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抓住娃成長的「黃金期」立規矩,父母別老想著「做朋友」

2020-09-03 育兒點金術

文丨小凡媽媽-育兒點金術(歡迎新手爸媽交流育兒經驗,老手爸媽探討養娃心得)


為什麼我們要單拿出來給孩子「立規矩」來說呢?一個是老話常說「無已規矩,不成方圓」的家教傳統,另一個就是最近有一位寶媽抱怨說:

孩子13月大的時候,去早教中心玩耍,老師收發玩具多次,有個玩具孩子一直沒玩夠,走到老師面前還不鬆手,孩子他媽溫柔的示意放手,但還是老師通過強行掰開孩子的手才回收了玩具,事情的結果並不出人意料,孩子哭了。

課間休息後也不肯回教室,總認為自己沒錯,玩具沒玩夠就不應該還回去,最後還是答應回家給他每一個一模一樣的才肯罷休回到課堂。

寶媽心裡想,一歲了,也該立規矩了,要不然長大了怎麼勸得動!

對於這個問題,我有不同的建議:孩子1歲左右立規矩確實過於小了,不如放到3歲。

為什麼說1歲立規矩和3歲立規矩是完全不同的?

首先1歲的娃娃認知能力有限,也不懂得建立人際關係,這個時期的孩子沒有能力和父母建立規矩並且遵守規矩,甚至於他們連規矩的概念都不懂。即使是寶爸寶媽站在孩子的角度立下了孩子能夠完成的規矩,但孩子也沒有時間和自制力來堅持下去,久而久之規矩不攻自破。

所以說對於1歲大的孩子,遇到孩子蠻橫不講理的時候,父母老師採用溫順或者獎勵的方式讓孩子放下固執,順利的完成任務即可,不需要強制孩子當場履行什麼規矩。

而對於3歲的孩子,是立規矩、培養孩子能力的關鍵期,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國著名的青少年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提到3-6歲孩子性格、習慣以及能力發展的黃金期,父母可以抓住這一關鍵期,加強培養孩子受益終生的好習慣和能力!

所以說3歲後,家長就可以試著給孩子立下規矩,可以陪伴孩子的一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給孩子規矩也要掌握技巧方法。

很多溺愛孩子的家長,可能就要說了,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應該是跟孩子做朋友麼嗎?

其實跟孩子保持朋友的關係和給孩子立規矩並不矛盾,前者說的是對待孩子成長的一種態度,而給孩子立規矩是教會孩子為人處世的態度,促進孩子自身朝著全面科學的方向發展。

其次,孩子從3歲往後,給孩子越早立規矩效果越好越輕鬆。因為孩子越小,越單純的像一張白紙,這個時候的孩子不管你跟他說什麼,讓他做什麼,他都很容易接受。

比如說禁止讓孩子去廚房,可以對孩子說「廚房很髒很危險,不可以去廚房!」,孩子就知道了。

抓住娃成長的「黃金期」立規矩,父母別老想著「做朋友」

很多家長曲解了「跟孩子做朋友」的教育意義,縱容孩子生活上懶散、餐桌上毛躁、學習上磨蹭等的壞習慣,孩子長大後就可能因為這個某項餐桌上的禮儀或者是磨蹭一件小事,喪失學習和工作上的很多機會。

因此為了孩子擁有更好的生活,聰明的家長就要早點狠心給孩子立下規矩!

那麼給孩子立規矩要注意什麼呢?

首先就是,父母要在點滴小事中言傳身教,做好榜樣作用。

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就體現在讓孩子去做一件事情,而立規矩這種需要孩子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行為,就需要父母把給孩子立好的規矩身體力行的踐行。

很多孩子出現壞毛病的關鍵很可能不是孩子自己自身的問題,而是「學壞了」,比如說我們平常要求孩子放學先做作業再玩遊戲,但是很多家長回到家不是準備晚飯,而是窩在沙發裡玩了幾把遊戲,一直到孩子也喊餓了才開始準備晚餐,這讓孩子怎麼學到一個好的習慣!

