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如何管理深藏清宮200年的古璽印(二)

2020-12-19 澎湃新聞

【編者按】

2012年,上海博物館研究員孫慰祖作為第一批來到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專業研修人員,繼續對院藏清宮璽印及篆刻文物作一專題的考察。看到乾隆四十九年至五十二年間,收得署款為文徵明、文彭、何震、甘暘的石章近60方,並為之題詩頌詠,表達欣慰激賞之情。這些石章均是偽託。可見內府大臣對民間流布已久的篆刻偽作還缺乏鑑別能力。

文彭款,安樂壽考

2012年12月3日 星期一

幾天來,後山幾排宿舍中偶爾會在早晨走出一位老太太,步履蹣跚地踱過我的窗前。中午或者傍晚,偶而有輛小車停門口。我才知道,我不是後山的唯一住客。

清宮舊印其實包括兩大部分,一為用印,如大清的璽寶,帝、後、妃的封印、諡寶和閒章;二為藏印,即乾隆年間入藏的古銅印、玉印及篆刻石章。中國歷代帝、後璽寶基本上毀失殆盡,惟獨清宮舊印絕大部分都倖存於世,這和清王朝的終結方式不無關係。這些舊印分藏情況是:大清的璽寶及部分帝、後、妃用印,收藏於北京故宮;清太祖至穆宗十朝的諡寶在瀋陽故宮;清宮藏古印和乾隆用印的大部分,1949年隨其他文物遷至臺灣。

乾隆帝喜好印章,與民間早已興起的古印收藏之風與文人雅賞書畫篆刻的新潮相互呼應。除了古銅、玉印,還熱衷於明代名賢刻印的收羅。如乾隆四十九年至五十二年間,收得署款為文徵明、文彭、何震、甘暘的石章近60方,並為之題詩頌詠,表達欣慰激賞之情。這些石章如《陋室銘》、《愛蓮說》等均刻文彭名款,當然是偽託。可見內府大臣們對民間流布已久的篆刻偽作還缺乏鑑別能力。這些石章質料多為青田,兼有壽山、昌化石,有的經過火煨變色。由於入藏年代明確,可以據此了解到清初至乾隆時期偽造明代篆刻名家的風氣和作偽特點。

查閱清宮檔案記載,乾隆三年已有銅印1261方,同年多次傳旨製作盛裝「古銅印章」的漆匣和命汪由敦等近臣考釋印文,乾隆帝並對漆匣內抽屜命名、印文冊頁置放位置都有具體的交代。從這些情況看,銅印進入內府的年代更在此前的可能尚不能排除。乾隆帝對印章一道最為痴迷,所作《古銅章歌》有句雲「詎惟鑑古怡心神,藉考數千年革因」,將史料價值置於「鑑古怡心神」之上,說明對古印價值的認識是自有見地的。這也是歷代帝王中無論個人擁有的各種閒句名號章的數量,還是鐫刻、選材工藝的講究,他都堪稱一人的根本原因。

院區有供遊客飲茶、用餐的「故宮晶華」,地下室闢為員工餐廳。每天的午、晚餐都是一葷二素自選,約合人民幣十來元。到了晚上,院區就是寂然的世界。所以隔天總得在小賣部買些碗面或者饅頭備著,對付早餐和午夜的飢腸。

回到宿舍,將申請提看文物目錄呈報張永富先生。張先生告,原定明天何副院長見面的安排因「立法院」臨時請去接受質詢,需要推遲。

 清宮銅印真品,晉,駙馬都尉

2012年12月4日 星期二

圖書文獻處的善本古籍需提前一天申請,每次借閱限二種,二十冊之內。印譜也歸入古籍,由專人從庫房送來、取回。每天走進閱覽室,呂女士會將備好的印譜遞給我,另外附上一隻口罩。

院藏舊譜有西泠印社民國版的《秋景庵印譜》、《二金蝶堂印譜》、《龍泓山人印譜》、《求是齋印譜》等數種,另有汪啟淑《飛鴻堂印譜》,都屬存世多見。惟《松石山房印譜》,據光緒壬午方濬益序雲譜輯於東瀛,所收上及秦漢,下止於清季,為前所未見者。另外,楊守敬自日本訪得《令號璽史·印部》和《埋麝發香》兩譜,我在大陸亦未及見。兩譜與我近年關注的中國印製東傳問題有關,因而頗有興趣。

