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上古文化的集大成者,是看不懂也必買的「暢銷書」!

2020-12-20 身體自我修復研究者

作者:張延生

恐怕還不是個把人這麼看:《易經 》是一部卜筮之書。

張延生 當然不接受這種說法了。他說:

「中國有句老話: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因小失大,這算不了什麼,再把西瓜撿起來就是了。要命的是把西瓜和芝麻混為一談,你告他,他撿的是個芝麻,他不聽,還認為自己抱了個西瓜呢。你告他,《易經 》類萬物之情,他不聽,說沒『萬』那麼一說,只有一個用途,就是算卦。

這就是非要把西瓜指責為芝麻,讓你幹生氣,沒轍沒轍的。咱們就不說道理了,就說點情理吧。把《易經 》說成是一部卦書,這不把先人都糟踏完了嗎? 這也是從根子上鄙薄目己呀,噢,中華文化起源於卜筮打卦,聽著舒服還怎麼著?這不是胡勒嘛。」

此說不完全是出於民族自尊心,而是確實如此。

英國歷史學家託因比著有《歷史》大卷,美國的基辛格博士曾說這部大卷屬「最沒有讀者的暢銷書」。言外之意是說它深奧得讓人難以理喻,以至乾脆不看了,但又非買這部書不可,僅因為它是託因比所著。

可見其人在西方歷史界的地位了。託因比曾把世界各國的古文化歸類為二十六種,而他認為,在這二十六種古代文化中,以陰陽為代表的中華文化是最古老的文化,有兩萬年歷史。

當然,並不是因為託因比說了陰陽文化的年頭是世界之最,我們也就跟著美上了。

託氏很多提法有商榷餘地,例如他把戰後的世界發展動向比喻成我國的戰國時代就不很確切,但他對陰陽文化的提法是在世界古文化這個大尺度比較中而產生的,方法好,結論也就有說服力。

《易經 》是集中華上古陰陽文化之大成者。

眾所周知,我國封建文化的正統是經學,即訓釋或閘述儒家經典的學問。《易經 》在經學中佔有特殊地位,以至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不僅幾乎所有思想家都曾治易,而且幾乎所有帝王也曾與易學有緣,易學影響過封建歷史中的幾乎全部讀書人。

早在先秦時,《易》以上下經及「十翼」合稱「十二經」,此後《易》與《詩》、《書》、《禮》、《春秋》、《樂經》合稱為「六經」。

以後漢武帝時立於學官的「五經」,漢代王公貴族必習的「七經」皆有《易》,隋煬帝以所謂「明經」科取士。

唐初承隋制,以《易》等「九經」科舉取士。唐中期的「十二經」及後來經部中赫赫然然的「十三經」,《易》在其中均舉足輕重。宋代將《易》納入「十經」,國子監教科與進士考試亦以《易》等為「小經」(因字數少)。

《易》在明列入「九經」,清康熙御纂「七經」以《易》為首,清乾隆時的《四庫全書》中首經仍為《易》。

自漢代以降至清代共計有石經七種,七種刻在石碑上的儒家經典並不統一,有的經來回換,而《易》則一氣貫穿。

縱覽歷史,怎麼能把「群經之首」看成是一部卦書呢?又怎麼能把一座大廈的基礎看成是一塊卵石呢?

研易,使張延生 站到了中華文化的源頭。

從這裡的涓涓細流往下望出去,他看到了一條由易所匯集的大河,這就是幾千年延綿不斷,有著頑強生命力和無與倫比的延續性的中國傳統文化。

在世界上如星漢璀璨的古老文化中,有的遭到破壞,有的受到摧殘,有的因出現大斷層而失去光澤,中華文化雖也幾經跌宕,卻不僅相繼不絕,而且代有高峰,蔚為奇觀。

箇中原因在哪裡?

