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樹上》不說人話,為何給滿分?如此作文要回歸本源是奢望

2020-08-13 尖子生是怎樣煉成的

最近浙江省,2020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公布之後,立刻引發了網友的熱議,一石擊起千層浪。這篇作文通篇都是晦澀的詞語,網友們紛紛直呼看不懂。

現在我們還是先來了解一下這篇作文,因為文中引用大量國外名家論述,以及晦澀生僻的詞語。一公布就立刻上了熱搜,作文開篇就來了一句「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而這篇文章像這樣生僻詞、學術語句和典故,比比皆是,文中句子幾乎都是長句。很多人認為這篇作文硬套名人名言不配得滿分。閱卷時,第一位老師給了39。而後兩位閱卷老師都給了55分,但浙江省作文組組長,浙大副教授陳建新點評時稱,這作文文字的老道與晦澀同在,思維深刻與穩當俱備,因此大家對這篇文章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今天作者就同大家一起來討論下這篇作文:


現在我們從標題,立意,選材,結構,語言,風格等六個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標題,高考作文標題必須搏出位,吸引眼球而又切題,搏出位吸引眼球,是高考作文的功利性決定了的,在芸芸考生作文中要出位,一個新穎別致,而合理的標題是很有必要的,因為閱卷老師讀一篇作文,可能還不到一分鐘,加上老師長時間閱卷的疲倦,你不給他新鮮感,沒有較深的印象,他怎麼會給你高分,這一點我認為考生沒有錯,他做得好。

第二 立意

我們先來看一下2020年浙江高考作文的要求


說明白了,這就是個人理想與家庭、社會的要求之間所產落差和衝突,要求必須圍繞這個中心去選材和論述,作者開篇直奔主題,沒有廢話,只是作者的語句有些奧義,一來就上生僻詞,讀來有些不爽。其實他第一段話的意思說白了就是:人總是要有對理想和自由的追求的,這難免要和社會與家庭的期望發生衝突,但你沒有必要覺得社會和家庭都是枷鎖,然後全盤否定,對抗社會,尼採說了,你不能和過去完全脫節,最理想的方式是生活在樹上,既能仰望天空,又可以接氣。總結一下,一句話就是人要在追求理想與接地氣間做平衡。


後面諸段大概如此

第三 選材,這篇作文,這篇文章的選材是比較廣泛的,從選材來看這作者是個比較喜歡讀書的人,書中一些著作可能很多成人都沒有讀過。文章引用了許多哲學家的話、晦澀的概念和詞彙,對於一位高三學生來說這樣的文學積累和思考是難能可貴的,所以評卷專家覺得不像一位高三學生的作文。,所有引文非為虛飾,也不是為了800字的要求。當然他對材料應用上也沒有不當之處,比如尼採的「駱駝、獅子和孩子」,以及麥金泰爾的「共同體的故事」,用得不對,理解有誤。


第四結構:這篇作文,思路比較清晰,邏輯比較嚴明,通篇都在圍繞中心論點進行論述,總——分——總的脈絡還是可以看出來的。

第五語言:這篇作文晦澀難懂,生硬,套用的句式多,長句多,他沒有把看到的書中的句子內化為自己的東西,而是耍小聰明,把句子的詞語進行了置換後,用在了自己的文章中,難免有些望文生義。

在文中生僻字的使用頻率太高,在詞語的應用上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濫觴於家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正失去它們的借鑑意義。」就有問題,濫觴是指江河的起源,濫觴是有一個從小到大的發展的過程的,而來自沒有這個過程,這裡應該用來自而非濫觴。

第六風格:不易接近,晦澀難懂,翻譯腔打底,生僻字定樁,不可取因為作文的目的是為了交流而非賣弄。


最後,說一點題外話,在對這篇的討論中有些批評超出文章的範圍,說這個考生很功利這非常不好,高考本來就是很功利的事,只要置身其中,誰能超然於外?這位考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在高壓的考場上,還能準確審題,思路清晰,只不過用一點小心思搏出位有何不可?