《璽史》四卷,書前鈐有「星吾海外訪得秘籍」朱文印和「楊守敬印」、「飛青閣藏書印」、「宜都楊氏藏書記」白文印。是摹錄日本早年敕書及其他文牒上所鈐中央、地方官印的剪貼本。每印下標有年號、來源,所輯多已見於會田富康《日本古印新考》及木內武男《印章》、久米雅雄《日本印章史》等書。也有一小部分未見引用,如「遣新羅使之印」及六種不同的「太政官印」等,是頗有價值的資料。

日本摹錄奈良、平安時代古官印的印譜,有1773年的《藤貞幹古印譜》,集大成者又有1857年長谷川延輯成的《博愛堂集古印譜》。此本《璽史》輯於1836年,其中摹錄的「遣唐使印」三方,二方分別鈐於天平五年(733),延曆二十三年(804)文書,另一僅注「官印譜古摹本」的與《藤貞幹古印譜》所記天平5年者同。由此看來,《璽史》所摹或即來自藤貞幹本,而後者本難信據。因為,此印的文字風格已越出唐代而及於南宋,與奈良時代日本官印風格不能合轍。另有一同文印見於公元805年的《最澄入唐牒》上,卻未見於《璽史》摹入。

「遣唐使印」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外交專用官印。在唐朝存續年代日本至少先後鑄行了三種,表明兩國之間往來的頻密以及此種派遣性質的人員來華活動延續年代之長。

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邀我下午做一個講座。黃華源老師中午來接,說先去板橋品嘗臺灣小館的特色。板橋的道路、小巷顯得有些舊,但乾淨、疏朗。找了家小館,僅容二三小桌,十分安靜,一中年女人在操持。臺灣這樣的小館子甚多,心氣亦平和,故能長久經營。由此想起這邊的風氣,求大、求奢華、求暴利,內質卻往往相去甚遠,於是街頭店家時不時旗號變幻。

多次參加臺藝大舉辦的研討會,書畫系的研究生也多次來上海訪學,給我的印象是學風純正求實。乘此機會將思考了多年的「唐宋文人印系」現象提了出來。或許是外來和尚好念經,同道和研究生們對這樣一個很小又很專業的篆刻史論題的關注,多少讓我感到意外。

晚上系裡招待。林進忠院長和幾位教授都是熟人,一席笑語,天南海北。回到會館忽然想起通行證來,遍尋未見,於是自嘆「興盡悲來」。四處打電話詢問,又復得,已是凌晨四點。

駙馬都尉

2012年12月5日 星期三

幾天來繼續對清宮舊藏銅印中的部分疑似偽品作圖像檢索觀察,完成特徵記錄。

鑑別研究也延伸出另一個課題,即古璽印的作偽史。由於這批銅印進入內府的年代下限十分明確,因而可以作為明清之際作偽方法和特徵的研究標本。

《金薤留珍》和《守官遺範》所貯銅印,絕大多數為「熟坑」,推斷入藏之前已流傳有年。其中偽品的製作時間或可溯及明代,這和此期仿製青銅器再度興盛似乎存在一定的關聯。另一個背景則是明中葉以後民間收藏古印和鈐拓印譜的文化時尚,催生了作偽售利的市場。篆刻的風氣推動,摹刻古印、翻刻舊譜的作業也很容易轉化為偽造古印的技術條件。

明萬曆年間高濂見到的市場情況很能說明問題:「古之銅章先後出土者何止千萬?即顧氏《印藪》猶雲未備,餘先三入燕市,收有千方。十年之值,高下迴異。向無官私之別,今則分王侯伯長官印,而價值倍於往時。以姓氏為私印,價則較常亦倍矣」,「近日關中洛下利徒翻鑄假印,夥入真正,以愚收藏,如軍司馬、王任、日利,不一而足,且不易辨。」(《燕閒清賞箋》卷上)可見其時作偽的手法已經比較成熟,使精於篆刻又通曉印學的甘暘在《甘氏印正》中亦多有以偽為真的誤斷。故清宮所收廁入部分偽印,並不足為奇。