在於源遠流長的陰陽文化奠定了一個厚實的基礎,一切從《易經 》大系統看問題,一切按照《易經 》布局,逐步形成以易理為中樞的大結構,程序相當穩定,場也相當穩定。

前些年學術界曾討論中國封建社會為什麼延續那麼久的問題,其實用不著到外國人的系統論那裡去找答案。

《易經 》本身是描述系統平衡態的,由它誘發的制度和由它生長出的文化一樣,是穩定的,又是難以搖撼的。

我國是人類文明四大發源地之一,傳說的禹鑄九鼎,標誌著我國進入銅器時代。獨立於萬國之表的古代科技體系奠基於春秋戰國,形成於秦漢,發展於六朝隋唐,昌盛於宋遼金元。

它包括:以代數學為主的數學體系;具有相對精確的天體位置計算的天文體系;資料豐沛的人文、自然地理學體系;直交網絡的地圖學體系;中醫中藥學體系;多種經營、連作複種、精耕細作的農學體系;遙遙領先的鋼鐵體系;磚木宮室體系;以及園林、橋梁、絲織、瓷器、巧奪天工的多種工藝品、水密隔艙的艟艨巨艘、手工業設施等等。四大發明不過是雜於其中的佼佼者。

如此豐碩的成果,如果在世界範圍內並且在一個漫長的進程的不同的時期陸續出現,尚不足為奇。

值得深思的是,所有這一切俱產生於華夏黃河流域,並且所有部類的基礎工作在春秋至兩漢時便已一氣呵成!這就不能不讓人想到,在所有這一切的後面,有一股巨大的原動力,也就是符合萬物運動規律的宇宙觀。

是什麼?

往上追,初始的曆法和完備的數術是我國上古的最大的科學成就,是它們衍化並培育了春秋至兩漢的各部類的科學基礎工作,而初始的曆法和完備的數術又導源於哪裡?

是《易經 》。

所謂文化,也就是文明的進化,而文明的進化又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科技進步來推動的。科學和技術不完全是一回事。

科學是正確反映客觀事實及其規律的系統知識,獲得這種知識的過程就是科學活動;技術的本質則是在預定目標支配下的實踐活動。

但在古代,這二者並沒有嚴格的界線,而是在為生產、鬥爭、生活服務的過程中融為一體。

在張延生 舉辦的每一個講座中,上臺照例是講我們的先人創造了些什麼,而先人們的科技文明又是從哪裡來的。好漢不提當年勇,他卻樂於話「當年」。

「在出土的越王勾踐的墓葬品中,有一把銅劍。銅離子是相當活潑的,可這把劍埋了兩千多年了,表面卻一點鏽也沒有生。即使現在的不鏽鋼製品,稍不注意也會生點鏽,所以春秋時的金屬表面保護的工藝水平比當前還強。古人沒有系統的金屬材料學和熱力學理論,他們憑藉什麼能達到這麼高的水準?」

「湖北隨縣出土的曾侯乙編鐘,也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僅從外形看,它對生產模具的要求是極高的,它是用以打擊發聲的,對音準的要求也是極高的。生產一套編鐘,從工藝流程上看,比當前生產一架鋼琴不知複雜多少倍,更何況那時的隨國僅是個不發達的小國。

但隨國的工匠不僅把它生產出來了,而且其校音水平連今人都要嘆為觀止。聯繫到我國自西周初已有七聲十二律,春秋時已用『三分損益法』定弦管長度以及曾侯乙編鐘為避免聲波的互相干擾而作呈扁形,而不得不問:古人憑籍什麼能達到這麼高的水準?」

「再看看管理學。秦統一中國後,在原有的燕趙長城基礎上修建萬裡長城,奠定了現存的基礎。它東起山海關,西迄嘉峪關,綿延六千七百裡,為世界上現存的規模最大的古建築。

隋朝統一中國後,在原有漕渠的基礎上加以開鑿,形成了以東都洛陽為中心,西通關中盆地,北抵河北平原,南達太湖流域的運河系統。其中南北大運河全長三千五百多公裡,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開鑿河道。

且不談工程如何,這一城一河的修建俱是需舉國通力合作的,僅在計劃管理上的成就便是無可比擬的。它在計劃上要關照到國內的方方面面,組織上面對的遍及全國的成千上萬個工區,經費安排、行政措施及各種器材和工程人員的配置,全要求周密有效。

