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學易先修心,靠你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點一滴去修煉

2020-12-13 易說蓮花

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個年輕小夥子,上武當山拜師學功夫。師傅讓他學站樁,一天到晚,都是練習站樁。這時候,學功夫的人,開始抱怨師傅,說師傅不把真功夫教給他們。每天練站樁,有什麼意思?

堅持一年,其他人陸續離開,下山去了。只有這個小夥子堅持下來。

三年後,師傅認為小夥子站樁合格,底子打好了,才開始教功夫。

十幾年後,這位小夥子,自己也已成為人師,教新入門的師弟、師妹。這時,他才深切體會到,為什麼當初師傅讓他練習站樁3年。

這3年的站樁,就是打基礎,就像一棟樓的地基,如果沒有這層基礎,學的所謂招式和套路,都只是花拳繡腿,不是真功夫。而基礎打好,底子紮實,後面學招式和套路,一點就通。

我講這個真實的故事,同樣適用學《易經》。

有人抱怨我,在講解64卦時,寫很多生活的案例和內容,不怎麼講爻辭和卦辭。

《易經》流傳幾千年,卦辭和爻辭,每本《易經》書都有,有幾個人,能依據爻辭讀懂《易經》的?幾乎沒有。

我在解讀64卦時,寫的生活案例,表面看是故事,實際上是分析每一個卦背後的規律,事態的應對方法,以及人的心態、修為,也就是天、地、人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這才是學易的重點。

《易經》之所以難讀懂,難入門,是因為習易者,沒有掌握恰當的方法。

讀懂《易經》,只有2個關鍵因素:

