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大於「學」 扒一扒海外遊學夏令營的那些坑

2020-12-13 環球網

扒一扒海外遊學夏令營的那些坑

一到五月份,不少媽媽們就開始為孩子的暑期安排「焦慮」了——急著尋找各種暑期夏令營的方向。面對市面上五花八門的各個國家、各種類型夏令營,很多媽媽無從下手。

本文作者是位親手帶二寶的爸爸,在自己了解了不少形形色色的國際學校後,又採訪了一個週遊過100多個國家的環球旅行家朋友——「十多年來,她每年寒暑假都帶著兩個女兒去世界各地的夏令營,深諳擇營時的各種玄機和技巧。」在這裡,就和大家聊聊夏令營裡那些「坑」。

小心一不留神成了「小白鼠」

如今的夏令營,就像曾經風靡於每個學校的奧數班一樣,成為一種潮流。似乎不帶孩子去夏令營,自己就不是個合格父母似的。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五花八門的機構如雨後春筍般越來越多,各種遊學、插班項目應接不暇,讓對夏令營還一知半解的家長更加迷茫,也令一部分家長花了大錢卻踩了坑。

二寶爸總結下來,坑形成的主要原因有這麼幾條:

首先是信息不對稱。雖然主流的夏令營都有官網,但要做到營地產品信息對消費者完全透明公開,還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尤其在利潤的誘惑和機構生存的壓力面前。其次是這個行業的準入門檻相當模糊。在營地教育迅猛發展的今天,營地種類和可選擇性比過去豐富了太多。但與此同時,這也是個沒有明確準入門檻的行業,很多時候顯得良莠不齊、魚龍混雜。

與此同時,現在很多夏令營的推廣,依靠的是公眾號發文、網紅推薦等路徑,有些渠道給錢就發文推廣,也不管自己踩沒踩點;甚至一些包裝形式看似精美的夏令營,其實只是「外包」或是第一年做,「bug」一大堆,家長們很容易因為各種過度營銷而非理智地選擇夏令營,一不小心就成了小白鼠。

遊學線路的坑

相信你也對這樣的坑有所耳聞了:夏令營怎麼成了旅遊團?錯,這本來就是個旅遊團,只是偽裝成了夏令營……

隨著夏令營熱潮越刮越猛,很多人還不了解怎麼回事,就被焦慮裹挾到這股大潮中。很多媽媽看到不少中介機構打出「沉浸式英語會話環境」「體驗美式教育」等標語,再看朋友圈中別人曬出孩子跟國際友人的高大上合影,咬咬牙一跺腳,花幾萬塊給孩子報了名。

而事實上,孩子去了趟美國,「遊」大於「學」,連拉斯維加斯賭場都玩了一趟,實際參與課程的時間可能還不到24小時。

按照業內人士的說法,目前市場上大部分的遊學,往往流於「只遊不學」。很多家長省吃儉用花幾萬送孩子參加所謂的「精英夏令營」,除了短短的上課時間外,剩下每天都是參觀斯坦福、伯克利、UCLA、金門大橋、星光大道、矽谷公司這些全部免費的項目。換而言之:花了三四萬的錢,就是在熱門景點前照照相、參觀免費的景點、和外國的小朋友交個朋友……

不光是歐美夏令營如此,現在大熱的泰國夏令營,其實也有類似現象。譬如國人最熱捧的清邁,有些夏令營無非就是帶孩子到小清新們愛去打卡的網紅景點、戶外的動植物園走一圈——我自己帶孩子也能玩啊,和遊學真的關係不大。

仔細研讀一份遊學夏令營行程內容,最好再對比一下同線路常規跟團遊行程,也許你會發現其中的玄機:夏令營與跟團遊,行程並無多大差別,僅僅多了三天的夏令營課程,你也可以理解成,所謂夏令營課程,無非是將國內的課堂搬到了國外而已。

而且,因為有了「遊學夏令營」這個概念的包裝,前者價格通常是後者跟團遊的2倍以上。這樣虛高的價格,更助長了海外遊學這個市場的野蠻生長。

所以,在報名前一定要了解清楚每個項目的具體內容,才能甄別出,究竟是走馬觀花看景點,還是獨一無二的深度浸入和體驗。比如,我見過有位華人在倫敦某名牌大學當大學老師,他和朋友組織的夏令營,可以帶孩子進入他的辦公室、看一個華人老師是如何備課、如何給來自全球的大學生授課、如何做自動化研發的高精尖實驗……這些體驗獨一無二,那就和其它蜻蜓點水的體驗完全不一樣了。

