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真的「要完」嗎?

2021-02-15 爸爸真棒

疫情以來,關於反思美國教育的文章不斷冒出來,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美國教育要完!

這些內容如今集中出現,恐怕和美國疫情嚴重,推特治國的川普政府,以及陷入僵局的中美關係有關。雖然我從來也不想說美國政府的好話,也始終覺得美國在一些事情上犯了大錯。

但如果客觀理性來分析:美國教育是否已經糟糕到一文不值?它的優勢和劣勢到底有哪些?我們中國學生還有必要再赴美留學嗎?

作為一個在國內既接受過普通教育(菜小),也接受過頂尖教育(985),而如今孩子在美國接受基礎教育的人,我可以負責任地說:美國教育,真沒有刷屏熱文所描述的那麼脆弱,相反,它依舊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

01 。

低齡教育的快樂,是有道理的

美國教育受抨擊最多的,恐怕是它的「快樂教育」

如今一些熱文會直接告訴你——快樂教育破產啦!

這些批評快樂教育的人認為:快樂教育就等於不學無術。根據咱們中國人的經驗,學習本來就是個痛苦的過程,不痛苦就學不到東西。

所謂:學海無涯苦作舟嘛!

那麼,美國教育究竟快不快樂呢?快樂,低齡教育很快樂。

比如,我家孩子在上幼兒園的時候,每天光腳在校園裡奔跑。他們春天種蔬菜,夏天採野花,秋天摘果子,冬天挖泥巴……

矽谷有所小學,因為谷裡不下雪,為了讓孩子們體驗到冰雪的樂趣,還特意搞了幾輛冷櫃車,跑去附近山上運了幾車雪,堆在學校的操場上讓孩子們去打滾兒。

你可能會問,能這麼幹的學校,莫不是超級有錢的貴族學校?並不是,普通公立而已。

哪怕上了小學,在一二年級的時候,孩子們也天天養個蟲子玩個小鳥,似乎總也學不到什麼「正經東西」。

但是我說過,美國教育的快樂,從來都是在低齡階段。

而無數教育學研究和名人故事都會告訴你——低齡的快樂教育,是很有道理的!

最早的華人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從小就在數學上天賦異稟。可他的父親楊武之(著名數學家),卻從不願意去急著去「開發兒子的天賦。

相反的,每當楊振寧拿著數論書去向父親請教問題時,父親都會勸他「慢慢來,不著急。

於是,楊振寧的童年,有大把時間用來和小夥伴們做一些無用卻快樂的事情——製作簡易幻燈機,在牆壁上放電影;在家裡做化學實驗;在自家屋頂看北鬥星;跑到荷花池溜冰;在坡頂上騎自行車……

父親的「慢慢來」保護了楊振寧對科學的熱愛,所以楊振寧本人也從不贊成小小年紀就埋頭苦讀,他說:「如果你做一件工作感到非常苦,那是不容易出成果的。」

過早的苦讀,不光收效甚微,還容易磨滅孩子對學習的興趣。這一點上,美國在低齡階段的快樂教育是有道理的。

02 。

小學高年級起,快樂教育蕩然無存

在小學三四年級左右,其實美國教育的進度,就逐漸和中國教育相差無幾了。

就拿數學來說,我們經常開玩笑說美國人數學很爛,但美國的數學教育真的差嗎?我家孩子今年四年級,練習冊的差不多有一塊磚那麼厚。這和國內的教科書比起來,恐怕絲毫也不遜色了吧?

而美國老師,也絕不是很多人心目中,那種只會亂誇孩子的「傻白甜」。前段時間居家避疫,我家孩子上的全是網課。有幾次,我女兒作業大概寫得潦草了些,結果隔天老師就發來郵件,問我孩子一天會花多長時間在作業上。

我如實回答:「半個小時吧。」

沒想到老師十分嚴肅地表示:「半小時完全不行。四年級的小孩,每天起碼要寫三個小時作業。」

另外一次,我家兒子也是沒有認真完成作業。他們的老師更加乾脆,在給全班上完網課之後,直接開著攝像頭,專門盯著他一個人,活活做了一個多小時的練習。

說實話,這兩件事完全刷新了我對美國老師的印象——恍惚之中感覺穿越回了中國,面對的完全就是中國老師,特負責的那種。

總之,如果把受教育的整個過程看成「一條路」的話,那麼美國教育是一條開始容易,越往後就越艱難的登山之路。等進入大學教育,你會明白什麼叫做真正的「學海無涯苦作舟」。

03。

壓力山大的高等教育

我曾利用業餘時間,在美國一所大學學習。第一個學期,為了「輕鬆一些」,我只選擇了三門功課。當時信心滿滿——我想自己堂堂一個985大學的「高材生」,應付這樣的學習還不是綽綽有餘?