一是《易經》的規律。

當你讀通《易經》以後,就會發現,整部《易經》,文字和圖片,都可以去掉,只有規律。

《易經》64卦的陰爻、陽爻的逐一變化,就已經把規律告訴你了。

你可能會說,什麼規律?我沒看出來。

所以,才有卦辭、爻辭、圖形,這些後人加上去的東西,去輔助說明規律。

現代人學《易經》,主次不分,本末倒置,抓不住重點,把重心放在卦辭和爻辭上,忽略規律的變化和發展。

所以,沒有幾個人能學通《易經》的。這些沒學通的人,不是神化《易經》,就是詆毀《易經》。

二是學易人的頭腦,要有悟性。

學易的主體,是人。

《易經》為群經之首。孔子因材施教,不是每個學生,都會教《易經》,因為每個人的天賦不一樣,悟性不一樣。

我遇到很多自以為精通《易經》的人,對易的知識侃侃而談,說得頭頭是道,其實,連易經之門,都沒入。

固執、狂妄、自以為是,凡是懷著這種心態的人,都入不了易門。

你只有懷著一顆道心,平常心,才能入門。

道心,不是說有就有的,要靠你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點一滴去修煉。

這就是為什麼每個卦,我都會寫案例,和生活的運用。

如果你連最起碼的做人的道理都不懂,心態和想法不對,那麼學易,也學不到正道。

有些人,學易以後,變得神經兮兮,走火入魔。

有個人還搞笑,自己炒股失敗了,就說找個師傅學風水,算命,給自己賺生活費。

如果,真的有人,能虛心、耐心、誠心,堅持看完我寫的120篇學《易經》的文章,並在自己的觀念和言行上,真正地有感悟和改變,《易經》肯定會帶給你正面的,積極的影響。

能堅持到最後的人,應該不多,因為,我現在才寫了60多篇,還有一半沒寫完,就已經有人質疑我了。隨緣。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要先學易經
    為什麼要先學易經。
  • 為什麼要先學易經?
    下面說說為什麼要先學易經。我原來呢是帶著孩子先從三字經開始學,覺得是先從簡單的開始然後再難的。現在學習了一段時間發現最好先從易經學習。我們先看看下面這個圖:易經,孝經,道德經,黃帝內經,詩經。而其中,易經為眾經之首。易經是所有經典的起始,就像上山,是先把孩子抱到山頂視野開拓了再往下走好呢還是從山底往上一點點爬好呢?有朋友但心是不是學易經的難度較大呢?
  • 《易經》佔卜乃學易之道
    本節討論的是如何學習《易經》的方法。標題所謂「學易之道」的「道」,應為「道路」的道,因為談論的是學習方法,故也為「道說」的道。常聽人說,學習《易經》太難,讀不懂,學不進去。其實這就是方法不對,初學者一上來就去「啃」那些大部頭的文字,是肯定讀不下去的。古人治易,自古就有條定律,叫做「先筮後易,由技入道」。
  • 為什麼有些人要學習《易經》?不外乎這些原因。你又為何學《易》
    因孔子讀《易經》、編纂《易經》,因此《易經》必然是儒家學派的經典書籍之一。也因此,儒家一定是學習《易經》的。學道者通《易》,出神入化雖然,孔子對《易經》的重新整理,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對於道家來說,《易經》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道家經典。
  • 易經告訴你:一個人想發達,並不只是靠勤勞,建議你讀讀這4句話
    易經告訴你:一個人想發達,並不只是靠勤勞,建議你讀讀這4句話第一句:做人不能好高騖遠,做事要重視原始積累無論是做事也好,還是積累財富也好,都要重視原始積累,也就是開源節流。人的日常開銷,就是一進一出,只有進大於出,一個人才能有結餘。
  • 易經提醒你:一個人能不能發財,靠的不是人脈,建議你讀讀這6句
    對此,老祖宗就總結過許多智慧,以下結合《易經》提醒你:一個人能不能發財,靠的不是人脈,建議你讀讀這6句第一句:做人不能好高騖遠,做事要重視原始積累無論是做事也好,還是積累財富也好,都要重視原始積累,也就是開源節流。人的日常開銷,就是一進一出,只有進大於出,一個人才能有結餘。
  • 不讀易,不懂中國人!不讀易,不知你自己!學易經的人,都怎麼樣了?
    孔子說:「你讓你爸爸打幾下,會怎麼樣呢?跑那麼快是想把你爸爸氣死嗎?」孔子正是在向我們示範易經的思維。跑不對,不跑也不對;讓爸爸打死不對,跟爸爸吵架更不對,什麼都不對。不是非此即彼,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看情況隨機應變。如果去問一個西方人,明天要不要開會?
  • 「出馬仙」要如何「修心」
    文 | 羽少爺圖 | 映山紅晚輩小生又來了,跟大家交流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出馬仙如何修心。很多弟子立堂之後出不來,找到自己師傅的時候,總有師傅不負責的甩下一句「你要修心」。此刻再提起這個問題,是因為晚輩小生經歷了一些事情以後,對於「修心」這兩個字有了一些新的感悟,想與大家分享交流一下。修心,修得是什麼估計大部分人都不太明白,因為所有人都沒有點開、點明修的是什麼。心,在醫學上是一個臟器,修心如果按照字面意思講是讓我們修煉心臟加強心臟功能嗎?
  • 《易經》的「易」說的是什麼?
