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小學老師和家長的微信對話在網上引起熱議。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有一位老師懷孕了,被同學問到情況。老師覺得這是個普及知識的好機會,索性給大家講了一些跟懷孕有關的知識。這可氣壞了家長,有些家長直接微信跟老師投訴:我女兒才9歲,是聽這件事情的年紀嗎?
很多網友力挺老師:「9歲都有點晚了,如果不是家長失職,中國會有這麼多未成年人懷孕的案例嗎?」「壞人可不管你幾歲,幼兒園的孩子被性侵的事情我們聽得少嗎?」「我家孩子3歲就開始性教育了,孩子知道去舅舅房間要先敲門」。
社會學家李銀河表示:「中國父母最需要補一門課,就是性教育」。很多家長「談性色變」,「性」這個話題在家裡是必須要迴避的話題。這是由於他們小時候就缺乏性教育,他們所經受的家教讓他們覺得「性」是個骯髒、惡俗的話題,談論「性」是可恥的行為。這樣的想法荼毒了幾代人。有多少人因為婚前性行為導致懷孕、流產,甚至對身體造成不可逆的傷害。遭遇異性侵犯不敢發聲,異性親屬過於親密缺乏界限感,這些都是性教育缺失造成的。
性教育至關重要,那麼微信中這位家長所說的,孩子才九歲不應該接觸這些知識您認同嗎?性教育的時間選在什麼時候合適呢?著名性學家方剛說過:「性教育應該始於出生,終於生命終止。出生零歲就有性教育,父母親密關係的實踐、原生家庭的狀態對孩子就是一種言傳身教的性教育」。
英國法律把性教育列為兒童基礎教育,從5歲起強制性實施。瑞典從上世紀40年代就開始對7歲以上兒童進行性教育。芬蘭幼兒園正式開設性教育課。荷蘭給6歲以上的孩子開設性教育課,父母在家中也經常跟孩子聊這個話題。數據顯示,這些開設低齡性教育課的國家,青少年懷孕和未成年人受到侵害的案例有所下降。
那麼,我們如何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呢?不同年齡段的性教育有什麼差別嗎?
學齡前的孩子。這個年齡段的性教育更多的是區分男性女性的生理差別。讓孩子對自身有初步的性別認同。我們可以教孩子:
1. 認識身體各部位;
2. 男孩女孩的身體有什麼不同,教孩子簡單識別男女性器官的位置。
3. 生命教育,生命從何而來,到哪終止。
4. 自我保護,身體的哪個區域不能讓別人觸碰,平時穿衣服不能露出來。
5. 如廁訓練,教孩子認識如廁的器官,學習如廁習慣和如廁衛生。
上小學的孩子。孩子上小學,對世界有了更多的認識。身處集體當中,有更多和異性接觸的機會,這時我們可以輸入一些兩性概念:
1. 尊重別人的身體。讓孩子知道每個人的身體都是最珍貴、最值得保護的。無論什麼理由都不可以傷害他人身體。也不可以因為別人身體和自己的不同而取笑別人,或者對自己產生自卑感。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2. 建立友誼的概念。很多小學生不懂什麼是培養,男孩女孩在一起玩就被同學起鬨是「談戀愛」。其實這是因為孩子們對男女的關係產生了誤解。讓孩子明白,朋友不是建立在性別基礎上的。可以給孩子簡單講解愛情、婚姻、家庭這些概念。
3. 解釋青春期發育的特點。9歲左右孩子就進入青春期,身體會發生很多變化。要及時發現孩子的變化,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不要讓孩子因為身體變化人感到恐慌、羞恥。
4. 普及疾病知識。很多家長不注意孩子性器官的健康狀況,等發現了問題,往往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期。所以,一些青春期常見的生理疾病要給孩子做到普及、了解。
上初中的孩子。初中生的孩子對性別已經有了比較深刻的了解,也開始對異性有了懵懂的渴望。這時候,做好引導可以避免孩子犯下不可逆轉的錯誤。
1. 愛情教育。正式的向孩子解釋說明是愛情,或者形容良好的愛情是什麼狀態。不要粗暴的用年齡定義早戀,要知道孩子產生戀愛渴望的時間永遠早於你的認知。我們能做的就是引導孩子區分友誼和愛情,區分文學作品、影視作品裡的愛情和現實中的區別。
2. 了解生殖器官的結構功能。講解性行為的原理,什麼樣的性行為會造成懷孕。普及預防懷孕和意外懷孕之後的措施。這一步很關鍵,這是很多青少年偷嘗禁果就造成懷孕的直接原因。
3. 自我保護。了解什麼樣的行為是非自願性行為,如何防範和抵抗。尤其是女孩子,不要對異性有愛慕的情感就不懂決絕對方的親密舉動。要懂得保護自己,拒絕自己不願意的親密行為。
4. 倫理概念。幫助孩子理解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和責任分工,理解婚姻和離婚,
性教育其實從我們生下來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並且伴隨我們一生。家長迴避性教育,等於是把孩子推給了社會和大眾媒體。在這樣紛亂的信息中,孩子根本沒有能力篩選分辨有利信息和有害信息。所以,主動、科學、正確的進行性教育是每一個家長應盡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