高大上頭銜的坑

請記住,但凡在介紹中動不動就愛用「最、第一、TOP1」等字眼來介紹夏令營的,需要提高警惕。原因有二:首先,廣告法本身就不允許用這樣的字眼宣傳,至少說明有過度營銷和虛假廣告的嫌疑,這樣的夏令營,誠信欠奉。其次,拿美國夏令營來說,那些官網上,從來不會用世界第一、最什麼最什麼等字眼宣傳包裝自己,因為美國的夏令營壓根沒有任何排名——事實上,好的夏令營從來不會、也不需要用這些詞彙來給自己做廣告。

其實,放到英國、北歐、澳洲甚至東南亞等地的夏令營,也是同理。那些用很誇張字眼來宣稱自己「歷史最悠久、家長好評最高、某地第一品牌」的夏令營,我們還是多一個心眼,最好敬而遠之。

雖說信息不完全對稱,我們依然有一些第三方渠道和平臺,來側面做功課了解。譬如,你要了解美國的夏令營,除了可以上夏令營官網外,也可以使用美國版大眾點評yelp,來查看對於夏令營的評價。yelp有網頁版,也有app。那上面,很多美國人民真的是吐了一手好槽。比如,以號稱STEM第一營的galileo來說,就能看到很多真實的評價。此外,Facebook、Ins這些地方,也都可以通過搜索夏令營名字的關鍵詞,得到林林總總的信息,收穫對該夏令營比較完整的評價信息。建議不要光看點評分數,要具體看評論,尤其是近兩三年的評論。

課程內容的坑

還是因為信息不對稱,某些夏令營在課程描述中,用各種高大上字眼忽悠你,分分鐘讓你被名頭唬住,什麼「培養孩子未來領導力」「全封閉沉浸式英文環境」……而內容則悄然縮水、掛羊頭賣狗肉、甚至「調包」……

面對「插班夏令營」「戲劇夏令營」「STEM營」……不少家長都會無所適從。而實際上,暑假插班是比較少見的——不管是歐洲、美國,還是東南亞泰國、新加坡,學生都放假了啊。只有澳洲、紐西蘭,可以在七月底到八月底期間,有最多大約四周的插班可能性。有些夏令營號稱「插班上課美國學校」,可再仔細思考一下,一個班突然安排10來個中國學生,哪個正規學校會同意呢?這不是擾亂學校正常上課秩序嗎?

而且,插班的學校多數都是公立學校,公立學校暑假是不上課的,那美國學生是哪裡來的呢?很多其實是遊學機構和學校一起合作,「返聘」美國學生來陪中國學生上課,再給予美國學生一定的獎勵。號稱有美國學生參加的戲劇夏令營、STEM營有不少是這個模式。

寒假倒是最好的插班時機,因為美國的寒假和中國的寒假錯開了。也就是說,中國放寒假的時候,美國學校是正常上課的,這樣會有機會真正體會到美國的課堂。

對一些掛著名校頭銜的插班夏令營,也一定多個心眼。

有時,那些打著名校招牌的夏令營,諸如高大上的哈佛啊、斯坦福啊什麼的,其實只是租用哈佛、斯坦福的教室,老師和這些大學一點關係也沒有——教室是借來的,老師是美國人,學生則幾乎都是中國來的。

且慢,那些美國老師往往也是被「調包」的——本校的全職老師,會在夏天留下來繼續上課的很少,大多數老師暑假都帶自己孩子旅遊去了。那夏令營的老師從何而來呢?有的學校是自己的團隊運營招聘夏令營的老師,由本校老師和夏令營老師一起合作。暑期兼職的夏令營老師大多比較年輕有活力,很多還是教育系的在校大學生。這些老師並不是說不好,只是家長不要以為打著矽谷名校、伯克利名頭的夏令營,就一定是那個學校自己的老師。

