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同陷入僵局時,違約方有解除權嗎

2020-08-27 速調法律諮詢

一般而言,在籤訂的合同成立並生效後,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義務,並且經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已履行合同義務的一方有權主張解除合同。這是法律賦予給合同守約方的權利,稱為&34;。然而,合同陷入僵局時,守約一方的當事人不願意解除合同,違約一方的當事人想解除合同,持續下去對合同雙方都會產生不利影響。這種情況下,應如何處理?

【基本案情】

2018年3月15日,周某與崔某籤訂《魚塘出租合同》一份,約定周某將其在某處約200畝魚塘出租給崔某養殖,租期為6年,在合同籤訂後5日內支付第一年租金29萬元,後續租金在上一年度結束前支付,並約定如一方違約對守約方造成損失,應進行賠償。

該合同籤訂後,崔某即利用涉案魚塘從事水產養殖,並向周某支付第一年租金29萬元。但是崔某未按約定支付第二年租金,同時崔某自身已發生交通事故導致殘疾。其後因第二年欠付租金的問題,周某訴至法院要求判令崔某給付租金29萬元,並支付違約金8.7萬元。崔某以周某在合同履行過程中存在違約行為為由向法院提起反訴,要求解除雙方籤訂的魚塘出租合同並由周某賠償其損失30萬元。

【法律解析】

本案例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守約方的周某起訴支付租金和賠償違約金,未要求解除合同。違約方的崔某卻反訴要求解除合同並賠償損失,法院最後的判決是確認將合同予以解除。根據《合同法》第110條的規定,本案崔某不履行《魚塘出租合同》,屬於非金錢債務,並不適用於強制履行。這樣的情況下,合同難以繼續履行,應認定為合同陷入僵局。

另外根據《九民紀要》第48條的規定,在雙方形成合同僵局的情況下,不解除合同,守約方的周某無法順利通過出租魚塘獲得租金,違約方的崔某自身出現殘疾的情況也不適應繼續履行合同。無論對於崔某還是周某,都會出現利益方面「兩敗俱傷」的問題。因此,違約方的崔某反訴要求解除合同,應當得到支持。當然,崔某的另外一個訴求是要求周某賠償,明顯缺少事實和法律依據,於法無理。同時,即便支持其解除權的行使,仍然要承擔違約責任,不會因解除而減少或免除其違約金和第二年的租金費用。

【相關法條】

《合同法》

第一百一十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錢債務或者履行非金錢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對方可以要求履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法律上或者事實上不能履行;

(二)債務的標的不適於強制履行或者履行費用過高;

(三)債權人在合理期限內未要求履行。

《九民紀要》

第四十八條 【違約方起訴解除】違約方不享有單方解除合同的權利。但是,在一些長期性合同和房屋租賃合同履行過程中,雙方形成合同僵局,一概不允許違約方通過起訴的方式解除合同,有時對雙方都不利。在此前提下,符合下列條件,違約方起訴請求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1)違約方不存在惡意違約的情形;

(2)違約方繼續履行合同,對其顯失公平;