這裡的學問只能比西方目前各種新興管理學科更豐富、更紮實。還是那句話:古人憑藉什麼能達到這麼高的水準?」

「在古遠的殷商卜辭中,記載的現存疾病就達五百條。由《黃帝內經》、《神農本草》奠定的中醫學,至兩漢已具規模。

漢末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為兩漢治療學的代表作。從那時起,兩千年過去了。在當今世界上,凡有悠久歷史的國家,都把本國歷史上產生過的有價值的學術理論作為遺產來對待,也僅僅能表明這個國家曾在歷史上留下的足跡。

一二百年前的東西,對他們來說就已遠遠過時了,更別說兩千年前的著作了,那只是早期的人群對大自然的朦朦朧朧的猜想,其中涉及的知識甚至連當前的小學生都能掌握。

可是唯獨我們中國的《黃帝內經》、《神農本草》、《傷寒雜病論》,不僅經歷了兩千年的考驗,至今一字不易,而且仍是中醫學院的必修課,仍能指導兩千年後的今天的醫療實踐。

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這些兩千年前的醫學理論,在醫學理論高度發達的今天不僅毫不遜色,而且西方醫學理論每向前邁進一步,又都同時存在著向中國的兩漢醫學理論復歸的趨勢,其深奧似乎遠未窮盡。中國的古代醫學家們憑藉什麼能達到這麼高的水準?」

「還有……」

「還有……」

「還有……」

他在講臺上不倦地講著,先民的智慧感動得他熱淚盈眶,他不斷地追索著:憑藉什麼?

「《易》以道陰陽」,莊周的這句話什麼時候想起來,都有一種新鮮感。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搞科學技術的人絕大多數是不吃香的,他們或是在內廷當個供奉,或是混個館亭小吏,看看星相,修修曆法,做些玲瓏剔透的玩藝兒,耍些奇巧的把戲。

他們既沒受過近代以來才逐步形成的階梯式培訓,四周也無學術氣氛可言,看來除實踐外,他們唯一的教科書便是《易經 》,以及在實踐中對易理的揣摩。

陰陽學說啟迪了他們的心智,看到了事物本質中的些許微光,便做出了令人嘆服的貢獻。

正由於此,中國歷史上的科技工作者與尊陰陽五行者沒有什麼明顯的界線,歷史上的諸子百家多講陰陽,道家、五行家、讖緯家更從不同側面遵循著陰陽學說。

因此,他們儘管各有各的本職工作,但又都有科技成就,在不同門派的浩瀚典籍中留下了豐富和寶貴的科技遺產。

例如道家的煉丹術,被稱為道人的外丹黃白術,頗為世人小視,但道家從大量的化學試驗中有意無意地發展了化學,黑火藥便是煉丹術的最卓越的成就,以至李約瑟博士說,中國煉丹術乃世界「整個化學最重要的根源之一」。

《易經 》誘發出的璀璨文明是衡量它的真實價值的尺度,在它的內核深藏不露時便已放出了異彩,從這個事實倒推上去,不難揣摩到,它的內核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整體宇宙觀。

但這裡又有問題了:

既然《易經 》這麼好,衝蕩出了中國的古代科技文明,為什麼《易經 》的故鄉到近幾百年來倒落後了?

尤其是近幾百年來《易經 》並未失傳,反而在清代還形成了新的治易高峰,中國的科技步步趕不上趟,似乎意味著《易經 》的汁液己被榨乾了,在西方文明的衝擊下吃不上勁了,能不能這麼說?