因此給孩子立規矩之前,父母要想清楚身體力行這個模範帶頭的榜樣作用。

另外,不光要有簡單詳細的規矩,還要有相應的獎懲措施。

除此之外,給孩子定目標還要具體可行,就是說不要定太遠大的目標,太遙遠了孩子會感到迷茫,或者是還沒開始做就害怕了,影響孩子在做這件事情的效率和效果。

平常生活中,給孩子列好具體的要求,比如說幾點睡覺,幾點起床,玩遊戲多少時間,看電視多長時間等,只有把這些事情通過時間規劃好了,孩子才能明確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

如果孩子感覺自己做不到,或者是失去了動力,父母可以跟孩子約法三章,如果堅持多次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務,就可以得到相應的獎勵,父母可以不要吝嗇這個時刻的獎勵。

很多新手爸媽在開始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往往受到很多阻力,同時也狠不下心去,也是正常的現象,需要慢慢的轉變。其次對於給孩子立規矩這件事情,還可以藉助專業的工具。

比如說我在養二寶時讀的這套《小腳鴨 培養好習慣 情緒管理繪本》,就是專門針對給孩子立規矩,培養好習慣的故事繪本,一共10冊。

本來是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沒想到孩子打開後就愛不釋手,原來是裡面絢麗多彩的插圖吸引了孩子,加上簡單易懂的小故事,孩子看得可入迷了。

開始我以為它就跟別的繪本一個命運,看不了兩三天就會被丟棄到角落裡,沒想到孩子看了幾頁後,就喜歡上了。根本原因是足足有10冊書,而且每一冊都有不同的主題和故事,雖然主人公都是小腳鴨,但是遇到的人物都不同,發生的故事也不同。它們分別是:

我能承擔責任、我不隨便發脾氣、我能表達自己、我能與人分享、我相信自己、好孩子懂禮貌、我可以獨立、學會尊重別人、我能守信用、我有自制力。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這10冊故事繪本,通過主人公小腳鴨的形象,給孩子演示了平常生活中做人做事的好習慣,孩子天生喜歡模仿,在看故事的時候,會不自覺的跟隨書裡的小腳鴨學會如何正確做事,潛移默化的養成自己的好習慣。

除此之外,書裡的插圖生動形象,適合孩子天生對圖畫的興趣,很容易讓孩子沉浸其中。

現在這10冊《小腳鴨 培養好習慣 情緒管理繪本》,正在活動中,感興趣的家長朋友可以點開我的頭像,找到主頁櫥窗裡,認準封面圖,即可參加團購價優惠~

希望大家牢記李玫瑾教授說得:3-6歲是孩子性格習慣發展的黃金期!


孩子的未來是家長的希望,正確的教育可以促使孩子的成長事半功倍。

我是小凡媽媽,希望跟新手爸媽分享&34;,跟老手爸媽交流&34;