(3)守約方拒絕解除合同,違反誠實信用原則。

人民法院判決解除合同的,違約方本應當承擔的違約責任不能因解除合同而減少或者免除。

(完)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速調法律諮詢。

相關焦點

  • 青年說法 | 破除合同僵局,違約方在法定情形下可行使合同解除權
    青年說法 | 破除合同僵局,違約方在法定情形下可行使合同解除權 2020-12-16 14: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房屋買賣合同履行過程中,違約方能否解除合同?
    但對於買賣雙方來說,均需要考量諸多因素,因而在交易過程中難免產生摩擦,導致交易陷入僵局,合同履行不暢。那麼為了破解僵局,作為違約一方是否有權利向法院起訴解除合同呢?實踐中,關於此事有兩種觀點:1、合同解除作為非違約方的救濟方式之一,只能非違約方才享有解除權,違約方無權解除合同。
  • 王寶睿:違約方解除權的合理性及其構成要件
    裁判要旨該案的裁判摘要寫到:「根據合同法第一百一十條規定,有違約行為的一方當事人請求解除合同,沒有違約行為的另一方當事人要求繼續履行合同,當違約方繼續履約所需的財力、物力超過合同雙方基於合同履行所能獲得的利益,合同已不具備繼續履行的條件時,為衡平雙方當事人利益
  • 小施說法 //《民法典》中的「違約方解除權」
    在《民法典》編纂期間,實質合同僵局的核心法律障礙被概括為是否承認效率違約。我國學界通說不承認效率違約,《合同法》第94條中的「當事人」也被解釋為債權人,從而否認了違約方的解除權。但也有學者認為,合同的前提雖為雙方意思表示的合致,但在雙方合同目的都無法實現之際,解除權的主體不應以是否是違約方來區分。
  • 綺惠說法 | 合同履行陷入僵局怎麼辦?
    從這條規定看,當違約情況發生時,繼續履行是令違約方承擔責任的首選方式。法律之所以這樣規定,是由於繼續履行比採取補救措施、賠償損失或者支付違約金,更有利於實現合同目的。但是,當繼續履行也不能實現合同目的時,就不應再將其作為判令違約方承擔責任的方式。合同法第110條規定了不適用繼續履行的三種情形,其中第(二)項規定的「履行費用過高」,可以根據履約成本是否超過各方所獲利益來進行判斷。
  • 合同不能繼續履行時,違約方能否解除合同?
    大狀說:合同一旦訂立,就具有法律效力,如何解除合同也要依據法律所規定的一套詳細準則,很多人會問,違約方有權解除合同嗎?答案是否定的,一旦違約,就不具備解除的法律效果,詳解如下……-1-違約方能否解除合同?首先,合同的解除,是合同有效成立後,因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的意思表示,使合同關係歸於消滅的行為,合同解除權屬於履行合同的一方。
  • 違約方起訴解除合同的適用條件
    參照《民商事審判會議紀要》第48 條之規定,違約方起訴解除合同需要同時具備三個條件: 一是違約方起訴請求解除合同主觀上必須是非惡意的規定該條件的目的是防止違約方實施機會主義行為而侵害守約方的利益。違約方履行困難或履行對其經濟不合理時就選擇故意違約,這將引發相關的道德風險,違反了任何人不能從其不法行為中獲利的原則。實踐中,經常發生因房屋價格上漲,違約方一房數賣、惡意解約的情形。如果任由違約方解除合同,將嚴重危害交易秩序和交易安全。 二是違約方繼續履行合同對其顯失公平。
  • 創財經法律講堂:《民法典》第580條 違約方解除權行使的相關規定
    約定解除權的行使應當以解除權的行使建立在解除權約定條款基礎之上,往往是雙方在訂立合同時就約定好的,待條件成就時單方解除合同的一種方式。《民法典》為了更好兼顧社會各種複雜的情況,尤其是更好地發揮市場經濟的作用,保障多方利益的情況下,打開了違約方解除權的大門,開啟了違約方解除權的新時代。
  • 學法丨違約方也有權利解除合同
    ,違約方亦享有合同解除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九十四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據此,法律規定的法定解除權的行使主體為「當事人」,非「守約方」。而在現實交易中,頻繁出現因不能實際履行時所導致的「合同僵局」,致交易效率之目的無法實現。
  • 欺詐,可否「解除合同」,追究欺詐方「違約責任」?
    欺詐合同屬於可撤銷合同,但因欺詐構成違約,並導致合同目的不能實現時,發生撤銷權和解除權競合:受欺詐方有權選擇撤銷合同,追究欺詐方締約過失責任,也有權選擇解除合同,追究欺詐方違約責任。——個人觀點,未必正確,歡迎批評指正。
