,演繹成大家都能看明白學到手的範本。
  • 孩子作文時寫點錯別字又怎樣?
    文泥是美國一所大學裡的中國留學生,她課餘在給美國的一個一年級男孩當中文輔導教師,小男孩名叫歐文,他的媽媽是與文泥同一個學校的圖書管理員。 歐文是文泥教中文的第一個學生,歐文他想自己出一本書。於是,小男孩先選了一個小動物小蛇,他要給小蛇寫一個故事,然後再給自己寫個作者介紹 ,最後設計書的封面,插圖,寫好、畫好、訂好,做成一本書。
  • 美術研究|原創|黃公望在《寫山水訣》提出畫有四忌、我說寫畫須熟
    古人在作畫或評畫時有四忌,即邪、甜、俗、賴。此四忌最早是元代黃公望在《寫山水訣》篇末中提出的,「作畫大要,去邪』·甜』『俗』『賴』四個字。」黃公望雖未明確闡明「邪、甜、俗、賴」之義,但四忌所指在其繪畫創作及相關著述中有所言說。
  • 古人寫書法是怎樣用筆的?看懂這四個比喻,體會書法秘奧
    姜夔在這段書論中總結了魏晉人用筆的特點,就是「如折釵股」、「如屋漏痕」、「如錐畫沙」、「如壁坼」,古人講筆法,一點也不玄奧,都是從身邊常見的現象做喻,現在的人之所以不易體會,主要是生活環境不同了。下面我們結合字例分析下這四種用筆的技巧。
  • 怎樣把作文寫長一點?
    老師講完這個故事,我們似乎都明白了:自己在寫作文的時候,如果能有這樣曲折的情節,作文就會變得更加生動,作文也就自然而然寫長了。 實踐營小記者 聽濤小學 章浚哲 指導老師 劉愛珍 怎樣擴句 「現在用『有一天』或者『今天』開頭寫作文的舉手我看看。」環顧四周,小觀眾們無人舉手。「那以前用過的舉手。」頓時,全場的小手都舉了起來。
  • 怎樣寫好看圖寫話——從考場作文《盤子大變身》說起
    通過循序漸進的訓練,同學們會觀察分析畫面——會用聯想豐富畫面——會形象生動地描述畫面。今天,就以考場作文《盤子大變身》的點評為例,談談怎樣看圖,怎樣表達圖意。第3幅圖 【畫盤子】小明一臉懵圈,小光拿出畫筆顏料盒。看他的表情笑眯眯的,說明他心裡早有了想法。第4幅圖【欣賞畫盤】    他們把畫好的兩隻魚畫盤掛在牆上,通過兩個人的對話,揭示這篇看圖寫話的主題。怎樣寫話
  • 中國美院教授王冬齡稱,寫竹書打破了前人規矩,比古人寫竹簡還難
    中國美院教授王冬齡稱,寫竹書打破了前人規矩,比古人寫竹簡還難中國美院教授王冬齡的「竹書」好搶眼。他自稱,之所以至今沒人寫,有四大原因,而且自己在毛竹寫書法,是打破了前人的書法規矩,可謂獅子搏象。比古人寫竹簡還難。從曾翔的吼書,邊吼邊寫大字,寫出一堆大醜書,再到邵巖的用針管射墨的射書,用漁網蘸墨撒網而成的漁網書法,醜書的級別一級級往上升,現在又出來亂書大師王冬齡在毛竹上寫書法的「竹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