所以,選擇這類夏令營,一定要特別留意日程安排。很多遊學夏令營,參觀校園很可能就是花錢排隊看人頭。這樣走馬觀花式的遊覽叫旅行團,不是夏令營。

我有個朋友,曾讓孩子參加過一個國際夏令營,打著「拜訪國際名校」的招牌,花費不菲……結果卻只是在哈佛校園裡拍了個大合影,拉來兩個剛來美國的中國留學生聊家常。

又比如有朋友送孩子去英國參加遊學,本以為是讓孩子到劍橋學習,但實際上就是在劍橋草地上坐著。到了暑假,劍橋草地上烏泱泱都是中國孩子啊……還不如自己帶娃去,吃住玩得都更好,還省錢。

孩子入營年齡的坑

有些夏令營為了掙錢,對孩子的年齡幾乎不設限制,兩三歲的也有開班,但大多都是「親子同遊」的形式。

按照經驗豐富的家長的說法:倒也不是不支持太小的孩子花幾萬元跑大老遠去參加夏令營,畢竟對於低齡孩子的性情培養和文化薰陶,還是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的。但低齡小朋友首次海外營,建議選擇綜合類營,運動、探索、藝術項目都有,孩子不會枯燥,語言溝通障礙也較低。但同組的中國生人數最好能控制好,並不建議低齡孩子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好友或親戚一起報名。一旦被分在同一個班裡,兩個孩子往往全程自己湊在一起玩自己的,這樣的話,參加夏令營也達不到原本想要的效果。

朋友和二寶爸說了這樣一段經歷:她家五歲多的妹妹,英文能力也就是個簡單this is的狀態,第一天入營是苦著臉、抹著眼淚被老師帶進去的。一路走入小帳篷區,暗中尾隨時發現,小丫頭雖然仍然頗為傷感,卻明顯被新環境轉移了很多注意力。小朋友們在玩各種小玩意,老師介紹著Rules,妹妹很快就跟著指令加入「小火車」隊伍,順順利利地開始新營組生活了。

到下午去接小女兒時,儼然一副「我是營地主人翁」的狀態,向媽媽得意地展示那看上去甚為「粗糙」的作品,滔滔不絕講述當天發生的趣事……

當然,是否要給低齡孩子擇營,還是見仁見智。

二寶爸個人覺得,太小的孩子(4歲以下),可以嘗試主題性的夏令營(運動、藝術等),但並不著急早早參加遊學類的夏令營。孩子不像大人可以讀文字理解背後的含義,ta更需要真實、深度地參與其中才有感受。就算中學生都未必能短時間內迅速理解當地的人文歷史,何況更小的孩子。

帶一個三四歲的孩子,去看什麼斯坦福啊哈佛啊,這種又遊又學的方式,最終孩子可能既沒玩好,也沒學到什麼。倒不如認認真真地參加旅遊純玩團,給孩子一個高質量的陪伴假期。又或者,家門口的985、211大學校園走一圈,青蔥校園的氛圍,一樣也會感染到孩子,還省錢省精力,不是嗎?

鍛鍊英語的坑

讓孩子走出國門,參加異國夏令營,我相信絕大部分父母和二寶爸的想法是一樣的:想給孩子創造一個純英文環境,就當磨耳朵也是好的。所以,在選擇夏令營時,建議要慎重考察學校的「英語環境」。

比如,去了清邁這類近年被華人炒熱的城市,又選了一個國人心目中的熱門國際學校,很可能你會面對「班級裡擠滿中國學生」的狀況,那就事與願違了(不好意思,又拿清邁來舉例了。不要誤會,二寶爸很喜歡清邁,只是那裡國際學校很多,良莠不齊,容易踩坑)。

還有的學校,可能會把中國來的一堆孩子單獨組一個班,這樣就更沒意思了。

所以,參加夏令營前,務必要諮詢清楚,是怎樣的招生理念以及去年華人學生的比例是怎樣的(給不出去年參考值的新辦夏令營,就別冒險去了)。

切記:那些只要報名就招收、對孩子的英文基礎也不做任何要求的,很可能一個班都是華人學生。

二寶爸在芭堤雅考察時,某個小型國際學校招生簡章上,只要2歲以上的孩子就要,也不要考英語,報名付錢都能進,有種拉到籃子都是菜的感覺。我調查了一下,這個學校的夏令營班,去年幾乎都是中國孩子,等於換個地方說中文。

