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智慧:中國古人為什麼相信紅色避邪?

2020-12-20 一堂國學

「周人尚赤(紅色);大事斂用日出,戎事乘騵(紅色戰馬),牲用騂(紅色牛馬)。」——《禮記·檀弓》

紅色、紫色在中國被認為是一種喜慶、吉祥的顏色,這可能與古人的生活實踐有關。

遠古時期,部落聚集,人們發現,黑夜,恐怖蔓延,一堆柴火,熊熊燃燒,紅色火焰可以嚇退一切虎豹豺狼;

清晨,東方破曉,一輪紅日,噴薄而出,紅色陽光足能掃蕩一切陰霾煙霧,魑魅魍魎;

火、太陽、紅色都對應《易經》離卦,先天八卦的正東方,後天八卦的正南方。而火天大有、天火同人、雷火豐、火風鼎、風火家人等卦象,都給人以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這些生活實踐和《易經》思想影響,可能促成了中國古人對火、太陽和紅色的原始崇拜,進而形成了火祛瘟疫,紅色避邪,紅色吉慶的樸素唯物主義觀念,以及過年貼春聯、貼福字、剪窗花、掛紅燈籠、放煙花爆竹,本命年穿紅衣服等習俗。

中國古人認為,基本的顏色一共11種,即「五顏六色」。

而近現代科學研究實驗也證實了這種藝術思維:

1666年,牛頓的三稜鏡光學實驗證實:紅、橙、黃、綠、青、藍、紫,是我們人類可見的七色光

我們平時所見的白光即由七色光組成,白色反面是黑色,加上紅外線和紫外線,正好也是11種,你看中國古人偉大吧!

現代科學研究發現,在可見光中,紅色光的波長最長,依次為橙、黃、綠、青、藍、紫,以紫色光的波長最短。

光的波長越長,穿透性就越強。

紅色光的波長約為625到740納米,是可見光中波長最長的顏色,它的穿透性也最強,所以我們看到東方破曉,泰山日出是紅色的;藍紫色的光因其穿透性最弱而被空氣吸收、折射、反射,所以我們看到天空是藍色的。

光波長短的應用,最廣泛的案例是用於交通指示的紅綠燈系統。

因為紅色光波穿透力最強,所以紅燈成了禁止通行的信號;

綠色波長在可見光中較短,波長為492~577納米,且綠色是一種柔和色,能讓人平靜,所以綠燈代表通行;

黃色光的波長為570至585納米,是紅色和綠色的混合色,波長介於二者之間,穿透能力也較強,所以被當作警告燈使用。

因為紅色在可見光中波長最長,穿透力最強,所以在中國,紅色是喜慶的顏色,過年、新婚、慶典等重大場合,紅色是最重要的顏色。

藏族繪畫用色口訣就有:「紅與橘紅色之王,永恆不變顯威嚴」的說法。

佛教中,阿彌陀佛(無量壽、無量光佛)是紅色的。

美國《心理學月刊》刊登的一項研究顯示,在男性心目中,女性穿什麼顏色的衣服最具吸引力?

答案依然是紅色。

證實了紅色的波長和穿透力對人心理的影響。

商業中,紅色除了警示作用,還以其醒目性被廣泛應用於餐飲、娛樂、零售和傳媒業,比如肯德基、可口可樂、農夫山泉、大潤發、京東、今日頭條等等,主色調都是醒目的紅色,很多品牌也會在新年來臨之際,推出中國紅系列限量版。

因為紅色的刺激性,不僅能激發人們的食慾,更能讓人激動、快樂,產生更多的消費衝動

你喜歡紅色嗎?

