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以來,關於反思美國教育的文章不斷冒出來,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美國教育要完!
這些內容如今集中出現,恐怕和美國疫情嚴重,推特治國的川普政府,以及陷入僵局的中美關係有關。雖然我從來也不想說美國政府的好話,也始終覺得美國在一些事情上犯了大錯。
但如果客觀理性來分析:美國教育是否已經糟糕到一文不值?它的優勢和劣勢到底有哪些?我們中國學生還有必要再赴美留學嗎?
作為一個在國內既接受過普通教育(菜小),也接受過頂尖教育(985),而如今孩子在美國接受基礎教育的人,我可以負責任地說:美國教育,真沒有刷屏熱文所描述的那麼脆弱,相反,它依舊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
01 。
低齡教育的快樂,是有道理的
美國教育受抨擊最多的,恐怕是它的「快樂教育」。
如今一些熱文會直接告訴你——快樂教育破產啦!
這些批評快樂教育的人認為:快樂教育就等於不學無術。根據咱們中國人的經驗,學習本來就是個痛苦的過程,不痛苦就學不到東西。
所謂:學海無涯苦作舟嘛!
那麼,美國教育究竟快不快樂呢?快樂,低齡教育很快樂。
比如,我家孩子在上幼兒園的時候,每天光腳在校園裡奔跑。他們春天種蔬菜,夏天採野花,秋天摘果子,冬天挖泥巴……
矽谷有所小學,因為谷裡不下雪,為了讓孩子們體驗到冰雪的樂趣,還特意搞了幾輛冷櫃車,跑去附近山上運了幾車雪,堆在學校的操場上讓孩子們去打滾兒。
你可能會問,能這麼幹的學校,莫不是超級有錢的貴族學校?並不是,普通公立而已。
哪怕上了小學,在一二年級的時候,孩子們也天天養個蟲子玩個小鳥,似乎總也學不到什麼「正經東西」。
但是我說過,美國教育的快樂,從來都是在低齡階段。
而無數教育學研究和名人故事都會告訴你——低齡的快樂教育,是很有道理的!
最早的華人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從小就在數學上天賦異稟。可他的父親楊武之(著名數學家),卻從不願意去急著去「開發兒子的天賦。
相反的,每當楊振寧拿著數論書去向父親請教問題時,父親都會勸他「慢慢來,不著急。」
於是,楊振寧的童年,有大把時間用來和小夥伴們做一些無用卻快樂的事情——製作簡易幻燈機,在牆壁上放電影;在家裡做化學實驗;在自家屋頂看北鬥星;跑到荷花池溜冰;在坡頂上騎自行車……
父親的「慢慢來」保護了楊振寧對科學的熱愛,所以楊振寧本人也從不贊成小小年紀就埋頭苦讀,他說:「如果你做一件工作感到非常苦,那是不容易出成果的。」
過早的苦讀,不光收效甚微,還容易磨滅孩子對學習的興趣。這一點上,美國在低齡階段的快樂教育是有道理的。
02 。
小學高年級起,快樂教育蕩然無存
在小學三四年級左右,其實美國教育的進度,就逐漸和中國教育相差無幾了。
就拿數學來說,我們經常開玩笑說美國人數學很爛,但美國的數學教育真的差嗎?我家孩子今年四年級,練習冊的差不多有一塊磚那麼厚。這和國內的教科書比起來,恐怕絲毫也不遜色了吧?
而美國老師,也絕不是很多人心目中,那種只會亂誇孩子的「傻白甜」。前段時間居家避疫,我家孩子上的全是網課。有幾次,我女兒作業大概寫得潦草了些,結果隔天老師就發來郵件,問我孩子一天會花多長時間在作業上。
我如實回答:「半個小時吧。」
沒想到老師十分嚴肅地表示:「半小時完全不行。四年級的小孩,每天起碼要寫三個小時作業。」
另外一次,我家兒子也是沒有認真完成作業。他們的老師更加乾脆,在給全班上完網課之後,直接開著攝像頭,專門盯著他一個人,活活做了一個多小時的練習。
說實話,這兩件事完全刷新了我對美國老師的印象——恍惚之中感覺穿越回了中國,面對的完全就是中國老師,特負責的那種。
總之,如果把受教育的整個過程看成「一條路」的話,那麼美國教育是一條開始容易,越往後就越艱難的登山之路。等進入大學教育,你會明白什麼叫做真正的「學海無涯苦作舟」。
03。
壓力山大的高等教育
我曾利用業餘時間,在美國一所大學學習。第一個學期,為了「輕鬆一些」,我只選擇了三門功課。當時信心滿滿——我想自己堂堂一個985大學的「高材生」,應付這樣的學習還不是綽綽有餘?