沒想到現實「啪啪」打臉。

短短三門課,每天光是寫作業,就要寫到半夜十二點到一點。其餘時間,做社會調查,和同學開會討論,準備公開演講……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批完分數的考卷攤開,赤裸裸地擺在進門的地方自取,簡直比當年準備高考衝刺還要慘無人道。

但,不可否認的是,壓力山大的美國高等教育,依舊是全球領先的。

根據QS世界大學排行榜(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世界最佳的20所大學中,有超過一半位於美國。

△三大榜單Top20(綠色為美國大學)

美國名校,培養出一大批先進技術和研究領域的領導者——

MIT(麻省理工學院)至今已經誕生了80位諾獎得主;MIT校友創辦的公司年營業收入總和已經超過2萬億美元。如果將其視為獨立經濟體的話,能在全球排名第11位;

耶魯大學,畢業生裡包括了5位美國總統,多國政治要員,和13位在世的億萬富翁。截止2019年,大學校友和學者中,一共產生了62名諾貝爾獎得主;

△畢業於耶魯大學的美國總統,分別是第27任威廉·霍華德·塔夫脫、第38任傑拉爾德·魯道夫·福特、第41任喬治·布希、第42任比爾·柯林頓、43喬治·沃克·布希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培養出107位諾獎得主。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在此領導了「曼哈頓計劃」;諾貝尓物理學獎得主歐內斯特. 勞倫斯在此發明了回旋加速器;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西博格等在這裡發現了十六種化學元素,其中第97號元素「鉳(Berkelium)」即是以「伯克利」命名的。

此外,伯克利還培養了大批高科技界的創業者,比如英特爾創始人戈登·摩爾和蘋果公司的創始人之一斯蒂夫·蓋瑞·沃茲尼亞克,以及特斯拉的聯合創始人馬克·塔彭寧等等。

類似的美國大學,讓我一一列舉,估計要寫上一天一夜。

其實,越來越難的學習節奏,是符合人類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特徵的。

就好比一個人,你在他三歲的時候給他背1斤重的東西,然後每年逐漸加碼,那麼等到30歲,他也許可以毫不費力地背著100斤的東西快速前進;但如果讓他三歲就背著100斤的東西前進,恐怕只會把他壓到身體崩潰、懷疑人生。

△截圖自知乎問題「美國孩子的學習壓力大嗎?」下面的回答(部分)

所以,儘管如今各個自媒體上,以及美國自己的媒體上,都在劈天蓋地地批評美國教育,但如果你真的信了「美國教育要完了」,那我還是勸你冷靜一下。

04。

美國教育的幾大「頑疾」

說過了美國教育的優點,也不得不談一談它所面臨的最大問題。美國大部分地區的公立學區由當地城鎮運營,並由地方財稅提供資金。一個城鎮的居民越富有,房屋的價值越高,上繳的房產稅就越高,相應地,該地區的學校所獲得的資金就越多。 美國《大西洋》雜誌曾經刊登過一篇名為《好學校、富學校;差學校、窮學校》(Good School, Rich School; Bad School, Poor School)的文章,對教育不公平的問題進行了探討。

文章將康乃狄克州的幾個不同學區進行了對比,結果發現——富裕學區格林威治,每年光是針對一個學生的支出,就比貧困學區布裡奇波特多6000美元;高收入地區的學生可以在學校裡輕鬆獲得心理學專家的諮詢輔導,擁有(學校免費發放的)個人筆記本電腦和最新教科書;而貧困地區的學生,卻用著15到20歲的「高齡」教科書,合用電腦,沒有心理諮詢老師…… 另外,因為學區沒錢,貧困地區的老師工資也比較少,班級學生人數又偏多,造成優質教師工作壓力倍增,紛紛逃離…… 康州最近對學生的英語和數學技能進行了測試,結果發現:貧困學區的合格率僅為60%左右;而富裕學區的合格率高達90%以上。 美國教育的另一個問題,是過於強調「領導力」和「體育運動」的重要性,卻忽視了對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教育的推崇。 多年以來,「數學好」的孩子曾被許多美國人視為「書呆子」;啦啦隊長和橄欖球明星在學校裡的受歡迎程度,遠遠高於理科學霸…… 幾十年過去之後,美國教育界終於尷尬地發現——儘管擁有世界一流的STEM教育體系,如今的美國孩子,很少有人再願意去學習科學技術了! 2009年,美國大學生的人數比1985年增加了超過50%。但是在「數學」和「統計學」這樣的STEM專業,2009年的畢業生只比1985年多了區區400多人。 而學習「視覺和表演藝術」的美國學生,比學習計算機科學,數學和化學工程的三科的學生,加起來還要多。 在美國大學的理工科專業中,外國留學生佔據了主導地位。根據美國國家政策基金會的數據——國際學生佔電氣工程全日制研究生的81%,計算機科學79%,工業工程的75%,統計數據學的69%,機械工程的63%,土木工程的59%,和化學工程的57%。 