相關焦點

  • 數字易經改運|國際暢銷書作家的銀行卡密碼被改了??
    ,期待師姐們運用數字易經從仙姑進化到女神,期待師兄們從半仙進化到男神!說到錢包,我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主人公—國際暢銷書作家吳錦珠女士就是因為錢包與林老師結緣!我們一起來看美女作家是如何守住財庫的!!著作 《千萬年薪保險巨星》《超速成功五十招》《下一個奇蹟就是你》《中國第一》《無懼與堅持》《我受夠了--梁凱恩像魔術般改變一生》《臺灣領帶業的鼻祖》……著作高達100多本國際暢銷書,營銷全球20幾個國家,讀者高達3億人,2013年以《下一個奇蹟就是你》勇奪全球規模最大的上海國際書展第二名。
  • 易經:牛郎織女星,上古觀星術入門,體味傳統文化魅力
    易經:牛郎織女星,上古觀星術入門,體味傳統文化魅力七夕節原本是我國民間源於上古時期的傳統節日。這個節日是眾多女性的節日,女生們會做比如乞巧、許願、祈福等極富浪漫色彩的活動。因為「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們,人們崇尚美好的愛情,同時也崇拜織女的高超技藝。
  • 貴州驚現上古文字,譽為「天書」,證實是失傳已久的《易經》水書
    《易經》與外國的神話中『天書』的相似之處不只是這,《易經》這本書在中國也是充滿著神奇許多神奇彩,據說《易經》是由三位大佬級別的人物在不同的時期進行創造、修改、解釋完成的這三人分別是上古伏羲、中古周文王、近古孔子。
  • 易經中隱藏了生命周期的秘密,這2個年齡段需注意
    書中曾記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周易序卦傳》說:「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漸者進也。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又說「緩必有失,故受之以損」,三卦都有停止不再進行之意。
  • 失傳千年的《易經》,在貴州老人家發現!專家:這字怎麼看不懂?
    失傳千年的《易經》,在一貴州老人手中被發現!專家:根本看不懂但在2005年,貴州一位叫謝朝海的76歲老人站出來說:「我家有!」當看了老人拿出的幾本書後,在場的所有專家們愣了神,完全不知道這本書的意義,也不知道書上到底是什麼意思。
  • 《易經》中最著名的4句不帶髒字的「髒話」,沒點文化還真看不懂
    眾所周知,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易經》作為「大道之源」「諸經之首」一直備受人們的關注,其中內容包羅萬象,闡述了世間的萬象變化。其中裡邊最著名的4句罵人不說髒字的髒話可謂是非常的經典,一般人還看不懂,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在誇人,沒點文化還真理解不來。
  • 《易經》有4句著名的髒話,流傳至今,連文化人都說過2句以上
    多行不義必自斃多行不義必自斃意為,壞事幹多了,必然會自取滅亡。而這也是現如今社會的一條普遍真理,正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樣,古往今來,但凡是作惡和搞陰謀詭計的人,往往都沒有什麼好下場,最終都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 易經:「走運之前,必有徵兆」,當身邊有這幾件「怪事」,恭喜你
    《易經》是上古先賢通過觀察天地自然的規律,經過長久的思考和實踐,逐漸總結出來的智慧結晶,它「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易道廣大,潔靜精微。易經提醒您:「走運之前,必有徵兆」,當身邊有這幾件「怪事」,恭喜你!怪事一:變得謙虛在《易經》六十四卦中有一卦,特以「謙」命名,這是在六十四卦中最好的、最吉利的一卦,從這我們就可以看出「謙」的重要性。
  • 《易經》的忠告:禍事來臨前的人,往往有3大徵兆,受教了!
    二,德不配位古人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易經》講: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三,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中國上古文化早就有了因果說,比如:古人云:"善守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這便是因果觀點。佛教:"縱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也道出了因果觀念。
  • 周文王臨終留給兒子一段話,是《易經》的核心,專家至今沒琢磨透
    如果只能找一本書代表中國文化,應該選哪本?《論語》?《道德經》?《詩經》?答案是《易經》。把伏羲的先天八卦給擴充到了六十四卦,可以說是對上古《易經》的一個整理概括與創新。周文王50年的時候,自感時日無多的周文王,將自己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周武王姬發叫到跟前,對他說了一段話,這段話後來被記載為《保訓》,是《易經》的核心。
  • 易經:厚德載物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為什麼有些人發財了就出事?
