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丨多功能靶向納米顆粒治療惡性膠質瘤領域獲得重要研究成果

2021-02-08 AutophagyAdvances

作者 | Li 

編輯 | Van


日前,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神經外科、腦與類腦科學研究院倪石磊教授課題組,在美國化學院雜誌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JCR一區,IF8.76)上發表題為Glioblastoma Therapy Using Codelivery of Cisplatin and Glutathione Peroxidase Targeting siRNA from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文章,這是山東大學腦科學與化學學科交叉的代表成果之一,山東大學為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單位。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博士生、卑爾根大學博士交換生張玉霖為第一作者,神經外科倪石磊教授為通訊作者,合作者包括齊魯醫院,腦與類腦科學研究院和卑爾根大學的其他研究人員。

 

膠質母細胞瘤(GBM)是成人惡性腦腫瘤中最常見和致命的類型,儘管關於GBM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多突破性進展,但當前臨床治療中仍缺乏有效的幹預措施,GBM患者的中位總生存期仍少於15個月。GBM細胞常侵襲性生長在腦組織中,導致單純手術切除很難根治GBM。GBM術後95%復發位於術腔2-3釐米範圍內,因此預防GBM術後局部復發是提高膠質瘤患者預後的有效措施。基於GBM特殊的病理生理特點,我們提出了一種創新的局部化療體系(FA/ Pt-si-GPX4 @ IONPs),該體系是基於多孔氧化鐵納米顆粒(IONPs),其內部搭載了順鉑(Pt)和小幹擾RNA (si-GPX4),搭載藥物的IONPs表面修飾了葉酸,能夠與膠質瘤表面高表達的葉酸受體結合。FA/ Pt-si-GPX4 @ IONPs納米藥物通過聯合基因療法和化學療法靶向誘導GBM細胞發生鐵死亡(Ferroptosis)和凋亡(Apoptosis),起到抑制膠質瘤術後局部復發的作用。

 

我們發現,FA/ Pt-si-GPX4 @ IONPs對GBM細胞U87MG和P3#GBM產生了明顯殺傷作用,但對正常人星形膠質細胞(NHA)沒有明顯作用。納米藥物在細胞內降解過程中,IONPs顯著提高了GBM細胞內鐵離子和亞鐵離子(Fe2 +和Fe3 +)的水平。而Pt抑制了腫瘤細胞核DNA和線粒體DNA的合成,導致了細胞凋亡,此外Pt通過激活NADPH氧化酶(NOX)增加了細胞內H2O2的水平。 不穩定的Fe2 +、Fe3 +和H2O2之間的Fenton反應產生了具有強烈細胞毒性的羥自由基,羥自由基氧化不飽和脂肪酸而引發鐵死亡,同時搭載的si-GPX4抑制GPX4的表達協同提高誘發鐵死亡效果。該治療方法在體外和體內均獲得了顯著治療效果,這表明FA/ Pt-si-GPX4 @ IONPs納米製劑可安全有效地誘導GBM細胞發生鐵死亡和凋亡,FA/ Pt-si-GPX4 @ IONPs納米藥物有望應用於GBM的治療中


      