05 。

如今的美國教育,依舊值得去體驗嗎?

最後,回到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對於咱們中國人來說,美國教育,是不是還值得去體驗? 要搞清這個問題,先要來看看我們中國人在美國體驗的,究竟是哪個層次的教育。

美國知名教育研究者讓·安永(Jean Anyon)曾對美國教育的分層現象進行過深入的研究。當時,她對分屬三個經濟社會階層的5所學校進行了長期觀察。

1980年,根據觀察結果,安永發表了一篇後來在教育界被廣泛引用的論文《社會階層與隱藏的課程》(Social Class and the Hidden Curriculum of Work),詳細闡明了美國不同階層的學教育之間,所存在巨大的差別——

位於「工人階層」社區的學校強調「遵守規章流程」,教學充滿死記硬背的程序,老師就是絕對權威,教學方式就是「灌輸」,幾乎不給學生提供做選擇和做決定的機會;

中產階層的學校強調「結果」,學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去解題,目標是得到正確答案;

而在富裕階層的學校裡,學習成為了「充滿創造力」,和「需要獨立完成」的探索過程。學生們被不停地要求,去表達自己的創意和想法;學習對個人的提升遠比正確結果更重要,倡導獨立思考和作出正確的選擇。

而老師在對孩子們進行教育的時候,用得最多的一句話是:「請你再多想想……」

如今大部分中國留學生和華裔移民所接觸的,其實已經是屬於美國富裕階層的所謂「精英教育」了。

畢竟,如今大部分新移民都有足夠的經濟實力,能在好學區裡給孩子購買一套學區房。小留學生們,也很多在收費不菲的私立學校裡就讀。

在這樣的學校裡,他們的數學和科學水準其實都是遠遠「超標」的。比如,在我兒子即將進入的初中教學課程裡,甚至已經涉及到了當初我本人在國內上高中時所學習的內容。

而作為華人,因為深深植根於民族文化中的「重視理工科」、「重視數學功底」的特點,反而讓我們的孩子,超越美國孩子,有了更多進入名校、名企,和自主科技創業的好機會。

如何將「中國精神」,和美國教育中的「精華」(創新力、領導力、實踐力)更好地融合起來,創造出屬於我們本民族獨有的一片天地,這才是相比於吐槽「美國教育要完了」之外,更需要中國父母和孩子們思考的問題。