    《易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身邊的人發財,別人出名,當領導,做教授等等你所認為的有出息,你心裡不平衡,但你有沒有想過人家祖上積的德,你沒有?易經: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頭一個疾病,第二個災禍,第三個夭折錢財,車子,功,名,利,祿,這些都有吉兇。啥叫兇財呢?來路不明的,不仁不義不符合道德的叫做兇財。吉財就很好理解了,吉祥,你自己應該得到的。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智慧的大腦獲得的財富掙得踏實錢叫吉財。
  • 貴州81歲老人:拿出失傳3000年的易經,專家:這字怎麼看不懂?
    由於我國的歷史文化趕到,自然在各個朝代中,文字及文化都存在著極大的差異。當老人拿出幾本書後,在場的全部專家們愣了神,完全不明白這本書,也不知道書上到底是什麼意思。經過了解和研究,專家們才發現,原來這書籍是用水族的文字水書寫成的。水書是水族人獨特的古老文字,大部分是口口相傳,這就導致大部分人不明白文字。
  • 《易經》由3位聖人傳承至今,孔子只是其中之一,剩下兩位是誰?
    正是這種對世界的初步認識和把握方式,孕育著中國哲學的萌芽,奠定了中國乃至東方文化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是後來《周易》的思想基礎。《周易·繫辭下》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八卦和易經(易的使用方法和思想)就此產生了。
  • 易經:飯桌上有這「4種表現」的人,往往沒啥真本事,沒必要深交
    提到《易經》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封建迷信,其實這是千百年來的一個誤解。《易經》作為上古時期的著作,其中的內容包羅萬象,除了字面上描述的內容,還有更深層次的內涵。在古代,《易經》被人稱為中國文化的「源頭之書」,主要是因為書中闡述了天地世間關於萬象變化的奧秘,是古代賢人公認的民族智慧結晶。之前有很多人都對《易經》存在誤解,主要是因為刻板偏見。愛因斯坦說過:要改一個人的固定思維,比分開一顆原子還難。
  • 易經:人生有2大「天規」,如果違背,福氣會消耗,提早知道最好
    老話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一個人過於出眾,鋒芒畢露,便很容易遭到別人的忌恨,畢竟人皆有妒忌之心,所以人要懂得謙遜、低調,才能更好地積蓄自己的力量,不至於半路夭折。莊子曾說過:「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意思是一個人的欲望越重,他的靈性、智慧就會越淺,因為心神皆被外界的物慾所牽扯,導致了自己的精神匱乏,若是過度縱慾,甚至還會影響到自己的身體。
  • 《易經》提醒你:一個家族能否興盛,可能幾輩子之前就已經註定了
    《易經》提醒你:一個家族能否興盛,其實在幾輩子之前就已經註定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歷時上下五千年留存下來的珍寶數不勝數。從小到大我們都一直徜徉在書籍的海洋裡,如果讓你選擇一本書來代表中華文化的話,你會選擇什麼呢?
  • 《易經》告誡: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易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引言:在戰場上,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告訴了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所追求,人生在世,我們要有自己所渴望的東西,這樣才能激勵著我們不斷的向前,努力的去奮鬥。
  • 上古三大奇書《山海經》《周易》《黃帝內經》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
    上古三大奇書《山海經》、《周易》、《黃帝內經》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早期證。首先,《山海經》在很多人看來,完全是神話色彩,甚至覺得荒誕不經,但這恰恰是它最為珍貴的地方。
  • 科學家痛批下的《易經》,是類文化、偽科學?楊振寧:它毫無邏輯
    科學家痛批下的《易經》,是類文化、偽科學?楊振寧:它毫無邏輯眾所周知,中國是有著五千年優秀文化的國度,並且古代老一輩給後人留下的一些古書奠基,更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結晶,對於中華民族有著極其特別的重要意義。正如這部被質疑了三千年的封建迷信,如今被證實其存在的科學意義,並且被納入國考之中,它就是《易經》。
  • 《易經》中雷火交加是什麼寓意?
    這個肯定是要有講究的了,中國傳統,大事小情都要看個日子,而這次並沒有向以往一樣按照地理位置去命名,而是選了兩個「神」去命名,肯定不是隨便取的。我們先來看一下雷神和火神。祝融在我國上古時期,是氏族的一個部落首領,他是黃帝的後代,在帝嚳時期,任火官。祝融在任時,通過火術來造福一方百姓。要知道,在上古時期,人們主要以狩獵為生。捕獲到的食物,如果生吃,不僅難吃,還不容易消化。通過生火,才可以烤熟食物。也是因為有了火,遠古的人類才能繁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