當然,我覺得另一個極端也要注意:純英語環境,也未必適合每個中國孩子。

有些機構在營銷材料中會給家長「灌輸」這樣一個理念:英語水平越差,通過出國參加夏令營,就提高越快。這其實存在過度營銷的嫌疑。

第一,指望短短1-3周時間,讓孩子英文水平突飛猛進,這並不現實,有誇大成分。第二,中國孩子普遍偏內向,純英語環境的美國夏令營,並非適合所有孩子和家庭。曾和很多美國夏令營的輔導員和主任聊過,他們的普遍反饋是:如果孩子英文不算好、性格又比較內向、不敢用英文表達自己的話,通常在夏令營裡過得並不愉快——孩子更像是個旁觀者,而不是參與者。

這種情況對於夏令營主辦者來說,也是非常大的挑戰,他們很擔心因為孩子無法表達自己的需求而產生的各種安全問題。美國很多夏令營,其實更希望中國來的孩子,有一定的英文表達能力和經驗,而不是英文水平欠奉又內向寡言的孩子。

此外,在選擇合適的Camp時,也需要注意不同項目對語言的適應度要求。

朋友的大女兒曾參加過一個Animal Camp。由於是主題營,而且是和賓州動物園合辦的,每天動物園工作人員都會帶不同的動物和孩子一起研究。

這個營本身在當地也是很熱門的,有些當地美國孩子連續幾年都來參加。其間有去動物園夜宿活動,最後還要分組做課題研究,做主題報告。這個項目對語言相對要求還是比較高的,特別是動物類詞彙,如果孩子平日很少接觸動物類英文書籍,還是會有些吃力,融入感和樂趣都會低很多。

所以,要清晰地給孩子定位,處在什麼樣的英文水平,性格是內向還是外向,再根據綜合評定和分析,為孩子選擇一個氣質風格相匹配的夏令營。

面對環肥燕瘦又參差不齊的各種海外夏令營,到底該如何選擇呢?

二寶爸建議各位父母,按學生構成、住宿方案、內容、主辦機構四個方面來了解和綜合選擇。再仔仔細細想清楚,自己的孩子到底是什麼性格,什麼年齡段,英文水準如何,希望ta學到什麼,再去找適合ta的。文/奇葩二寶爸