沒想到現實「啪啪」打臉。
短短三門課,每天光是寫作業,就要寫到半夜十二點到一點。其餘時間,做社會調查,和同學開會討論,準備公開演講……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批完分數的考卷攤開,赤裸裸地擺在進門的地方自取,簡直比當年準備高考衝刺還要慘無人道。
但,不可否認的是,壓力山大的美國高等教育,依舊是全球領先的。
根據QS世界大學排行榜(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世界最佳的20所大學中,有超過一半位於美國。
△三大榜單Top20(綠色為美國大學)
美國名校,培養出一大批先進技術和研究領域的領導者——
MIT(麻省理工學院)至今已經誕生了80位諾獎得主;MIT校友創辦的公司年營業收入總和已經超過2萬億美元。如果將其視為獨立經濟體的話,能在全球排名第11位;
耶魯大學,畢業生裡包括了5位美國總統,多國政治要員,和13位在世的億萬富翁。截止2019年,大學校友和學者中,一共產生了62名諾貝爾獎得主;
△畢業於耶魯大學的美國總統,分別是第27任威廉·霍華德·塔夫脫、第38任傑拉爾德·魯道夫·福特、第41任喬治·布希、第42任比爾·柯林頓、43喬治·沃克·布希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培養出107位諾獎得主。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在此領導了「曼哈頓計劃」;諾貝尓物理學獎得主歐內斯特. 勞倫斯在此發明了回旋加速器;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西博格等在這裡發現了十六種化學元素,其中第97號元素「鉳(Berkelium)」即是以「伯克利」命名的。
此外,伯克利還培養了大批高科技界的創業者,比如英特爾創始人戈登·摩爾和蘋果公司的創始人之一斯蒂夫·蓋瑞·沃茲尼亞克,以及特斯拉的聯合創始人馬克·塔彭寧等等。
類似的美國大學,讓我一一列舉,估計要寫上一天一夜。
其實,越來越難的學習節奏,是符合人類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特徵的。
就好比一個人,你在他三歲的時候給他背1斤重的東西,然後每年逐漸加碼,那麼等到30歲,他也許可以毫不費力地背著100斤的東西快速前進;但如果讓他三歲就背著100斤的東西前進,恐怕只會把他壓到身體崩潰、懷疑人生。
所以,儘管如今各個自媒體上,以及美國自己的媒體上,都在劈天蓋地地批評美國教育,但如果你真的信了「美國教育要完了」,那我還是勸你冷靜一下。
04。
美國教育的幾大「頑疾」
說過了美國教育的優點,也不得不談一談它所面臨的最大問題。美國大部分地區的公立學區由當地城鎮運營,並由地方財稅提供資金。一個城鎮的居民越富有,房屋的價值越高,上繳的房產稅就越高,相應地,該地區的學校所獲得的資金就越多。 美國《大西洋》雜誌曾經刊登過一篇名為《好學校、富學校;差學校、窮學校》(Good School, Rich School; Bad School, Poor School)的文章,對教育不公平的問題進行了探討。05 。
如今的美國教育,依舊值得去體驗嗎?
最後,回到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對於咱們中國人來說,美國教育,是不是還值得去體驗? 要搞清這個問題,先要來看看我們中國人在美國體驗的,究竟是哪個層次的教育。美國知名教育研究者讓·安永(Jean Anyon)曾對美國教育的分層現象進行過深入的研究。當時,她對分屬三個經濟社會階層的5所學校進行了長期觀察。
1980年,根據觀察結果,安永發表了一篇後來在教育界被廣泛引用的論文《社會階層與隱藏的課程》(Social Class and the Hidden Curriculum of Work),詳細闡明了美國不同階層的學教育之間,所存在巨大的差別——
位於「工人階層」社區的學校強調「遵守規章流程」,教學充滿死記硬背的程序,老師就是絕對權威,教學方式就是「灌輸」,幾乎不給學生提供做選擇和做決定的機會;
中產階層的學校強調「結果」,學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去解題,目標是得到正確答案;
而在富裕階層的學校裡,學習成為了「充滿創造力」,和「需要獨立完成」的探索過程。學生們被不停地要求,去表達自己的創意和想法;學習對個人的提升遠比正確結果更重要,倡導獨立思考和作出正確的選擇。
而老師在對孩子們進行教育的時候,用得最多的一句話是:「請你再多想想……」
如今大部分中國留學生和華裔移民所接觸的,其實已經是屬於美國富裕階層的所謂「精英教育」了。畢竟,如今大部分新移民都有足夠的經濟實力,能在好學區裡給孩子購買一套學區房。小留學生們,也很多在收費不菲的私立學校裡就讀。
在這樣的學校裡,他們的數學和科學水準其實都是遠遠「超標」的。比如,在我兒子即將進入的初中教學課程裡,甚至已經涉及到了當初我本人在國內上高中時所學習的內容。
而作為華人,因為深深植根於民族文化中的「重視理工科」、「重視數學功底」的特點,反而讓我們的孩子,超越美國孩子,有了更多進入名校、名企,和自主科技創業的好機會。
如何將「中國精神」,和美國教育中的「精華」(創新力、領導力、實踐力)更好地融合起來,創造出屬於我們本民族獨有的一片天地,這才是相比於吐槽「美國教育要完了」之外,更需要中國父母和孩子們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