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生活中免不了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別人產生交集。
有時候雙方發生矛盾,不知道怎麼解決;或者自己面臨大場面時候,緊張的手都不知道怎麼放;也有時候,覺得家長不理解我們的想法,大吵一架……
有時候我們會感到困惑:遇到各種複雜的問題,我該怎麼辦?
小呆是我的朋友,她和舍友發生過矛盾。起因是,舍友在拆快遞,她和舍友說「在別人睡覺時候聲音小一點」,舍友轉頭就發說說「瘋求了,想一個人出去住」。
還有一次,大家在嬉鬧,舍友說「你的裙子太短了內褲都要露出來了」,在場的另外一個舍友在和男朋友打電話,小呆感覺很尷尬。但是這個舍友還叫出小呆的名字然後狂笑。
小呆明確和這位舍友說自己非常不開心,感覺受到了冒犯,希望她不要這樣做。
但是沒什麼成果,小呆不知道如何與這位舍友相處。
困苦,尷尬,又擺脫不了和舍友共處一個屋簷下的現狀……
我前段時間收到了一位讀者的求助:
「木青你好,懷著忐忑的心情分享一個我的困擾。
今天被提名了參與公司的優秀員工選舉,因為太緊張頻頻口吃,並沒有把PPT和自己的稿件完整的展現出來。我清楚的明白自己的工作能力還可以,唯獨一直沒有辦法解決當中說話的障礙。這個應該怎麼克服?」
因為緊張,沒有很好的把自己的能力展現出來,8分的能力也許只讓領導看到了5分,對自己的職場晉升造成了阻礙。
緊張、害怕失敗,不知道改怎麼控制自己的情緒,才能做到更好。
我自己是一個獨立性比較強的人,想要做什麼,就自己做規劃。
之前來上海工作,遭遇到了爸媽很嚴重的反對。
爸爸覺得女孩子只要能養活自己就可以了,呆在福州不要那麼累,一個人在大城市工作,沒人照顧,房租又貴,哪裡比得上在家裡,爸媽還可以照顧你,下班了回到家,也有熱騰騰的飯菜。
是啊,現在長期出差在外,我感覺到了漂泊的孤獨,工作像是唯一的寄託。南方人在北方兩個月,飯菜吃不下,生生瘦了幾斤。如果沒有對自己選擇的堅定,也許這份苦我確實吃不下去。
曾經和父母發生激烈的爭吵,我說,「你們不懂我的想法,跟你們說了也白說」,然後就拒絕溝通。到之後,我主動和爸爸散步,聊我對未來的想法,聊爸爸年輕時候,「你是不是也有想要做成的事情呢?」
從拒絕溝通,到主動找父母溝通,利用同理心讓他們理解我的想法。
從不知道和大學舍友怎麼相處,到職場緊張的不知道怎麼表現自己,再到和父母的溝通,其本質上第一步處理的都是「控制情緒」。
為什麼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控制情緒」呢?
人的大腦是分為三個部分進化的:
第一層是爬行腦,包括腦幹和小腦等,控制人的吃飯、性等欲望。
第二層是邊緣系統,包含下丘腦,海馬狀突起和杏仁核體,控制人的情緒和記憶等。
第三層是新皮層,包括左右兩個腦半球,控制思維、認知、語言、想像力等高級功能。
而大腦決策的權力方面,是一>二>三,也就是生理需求、情緒需求大於我們的理性決策。當我們第一第二層沒有得到滿足,第三層的理性腦無法很好的專注去解決問題。這也和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相應證。
第一個故事裡,小呆出在了「錯處在舍友身上」這樣的偏見,而不是冷靜地控制自己的情緒站在客觀的角度分析,比如叫舍友「在別人睡覺的時候拆快遞」就一定是錯的嗎?
初看這樣是舍友不對。但宿舍是公共空間,仔細詢問之後,舍友也不是在非常早的時間拆快遞。宿舍不是私人空間,除非宿舍有約定,什麼時間是大家共同的睡覺時間,都保持安靜,這樣才叫符合「客觀規定」,而不是「我心中認為的規則就是對的」。
所以第一步,擺脫主觀認為「我的是對的,別人是錯的」情緒,理性分析如何找到解決方案。如果確定了舍友就是很自私,不照顧別人情緒的人,那我有哪些解決方案呢?再進行詳細的分析。
再來,工作匯報的時候太緊張怎麼辦?
怎麼控制自己緊張的情緒?這個是一道明顯的情緒控制題。
我的答案是心理調節+放鬆技巧+鍛鍊演講能力。
心理調節:分析自己如果搞砸了會怎麼樣?在漫長的人生中,這樣一次匯報非常重要嗎?如果搞砸了,我還有沒有下一次機會彌補?
按照我過往的水平來看會發揮的如何?我是否做好了充足的準備?詢問一系列問題,達到「情緒調節」的目的。
放鬆技巧:用習慣性動作給自己創造儀式感、深呼吸、冥想等等。
鍛鍊演講能力:多練習演講技巧,例如看ted視頻模仿,拆解別人的演講稿件結構,爭取在公眾面前多發言,從小場合開始,主動去爭取發言機會。
我自己又是如何與父母溝通的呢?
當我處在氣頭上,覺得父母不理解我是他們不對的時候,我是拒絕溝通的。
冷靜一段時間後,我開始分析,如何排解這樣的情緒,真正解決問題?
父母的出發點是錯的嗎?——不是,確實是為了我好,但是是從他們的角度覺得這是對我好,從自我的角度出發來表達愛。這是愛,但是這是表達錯誤的愛。
如何讓他們理解我的心情?如何讓他們知道我的選擇是可行的?如何表達我自己願意吃苦的意願?
我和我的爸爸聊了很久,我問他,他年輕時候吃過的苦,他年輕時候想要做什麼,是不是有衝勁?如果一輩子呆在福州,沒有成長的機會,克制自己的欲望,不是也很苦?
我用他自己的例子來「推爸爸及女兒」,人傾向於不會否認自己的選擇,加上回憶過去,觸發了年輕時候的想法,他也能理解我,因為他也曾經歷過這樣的時光。
你發現了嗎,在處理生活中紛繁的問題時,我們要先控制自己的情緒,了解情緒,甚至於利用情緒說服他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是有思考框架的。
了解、使用、反利用情緒,是解決生活中問題的利器。
那麼如何學習控制情緒呢?以後再寫框架,哈哈哈哈。
多點好看就會出更多同類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