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青島:日本侵略者的忠魂碑解放後推倒鋪了路

2020-12-19 半島網官網

  

上世紀20年代的中山公園

  

          日本侵略者建的忠魂碑                   忠魂碑所在的位置現成觀光索道入口處(黃默 攝)

  德國人得到了會前村的土地後,按照原定的規劃開始了大刀闊斧的建設,1904年,在會前村舊址建立了植物試驗場,引進世界各地不同品種的苗木進行栽培試驗,總量多達23萬株。甚至如今中山公園最著名的櫻花,都是當年德國人最先種下的。

  殖民政府下這樣大的工夫,本是打算長期佔領青島,所以要尋找出適合在青島生長的植物品種,以便日後做出更好的城市規劃。然而就在試驗場初見生態和經濟效益,伊爾梯斯山(今太平山)一帶逐漸形成以樹林、果園、花木為主的「森林公園」之時,1914年日德戰爭後,日本人卻在這裡掛上了「旭公園」的牌子。1922年,中國政府收回青島後,改稱「第一公園」。直至1929年5月,為紀念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才更名為「中山公園」,沿用至今。  

試驗場光蘋果就種了73種

  1901年6月,殖民政府就開始強徵小鮑島、孟家溝、小泥窪、會前、海泊五村的土地,興建苗圃。據《青島市志園林綠化志》記載:「殖民當局在原會前村北側闢地不足 20畝作為苗圃,命之為『林地育苗試驗場』。開始種植的苗木有中國赤松、中國赤楊、銀杏、漆樹、桐、檜、櫟、樗等,後又引進刺槐、無刺槐、懸鈴木、日本黑松、日本扁柏、加拿大白楊,西歐各國的蘋果、梨、桃及中東的各種葡萄等200餘種植物進行馴化繁育。經過幾年的試驗,適應性較強的速生苗木逐漸出圃用於市區行道樹和山地造林。」據島城植物研究學者于濤介紹,單是當年德國人引進到中國的蘋果品種就有73個,梨78個品種,葡萄、山楂、無花果等品種也為數不少。1904年,植物試驗場正式建成後,各國樹木品種更是廣為試種,林木苗圃達到100多萬平方米,果木苗圃約4萬平方米,集中了世界各地的花草樹木170多種、23萬株,形成了一個大花園。

  在當時的德國殖民政府看來,青島已經算是自己的地盤,給自家辦事自然是盡心盡力,據說,最初連試驗場內的泥土都是從山東各地的農村運來的。其大興綠化之舉的目的有四:一是預防水土流失,防止對未來的海港和泊地造成淤積,便於各項建設工作開展;二是提升青島市郊的風景特色,建設東亞療養區;三是改善地下水循環,改善城市供水情況;四是通過植樹造林可有效掩護青島作為德國在遠東重要的軍事基地必需的軍事設施。1912年,育林十年後,試驗場改為森林公園,向民眾開放。也就是這一年年末,孫中山先生來到青島,對這裡的森林綠化狀況大加讚揚。《膠澳備忘錄》中還提到:「然而森林公園並不僅是休閒區,也是植物學和林業的綜合研究中心,這裡種植了各種東方國家陌生的果樹以及灌木、花卉和草類,試驗是否適合在青島生長。為此,還曾培育過許多試驗植物,並進行野生果樹的嫁接。」

  德國人經過多年對植物的試驗和馴化,終於最終選定了兩種最適合做行道樹的品種:法桐和刺槐。於是大規模地在青島的大街小道上栽種起來,青島的老人們或許還有印象,過去青島曾有個「綠槐半島」的稱號,就是因為那時候青島的很多街道邊都種著刺槐。而這兩種植物在青島的廣泛培育,也使青島成為中國種植刺槐和法桐最早的城市和繁衍基地,如今中國北方和南方大量的法桐和刺槐都是從青島取種的。  

櫻花大道是德國人建的

  被稱為「東園花海」的中山公園櫻花,早已被列入青島十大勝景之一,而作為國內知名的賞櫻勝地,中山公園的櫻花大道每年接待著數以萬計的遊客。但或許很多青島人都不知道,這些日本國花並非出自東洋人之手,而是在日本侵佔青島之前,德國人所栽種的。沒錯,當年德國人在植物試驗場內栽種的170多種花草樹木中有一個品種就是從日本引進的櫻花,而且這一種就是兩萬株。