印蛻冊頁上的題記,揭示了當時藏印的整理過程。所有銅、玉印似乎經過「皇上鑑定」,復又由稽璜、于敏中、董邦達等近臣「校勘」。所謂「校勘」,除了釋文,主要就是依據明羅王常所編的印譜——《秦漢印統》作為比照。然而《印統》本身摹刻失真且已雜入了杜撰鑿空的偽品,校勘結果當然是「鈕式篆法俱與各印大略相同,洵系舊物無疑」。

只是這些早年的偽品,在今天已不失為具有研究價值的文物了。

2012年12月6日 星期四

對《金薤留珍》、《毓慶宮藏漢銅印》、《守宮遺範》三部分銅印中的疑偽者再作局部放大觀測,作偽的方法與類型有以下幾種:

私印改刻官印,如「就武男家丞」(《金》);官印改刻文字,如「河東公主丞印」、「虎賁中郎將印」(《金》);範鑄偽品,如 「強弩都尉章」(《毓》),此類往往同範多件,「卑耐之印」三件皆見於《金》譜;又如祝辭印「修躬德,以俟賢。臣興顯,令名存」,真品曾見舊譜著錄,此次細看《金》譜所收者,確知為整體偽鑄。

偽品「做舊」皆採用打磨、加色上蠟為主,使之色澤黝黑成為「熟坑」,不像晚清民國間出現的做上土蝕,綠鏽,貌似「生坑」的方法。據此可以確定傳世同類偽品的製作年代當相去不遠。

《守宮遺笵》所收十印,屬偽刻者五方。當時大臣題曰:「以上官名印十方《秦漢印統》未載,而其鈕式篆法俱與各印書所載漢印大略相同。」 當年的作偽者畢竟是下了專業功夫的,乾隆和近臣們以「大略相同」為準繩,豈能辨其雌雄?

午後,李宗焜研究員來接,路偶不暢,到達史語所與王汎森先生會面的時間顯得很促迫。三年前到所裡訪問時正值他卸印之際,曾頗自幸於「無關心」,未料不久即就副院長之職,所以見面送上的第一句話就是「王副院長想『無關心』也難啊」。讀過他在大陸出版的《晚明清初思想十論》,對我有關明代藝術家生活的研究多有啟發,也乘此向他致謝。

在國際漢學領域,史語所保持著前沿的地位。邀請海內外學者作訪問,安排學術報告成為一個傳統。報告會對社會開放,各地專業人士和高校學生可以預約參加。

講完《古璽印辨偽》,有人提問,印象很深的是一位女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假如先生去作假印,將如之何?」我說:「如果本來可能去作偽的話,不幸的是我走向了學術。學術使我無法回到本來。另外,如果創作一枚真印和作一枚偽印,後者對我來說付出的成本更高的話,您認為我該選擇什麼?」講堂裡一陣輕快的笑聲。

史語所研究大樓有著90年代的那種樸素的建築風格。研究人員都有獨立的辦公室,少有外界幹擾,工作時間也是靈活的。李宗焜兄說他很喜歡在辦公室裡呆到夜裡,我說:「我是知不可至,心嚮往之。」