相關焦點

  • 美國的教育就真的比中國好嗎?留學?你了解美國的教育體制嗎?
    【01】剛剛經歷完中國的高考,免不了有同學會抱怨中國的教育體制不好種種......美國作為一個中國留學生的絕好去處,它的教育體制又是什麼樣的呢?是否像人人說的那麼完美?在你打算出國前,你又真的了解美國嗎?
  • 美國的教育真的比我們好嗎?
    經常有人說,美國的教育非常優秀,非常棒;中國教育很差等等。大家真的了解過中國和美國教育嗎?中國教育真的比美國差嗎?今天我來和大家探討一下中國教育和美國教育。首先,美國和中國的小學教育差異真的蠻大。跟美國的同學聊起她孩子準備上小學的事,總結來說,差別在於:1.美國的學習更自由,教室裡除了桌椅,還有大量圖書和遊戲道具。2.美國教育更注重方法,比如數學學習,真的會給豆子讓孩子練習數數。3.美國更注重培養思考、思辨的精神,引發孩子去思考,去選擇。4.中國注重知識的傳遞,要求學生在短時間學會大量知識。
  • 美國教育真要完蛋了嗎?
    疫情以來,關於反思美國教育的文章不斷冒出來,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美國教育要完!
  • 美國幼兒園「快樂教育」真的存在嗎?這麼多年我們都被騙了
    很多人提起美國教育普遍認為美國從幼兒園一直到小學畢業都推崇快樂教育,孩子們天天玩兒什麼也不學,回家也沒有家庭作業。讓人不僅對美國的「快樂教育」理念心生羨慕,對國內的應試教育大加批判,個別的還會把現在的教育現狀與我國古代科舉制度對人才的扼殺聯繫起來。那麼,美國的「快樂教育」真的存在嗎?搜集了很多美國華人家庭育兒方面的實例,也了解了一些美國的教育情況,可以說,我們被騙了很多年。
  • 教育,真的能忽略性教育嗎?
    隨著我國人民受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性知識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也討論得越來越多。由於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在談及有關於性的話題時,很多人都會尷尬的笑一聲,避而不談。但是,關於性知識你了解的真的夠了嗎。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有豐富性知識的書《性學報告》,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當你閱讀完之後,一定會對自己和伴侶的生理構造有更加清晰的認識。
  • 美國教育好嗎?
    哈佛大學「豬頭」校門(圖片來源:筆者自攝) 美國的教育好嗎?當然好了!——100個中國人裡至少有99個會這麼回答。誠然,美國是當今世界上當之無愧的教育中心,引領著世界教育的方向,多少華人移居美國不就是為了孩子能夠接受美國的良好教育嗎?多少中國的中產階級辛苦奮鬥的終極目標不就是讓孩子甚至孫子能夠去美國上學嗎?然而,美國的教育到底好在哪兒?真的值得花光家中積蓄,讓孩子承受異域未知的風險,來美國讀書嗎?去或不去,這是個問題!
  • 美國留學真的涼了嗎?
    面對風雨飄搖的國際形勢,有即將留學的蟲子憂心重重地問託福菌:「美國留學真的涼了嗎1 優秀的教育資源依然優秀美國高等教育的實力有目共睹,科研能力十分強大,許多著名的美國大學也是學子們所嚮往的學術殿堂。教育資源優質的事實似乎並沒有改變。
  • 美國教育真的有那麼好嗎— 一位赴美陪讀母親的自述
    我女兒沒有上過什麼幼小銜接班,在上小學之前也沒有學過寫字,結果一上學就出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她寫作業、考試,效率很慢,同樣的任務量,她要比別人多花兩三倍的時間。同樣的作業,別人回家寫完了,玩了半天了,她還在奮鬥。同樣的考試,別人答完了還可以檢查,她多數情況下答都答不完。寫作業慢的問題,困擾了她很多年。
  • 中美的教育差異,孩子讀書真的是越多越好嗎?
    中美的教育差異孩子讀書真的是越多越好嗎你家的小朋友,喜歡閱讀嗎?在小學,家長每天送小孩到學校後的15分鐘,家長要陪孩子閱讀。教室裡的閱讀書數目非常多,內容也極為豐富,學生們可以自行選擇喜歡的書籍。從小學開始,美國教育就會引導孩子們通過大量的資料閱讀,然後通過自己的理解,寫出各種有意思的「作品」。在美國的歷史課上:上課開始,老師便會給大家發一張任務卡。任務卡的內容包括:1、以下三個角度中,選一個角度,寫一首歌,或是說唱樂,或是一首詩。2、從國王妻子的角度,寫六篇日誌。
  • 西方的教育模式,真的好嗎?