相關焦點

  • 家長別再奉行「唯成績論」,李玫瑾:「心裡陽光比智力更重要」
    我國著名的青少年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提到:3-6歲孩子性格、習慣以及能力發展的黃金期,父母可以抓住這一關鍵期,加強培養孩子受益終生的好習慣和能力!所以說3歲後,家長就可以試著給孩子立下規矩,可以陪伴孩子的一生。
  • 李玫瑾坦言:三歲之前有恩於他,3-6歲立威於他,規矩才得以養成
    孩子接收到來自父母的關懷,家長得到孩子的反饋,孩子才會對父母心存感激和依賴,這時候孩子會抓住父母的脾氣,逐漸會向調皮的方向發展,這是父母就要向立規矩的方向轉化了。抓住3-6歲樹立規矩的黃金期,樹立家長的威信3-6歲的孩子已經有自我意識了,並且他們會猜測父母的心理,從而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達不到自己的目的,會產生叛逆的心理。
  • 別錯過娃的3歲「規矩黃金期」,父母學會這3招,讓孩子乖乖聽話
    有時候父母想給孩子立下一些規矩,讓孩子能夠遵守一些和父母約定的條款,這樣父母帶娃的時候會更省心,也能減少一些因為孩子調皮搗蛋而產生的意外情況的發生。但是有時候父母剛跟孩子溝通好,立下了一些規矩,孩子卻轉頭就無視掉了。
  • 4周歲的娃膽子大到跳床上的護欄?李玫瑾:3歲後家長給娃立規矩
    李玫瑾:3歲後家長給娃立規矩李玫瑾是我國青少年犯罪學的教授,在跟孩子打交道的十幾年中,她發現許多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理,並不是因為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長久以來養成的行為習慣和負面意識導致的。因此這提示家長們要從小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和價值觀念,為孩子的將來"保駕護航"。
  • 致父母:在孩子"立規矩"的年齡,千萬別跟他交"朋友"
    佟大為對女孩的這次行為表示不認可,他覺得有必要教育女孩一下,得讓她學會不要畏懼失敗,更不能不把學校規矩不當一回事。就像現在的父母都喜歡用個性化的教育方式來教育孩子,個性化的教育方式也是學校裡的老師所提倡的。老師會告訴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方式要像朋友一樣,導致家長對孩子的不良習慣不管不顧,孩子心中也沒建立起道德底線的概念。因此,孩子會變成喜歡做什麼就去做什麼,也不會去管是非對錯,更不懂得明辨是非。這時候如果再繼續跟他當朋友,他只會越來越得寸進尺。
  • 3-6歲是立規矩「黃金期」,家長立下5個規矩,娃將來會感激你
    對父母來說,孩子懂事有規律無疑是最好的,但孩子畢竟是孩子,要是不調皮搗蛋,生活豈不是少了些許趣味。孩子天性愛玩,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能一味地順從寵溺孩子,應該趁早為孩子定下規矩。5個規矩,娃長大後會感激你。
  • 怎麼立規矩孩子才會聽?其中的小「竅門」,家長不妨學起來
    所以立規矩應該是每個家庭都重視起來的事兒,那如何立規矩呢?立規矩也有黃金期此時通過規範孩子的習慣,幫孩子養成規律的作息能為日後立規矩打下基礎。2-7歲屬於前運算階段,這個階段孩子會經歷自我意識的萌芽期、秩序敏感期、性格形成的關鍵期等等,屬於非常複雜的一個心理階段,而此時正是立規矩的黃金期。
  • 父母該如何與孩子相處:別在該立規矩的年齡,跟孩子做朋友
    沒想到被另一個女孩站起來直嗆,說佟大為話說重了,只把自己當老師,沒把學生當朋友,他這種人就沒資格做老師!比如家長希望孩子能獨立,那立的規矩可以是讓他自己穿衣或自己刷牙等,且最好告訴他為什麼要獨立。另外,在跟孩子立規矩時,應該以溫和而堅定的聲音告訴他,那些事情可以做,那些事情可以商量著來,而不是一切都是家長說了算。
  • 李玫瑾直言:給孩子立這10個規矩,少1個都不行,第10個能救命
    孩子在家裡都是大人們的希望,沒有一個父母不希望他們的孩子出人頭地。所以,希望孩子從小變得優秀,就需要從小給孩子立下規矩,讓孩子從小懂得「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小孩子在成長的早期,是沒有規矩意識的,如果父母不給小孩立規矩,只會讓小孩肆意野蠻生長。
  • 李玫瑾:3-6歲是孩子成長關鍵期,家長做好這幾點,將來更出色
    特別是孩子到了一定階段,他們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家長能夠正確引導,父母以後會少操心,孩子未來更出色;相反,家長引導不好的話,家長可能要操一輩子心了……李玫瑾教授就做過相關的結論,她把人生分為多個階段,而孩子3-6歲是成長的關鍵期,此時性格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會跟隨他們一輩子。
