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冬天食了羊,少穿一件棉衣裳」,偏熱性的羊肉,是冬天禦寒滋補的好東西。但其實吃貨離不開羊肉,其實並不用這些說法來支撐,兩個字足矣——好吃。
北方人喜歡烤全羊、喝羊肉湯、吃涮羊肉,懂吃的行家「一定要用銀炭把火扇旺,發出一股子濃鬱的炭香,迎風襲人,比用酒精瓦斯爐子都來得夠味兒。」南方人花樣更透,分門別類地做成了白切羊肉、掏羊鍋、紅燒羊肉等等。
餘杭應該算是杭州吃羊肉的勝地。有人說:時下在餘杭吃羊肉,分成紅白兩道。紅,說的是餘杭臨平運河街道的紅燒羊肉;白,說的是餘杭倉前葛巷的掏羊鍋白切羊肉。
掏羊鍋,快報介紹過好多次,我自己也去吃過幾次,倒是紅燒羊肉平時吃得少,自己在家做也麻煩。有吃貨同事給我推薦了幾家他個人極愛的飯店,做紅燒羊肉都一級棒。
那麼趕緊出發,去嘗嘗杭州口碑極好的紅燒羊肉。
運河街道·踏步檔飯店
當年土廚師留下的好手藝
京杭大運河,自北向南流入杭州,進城的頭一站,就是運河鎮,所以鎮子就以運河命名,後來合併成了運河街道。
「運河水美,魚羊肉鮮」,一直以來,運河街道就有「甲魚之鄉」、「黑魚之鄉」的美稱,甲魚、黑魚、鴨子都很有名,走的都是杭州味道的紅燒路線,當然,最有名的還是紅燒羊肉。據說,運河人燒的一手好吃的紅燒羊肉,已經有800多年的歷史了。
我去的第一家,是踏步檔飯店。踏步檔是餘杭方言,原來指的是一級一級的臺階,用做店名,取的是「天天向上」彩頭。踏步檔1991年就開店,到現在已經有20多年。
開放式廚房,大鍋大灶,靠牆一排5口大鍋,其中兩鍋燉的是紅燒羊肉,「咕咕咕」吐著熱氣,醬油香撲面而來。
楊大姐,既是老闆娘,也是店裡大廚,燒了20多年的紅燒羊肉,一手好手藝都是跟爸爸學的。當年,楊大姐的爸爸是當地「土廚師」,專門趕村裡的婚宴,紅燒羊肉是他的拿手菜。
每天早上6點,店裡羊肉開燒,到了中飯時間正好出鍋。臨端上桌前,再撒上一把剛切好的蒜苗,又香又好看。楊大姐說,現在剛入冬,還不算忙,等天再冷一些,多的時候每天要燒1000多斤羊肉,春節前後那幾天,有時羊肉要論噸賣。廚房裡的大鍋不夠用了,就搭新灶臺,通宵燒。
運河街道·湧興賓館
最傳統的老土灶老柴火
出了踏步檔的大門,走上不到100米,就是湧興賓館了。如果說,踏步檔吃的是原汁原味的土家味道,那湧興賓館就是把土味的紅燒羊肉升了級,擺到了賓館餐廳裡,看著洋氣了很多。
湧興賓館的廚房很大,所以單獨闢了一間來燒羊肉。用的是最傳統的老土灶、老柴火,放上四口大鍋。陳大廚說,店裡從7月底開始供應紅燒羊肉,一直賣到第二年的3月底。忙的時候,4口大鍋,從早到晚不停地燒,客人要提前預訂才能吃得上。
他還撈了幾塊剛出鍋的紅燒羊肉給我嘗嘗,又香又嫩,嚼著還有一絲絲的甜味,最好的是,吃不出我討厭的羊羶味。臨走時,正好有客人在點菜,我聽他理所當然地和服務員說:「紅燒羊肉,必須的!」
運河街道·大運河酒店
家裡的燒法直接搬到店裡
在前頭兩家店裡,我一遍遍提醒自己,只能小小地嘗一塊,要留好肚子,準備好後面幾站。可即便如此,從湧興賓館裡出來時,已經半飽了。
沿東湖路一路往北,車開一段就是大運河酒店。運河街道的工作人員推薦時說,這一家有「媽媽的味道」。
主廚50多歲的陸大嫂,一手包辦了店裡所有紅燒羊肉。大家都說她燒的羊肉是最老底子的味道。
陸大嫂說,她沒專門學過廚師,家裡開了店,她就把家裡的燒法直接搬到了飯店裡,沒想到,客人吃了都直贊好吃。每天早上8點,3口大鍋一起開燒,吃過中飯,3口鍋裡的羊肉就賣得差不多了;忙的時候,一天要燒700多斤。
運河街道·萬士達酒家
臨平配送點就在地鐵口
萬士達酒家門面小小的,店裡紅色包裝盒堆得很高,兩個大圓桌上擺滿了裝在砂鍋裡的紅燒羊肉。等放涼了,往包裝盒裡一裝,客人隨手就能帶回家。
萬士達主打外送羊肉,在臨平開了配送店,每天都往杭州、紹興、上海送好多貨,過年那幾天,一天都要送上近3000斤。其中,臨平那家配送點,離地鐵口很近。地鐵開通後,好多杭州人坐地鐵到臨平,買上盒羊肉,再坐地鐵回市區。
老闆周國良,39歲,可已經燒了20多年羊肉。他說,這是周家世代相傳的手藝。清朝時,他爺爺的爺爺周阿六,就憑一鍋紅燒羊肉遠近聞名。
秋冬季,店裡用長了兩年的湖羊燒紅燒羊肉。到了正月裡,他們父子倆還有別家都沒有的手藝——紅燒乳羊。不過羊羔少,從正月到清明,一共也做不了多少,吃不吃得到,全看運氣。
塘栖鎮·細湯包羊肉
羊肉和湯包有什麼關係?