相關焦點

  • 扒一扒海外遊學夏令營的那些坑
    小心一不留神成了「小白鼠」如今的夏令營,就像曾經風靡於每個學校的奧數班一樣,成為一種潮流。似乎不帶孩子去夏令營,自己就不是個合格父母似的。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五花八門的機構如雨後春筍般越來越多,各種遊學、插班項目應接不暇,讓對夏令營還一知半解的家長更加迷茫,也令一部分家長花了大錢卻踩了坑。
  • 海外遊學,遊而不學?
    海外遊學,遊而不學?這句家喻戶曉的教育古訓,讓為數眾多的中國父母們心甘情願一擲千金,送孩子們去海外遊學,增長見聞,開闊視野。即使費用動輒數萬、乃至數十萬,家長們依舊趨之若鶩。然而,方興未艾的海外遊學,近年來卻屢受「走馬觀花、遊而不學」「上車睡覺、下車撒尿」的質疑。圖解教育工作室(ID:tujiejiaoyu)聯合遊學醬,解讀海外遊學繁榮之下隱藏的亂象,教你如何甄選優質海外遊學產品。
  • 暑期遊學夏令營,到底有多少坑?
    暑期遊學夏令營,到底有多少坑?  暑期近半,夏令營、遊學等項目早已紛紛通過各種途徑火熱起來,不過記者通過調查採訪,一些曾經為孩子報名參加過各類夏令營的家長紛紛反映,價格畸高,遊學夏令營注水多。對於即將出行的家長來說,選擇適合孩子的夏令營,的確需要更多冷靜的思考和決定。
  • 「扒一扒」魚油裡的那些坑
    所以魚油對於國內的寵物主人來說,大多也只是了解其功效,但對於如何判斷一款魚油的品質好壞,如何選擇適合自己寵物的魚油多少還是有點迷糊的。今天我們就一起「扒一扒」魚油裡的那些坑,看看魚油的選擇中究竟有什麼彎彎繞繞。 關於魚油你需要了解什麼?
  • 出國遊學海外線路引攀比 只遊不學成套路
    「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近日,一篇文章在社交網絡上刷屏:月薪三萬元出頭的媽媽因為五年級的女兒出國遊學,甚感壓力,因為一趟10天的美國遊學就要兩萬元。  一到暑期,國外遊學、出境夏令營遊等活動越來越火爆,家長趨之若鶩大方買單,但動輒萬餘元的費用讓人感慨出國遊學成了「碎鈔機」。但花了錢,學生遊學又能有多少收穫?
  • 海外遊學「遊而不學」誰來管?
    當初市場的第一反應,是以為相關部門為遊學大開綠燈且開始規範這一市場。其實,這份意見所提及的「研學旅行」並非「出國遊學」,而是要求將修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從而有益於孩子了解國情、熱愛祖國、開闊眼界、增長知識。  事實上,對於遊學市場的監管,目前還是主要由工商和旅遊部門負責,教育部門幾無插手的機會。
  • 扒一扒那些坑你沒商量的高級軟臥和一人軟包
    作為之前高級列車系列中的續集,這次扒一扒那些坑人的高級軟臥和一人軟包。當你開開心心地走進折頁門,心想著:定員16人的高級軟臥,應該是像那些大肥豬的GRW19T那樣的——乾淨的床鋪、床頭的電視、還有最代表高級軟臥本質的洗手間……的時候,拉開包廂門。大吃一驚!什麼,就兩個下鋪!?當然,有的人可能更有心:不是這車有公用的淋浴室嗎?沒錯,的的確確存在浴室,只是,不能用!就跟Z63/4採用雙供電的25T,卻DC600V是壞的一樣。
  • 海外遊學夏令營亂象紛呈 定位模糊難分公益或商業
    韓亞航空客機失事,讓海外遊學夏令營再次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輿論普遍質疑,公益性的夏令營變味為商業活動,海外遊學夏令營亂象紛呈。  其實,海外遊學夏令營的亂象,根源就在於對其定位很模糊,究竟是公益,還是商業,大家莫衷一是,這導致其處於監管的灰色地帶,而受教育者(消費者)對其的選擇,也不明就裡。  夏令營應根據其組織機構的不同,分為公益性質的夏令營和商業性質的夏令營。
  • 海外遊學切忌「只遊不學」
    但一則北京知名小學海外遊學赴賭城參觀遊覽的報導刺痛了我們的眼睛,我們不禁要問,海外遊學到底是「遊」還是「學」?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家庭收入的上漲,家長們讓孩子出國體會國外的風俗、文化,親身感受國外著名學府的教學氛圍,這對於孩子開闊視野,培養獨立處事及適應環境能力具有積極作用。
  • 不要讓海外遊學成為只遊不學的貴族化旅遊產品
    每逢暑期,海外遊學就成為熱詞,今年也不例外。美國和英國幾乎是最受中國學生青睞的海外遊學目的地。記者近日通過走訪調查發現,遊學項目質量參差不齊導致學生體驗和感受不一。業內人士建議,海外遊學要選擇資質齊全、口碑好的正規機構,家長在送孩子赴美遊學時也要從實際需求出發。
  • 每日電訊:斬斷海外遊學「向錢看」的利益鏈