  「青島從1913年開始就有賞花會,一到春天,市民就去公園裡賞花,那個時候的清朝遺老會讓僕人抬著酒,帶著家人去賞花,當時雖然已經是德國人的森林公園 ,但普通老百姓還是可以隨意進入的。」據魯海先生介紹,早在日軍侵佔青島之前就已經有了青島人賞櫻的記載,當時雖然不是專門的賞櫻會,但在會上卻看得到紛繁似雪的櫻花。據了解,德國人當年栽種的主要是單櫻,櫻花大道也沒現在這麼長。直到1914年日德戰爭後,日本取代德國統治青島,不光把「森林公園」的名字改為了「旭公園」,還在園內進一步擴種了櫻花。與原有的單櫻相比,日本人又在公園裡加種了花期更長、品種更珍貴的「八重櫻」,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雙櫻」。櫻花樹緊密地排列於公園南北主幹道兩側,形成一裡半長的櫻花路。公園春季逐漸成為遊人觀櫻的主要場所,青島的櫻花會也成為日佔時期青島重要的觀光旅遊活動之一。

  而長久以來,中山公園的櫻花也一直都是旅居青島的文人墨客筆下的寵兒,上世紀三十年代,老舍先生在青島期間寫的一本短篇小說集,書名就叫《櫻海集》,而老舍先生在青島留下的照片中就有他站在櫻花樹前的留影。臧克家還曾於1934年專門寫過一篇名為《青島櫻花會》的文章,在文中他這樣描繪上世紀30年代櫻花會時的盛況:「各色的人穿著各色的衣裳,帶著各色的心,一起朝著一個目的出發。」「汽車接成一條線,揚起一道灰土,人低著頭罩在這氣氛中,幾乎對面看不清人,只聽見汽車的叫聲,馬車的蹄子聲,人力車的鈴鐺聲。櫻花路是熱鬧的中心,來看花的人沒有不在這路上走一趟的,路是南北的,長數足足有一裡,從這頭往那頭望,眼光像在人空裡穿梭,往上看,只見櫻花不見天。」

  而那時的櫻花會期間,中山公園對面的體育場也會組織一些足球比賽,跑馬場也會加幾場比賽,周圍是眾多的攤販。櫻花會期間青島的大小旅館客滿,餐廳生意興隆,連舞廳生意也特別好。  

解放後,忠魂碑被拆除鋪了路

  著名作家王統照曾客居青島多年,他的代表性長篇小說《山雨》就是在青期間醞釀而成,書中有一幕就寫到主人公杜烈及妹妹杜英同友人一起遊覽中山公園,看到了日本人立的忠魂碑。那時是1931年,北洋政府已經從日本手裡收回了青島,但日本在青島的企業還很多,僑民也上萬,據說是怕傷害了日本人的感情,所以那時候忠魂碑依然作為一個景點佇立在中山公園內。然而當時的熱血青年哪裡容得下這被日本殖民的恥辱象徵,於是年紀最小的妹妹杜英便大膽地說出了一句大家都認同的話:「有一天,總得把這個石碑推倒鋪馬路!」這一句不僅代表了書中人物的想法,更是代表了王統照自己的願望,而他的這個願望也在十八年後真的實現了。

  據史料記載,忠魂碑於1917年4月完工落成,位於太平山南麓,今中山公園太平山觀光索道入口處。為了紀念在日德戰爭中陣亡和病亡的日軍官兵1014名,1915年1月,日軍駐青島守備軍司令官神尾光臣、參謀長淨法寺五郎的提議下,在已經被改名為「旭山」的太平山南坡上,花費9個月建成日軍將士陣亡紀念碑——忠魂碑。從此,駐青日軍在每年的春秋季節都舉行盛大的祭奠儀式,時常有日本皇室成員和侵華日軍高級將領前來參拜,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據一戰研究專家衣琳介紹,為了方便參拜還專門修建了一條參拜大道,道旁種滿了黑松,一直延伸至碑前的臺階。參拜的人一走上參拜大道必須下馬,設立了洗手缽清洗雙手,虔誠地徒步到忠魂碑下,以示對陣亡的日軍將士表示恭敬、莊重。在國人眼中,這座二十多米高的石碑突兀地立於太平山麓 ,如針在肉。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撤離青島,國民政府沒有拆除忠魂碑,竟將碑體上的「魂」抹去,改為「烈」字,「忠魂碑」就變成了「忠烈碑」,裡面又放上國民黨在抗戰中陣亡將士的靈位。此舉受到青島人民的質疑和反對。直到1949年青島解放後,忠魂碑終於被拆除,而那些建碑用的上好石料,真的被用來鋪設下山的臺階和公園內的山路,方便遊人行走。

  後來,在忠魂碑的舊址上建起了太平山觀光索道的入口 ,當年的參拜大道如今已變成山間的無名小路,洗手缽早已不在。不過你行走在索道口周邊的山路上 ,還會見到忠魂碑被推倒後散落在地上的石塊。