晚上,與史語所文字學門幾位研究員共餐,讓吃了好幾天員工套餐的我換了一次口味。(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那些深藏在故宮的藝術
    原創 孟語 雅昌藝術網 收錄於話題#藝術142#展覽56妙寶莊嚴-故宮博物院藏法器展展覽時間2020年12月16日-2021年3月14日展覽地點嘉德藝術中心這是深藏在故宮的宮廷法器第一次以主角的身份亮相。12月15日,嘉德藝術中心與故宮博物院聯袂推出「妙寶莊嚴——故宮博物院藏法器展」開幕。
  • 「揭秘」清宮十大畫師作品首次展現
    一,清宮十大畫家之洋畫師:郎世寧中國十大傳世名畫《百駿圖》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圖描繪了姿態各異的駿馬百匹放牧遊息的場面。全卷色彩濃麗,構圖複雜,風格獨特,別具意趣,別具一格。二,清宮十大畫家之人物畫師:姚文瀚《四序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圖卷描繪宮廷仕女春遊、納涼、遊湖、賞雪四季不同的享樂生活。布局巧妙,境界幽曲,將人物、山水、樓臺亭閣、春夏秋冬的不同樹木花卉及其景色容於一卷。精心刻劃,形象生動,筆墨工細,賦彩隨類,頗為自然。
  • 我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臺灣,臺北故宮有哪些「鎮館之寶」
    臺北故宮博物院由於場地限制,只能經常維持有5000件左右的文物展出,館內的展品每3個月更換1次。所以按照展品每三個月五千件、每年兩萬件計算,這裡的70萬件藏品,要全部展出一次,需35年。所以其收藏量還是非常巨大。二、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的鎮館之寶有哪些?
  •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 時間:2009-08-28 14:4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名稱】「國立」故宮博物院,原名中山博物院   【地址】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   【成立時間】1962年   【藏品數量
  • 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
    臺北故宮博物院座落於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建造於1962年,1965年夏落成。佔地總面積約16公頃。為仿造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主體建築共4層,白牆綠瓦,正院呈梅花形。院前廣場聳立五間六柱沖天式牌坊,整座建築莊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
  • 臺北故宮LINE,《清明上河圖》貼圖大熱
    臺北故宮也一樣,近年推出不少玩味創新的宣傳與產品,激起不少年輕人興趣。這個古玩文物殿堂近日再獻新猷,帶來過癮非常的《清明上河圖》LINE貼圖,引來大批網友贊好課金。清宮畫院版《清明上河圖》局部清宮畫院版《清明上河圖》局部《清明上河圖》,繪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兩岸風光,以散點透視的構圖法,讓繁華景貌和大宋民眾躍然長卷之上。已知最早版本由北宋張擇端所畫,藏於北京故宮。臺北故宮則藏有明代大畫家仇英及清宮畫院等版本。
  • 奇石:臺北故宮「東坡肉」的「姊妹石」
    他於2010年5月13日打電話與我約見,說他在2009年獲得的一塊紅燒肉石,堪與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的肉形石媲美。並告知他已初步查明,臺北故宮博物院現藏的肉形石是內蒙古阿拉善王爺進貢清廷的。我看到於君收藏的這塊紅燒肉石,在質、形、色上與臺北故宮肉形石有著極大的區別。實事求是地講,從專業角度來看,於君藏紅燒肉石的確是原汁原味、不加修飾的天然肉形石,而臺北故宮的肉形石是經過加工、燒染的。
  • 臺北故宮公布2020年展覽計劃!
    2020年進入倒計時。近日,臺北故宮博物院公布其2020年度臨時展覽名錄。其中有深受觀眾喜愛的系列展覽《巨幅名畫》《受贈名畫展》等,也有新晉推出的《國寶聚焦》《她——女性形象與才藝》等專題展覽,新的一年,具體有哪些值得期待展覽?讓我們先賭為快吧!
  • 臺北故宮有什麼?(圖)
    一道海峽分割了兩岸,  無數「國寶」也因此被典藏在了兩家「故宮博物院」內,  一是北京故宮博物院,  一是臺北故宮博物院。  故宮指明清皇帝的居所紫禁城。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平事變,「末代皇帝」溥儀被趕出宮。1925年故宮博物院宣告成立,開放銅器、書畫、瓷器等陳列室。
  • 臺北故宮新展「院藏善本古籍」裡有答案