出了運河街道,我又去了塘栖鎮,那裡有家有名的羊肉店,名字也很有意思——細湯包。
去之前,我就聽說這家店的羊肉「好吃到爆」,但店裡很小,沒辦法坐,想吃只能打包帶走。
我去時,已經是下午1點多了,鐵鍋裡的羊肉只剩下了一點渣底,趕緊買了下來。挑出鍋後,老闆娘拿剪刀,先把骨頭去掉了再上秤,嘗了嘗,果然值得跑一趟。我因為著急,原汁原味就吃了;講究一些的,店裡還有一盤先切碎的蔥花、姜、紅椒,就擺在羊肉邊上,喜歡的話都可以撒上一把。
我去的時候,年輕的老闆娘正懶懶地窩在沙發裡看韓劇。問她羊肉怎麼做得這麼好吃,她一直笑,說羊肉都是她老公燒的,自己只是打打下手。
「那麼,細湯包,是什麼意思?」我又問。老闆娘笑了,說好多人來問,都以為他們是賣包子起家的。其實這是老公小時候的外號,老公還有個哥哥,外號叫「大湯包」。不過,現在連他們自己都忘了這個外號是怎麼來的了。
上虞市·阮氏羊肉店
有人說這是南方最好吃的冷切羊肉
道墟水晶羊肉,我自己沒有吃過,是我一個吃貨朋友推薦的。
道墟,是上虞市道墟鎮,水晶羊肉是鎮上的頭號招牌。水晶羊肉,其實就是冷切羊肉,叫「水晶羊肉」,只是覺得這個名字更好聽一些。
我那位吃貨朋友說,他在南方吃過好多冷切羊肉,這一家是最好吃的。這位吃貨自己也沒去過道墟,每年這個時候,都是他的朋友給他帶來。
按照紙盒上的電話,我聯繫上了阮氏羊肉店的老闆阮德夫。阮老闆嗓門很大地說,敢拍著胸脯說自家的羊肉絕對好吃。阮老闆的冷切羊肉手藝是祖傳的,傳到他這裡已經是第五代了。
和紅燒羊肉不同,冷切羊肉用的是山羊,有道墟本地小山羊,也有從江蘇收過來的徐淮白山羊、波爾山羊。山羊裡,不管是哪種羊,一定要選小羊羔,20斤左右重的最合適,再重,就不嫩了。
平時,阮老闆每天做20多隻羊,到了春節前後忙起來,一天裡要做上五六十隻。
羊肉買來可以直接吃,吃不掉可以冷藏,放上3天左右應該沒問題。
阮老闆說,不想專門跑一趟的話,也可以快遞。如果訂得特別多,他還可以專門開車送過來。
阮老闆的店在道墟鎮聯江村的道墟農貿市場,叫阮氏羊肉店。
這些店做的羊肉這麼好吃,我想主要勝在食材和細節上。
首先,他們用的是湖羊。山羊羶味較濃,肉質鬆軟,肌肉纖維較粗;湖羊羶味則較輕,肉質堅實,肌肉纖維細軟,吃起來口感更好。
而這些店的要求還不僅限於此。像萬士達酒家,一定要80到90斤重的雄性湖羊,因為據說母羊生了羊崽後,肉質會鬆弛一些,不夠好吃;湧興賓館,一定要用農村裡家養的湖羊,保證它們吃的是青草。
其次,運河街道幾乎每一家羊肉店,用的都是傳統的老土灶、大鐵鍋。更講究些的還要用桑柴,大廚認為,這種柴燒出來的味道絕對不一樣。
最後,除了固定的醬油、生薑、黃酒、紅糖、花椒以外,我猜每一家都有些自己的小秘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