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初我那2個娃,等到準備添加輔食的時候,臉上一臉迷茫,在網上找了資料,統統整理一遍後,發現很多內容大同小異,可是實際上的問題卻沒有得到完美的解決。
不知道即將準備給寶寶輔食的寶媽們,是不是也在困惑輔食應該什麼時候吃?輔食和奶怎麼平衡?剛開始吃輔食應該吃什麼?輔食的工作這麼多,哪些有用,哪些沒有必要?吧啦吧啦各種問題困擾著。
可是這些問題都有答案,網上一查,很多權威的專家都會告訴你如何做,可是看起來,感覺好有道理,可是又好像少了點什麼,下一個專家也是如此。
結果,還是對寶寶添加輔食的實際操作沒有大的幫助,最後只能秉著心動不如行動,擼起袖子就是幹。
現在用自己走過的坑,來談談添加輔食那些事。
首先我建議根據孩子的生長發育和自身情況為基礎,把各家言論當參考,先自己嘗試,根據孩子的反饋在調整,畢竟孩子始終是最重要的決策人。
首先,我們應該知道怎麼才能算上輔食。
輔食即母乳或配方奶以外的富含能量和各種營養素的泥狀食物(半固體食物),它是母乳或者配方奶和成人固體食物之間的過渡食物,能為寶寶的生長發育提供更豐富的營養。
我們都知道母乳是寶寶最理想的食品,但是隨著寶寶一天天長大,單純母乳已不能滿足寶寶的營養需求,還需給予寶寶一些額外的營養物質,也就是輔食,來攝取生長和發展所需的營養。
常見的嬰兒輔食有蛋黃、米粥、米粉、果泥、蔬菜泥、肉鬆、麵條等
1)世界衛生組織(2001年),中國衛生部(2012)等權威機構:建議滿六個月左右再添加輔食。
2)寶寶需要添加輔食的信號:
① 能夠穩定控制頭頸部,在有支撐的情況下(靠在墊子、餐椅或家長身上)可以坐的很穩,不至於跌倒;
② 對成人的食物表現出強烈的興趣,在大人吃東西的時候盯著嘴部和食物看,並有躍躍欲試的神情;
③ 體重達到出生時的2倍;
④ 推舌反射消失,寶寶不再用舌頭將勺子或食物從口中推出。
3)根據添加輔食原則:母乳寶寶6個月添加輔食,奶粉寶寶則可以提前至4個月。
實際上添加輔食的月齡最低是4個月,最遲不要晚於8個月。
只要寶寶到了可以添加輔食的月齡範圍,你應該根據孩子的表現(孩子是否表現出對大人的食物很感興趣),生長情況(是否能靠著坐穩),體重情況(偏輕還是偏重),消化情況(是否消化不良),考慮是不是加輔食,而不是純母乳6個月奶粉4個月的單一指標。
我建議:
當自己有打算給寶寶添加輔食的想法的時候,其實這已經是最佳的時間。這個時候不應該考慮不到月齡該不該給寶寶添加,還不如大膽的嘗試一下。
如果你精心給寶寶準備了輔食,寶寶接受了輔食,但身體出現了異常,比如消化不良,吐奶等,這些異樣正告訴你輔食添加有問題。
可是如果孩子接受後一切良好,這不就說明你已經成功了。
我想說的,誰不是第一次當爹媽,在添加輔食這方面誰不是摸著石頭過河的,專家和權威的建議只能當做參考,而且我們也不必糾結著時間不放,早或者晚10天半個月都沒有什麼大的問題。只要走出第一步,後面的路就知道怎麼走了。
1、優先引入含鐵輔食
母乳是貧鐵食物,不能滿足寶寶對鐵的需要量,因此,滿6個月以後的寶寶,最初的輔食要富含鐵。
2、每次只新增一種食物
切記,添加輔食一種一種地添加,觀察寶寶對這個新食物能否接受,有沒有過敏現象。只有當幾種食物都分別添加過,且寶寶消化良好時,才可以將這些食物混合餵養。
3、由稀到稠,由少到多
即便是同一種食物,但寶寶月齡不同,輔食性狀也要有所調整。正確的輔食性狀應該從「泥糊狀-半固體-固體」進化。
4、月齡不同,輔食的分量不同
4-6個月的寶寶,輔食提供的能量應接近攝入食物總能量的1/3;
1歲時則需接近食物總能量的1/2;
1歲以後,輔食就應成為寶寶餐桌的主角。
5、不建議添加的食物
1歲內的寶寶輔食中不加鹽、少糖、少油。同時,不吃鮮牛奶、蛋清、大豆、花生、蜂蜜、乾果等。
在網上,看到很多寶媽們都在為寶寶做輔食時需要什麼工具而煩惱,有時候又怕買來後用不到,我這邊建議這種性價比高的輔食工具:
1). 輔食界四大天王
料理機:輔食+日常, 細膩, 小份不好處理
輔食機:鄭大一體, 細膩, 小份不好打
料理棒:性價比高, 靈活全能
研磨碗:性價比之王, 肉泥不好處理
推薦組合:輔食機+研磨碗/料理棒+研磨碗
2). 寶寶專屬小鍋:奶鍋, 不粘鍋
3). 其他工具:陶瓷刀,不沾細菌;
4). 食物保鮮工具: 冰格, 輔食存儲罐,一般購買輔食機的時候會有贈送配備
5). 吃飯用具:圍兜, 反穿衣, L型勺, 防潑灑碗,餐椅(媽媽們可以按需選擇)
很多時候會被一些危言聳聽的恐嚇式「科普文」弄的焦慮,一般來說,那些科普文都是在最理想的狀態下進行分析,但是實際生活中意外太多了,我們應該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最後,我一直說一千萬個父母就有一千萬個育兒方法,規則是死的,人是活的。每個孩子在添加輔食的時候情況都是不同的,如果只是根據教科書般的添加輔食,忽略孩子的真實狀況,這一定是不對的。
所以我建議各位家長在添加輔食時記住:
權威機構怎麼說不重要,別人的經驗不重要,根據自己孩子的自身情況做調整,重要的是孩子健健康康吃好睡好,才是你育兒方法的準繩。
不過,還是要提醒,如果孩子真的有特殊情況需要特殊處理,必需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最後希望每個寶寶都能得到科學的護理,健健康康成長。
喜歡我的文章記得點讚、轉發和收藏
有什麼想說、想問的都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我是立志成為相婦教子,出廳堂入廚房的男人,左手鍋鏟右手筆,一半生活一半靈魂,只想分享日常不完美的育兒想法,喜歡可以點讚關注我。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