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韓劇風靡中國大陸,在看韓劇的時候,細心的觀眾往往會發現一種現象,劇中人物身份證件、會議桌籤名,經常會在韓文後面標註漢字,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簡而言之,漢字在歷史上,曾是朝鮮半島的官方文字,在此之後發明的韓文則是一種只能表達讀音,而不能不表達意思的類似拼音文字。
許多意思不同的名字,要是用韓文書寫讀起來沒有區別的,比如王一峰和汪億峰,樸槿惠和樸金輝,他們的發音是一樣的。韓文的標註也是相同的,所以只能用漢字標出來,好加以區別。
有朋友要問了,為什麼要用漢字加以區別,而不是別國的文字呢?
漢字是中國祖先的偉大發明,它的影響非常深遠,並不只是在中國境內。在很長的歷史時期,漢字曾經是東亞不少國家如日本、朝鮮、越南的官方文字。
華夏文明作為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影響到了周邊很多地區,漢字對這些國家的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最初的時候,日本、韓國、越南等國是沒有文字的,當漢字傳入後,他們也樂得借用過來,直接享受現成的文明成果。
再後來,他們開始用漢字的形、音、義表達本國的語音,如朝鮮的諺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文等。
日本還算是比較勤奮,對中文沒有完全"拿來",只借用了漢字的形和義,參照漢字仿造出了平假名與片假名。而越南人則很懶惰,把漢字的形、音、義都借用過來,發明了喃字。
不過這些文字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根據漢字的部首進行分合,或者根據漢字的草書、楷書直接轉換而成。如此一來,他們本民族的文字就成了配角。
比如朝鮮人把他們本國的文字叫"諺文",本身就是"方言"的意思,等於說自己的語言文字是鄉下話,漢族才是正宗。
日本人直接把自己的日語叫做平假名、片假名,等於告訴大家,我們的日文是"假"的,只有漢文漢語才是"真"的。
而實際上,在這樣的文化氛圍裡,文化人使用漢字,就是高雅的、時尚的、有品位的,能夠等大雅之堂的陽春白雪;而要是你使用諺文、假名、喃文創作出來的東西,只能是下裡巴人了。
由於朝鮮半島跟中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隨著人類的發展,歷史的進步兩國交往也日益增多。
在漢字沒有進入朝鮮半島之前,他們不僅沒有自身的文字,就是語言也不統一,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時代之前的三韓,語言也是不盡相同的。
朝鮮進入新羅時代,出現了一個相對統一的政權,開始全面向唐朝學習。
神文王二年(682)設置國學,把春秋時的著作《左傳》、《禮記》、《論語》、《孝經》作為官員的必讀書,作為官員考核標準。
而在漢朝時候,漢語就開始對朝鮮產生影響,他們最初是將漢字的發音以記錄朝鮮語的方式來表達。在三國時代,朝鮮人為了幫助閱讀,借用漢字的音或意,按照朝鮮語語法來表達,稱之為"吏讀"。
到了朝鮮王朝第四代國王世宗(1397—1450)時期,在1446年頒布了《訓民正音》,開始用28個字母組成的拼音字來記錄自己的朝鮮語音,創造出了朝鮮的表音文字——諺文。
世宗在《訓民正音序》中說,朝鮮語的語音與中國的不同,書面語言與漢語亦不相通,老百姓想表達感情,用漢語的話很是困難。所以我就創製了28個字母,便於老百姓學習,也便於日常生活使用。可是諺文雖然已經創立,但在朝鮮半島卻沒有真正推廣開來。原因是朝鮮的文人學士對諺文不感冒,他們覺得還是漢字高雅,覺得使用諺文有失身份,所以漢字依舊是朝鮮半島上時尚的文字,《訓民正音》影響有限,難以推廣。
韓國的大臣甚至把漢字比作"蘇合之香",而諺文則是"螗螂之丸"。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19世紀末,"諺文"在朝鮮半島始終是二流文字,正式的文書還是用中文書寫。
漢文對朝鮮半島影響那麼大,說穿了還是中國經濟繁榮,國力強盛讓他們膜拜。
但19世紀中後期之後,尤其是中國慘敗給日本之後,不再是一個天朝大國,淪為跟朝鮮一樣的挨打國家,中國的大國地位一落千丈。
1894年甲午戰爭中國失敗,1895年,朝鮮王朝就開始了朝文去漢化,即所謂"甲午更張",正式廢除漢文、吏讀文,頒布"使用國漢文混合體"的法令。
1948年,韓國頒布《韓文文字專用法》,規定公文全部使用韓文,只有公文的附加條款允許漢字與表音字並用。
1968年,韓國總統樸正熙下令在官方文件中禁止使用漢字,強行廢除教科書中使用的漢字。從1970年起,韓國小學、中學教科書中的漢字被取消,完全使用表音字。
但歷史不能閹割,漢字畢竟在朝鮮半島使用了上千年,沒有漢字,韓國歷史就面目全非。
1972年8月,韓國文教部確定並公布中學和高中教育用漢字1800 個,並恢復初中的漢文教育。
1999 年2月, 韓國文化觀光部頒布了"漢字並用推進案",要求官方文件和交通標誌上必須使用韓文和漢字兩種文字。
韓國人日常生活可以沒有漢字,但這樣的話,韓國的公民身份證就沒有辦法區分相同發音但字義不同的兩個人名,本身同姓同名的人就多,再加上同音不同字人名,如果不用漢字標識,簡直就亂套了。所以韓國人只能選擇務實,在某些官方場合留存更精準的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