    八點上課,四點放學,家庭作業不多,學習壓力不大.......這是大多數媒體宣傳的西方教育模式,也是許多家長在評價中國教育時的衡量標準。但是西方的教育模式,真的是我們看到的網頁說的那樣美好嗎?如若靜下心來,仔細查閱資料,我們會發現中國的教育制度相對來說真的相當公平了。BBC紀錄片《人生七年》中會讓我們看到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 你真的理解了素質教育嗎?
    素質教育是什麼?人人都在吹捧,可是你真的理解嗎?從古雅典的柏拉圖式教育到現在的特色自由教育,這些都離不開一個條件就是:「素質教育」是一個針對性的教育,如果中國的學生和教師的比例能幾乎平衡才行。這個條件就限制了很多的事情,在如今的義務教育中是不可能存在的,義務教育是公共教育,特點是一對多的模式,儘量的會降低成本,讓更多的孩子能夠享受義務教育,與「素質教育」就已經背道而馳了,向每個學生都享受「素質教育」是不現實的。那麼真正的「素質教育」在哪裡呢?
  • 新加坡上網課後,藤條一度賣斷貨,「棍棒教育」真的有效嗎?
    新加坡上網課後,藤條一度賣斷貨,「棍棒教育」真的有效嗎?其實,不只是中國父母有這樣的煩惱,幾乎全世界的父母都會為了輔導孩子寫作業而發愁,甚至,「棍棒教育」不止在我國流行,鄰國新加坡是一個支持體罰的國家,不像是美國,如果動手教訓孩子很可能被剝奪孩子的撫養權,在新加坡,教育孩子是可以的,只不過,有規定該用什麼來體罰,藤條在新加坡就是被認可的
  • 馬雲呼籲改變教育前先改革考試,中國真的一定要改革應試教育嗎?
    巴黎當地時間12月3日上午,鄉村教師代言人-馬雲受邀參加世界教育論壇並發表演講。馬雲表示,要改變教育模式,首先要改變考試的模式。馬雲說道,「如果考試是唯一的KPI,教育就不會是正確方向。」「很多年輕人上了大學卻不知道要幹什麼。
  • 中國的教育真的僅僅是應試教育嗎?
    在他們的眼裡,中國的教育制度只重視升學率,學生都是埋首於故紙堆之間,做題、考試、考試、做題.......而不是他們心目中的素質教育。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首先,從目前教育的選拔方式來說,我們離不開考試。這種方式的好處是相對直觀、公平。說它直觀,是考試成績能很大程度的反映學生對於知識的掌握程度,反映出個體間的差異。
  • 48位清北畢業生選擇接到辦事處,教育真的沒用了嗎?
    看到這個扎心的問題,可能很多人都有同感,那些為了考試過關挑燈夜戰刷的題目,過完考試就還給老師和書本了;那些大學裡學了四年的專業,一出社會就轉行丟掉了。 教育真的沒用嗎?美國JamesJ.Heckman的實證研究也表明,父母學歷每提高一年,就能使子女收入增長3-5%,一般來說,家庭收入水平越高,父母學歷越高,孩子在大學剛畢業時收入就越高。
  • 敷完面膜要洗嗎?補水面膜真的有效嗎?
    如果說你是健康肌膚的話,那麼一周三次就好啦,真的沒有必要每天都敷面膜的,因為我們的肌膚都有一個保護屏障。如果每天都敷面膜的話,可能會讓皮膚屏障受損,然後增加肌膚的負擔。所以說每天敷面膜是沒有必要的。問:什麼情況下要敷面膜?答:很多情況下都可以來一片面膜呀。
  • 「去美國讀高中肯定要花不少錢!」真的是這樣嗎?
    在之前的文章中阿管給大家介紹了美國高中的情況和如何選擇出最好的美國高中。在了解清楚美國高中的情況後,很多家長就在問,既然美國高中教學質量更加優質,那去美國讀高中的話肯定要花不少錢吧?真的是這樣嗎?去美國讀高中需要多少錢從費用大頭上講國外留學費用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生活費一是學費。
  • 美國大學排名真的那麼重要嗎?
    除此之外,針對本科學生,有很多優秀的文理學院在美國知名度很高,但在國內卻不那麼為人所知,甚至有些家長聽見是學院就覺得不是正規大學,可是如果你真的想接受頂尖的專業教育或是畢業後有留在美國工作的打算,那麼就必須要拋開所謂的「名校」情結,挑選適合的專業和學校了。
  • 歐美教育真的比國內教育輕鬆嗎?
    曾經看過一篇在美國工作的爸爸描述兒子在美國時上學的文章孩子剛到美國是三年級左右,上了一個星期的學,當爸爸的發現兒子從不在家做作業,於是去跟老師溝通。老師也很詫異,說孩子的作業都是在課堂上完成的,回家還有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要進行。果然,為其三個月的語言關過了後,兒子開始放學就跑圖書館,上網查資料。
  • 疫情之下,美國在線教育玩得轉嗎?
    大家都意識到這是(指在線教育)一個挺嚴重的短板,會有更多的人能夠從事這樣的教育。在美國教育跟中國教育有一點不同,美國K12教育,基本上是屬於義務教育,並不能夠收家長很多錢。所以這一次疫情,College Board自己也推出了一些網絡課程,比如AP要考歷史,這個時間你可以來聽課,不要錢的,你可以來聽課,我告訴你們到底要考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