    這是因為我們所處的歷史時代不同,生活的環境不一樣了。今天我們再去學習古人的經典智慧的時候就有許多的不同理解,這在學習過去的經典身上是很平常的事情,特別是對於《易經》這種玄奧之說來說由於每個人的理解不一樣,以及傳承、地理、學習目標等具體情況的不同,有時候得出來的結果簡直可以說是南轅北轍。面對這種紛紜莫是、無法抉擇的局面,我個人的理解是只取對自己有用的東西。
  • 學了易經不會活用,問題出在不懂「格物致知」,看梅花易數怎麼說
    很多人學易多年,學了很多方法套路口訣,仍然不能開悟,佔斷不準確不應驗,從而懷疑方法的可靠性和自己的悟性,其實真正的問題是沒有做好「格物」的功夫。所謂「物格而後知至」,也叫「格物致知」,是儒家認識論命題。意思是窮究事物的原理而獲得知識。要學習易經預測術,必須探求與研究萬物之理,只要萬物生存、變化的道理探明了,知識也就具備了。
  • 長安雅士淺論圍棋修煉次第
    圍棋與《易經》頗有相通之處,易經道:「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天地萬物……」易經當中,宇宙是由陰、陽兩種相互對立的屬性組成的。而在圍棋中,黑、白雙方恰好也是相互對立的。古代圍棋,有黑白四座子,象徵四季。以白子先行,黑子後行,象徵以白晝開始,夜晚結束。
  • 曾仕強:易經到底在講什麼?讀懂這5句話,你就掌握了易經的精髓
    學習易經,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疑惑:為什麼易經講述的道理這麼深奧,但運用的實際生活中,卻總是感覺遙不可及呢?事實上,易經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高冷,有句話說易經是「百姓日用而不知」,意思就是說我們天天都在使用,但卻並不知道它就在我們身邊。
  • 易經之道:一個人能不能掙到錢,靠的不是人脈,建議讀讀這6句
    對此,老祖宗就總結過許多智慧,以下結合易經提醒你:一個人能不能掙到錢,靠的不是人脈,建議讀讀這6句第一句:做人不能好高騖遠,做事要重視原始積累無論是做事也好,還是積累財富也好,都要重視原始積累,也就是開源節流。人的日常開銷,就是一進一出,只有進大於出,一個人才能有結餘。
  • 《易經》人人可學,那麼學易究竟要注意什麼?
    十翼古人對《易經》十分重視,《禮記》的《五經解》中提到《易經》這門學問時說:「潔淨精微,易之教也。」這也是孔子整理《易經》是所做出的結論,對《易經》的評語。「潔淨精微」這四個字,看起來很簡單,但是他的含義卻很廣,「潔淨」包含了哲學和宗教的意義,簡單來說就是學了《易經》這門學問,他心裡的思想,情緒的波動,是非常清潔寧靜的,「精微」兩個字則是說學《易》的人要頭腦非常冷靜,所以大家晚上不要讀《易經》。頭腦冷靜睡不著影響第二天工作學習。
  • 垃圾分類丨文明新區,源於一點一滴!垃圾分類,踐於一言一行
    文明新區,源於一點一滴。垃圾分類,踐於一言一行。人人做好垃圾分類,家家共享環境之美。
  • 《易經》洩露一個人想成功,並不只是靠勤勞,建議你讀讀這4句話
    易經告訴你:一個人想發達,並不只是靠勤勞,建議你讀讀這4句話首句:為人處事不可以眼高手低,辦事要注重資本原始積累不論是辦事也罷,還是累積財富也罷,都需要注重資本原始積累,也就是節約開支。人的日常花銷,便是一進一出,僅有進超過出,一個人才能有結餘。不要由於自身錢少,也不注重,實際上,要是創建這類「入超過出」的思維模式,而且堅持到底,就能聚沙成塔。
  • 易經:在日常生活中,為什麼數字「1」會最大,數學裡卻又最小?
    易經:在日常生活中,為什麼數字「1」會最大,數學裡卻又最小?最近一段時間,主要在讀《易經》,也有很多的頓悟和很深的體會。《易經》被譽為大道之源,有著深刻的道理和內涵。說得直白一些,讀易的過程,似乎就是在研究人類文化的綿延不息,在李秀筆記看來,我國傳統文化裡整個《易》的理論體系,把我們的文明起源以及歷史都講述的特別清楚。
  • 李向金:《陽明心學》重在修心,那到底該怎麼修心呢?
    本篇的核心內容是「如何修心」,主要是關於「怎麼做的」,當然道理也要讓人家明白,所以,先說「心是什麼」,再說「心如何運作」,最後給出做法。因為涉及的內容比較隱晦,我儘量通俗些,希望大家都能看懂。通生命修煉,可以讓元神重新獲得控制權,這就是自古以來人類進行生命修煉的根本原因。|03從身體修起陽明先生認為:修心,就是去人慾、存天理。其實也就是去識神,見元神。那如何去識神,見元神呢?
  • 日本主婦的「精緻生活」:在瑣碎日常,修煉幸福
    你會發現這些活得精緻的日本主婦們,很少去抱怨眼前的環境,自己的處境,而是憑藉一股強大的內心信念在支撐。在日常的瑣碎紫紅,修煉自己;在一個地方,用盡全力。於是,你看她們在收納整潔方面,做出了一番事業。進,可以拿起筆寫作出書,參加演講,教人收納;退,可以安居在家,分享收拾乾淨整潔的房間,成為家居博主。
  • 為什麼大家都說閱盡世間萬本書也不如讀懂《易經》
    《易經》是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作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即「天人合一」。《易經》長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