相關焦點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重溫《易經》名句,感悟古人智慧!
    《易經》這部經典,是幫助我們了解世間宇宙人生規律的,萬事萬物裡面都有它的常數,也有變數,掌握了這個變數,小到可以改變個人命運,大到可以為天下謀太平。但很多人把這部經典當成看相算命的書了,或者僅僅是把它當作一部哲學經典來研究,就非常可惜了。
  • 《易經》為什麼難學?
    認知現象在我們的《易經》裡面也叫看相,那這種看相的方法,很多人是不相信的。很多人把這種看相當成迷信活動,很多人認為這些現象以及看現象的方法,信則有,不信則無。其實萬事萬物的現象都是自然規律當中的一種,《易經》就是總結自然規律法則的文本。中國《易經》告訴我們任何的現象,你信它也在,你不信它也在。
  • 為什麼圓周360°?一天12時辰?深讀易經,才理解古人智慧不簡單
    圓周為什麼是360度?又為什麼一天12時辰,西方則是24小時制?深讀易經,以及古天文學才理解,古人的智慧實在不簡單記得讀小學的時候,上數學幾何課,學習尺子、圓規、量角儀,老師讓記住一個圓周的角度是360度。但是問老師,為什麼是360°,而不是100°呢?
  • 為什麼圓周360°?一天12時辰?深讀易經,才理解古人智慧不簡單
    圓周為什麼是360度?又為什麼一天12時辰,西方則是24小時制?深讀易經,以及古天文學才理解,古人的智慧實在不簡單記得讀小學的時候,上數學幾何課,學習尺子、圓規、量角儀,老師讓記住一個圓周的角度是360度。
  • 常讀《易經》不僅可窺探古人智慧,還有這4點好處!
    有人說《易經》是講算卦的書,宣揚了封建迷信,這是誤解,是沒了解它的片面說法。《易經》是中國農耕文明的產物,是中國古代先民的智慧結晶,在《易經》中沒有「批八字」、「看手相」的內容,有的卻是對中國古代君子提出的要求,是君子的生存指南,而這本書裡的有價值的部分,仍可以古為今用。
  • 融入日常的這些成語和智慧都源於易經文化?
    而實際上也源於易經裡七卦至八卦的遊魂,歸魂卦。這也是我年少時讀南懷瑾南老的記憶。 同理,為什麼是"不三不四",七上八下? 而非不二不三,五上六下之類呢?這些都對應了易經的變卦之學。卦象居中的三爻四爻對應人道,所以不合人道的人事後來衍生成了不三不四。
  • 中國象棋中的易經智慧
    但是有一點是公認的,那就是只有在中國,陰陽理論的盛行促使象棋雛形的產生,帶有天文性質的佔卜術得以發明,繼而發展成帶有軍事含義的一種遊戲。象棋發展至今,歷經數次變革,有語云萬物類象,我們不妨把象棋還原到易經中,一起來看看裡面蘊藏的易經智慧。象棋分紅方黑方,這可以看作陰陽。
  • 為什麼《易經》可以預測一些事,背後的原理是啥?
    「用輕鬆、簡單、現代的方式,橫亙古今中西對比的時空跨度,帶領大家領略2500多年來神秘、深奧的易經智慧。引領大家理解和體悟易經,探尋易經是什麼,同時更深入的探究易經是怎麼創製的,更深層次的考尋易經秘密背後的秘密。
  • 易經的智慧曾仕強教授易經為什麼淪為算命工具易經三大特性是什麼
    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周文王在被囚禁在獄中完成了《易經》創作,因此《易經》也被稱為《周易》。文王著易,是因為感悟到人類社會的規律與大自然的規律有很多相通之處。但是,為什麼《易經》從一誕生就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甚至成為算命的工具呢?穿越幾千年的《易經》有經歷過哪些坎坷的遭遇呢?請關注本期話題——易經與命運。
  • 秦始皇為何不燒毀《易經》?幸虧古人重視佔卜算命!
    商朝上至國君,下至平民百姓,都相信天神的存在,而佔卜被看作是與天神的交流,比如商王準備發動戰爭,最開始要請巫師進行佔卜儀式,然後進行解卦,看下這場戰爭到底是會勝利還是失敗。最後商王將根據「神」的旨意而下達命令,那萬一佔卜是「大吉之相」,而戰爭的最後結果卻輸了呢?
  • 古人的智慧,可以跟現代人比嗎?
    雖然古代人才濟濟,但現代中國社會和世界人才濟濟。為什麼古代人如此聰明是沒有方向性的,他們必須依靠後天的智慧來培養訓練等等。請注意,發明不是不可能的,它沒有足夠的條件支持!社會發展的根本是經濟發展。乾隆以前,中國的經濟可以說是遙遙領先於世界。然而,自乾隆後期以來,中國經濟經歷了三次科技革命,一直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直到改革開放後才逐漸好轉。
  • 從《易經》看「天圓地方」