要反思的應該是這次爭論所顯露的問題,這爭論顯示出了我們對語言文字的認識還有待加深。

作者觀點:這篇文章還是比較好的,無論破題立意,還選材論證都做得比較好,所以幾位閱卷老師給39分,有給39分的道理,給55分,也有55分的道理,但是給滿分就有些說不過去了,因為這篇文章的硬傷很明顯。一、存在大量英式句法的漢語,這很明顯不符合現代漢語規範。二、大量的生僻字的影響了閱讀,破壞了文章的美感。


滿分作文,是要起示範作用的,這樣做有一個明顯的導向,那就是晦澀、難懂、炫技的作文都可以拿高分,這絕非高考作文的本意,這難道不是一種錯誤導向嗎?通過這樣的形式我們是要選拔什麼樣的人材,如此下去在高考那樣功利的環境中,作文要想回歸本源只是一種奢望。

一家之言,有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不說人話,不適合當成範文吹噓
    這篇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不僅引用了很多生僻的名人名言和典故,而且使用了不少生僻字,文風確實比較晦澀,說白了就是一篇不說人話的文章如果讀者不是學富五車的才子,跟我一樣是個學渣的話,想通篇順利讀下這篇文章存在不小難度,要想完全讀懂和理解這篇文章,更是難上加難,這大概是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39分的主要原因。畢竟高考閱卷老師批閱一篇高考語文作文的時間不過一分鐘,不會花上十幾分鐘甚至幾十分鐘時間慢慢讀懂這篇不說人話的高考滿分作文。
  • 《生活在樹上》,不過是頭頂三尺,「不說人話」者跪下
    「不說人話!」這是某公眾號文章對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的評價,更是對完成這篇高考作文考生人格的無端攻擊。「他們故弄玄虛,裝腔作勢,(是)掩飾無知的『怪胎』」!這是上述同一公眾號文章對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閱卷團隊的無端辱罵。無論是激揚文字、錦繡華章,抑或是無病呻吟、譁眾取寵,無論褒貶,不過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不說人話的《生活在樹上》如何依靠踩點得分成為高考滿分作文
    這段時間,浙江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高考滿分作文被廣泛議論。先是被作為標榜公開表揚,語文評卷組作文組組長陳建新老師對媒體盛讚該文思想深刻。後被廣大網友一邊倒地抨擊,認為這篇文章不應該拿滿分。甚至有認為該文「不說人話」,應判為零分作文。
  • 「不說人話」的《生活在樹上》滿分作文,第一位閱卷老師給出39分
    8月2日發布的文章《生活在樹上》,這篇滿分作文在閱卷階段就已引起內部討論:「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但後面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的高分,最終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
  • 「不說人話」的《生活在樹上》滿分作文,第一位閱卷老師給出39分
    8月2日發布的文章《生活在樹上》,這篇滿分作文在閱卷階段就已引起內部討論:「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但後面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的高分,最終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這樣的作文真的不好判分,為難閱卷老師了,給高了會給別人不好的引導,給低了又覺得對不起這麼一位看似思想深邃、學富五車的學生!
  • 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是一道「雞絲醸芽菜」
    我覺得第一個閱卷老師打39分是對的,這篇作文完全不說人話,看都看不懂,怎麼配給滿分?」 我反嗆了她一句:「夏蟲不可以語冰,凡夫不可以語道,你自己看不懂,就說人家沒水平,這是不對噠。」 話雖這麼說,其實我自己內心也對這篇作文充滿了牴觸情緒-----在做廣播時評節目時,我甚至不敢引用其中的第一段,因為不知那個生僻詞怎麼讀。
  • 不說人話的作文給滿分,此風不可長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被罵慘了。晦澀、生僻詞、翻譯腔……一言以蔽之,叫「不說人話」。高考作文文體不限,如果寫的是古文,另當別論。但是這篇作文寫的是白話文,卻故意弄出那麼多古怪來:嚆矢、振翮、婞直、薄脊、孜孜矻矻、一覘、玉墀……這都是什麼鬼?《新華字典》裡沒有,可能要查《康熙字典》吧。這叫死文字,叫不說人話。
  • 高考作文《生活在樹上》為何得滿分?
    高考作文《生活在樹上》為何得滿分?讓閱卷組看見了該考生平時的閱讀寫作、思考水平是高於其他所有考生的,不說見識,不說文章語言結構,單是詞彙量,不僅學生,連許多作家也不如。單是能夠讀懂並融會貫通地運用那些生僻、書面的詞語並且無一誤解無一失當,就足以證明該考生的智商與閱讀的勤奮嚴謹。
  • 點評2020浙江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語言陌生化是語言畸形
