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出自十七世紀法國寓言詩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與貓》:從前有一隻猴子和一隻貓看到農家院中正在炒慄子,猴子饞得口水直流,就問貓喜不喜歡吃慄子。貓表示想吃,猴子叫貓趁主人不在場時去燒著火的鍋裡偷拿慄子,貓忍著燙把慄子一個一個拿出來,猴子則在一旁樂呵呵地一個個吃慄子。比喻被人利用,替人冒險出力,自己卻一無所得。 現也指冒險行事,使自己蒙受損失。
圖:百度圖片
時下,街頭巷尾隨處可見顏色金澤,甜香可口,令人回味無窮的糖炒慄子。慄子,又稱板慄、大慄、毛慄、風慄等,慄子是毛櫸科慄居落葉喬木慄樹的果實,原產於我國,素有「乾果之王」的美譽。在西安半坡遺址的考古發掘中,從出土的慄子果實可以證實,我國慄子的種植歷史至少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而在三四千年前的殷商時期,在甲骨文當中就有了慄子的象形文字。《詩經》中有「樹之莘慄」、「山有漆,隰有慄」的詩句。《呂氏春秋》中有「果之美者冀山之慄」的記載,可見慄子在古代就極受人們所推崇。據《史記》記載,蘇秦遊說燕文侯時,把燕國的特產慄子視為燕王得天獨厚的物質條件:「南有碣石燕門之饒,北有棗慄之利,民雖不佃作,而足於棗慄矣,此所謂天府也!」此外,在《史記·貨殖列傳》中,還有這樣的描述;在春秋戰國時期,種植千棵慄樹的人,其身價可與千戶侯一樣高貴。足見在歷史上慄子的重要「地位」。
慄子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其中的澱粉佔百分之七十;維生素B1、B2含量豐富,維生素B2的含量至少是大米的4倍,每100克還含有24毫克維生素C,這是糧食所不能比擬的。其中蛋白質的含量比大米高30%,脂肪高2倍。此外,它還含有人體需要的胡蘿蔔素、維生素C、硫胺素、核黃素等多種營養素以及鈣、磷、鉀等礦物質,這些物質對人體有良好的營養滋補作用。由於澱粉含量高,可以代替糧食,所以慄子又有「木本糧食」之稱。古時我國就有用慄子蒸熟當飯吃的習俗。傳說清光緒庚子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時,慈禧逃京去西安,途中飢餓難忍,京郊貫市有個人給她窩頭吃,吃時甚覺甘美。後來回到北京,她命御膳房做窩頭吃。御膳房不敢違背,又不敢做老百姓吃的那種窩頭,於是用慄子面和黃豆面、加桂花、白糖調和,製成小窩頭,慈禧食後連聲叫好,後遂成為慈禧齋戒時常吃的一種甜食。
慄子入藥古已有之,且一直作為補養治病的妙方。據《本草綱目》記載:古時有個叫周武的人患腰腿無力症,不能行走,百藥無效。有一天,好友們用車載其到樹林中去遊玩,朋友們將他放在慄樹下,他看見慄子正熟,個大飽滿,頓時產生了食慄的念頭。朋友們為他採摘打取,他越吃越覺味道甜美,一連吃了約二斤多。吃後不久,奇蹟出現了,他突然從車上走下來,行走自如,疾病全除。這個故事雖然有點離奇誇張,但慄子補腎益氣,強壯腰腿的功效是可以肯定的。所以蘇東坡有詩云:「老去自添腰腳病,山翁服慄舊傳方。客來為說晨興晚,三咽徐收白玉漿。」
中醫認為 慄子性溫、味甘平,入脾、胃二經,具有養胃、健脾、補腎、壯腰、強筋、活血、止血、消腫等功效。適用於治療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腰腳不遂、小便過多和脾胃虛寒引起的慢性腹瀉及外傷骨折、淤血腫病、皮膚生瘡、筋骨痛等症。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中記載:「慄子益氣,厚腸胃,補腎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曰:「慄,主治益氣,厚腸胃,補腎氣,令人耐飢。每日服用十餘顆,次吃豬腰粥助之,久必強健。」《常見藥用食物》言其功效為「益氣、厚腸胃,生用嚼食,治腰腳不遂,殼鬥有收斂作用。鮮葉外用,適用於皮膚炎症。花可治瘰癧及腹瀉。根治疝氣。」
因慄子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和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還具有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可有效地預防和治療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等。
慄子的食療方:
1.腎虛、腰膝無力:板慄風乾,每日空腹7枚,或鮮板慄30克用火煨熟吃,每日早晚各1次。
2.補腎氣、強筋骨:慄子30克,大米適量共煮粥,加白糖調味,飲服。
3.脾胃虛寒:慄子30克、大棗10枚、茯苓12克大米50克共煮粥,加糖調味,飲服。
4.病後體虛、四肢酸軟無力:慄子30克加水煮熟,加入適量紅糖,每日睡前服用,連服2至4周。
5.腎虛咳喘:板慄60克、豬瘦肉適量,生薑3片,共燉熟。調味,每日1次。
6.百日咳:板慄30克、玉米須6克、冬瓜30克、冰糖30克,加500毫升水。煮至250毫升時服用。每日2至3次。
7.小兒口瘡:大慄煮熟,每日食用,甚有療效。
8.跌打損傷,筋骨腫痛,彈片、鐵釘、竹木刺入肉;生鮮慄子搗爛如泥,敷於患處。有止痛、止血、吸出膿毒及異物的作用。
本文來源:北京晚報-北晚新視覺網 記者:杜昌宏/文 插圖 馮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