    「天圓」就是講的「天道」、「乾道」和古人的宇宙觀,「天道」形圓而實圓,運行不息,在循環往復中實現了文明的進步與升華!「地方」在這裡並不是說地是方的,《易經坤卦》用「直方大」說明了地德的含義!地承載天道,容生萬物,大地的品德就是正直、方正和博大!從古人的井田到現代的耕地,大家看看是不是方的?
  • 理數|智慧之源的《易經》為什麼有人卻視其為迷信、糟粕
    好在幾千年前,聖人們便已反觀過去,把人生的經驗,用六十四卦進行了描述,用以知曉未來,這就是《易經》。《易經》是我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六經之首」,是華夏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 《易經》智慧,在一「變」字——惟變不變
    《易經》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經典著作,它作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內涵無數的智慧。但事實上,這無數的智慧都凝結在一個字中——變。看其名也可窺見端倪:易者,變也。整部《易經》,其實都是在講一「變」字,它以前人長年的經驗知識,講事物變化的規律和法則,所以才叫《易經》。《易經》中的八大卦,其實是代表八種自然現象,乾卦為天,坤卦為地,震卦為雷,巽卦為風,坎卦為水,離卦為火,艮卦為山,兌卦為澤。
  • 易經智慧:心術不正之人,臉上多半有這3種怪相,儘早發現
    第三種:皮笑肉不笑《易經》說:經常皮笑肉不笑的人,多半心術不正很多時候,笑容也可以暴露一個人的內心,為什麼說有些笑容是乾淨的,有些笑容是令人害怕的,就是這個道理。而那些經常臉上掛著「冷笑」的人,其實城府很深,這種人還是儘早遠離好。
  • 清大《易經與國學智慧》課程回顧
    《易經》是我國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經典,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不僅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對中國的哲學、醫學、天文、政治、倫理、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古代,是帝王、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課程。
  • 中國古人的用香智慧--香防瘟疫
    用香防治瘟疫,是中華民族先祖的智慧結晶和經驗實踐。《漢武故事》稱,武帝燒兜末香,香聞百裡。關中方疫,死者相枕,聞香而疫止。說明早在漢代,人們就發現薰香可以殺菌,漢武時期,漢中流傳瘟疫,就是用燻燒香藥的方式抑制了瘟疫流傳。      據中國中醫研究院編輯出版的《中國疫病史鑑》,從西漢到清末,中國至少發生過321次大型瘟疫。
  • 古人云:女人顴骨高,什麼不用刀?老祖宗的觀人智慧,字字有道理
    話雖如此,但是古人卻很相信"觀人"術,喜歡通過觀察人來預測一個人今後的行為。《易經大全》中就有一些觀人方法,被稱作"半個聖人"的曾國藩早年研究《易經》,並結合書中內容加以應用。縱觀古往今來那些成大事的人,都有自己的獨到識人之處。在與人交往的時候,古時的有一句非常經典的俗語:「兩腮無肉不可交」。
  • 易經為何如此神奇,原來和四維空間密不可分,智慧超出我們想像!
    而這種觀點的研究者,正是偉大的物理學家玻爾,他認為物體的粒子與波動是微觀世界量子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當他在1973年來中國訪問的時候,看到了易經的太極圖正是陰陽組成的圖像,他驚嘆的說原來自己研究的這一套理論,中國易經早就說過了!
  • 《易經》智慧:人到中年,依舊落魄,看看這2條規則!
    《易經》乾卦:「上九,亢龍有悔」。《象》曰: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事情發展過了頭,則過猶不及,和日中則昃,月盈則虧,是同一個道理。當一個人順風順水,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不要得意忘形,一定要保持冷靜,以免發展過了頭,而開始走下坡路。早些年,諾基亞手機,是全球的手機老大,可是誰會想到,現在基本銷聲匿跡,被時代淘汰了。為什麼會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