    各個培訓機構和作文的指導書也都推崇「語言的陌生化」,也就是不說尋常話,不說人們一下子就能看懂的話。某道精品課在抖音狂轟濫炸的作文課廣告就是如此之流。很多人將浙江的這篇滿分作文和2001的江蘇滿分作文《赤兔之死》相提並論。但是《赤兔之死》雖然使用文言文風格寫就,但是不用翻譯就能讀懂,而且讀起來朗朗上口,現代表達和古文風韻相得益彰。
  • 高考滿分作文到底啥樣的?浙江卷滿分作文引爭議,網友:不說人話
    文/格格鬥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發爭議。我們先來看看到底寫了點啥。很多網友看了這個作文後都說:晦澀難懂,不說人話!還有網友覺得,這位考生文學功底深厚,此篇作文為佳作。這篇作文被評為滿分,還是不值得宣揚和效仿的。原因有以下:1、通篇晦澀難懂,用一個梗來形容,就是不說「人話」。
  • 高考滿分作文被舉報!孩子說「不說人話的作文才能得高分」
    ,作文的題目叫《生活在樹上》(圖見文末)。這個媽媽說,她把作文發給孩子看,覺得這篇作文不說人話,結果上初二的孩子回了句:不說人話的作文才能得高分。給這樣的作文滿分,簡直是在制度化地鼓勵學生不說人話!在我看來,這種不說人話的作文得滿分,某種程度上危害程度甚至會超過高考頂替,因為它涉及的人數更多,潛在的危害更廣。兒子:高考得滿分的作文應該很少吧,為什麼說它涉及的人數更多?
  • 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不接地氣也正常
    2020年高考首篇滿分作文出爐,是一位浙江考生寫的題為#生活在樹上# 的作文。該文因出現了大量的生僻詞、學術性語句、學術性名人名言而引發爭議。《生活在樹上》引爭議,生僻字多不說,文筆也晦澀難懂,閱卷老師直言不建議學生模仿。我就想問,不建議學生模仿為啥還要發出來?
  • 叮咚快評 | 晦澀的浙江滿分作文,不說人話也能得滿分?
    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以上語句出自題目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陳建新教授,點評文章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首先要說的是,滿分作文到底長什麼樣,官方予以公開很有必要,不能因為害怕爭議就不公開。
  • 駁曹林: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扭曲了語文嗎?
    著名青年學者、《中國青年報》首席評論員曹林在頭條上發文《浙江這篇高考滿分作文扭曲了語文》,以為「這樣矯揉造作故作高深不知所云的作文成為滿分作文示範,既侮辱了語文教育,侮辱了漢語表達,侮辱了讀者,也侮辱了無數語文老師」。言詞激烈,對於《生活在樹上》持全盤否定的態度。
  • 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的經歷,就是現實版的《皇帝的新裝》
    但感覺還是有的: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的經歷,就是現實版的《皇帝的新裝》,在現實生活中的上演。今年浙江省的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公布之後,立刻引發了網友的熱議,一石激起千層浪,眾說紛紜,爭論不休,一時間幾乎分成兩派,褒貶不一。
  • 小A談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離經叛道是每個人的必然經歷
    文:小A史蒂芬這幾天,一篇浙江省的高考滿分作文登上了各大社交網站的熱搜,成了社會各界熱議的焦點。其實每年的高考滿分作文,都是大家關注的重要話題。但是可能沒有哪一篇會像今年這樣具有強烈的爭議性。而爭議的原因則是這篇作文的晦澀難懂。這篇作文的標題叫做《生活在樹上》。
  • 從「樹上的生活」到「樹上的眾生」——評浙江滿分作文四
    天降大任的《生活在樹上》鬼使神差般的獲得滿分,並神奇地引起全民譁動,它其實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讓我們看清我們在思考領域的混亂和不認真。這是一個奇特時代奇特的社會病。是時候從喧譁與騷動的取樂樹上下來了,靜靜地讀書,歡喜的生活。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引發爭議:不說人話的晦澀難懂,值不值得滿分?
    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高考滿分作文成為了微博熱搜榜上的"釘子戶"。8月2日,浙江教學月刊社微信公眾號"教學月刊"發布文章《高考作文閱卷組長評高考滿分作文》系列文章第一篇,這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卷滿分作文成為了被評述的對象。
  • 高考滿分作文就是不說人話?
    但在門檻之外,還有很大一個原因,那就是:寫作者壓根不說人話。寫文章不說人話,這種事情其實古已有之,而且是各民族皆然。原因也很簡單,書面語確實不是說話——它是另一套表達體系。歐洲中世紀用拉丁語寫文章,但口語用的是英語德語法語日德蘭語,中國古代也是文言文寫作,口語則用白話交流;日本韓國朝鮮早先也都用漢字書寫,口語則是本國語言。
  • 《生活在樹上》——滿分的作文,糟糕的文章
    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 許多網友看到這篇奇文的反應估計都和小編一樣, 這寫的都是 啥 啥 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