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家其實在很長時期內地位都比較低。
專業的畫師被歸為工匠,而有地位的人則把繪畫當做一種類似下棋、彈琴一樣的消遣。
直到魏晉時期,文人權貴們為了躲避ZZ鬥爭,才有人把精力投入繪畫之中,作為生活中的主要活動。
再加上佛教的傳入,繪畫作為宗教傳播的重要手段,得到廣泛應用。使得這一時期,出現了顧愷之、曹不興、衛協、戴逵、陸探微、張僧繇、曹仲達等知名畫家,繪畫理論也開始出現。
不過,繪畫還是不能和讀書著文相比,就相當於現在中學生的美術課和語數外的地位差異一樣。
哪怕到了隋唐時期,畫家的職業雖然被認可,但其地位還是不能和正經八百的讀書人相比。
著名畫家閻立本,他官至將作少監,也為自己從事繪畫而感到羞愧,告誡子孫:「吾……以丹青見知,躬廝役之務,辱莫大焉!汝宜深誡,勿習此末伎。」(詳情請見拙文《他被譽為「丹青神化」,可他卻不讓兒孫再學畫,為什麼? 》)
而在繪畫之中,人物畫又因為難度係數最高,處於鄙視鏈的末端。
畫人最難可不是一笑信口開河,「畫鬼容易畫人難」已經是個成語了,不信自己查成語詞典去。
一些學習繪畫的文人進入到這個領域後,發現自己連「畫得像」這個條件都達不到,就開始動腦筋另闢蹊徑,提出了「重意不重形」的說法,沒想到反而誤打誤中,契合了藝術創作由客觀到主觀的上升途徑,實現了中國人物畫的彎道超車。
但在宋元時期,受整體氛圍以及統治階層的影響,人物畫在寫實上也有了進步,人物畫家也慢慢受到了文人的尊重和認可。
其中,在寫實人物畫方面,最有成就的、水平最高的除了李公麟,就要數王繹了。
王繹,字思善,為元代後期肖像畫高手,馳名江浙一帶,與元四家之一的倪瓚交情匪淺。
王繹的兩幅作品都跟倪瓚有關。
一幅是《倪雲林像》,就是給倪瓚畫的像,可惜已不知所蹤。
另一幅是《楊竹西像》。紙本墨筆,縱27.7釐米,橫86.8釐米。故宮博物院藏。
這幅畫像畫的是號竹西居士的楊謙。
他是南宋遺民,華亭(今上海松江)人,隱居江南,與倪瓚、王繹等人交往甚密。
這幅畫王繹先畫了人物,倪瓚再補的場景。
王繹充分發揮了毛筆勾線、渲染的長處。先用淡墨通過極輕細的線條勾出面部五官輪廓,然後再用淡墨沿輪廓線條作局部渲染,這樣五官凹凸的結構關係就很自然的表現出來了。
——這個不等同於西方的明暗關係。我國傳統肖像畫重結構而不考慮「外光」因素,因此完全是對面部結構的描繪(這種結構不是肌肉骨骼的構造,而是外表的額頭、眼睛、鼻子、下巴等的不同部位)。
眉、發、須也是先以淡墨一根根地勾出,然後用淡墨渲染,幹後再用重墨或濃墨勾出,再行淡墨渲染,反覆多次,營造出毛髮的蓬鬆感。
王繹在此畫上充分顯示了其線描造型的能力,線條簡練挺拔,格調高潔清逸,使該畫成為肖像畫史中的絕品。
王繹還著有《寫像秘訣》一書,是中國肖像畫史上的第一部理論著作,它詳細論述了肖像畫創作的原則、技法,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
此書開篇則講述畫人物需了解人的面貌部位,而且因四時的不同氣色亦異。然後具體闡述了寫生肖像的步驟技巧。特別是王繹卓識獨具的觀察對象的方法,歷來受到重視和讚譽。
《寫像秘訣》將具體繪製方法分「彩繪法」、「寫真古訣」、「收放用九宮格法」三篇,其中不少方法一直被後世沿用。一笑小時候看街頭給人畫遺像的,就是用的九宮格法。
可惜的是,隨著元朝的覆滅,人物畫在寫實的道路上又一次遭到了停滯。
大部分畫家又走回到了「重意不重形」的老路上。
在當時,對於寫實人物畫一部分人甚至是牴觸的。
義大利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學者利瑪竇將油畫帶入了中國,萬曆皇帝看到後很是欣賞,將利瑪竇留在宮內三天,讓其指導宮廷畫師學習油畫。據說利瑪竇也藉此機會畫了一幅萬曆母親李太后的畫像,但太后覺得太逼真了,尤其是眼睛很可怕,就讓人把畫給燒了。
——如果我們結合攝影技術在中國的傳播歷史就可以發現,這個故事並非無稽之談。(攝影術曾一度被國人認為是攝魂術)
明末,中西交往更多以後,福建莆田人曾鯨(字波臣)汲取西洋畫的長處,才再一次推動了寫實人物畫的進步,並形成了「波臣派」。
之後,儘管清朝也有郎世寧、艾啟蒙、王致誠、安德義等西洋畫家帶來了西方繪畫的技術,但影響範圍還是局限在宮廷之內。
直到列強用火槍炮艦強行打開了中國閉塞的門戶後,中國的畫家們才放眼世界。
清末民初,受新文化運動影響的大批青年畫家,抱著「藝術救國」的使命感,漂洋過海,或留學日本,或留學歐洲,學習西方美術,回國後從事新美術教育和新美術運動,促進了中國近代美術的大變革、大發展。
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徐悲鴻
不過這些都已是後話了,一笑以後再做專文講述。
本文是《趣談中國漢字/書法史》姊妹篇,《笑畫中國美術史》(暫名)系列文章。每篇一分鐘,收穫受用一生的知識,你值得擁有!加關注看之前文章,及時提示更新。轉載請標明出處,歡迎出版社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