  • 這些年齡段是給娃「立規」黃金期,別慣著了,不然越大越難管
    導讀:這些年齡段是給娃「立規」黃金期,別慣著了,不然越大越難管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這些年齡段是給娃「立規」黃金期,別慣著了,不然越大越難管!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7歲前給娃「立規矩」的黃金期,錯過難補救,可惜很多家長搞錯了
    文|秘籍君生娃不易,養娃更難。孩子成長的每一步,都是家長不斷摸索,力爭給孩子更好的引導,力爭做一個合格家長的心路歷程。朋友家兒子今年4歲多了,是個比較調皮搗蛋的孩子。朋友經常說:「別人家養三個孩子,也沒有我養這一個操心。」但是,她一直壓著火氣,告訴自己要做一個好媽媽,要去跟孩子做朋友,平等地跟孩子交流、相處。可是這幾年下來,她發現兒子被她縱容得越發無法無天了。
  • 這些年齡段是「立規」黃金期,別慣著孩子,不然越大越管不住
    不少家長都會有寵著自家娃的私心,這其實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一直溺愛自家娃而沒有做出管教,娃會越大越不好管。這些年齡段是給娃&34;黃金期,一旦錯過,孩子越大越難管曾有這麼一件事,小俊是家裡的寶貝,自從出世以來,他一直都是受著家裡成員的寵愛。
  • 別在該立規矩的年齡和孩子做朋友—如何立規矩?什麼時候立規矩?
    規矩是一種成長的力量一、培養孩子懂事、有規矩,我們需要讓孩子記住三個原則我們不能假借任何愛的名義,在應該立規矩的年紀,和孩子做朋友。蒙臺梭利博士指出,3-6歲,是孩子規則意識和早期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因此,當孩子的自我管理開始萌芽的時候,就要抓住時機,和孩子一起建立起規則。
  • 十二歲前把握三個黃金期階段,培養高情商
    這種感情是我們培養親子關係的粘合劑,如果孩子對父母的感情期待得不到父母的回應,那麼就會喪失掉安全感,影響終生。養好娃並不難,李玫瑾:十二歲前把握三個黃金期階段,培養高情商 前幾天有這樣一個新聞:一位媽媽因為被兒子打罵,不得不到派出所去求助,並在派出所給兒子下跪,請求對方的原諒。為什麼這個十五歲的少年要對自己的媽媽拳打腳踢?
  • 李玫瑾:娃若有這3個「毛病」,是智商高的表現,父母別盲目糾正
    李玫瑾是我國一位公安大學的青少年犯罪心理學教授,相信不少父母都知道她,李玫瑾教授不僅鑽研青少年兒童心理學,近幾年也總在網絡上無私地分享自己的育兒方法,不少寶媽都得到過李玫瑾教授的啟發。:「越是聰明的孩子就越難帶,孩子如果有這3個「毛病」,是智商高的表現,父母別盲目糾正。」
  • 抓住3大黃金期,分階段,分年齡立規矩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也就是說,你現在給娃立的規矩總有人覺得,娃還太小,還不急著立規矩。但科大大這裡給個明確的答案:從出生到6歲前,都是立規矩的黃金期「物歸原處」的規矩。這樣,自家懂規矩的娃碰上熊孩子的概率,就可能小一點!
  • 3-6歲是立規矩的關鍵期,娃這5個「毛病」別慣著,該打就得打
    《孟子》的《離婁章句上》中有這樣一句話「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這不僅僅是治國之道,也是治家之道。我個人不贊同「放養」式教育,你仔細觀察會發現越是豪門家庭,家裡的規矩越多。比如《紅樓夢》中賈府的規矩就很大,不僅坐次講究,吃飯的時候也是規矩重重。
  • 李玫瑾教授:寶寶6歲前必須要立下「5個」規矩,不然將來後悔莫及
    李玫瑾教授:寶寶6歲前必須要立下「5個」規矩,不然將來後悔莫及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長期以來一直在研究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和心理問題。她多年的研究經驗表明,許多成長為犯罪或有心理問題的孩子與他的童年成長經歷有關。
  • 李玫瑾:給孩子立規矩要趁早,規矩立得越晚,孩子越難管教
    1、立的規矩要符合孩子的認知發展很多時候父母立下的規矩,孩子不能遵守,究其根本原因並非是孩子的錯,而是父母立下的規矩,根本不符合孩子的認知發展情況,所以孩子根本無法遵守。比如我就曾給剛兩歲的孩子立下規矩:自己吃飯穿鞋,不想總麻煩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