  • 芻議合同解除權行使的除斥期間
    ,是指合同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的權利,它的行使能發生合同解除的法律後果,包括約定解除權和法定解除權。我國《合同法》第九十五條第一款規定解除權行使的除斥期間既可以由法律規定,也可以由當事人約定;第二款規定在法律沒有規定或當事人沒有約定的情況下,經對方催告後的合理期限為除斥期間。審判實踐中,在處理具體合同解除案件適用該規定時,有不少疑問亟待法律和相關司法解釋予以明確。
  • 法官論壇︱民法典違約方解除制度探微
    正確理解違約方解除制度,對於民法典施行後的合同糾紛案件的審理意義重大。有鑑於此,筆者擬結合自己的學習體會,談談對違約方解除制度的性質界定和條文理解。第五百八十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下,守約方無履行請求權,若不履行將導致合同目的無法實現,而守約方又不請求解除合同的,則合同將陷入僵局,此時始有違約方解除適用的餘地。但是,若一方不履行系因不可抗力或者情勢變更所致,則不適用上述規定。
  • 違約救濟中的法定解除權及其適用標準|巡迴觀旨
    當違約程度嚴重,致使合同的存續確定無法給守約方帶來任何預期利益時,賦予守約方合同解除權,使其儘快從無意義合同中解脫出來,應是更有效的救濟途徑,也更能實現合同法的正義價值。 在司法實踐中,當事人合同目的能否實現亦是法院判斷合同應否解除的關鍵。在(2016)最高法民再251號案件中,最高院認為「合同法定解除權的行使須以一方的違約行為致使合同目的落空為標準。」具體而言,當守約方的合同目的不能實現時,其有權行使法定解除權。
  • 《民法典》合同解除權行使實務探析(含合同法對比)|必學內容
    對於約定解除權,是否只要合同中約定了解除條件,在約定的情形發生時,有解除權的一方發出解除通知或者起訴解除合同,合同就可以被解除呢?答案是否定的。《九民紀要》第47條提到,合同約定的解除條件成就時,守約方以此為由請求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應當審查違約方的違約程度是否顯著輕微,是否影響守約方合同目的實現,根據誠實信用原則,確定合同應否解除。
  • 合同當事人是否可以約定任意解除權,怎麼規定的?
    在當今的商事談判過程中,相對強勢方往往會通過擴張或限制合同解除權以達到把控項目進度,保護自身權益的目的。但是在充分利用其自身優勢時,當事人往往會忽略法律對解除權尤其是任意解除權的限制。那麼合同當事人是否可以約定任意解除權,怎麼規定的?
  • 《民法典》:「合同解除」須注意哪些法律要點?解除權如何行使?
    (2)約定解除權,指的是雙方事前在合同中約定了,當合同無法履行時,一方當事人對某種解除合同的條件享有解除權,通過行使這種解除權,來使合同關係得到消滅。比如:張三和李四籤訂買賣合同,約定李四的工廠於端午節前半個月向張三提供粽子100箱。同時約定了如果超時三天無法供貨,則張三有權解除合同。
  • 行使合同解除權應在合理期限內,且符合誠實信用原則;
    本案雙方因合作開發房地產項目合同產生爭議,主張合同約定解除權的一方在其解除權於2014年形成後,並未及時行使,且存在繼續履行合同的行為,但後於2017年通知對方解除合同。最高院經審理後,從行使解除權的合理期限,解除方在解除後的繼續履行行為使對方所產生的依賴利益,據以主張違約解除權的義務性質,合同的整體履行情況,解除方自身存在的違約情況,認為其合同解除通知並不產生合同解除的法律後果。
  • 民法典:合同解除制度有哪些改變嗎?
    民法典:合同解除制度有哪些改變嗎?民法典中關於合同解除制度的規定,與民法典頒布前的相關規定,有哪些不同呢?民法典合同編的修訂是民商事主體重點關注的內容。合同解除,作為合同法領域的一項重要制度,在民法典的修訂中具有很大的亮點。
  • 民法典合同違約方是否有權解除合同
    生活中,我們常見在租賃合同、買賣合同等合同的履行中,雙方發生爭議無法再協商繼續履行時,作為合同違約方是否有權解除合同?以及合同解除和合同終止的區別有哪些?下面由劉安藝律師進行詳細解答:一、民法典合同違約方是否有權解除合同違約方也有權解除合同。
  • 綺惠說法 | 淺析民法典中的五大合同解除規則
    故在目前的司法實踐中,當法律既沒有規定,當事人也沒有約定時,法院一般綜合考慮案件本身的性質、合同義務履行等具體情況,以認定解除權行使的合理期限。《民法典》第五百六十四條第二款明確解除權的行使期間為一年,彌補了《合同法》的漏洞,也對此前司法審判中的法官自由裁量權進行了一定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