論文連結: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885649/


轉自山東大學大學新聞網,僅用於學術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仿生超小納米顆粒可靶向小膠質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病
    仿生超小納米顆粒可靶向小膠質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病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6 16:04:28 蘇州大學Zhen Li研究團隊通過仿生超小納米顆粒靶向小膠質細胞來治療帕金森氏病
  • 蘇州大學劉莊教授近期部分研究成果!
    2009年6月加入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被聘為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成果和貢獻:         近年來在生物材料與腫瘤納米技術領域從事研究,圍繞腫瘤診療中的若干挑戰性問題,發展了一系列新型納米探針用於體外生物檢測與活體分子影像,並探索了多種基於納米技術和生物材料的腫瘤光學治療、放射治療、與免疫治療新策略。
  • 王麗麗教授光解水產生氫氣用於癌症治療研究成果發表
    王麗麗教授光解水產生氫氣用於癌症治療研究成果發表 時間:2020-05-21 來源:理學與信息科學學院 近日,
  • 納米顆粒攜帶藥物組合可治療黑色素瘤
    2017年3月17日訊 /生物谷BIOON/ --來自美國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類新型藥物,可以藉助納米顆粒對一種藥物組合進行運輸這樣可以避免黑色素瘤產生治療抵抗。Celecoxib和Plumbagin以特定比例聯合使用能夠協同殺死黑色素瘤細胞。研究人員藉助納米顆粒將藥物直接送達癌細胞,「將多種藥物裝載到納米顆粒中是一個創新方法,可以將多種癌症藥物同時送達需要它們發揮作用的部位。另外一個優勢就是通過藥物聯合,可以使用更為有效且毒性更小的藥物濃度。」領導該研究的Raghavendra Gowda教授這樣說道。
  • ACS Nano:新型納米技術平臺有望加速幹細胞移植領域研究
    2019年9月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ACS Nano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羅格斯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型納米技術,其或能增強對幹細胞移植的研究,有望幫助改善多種疾病人群的治療,包括阿爾茲海默病、帕金森疾病、其它神經變性疾病和中樞神經型損傷等。
  • 上海交大研究團隊在用於癌症治療的納米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陶可副研究員、孫康教授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在納米材料領域取得了新進展,研究成果以「A simple yet multifunctional nanoformulation for eradicating tumors and preventing recurrence with
  • Nature子刊:治療性B肝疫苗新進展,淋巴結靶向納米疫苗免疫新機制
    HBVpreS1作為治療性B肝疫苗的新功能靶點,最近獲得了概念性驗證。但是, preS1是弱免疫原性的功能表位,如何充分合理調動機體免疫系統,誘導針對弱免疫原性表位的高效抗體應答,仍然是目前的關鍵問題,也是疫苗免疫學領域的普遍問題。病毒樣顆粒(以及近些年受到日益關注的鐵蛋白)等納米顆粒載體對於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提高抗體應答的效果早就得到廣泛重視和認可。
  • 趙雙良教授團隊《ACS AMI》:納米水凝膠在生物膜環境中的「機械...
    微納界面體系的基礎研究屬於化工-化學交叉前沿,既不適用傳統唯象理論,也無法採用量子力學開展研究,如何發展合適的定量模型來描述界面作用機理是微納界面體系研究面臨的瓶頸和挑戰。 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趙雙良教授(現加入廣西大學)課題組聚焦這一學科前沿,發展及應用統計力學模型並結合計算機模擬,對微納界面體系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在界面體系熱力學及分子擴散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特色研究成果。
  • 北京大學工學院侯仰龍教授課題組在分子影像診療探針領域取得重要...
    研究背景近年來,過渡金屬碳化物納米結構引起了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特別是碳化鐵納米材料,因其較高的飽和磁化強度、優異的穩定性、高效的催化活性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點,在納米磁學、費託合成催化、電化學能源存儲與轉換以及生物醫學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潛力。
  • 工學院侯仰龍教授課題組在分子影像診療探針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年來,過渡金屬碳化物納米結構引起了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特別是碳化鐵納米材料,因其較高的飽和磁化強度、優異的穩定性、高效的催化活性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點,在納米磁學、費託合成催化、電化學能源存儲與轉換以及生物醫學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潛力。目前的碳化鐵製備方法繁瑣,常常採用成本高、形貌難以控制、操作也較繁複的高溫固相反應或者雷射熱分解等技術。
  • 妊娠相關疾病的納米治療——生殖醫學領域的下一顆新星
    納米治療技術涉及到了分子結構水平工程。納米醫學和納米傳送系統以受控方式將藥物遞送至靶位點或靶器官,從而在得到最大化的治療功效同時將治療的脫靶效應降到最低。在生殖和婦產科相關疾病的治療過程中,人們往往擔心納米治療會影響到配子、胚胎的發育,或對女性生殖器官產生不利影響,因而限制了納米治療技術在生殖及婦產領域的應用。
  • 清華譚旭研究組合作發文報導體內靶向基因治療新方法
    清華譚旭研究組合作發文報導體內靶向基因治療新方法清華新聞網1月26日電 1月24日,清華大學譚旭研究組與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董一洲研究組合作在《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上發表了題為《一種實現體內基因剪切的非病毒性的CRISPR/Cas9輸送系統》(A non-viral CRISPR/Cas9 delivery
  • 暨南大學陳填烽團隊在納米藥物腫瘤免疫細胞治療上取得新進展
    舉報   近日,暨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陳填烽教授團隊在基於腫瘤免疫治療的納米藥物設計上獲得新突破
  • 西電在材料領域國際頂級期刊ACS Nano發表研究成果
    5月2日,國際材料領域頂級學術期刊《ACS Nano》(期刊影響因子13.942)在線報導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材料學院同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所合作的最新研究工作「Ultrathin Piezotronic Transistors with 2 nm Channel Lengths」。
  • 多篇文章解讀腫瘤浸潤領域重要研究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報告,共同解讀腫瘤浸潤性研究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分享給大家!【2】Nat Biotechnol:納米顆粒能夠靶向腫瘤浸潤T細胞doi:10.1038/s41565-018-0342-5最近,範德比爾特大學研究者們通過設計一種納米粒子,能夠穿透腫瘤浸潤的免疫細胞並促進其產生抗腫瘤免疫反應。他們進一步發現這一手段能夠有效治療人類黑色素瘤組織。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提出光熱和光動力協同治療腫瘤新策略降低腫瘤...
    通常PTT和PDT協同治療的抑瘤率都大於95%,但腫瘤的後期復發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因此,構建一種能降低腫瘤復發率的新型PTT/PDT協同治療納米藥物體系,對腫瘤後期研究和臨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利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聚多巴胺(PDA)作為載體同時負載血紅蛋白(Hb提供氧氣)和光敏劑(Ce6)構建小尺寸的納米顆粒,再將小顆粒包裹進酸敏感PEG-PEI膠束中,表面再修飾能夠腫瘤靶向的透明質酸(HA)成為高滲透、酸敏釋放複合PTT/PDT協同治療納米載體。
  • 諾華內部放棄實體瘤領域CAR-T研究計劃,CAR-T治療實體瘤緣何如此之...
    記者 | 金淼編輯 | 任悠悠1據BioCentury消息,諾華在12月5日的工作會上表示,放棄內部對實體瘤領域CAR-T的研究計劃。但是仍將持續同合作夥伴推進該療法的進一步發展,並且內部尋找解決第一代產品所存在的問題。
  • 國內首個治療黑色素瘤靶向藥上市
    因《非誠勿擾2》而被市民廣泛知曉的黑色素瘤,因為電影中表現出的病情發展快、治癒率低等問題,一度讓身上有痦子和黑斑的市民高度緊張。昨天,首個國產用於治療局部進展或轉移性黑色素瘤的靶向藥獲批上市。這是我國企業獨立研發、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生物製品創新藥品,用於治療既往標準治療失敗後的局部進展或轉移性黑色素瘤。  目前,腫瘤免疫治療領域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抗程序性死亡-1(PD-1)受體等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上,它和傳統的化療和靶向治療不同,主要是通過克服患者體內的免疫抑制,重新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細胞來殺傷腫瘤,是一種全新的抗腫瘤治療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