    原標題:斬斷海外遊學「向錢看」的利益鏈   暑假過半,在夏令營市場上,短期海外遊學夏令營十分火熱。十餘天的遊學,價格動輒數萬元。隨著社會和教育的雙重進步,遊學重要性日益被發現,這是其大熱的內在邏輯。   「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體現在海外遊學上也是如此。有聲音認為,低齡化海外遊學並沒有太大意義。應該看到,海外遊學的確能增加閱歷,增強溝通能力和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知識和見識。
  • 只「遊」不「學」、「遊」多「學」少,遊學如何才能名副其實?
    「不過,從我的角度看,孩子雖然學到了一些東西,但也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可能在他離開父母時,能比較獨立自主,但一回到家又和原來一樣了。」梁女士覺得,這種遊學活動充其量也不過就是一次條件「比較艱苦」的旅遊。活動是很有意義的,但作為家長,要放平心態,不能指望這種蜻蜓點水式體驗實踐能改變孩子什麼,或者「學」到什麼。「而且,雖然活動的價格不算高,但是條件實在是太差了。
  • 海外遊學的這些「坑」,你遇到過嗎
    海外遊學,是「遊」還是「學」?學生海外遊學團的行程與普通旅遊團相似,很多只是增加了一些高校參觀或與當地人士的交流活動,但價格往往要高出一兩倍。不少遊學產品仍以「遊」為主,「學」還只是一個噱頭。以某旅行社推出的一款海外遊學活動為例,標註遊覽5所大學,每所大學遊覽時間均為半小時,其他遊覽地為旅遊景點。
  • 關注:遊學夏令營呼喚行業標準
    舉辦機構龐雜,準入門檻低,遊而不學現象普遍——  遊學夏令營呼喚行業標準  7月25日,北京清華園,驕陽似火,但炎熱並沒有阻擋各地中學生參觀的熱情。體育館內,聚集了來自全國各省份及港澳臺地區的3000多名高中生,他們正在參加中國科協、教育部等部門舉辦的2013青少年高校科學營開營儀式。
  • 海外遊學火暴升溫 遊而不學亟待規範
    和李棟不同,陳菲蓉選擇在這個暑假讓自己的女兒出國遊學,看著回來興高採烈的孩子,陳菲蓉心情複雜。她向記者坦言,實在地說,現在很多的遊學活動,都是砸錢浪費時間,基本就是遊而不學、互相攀比的購物之旅。  王昭鵬因此認為,這種遊學本質就是打著學習的名號,在進行遊玩異國的風情之旅。既喪失了「學」的真正意義,更無法真正達成和國外同齡人交流的目的。對於青年人來講,遊學四方,訪師問學、豐富知識、增進交流、鍛鍊意志、培養素質,海外遊學是很好的選擇。但對大多幼齡兒童的遊學,他建議家長理性選擇,切忌一擁而上、人云亦云。若真想讓孩子走出國門開拓眼界,不妨選擇價位更低的境外旅行團,性價比反而更高。
  • 寒假未放暑假遊學就熱推,「只遊不學」誰之過?
    記者走訪發現,不少遊學營的路線在行程安排上,竟然與跟團遊並無太大區別,大部分以遊學、研學為名的冬夏令營也是分包給旅行社執行,「只遊不學」、「遊大於學」成為家長「吐槽」的重點。北京中小學校的寒假尚未到來,宋先生就在西城區一小學的學校微信群裡推銷起了今年暑假的加拿大遊學課程。儘管離今年7月11日才放的暑假還有半年多,但「溫哥華研學營」已擬定好了三期具體的開營日期,最早一期為7月12日到7月26日。 「2020澳大利亞親子夏令營已經開始報名,每一期只有20個名額,共兩期,要報名的家長抓緊了!」
  • 是遊還是學——英國遊學火爆現象調查
    暑期海外遊學正熱,但怎麼遊,學什麼,可能是多數中國家長和學生正在思考的一個問題。在遊學概念起源地之一的英國,遊學市場經過幾十年發展,已經形成成熟的監管和運作體系,遊學產品豐富多元,每年吸引數以萬計的國際學生參加。
  • 暑期海外遊學遊得多學得少
    這個暑假裡,形形色色的遊學夏令營依舊熱力四射,價格之高令人咋舌。專家表示,指望用幾天時間深入了解國外文化太不現實,家長為孩子選擇遊學要務實。  一趟夏令營花掉半年工資  市民王女士談起這件事就感覺「肉疼」。孩子一趟21天的美國夏令營就花了4.5萬元,整整花掉自己半年的工資。
  • 海外遊學夏令營價格不菲仍受青睞
    從價格上相比,學校組織的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的2-3周中長線遊一般在2.5萬—4萬元,而散招的精品遊路線價格可能要貴上幾千元。但不論以上哪種方式,比起一般旅行團的出境遊報價,仍然要高出數千元。  儘管價格不便宜,但是近年來報名參加境外遊學夏令營的學生人數還是逐年遞增。「就拿學校來說,前幾年學校組織遊學的還不多見,但是今年寧波市區大部分有一定規模的高中都組織了遊學。」
  • 記者調查:是遊還是學——英國遊學火爆現象調查
    新華社記者張代蕾暑期海外遊學正熱,但怎麼遊,學什麼,可能是多數中國家長和學生正在思考的一個問題。在遊學概念起源地之一的英國,遊學市場經過幾十年發展,已經形成成熟的監管和運作體系,遊學產品豐富多元,每年吸引數以萬計的國際學生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