    此等珍本佳槧適可補充院藏宮廷善本闕遺,而其出自民間寫繪刊印者,尤足體現坊肆版印之變化巧思與樸實莊重。展覽海報此次展覽布陳內容含「清宮藏書」及「訪舊搜遺」兩大單元,復各分若干子題。臺北故宮博物院雖以北宋以迄清代宮廷累積之文物菁華為典藏核心,自1925年以來,不斷搜購徵集,亦接受海內外公私捐贈,補充昔日宮廷收藏闕遺,終得使涵蓋範圍益趨廣闊。
  • 港媒刊文「北京故宮藏品勝臺北」 臺北故宮回應
    文章引述了單院長在過去曾說過的關於故宮文物南遷的故事,現在重溫,打破大眾既有的迷思,頗有必要。 文章講到,1931年,日軍侵略東北,華北告急。為了免遭日軍破壞,1933年後包括蔣介石在內的故宮理事會,決定把一部分故宮文物南遷。於是,故宮人員製作了13491個箱子,裝好文物後分五批運往上海和南京。
  • "臺北故宮"國寶檔案揭秘
    他在一年內苦讀了「故宮」近40萬件的清宮檔案,順利完成了《曹寅與康熙皇帝》的論文,奠定了自己日後成為清代史學大家的基礎。□藏寶後山,揭開秘道背後的面紗 「臺北故宮」位於外雙溪的後山秘道與庫房,在世人眼裡一直披著神秘的面紗,謠傳若有盜寶者闖入,其內的空氣將在數分鐘內抽光,使之窒息而死。
  • 【保利拍賣十五周年】印下留痕,精彩繼續
    此印斷代有兩種說法,一為五代官印珍品,視為五代時期典型文物;一為唐代之印,印文中「右策」或為右神策軍省稱。此印與《故宮博物院藏古璽印選》第590號相符。 明清篆刻 文人篆刻興起於明中晩期,追仿秦漢古印之樸厚,以濟時弊,創出個性印風,並衍生諸多流派。
  • 臺北故宮新開的南院裡藏了些啥寶貝?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浙江新聞客戶端編輯 董立林從2001年選址後歷經15年漫長籌建、計劃修正和政治角力,臺北故宮南部院區12月28日正式開館試營運。作為臺北故宮的人氣王,「翠玉白菜」也暫別本院,來到南院「站臺」10個月。那麼,除了這棵「白菜」,新開的臺北故宮南院,還有什麼寶貝值得一看呢?
  • 老北京文化:清宮藏書散落何方?故宮宮殿、宮門為何沒有滿文?
    可是令人遺憾的是,隨著歲月的流逝、時代的變遷,很多清宮的藏書都流失了。很多圖書愛好者不禁要問:那些清宮藏書因何流失?昔日珍貴的清宮藏書,如今又身說起清宮藏書流失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毀於火災,如武英殿、昭仁殿、方略在何處呢?
  • 臺北故宮新展「呼畢勒罕」,呈現清代活佛文物與生活
    澎湃新聞獲悉,11月28日,「呼畢勒罕——清代活佛文物大展」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開幕,特展以清代活佛相關文物為布陳內容,分「清宮與活佛」「西藏的達賴與班禪」「安多章嘉國師與蒙古哲布尊丹巴」「走進活佛的生活」四個單元,一以介紹清廷與各重要活佛間的互動,一以說明清宮藏傳佛教藝術的特色。
  • 圖文直播|臺北故宮博物院如何借黑科技賣萌?
    11月末,臺北的小雨淅淅瀝瀝下個不停,但依然阻擋不了人們前去拜訪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熱情。作為中華民族藝術文化精髓之所在,整個臺北文化也從這裡延伸開來。在博物院內,擁有近百年歷史的「翠玉白菜」被圍的水洩不通,人群熙熙攘攘爭相拍照,而在另一隅,一些「黑科技」穿越時空和歷史文物、書畫相融合,碰撞出全新的遊館體驗。
  • 瀋陽故宮典藏清宮珍品亮相國博
    畫琺瑯三羊開泰六角盆景以盛京皇宮為基礎建立的瀋陽故宮與北京故宮並列為目前中國僅存的最完整的兩大古代宮殿建築群,典藏有十分豐富的清宮珍貴文物。此次展示了200餘件(套)清宮藝術珍品,其中既有威嚴莊重、典雅靜穆的禮儀用器,帝後玉寶、玉冊,富麗華美、工巧藝絕的陳設佳器,紋飾精美、寓意吉祥的生活用器;又有富有文人意趣的君臣書畫,法相莊嚴、裝飾華美的金銅佛造像等。此外還精選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30餘件(套)清宮器物同場展出。
  • 輿論壓力大 臺北故宮博物院 「叫停 」改名
    迫於壓力,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昨天緊急出面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爭議緣起:傳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臺媒日前爆料,為配合民進黨當局行政機構「組織改造」,臺北故宮博物院將降級為「文化部」的下屬三級機構。消息傳出後,有人認為這會「矮化」臺北故宮博物院。
  • 兩岸故宮在臺北聯手舉辦「十全乾隆」藝術特展
    人民網臺北10月8日電 (記者吳亞明、任成琦)「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位」特展今天上午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開幕,展出的200件文物,有45件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這是繼康熙、雍正文物大展之後,兩岸故宮的又一次聯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