  記者 黃默  圖片由衣琳提供(署名除外)

  感謝魯海先生、衣琳先生和于濤先生對本文的幫助。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林永麗]

相關焦點

  • 日本人在貯水山建了神社 抗戰勝利後青島人搗毀
    在以德縣路經保定路至大沽路為界所劃分的兩個區域內,一個是歐洲人居住的「青島區」,另一個則是中國人居住的「鮑島區」,日本人跟中國人住在同一區域,他們大都集中在以聊城路為中心的一帶,並初步形成了日本方式的生活圈,德佔後期逐漸增至1000餘人。   1914年日本佔領青島後,日本人的地位驟然抬高,日本人在青島的人數也直線上升,當年達到4000餘人。
  • 青島廣西路14號:圖書館從輝煌到低谷 終復甦
    半島記者  張文豔廣西路14號,一座曾藏有青島經濟命脈的院落。德華銀行舊址建成於1901年,是德國鐵路設計師海因裡希·錫樂巴和路易斯·魏爾勒的作品,具有典型的義大利文藝復興式宮殿風格;山東路礦公司舊址,始建於1902年,為德國掠奪山東的煤礦、金屬、石油等資源出謀劃策……獨立的院落,與海相伴,目睹晨暉夕霞織染雲海,在大海中碎成一道道粼粼波光。
  • 沉櫻:把青島寫進小說裡
    談到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女作家,人們想到的往往是冰心、丁玲、蕭紅、張愛玲、林徽因,很少會有人知道或想起沉櫻這位山東籍女作家的名字,但沉櫻的名字是不應該被忽略的,而且有意思的是,沉櫻不僅多次在青島停留,而且筆下的很多故事是以青島為背景創作的。
  • 1946年我軍在寺廟逮捕一拜佛人,發現是曾受日本天皇接見的大土匪
    東北土匪 發現有一群人在廟裡,其中有一個胖子正跪在地上祈禱,看到是解放軍後,馬上拿起槍向解放軍射擊。在經過調查後,發現此人竟是逃竄的大土匪頭子 謝文東
  • 青島下街滄臺路的變遷
    作者:戴新閣青島人對路情有獨鍾,因為那是每個人所住過的地方,無論過去和現在總有一種記憶或溫馨的感覺。《青島故事》發表了不少寫路文化的文章,大都寫市南前海一帶,有的路以前寫過幾遍、甚至十幾遍,但因人們的角度,經歷、感受不同,寫出來的風格、內容也不盡相同,儘管是重複同一條路,但人們還是百看不厭。
  • 瀋陽夜市裡面藏著日本侵華鐵證,大型肉類加工廠歷史超過八十年
    我去逛夜市的時候,偶然在院裡發現一個石碑,這個批發市場的前身居然是日本人的侵華鐵證。我們在塔灣肉類批發市場院子裡找到了標準答案,塔灣肉類加工廠院裡有一個石碑,這座石碑刻有「畜魂碑」三個大字,高度差不多一米五左右,背面刻有「康德八年十一月(1936年)建立,當年日本人建屠宰場的時候,都會設立「畜魂碑」,這個習俗是為了追念動物的犧牲,也是安息動物的英靈,以安人心,在日本人苦心經營的時候,每年在這裡要祭拜幾次,中元節的時候還要進行大型祭祀。
  • 侵略者為掠奪資源建高檔住宅區
    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侵略者將罪惡的魔爪伸向鞍山。1905年後,日本侵略者加快了在鞍山的探礦步伐。1919年4月29日,1號高爐點火,日本侵略者控制下的鞍山制鐵所正式投產。 從統籌規劃到礦業公司成立,再到制鐵所成立、投產,日本侵略者在對鞍山礦產資源加速掠奪的同時,面臨著一個實際問題,那就是制鐵所日本管理者及家屬的居住與生活問題。
  • 青島德縣路小學歷史淵源
    民國政府接管青島以後,國民黨特務組織「中統」在青島建立組織。1938年1月,日本佔據青島,「中統」轉入地下,明德小學成為「中統」中心地下據點之一。 中統青島室主任韓亞夫是明德小學教師,交通員戚勝生是學校傳達室的傳達。在校內教師宿舍裡,設有秘密電臺與重慶聯繫。
  • 重樹「抗戰忠魂紀念碑」:從抗戰名將講起
    他幾乎是整日泡在吉林省檔案館裡,反覆查閱無數卷歷史檔案,苦心得償,終於驚喜地發現了東北抗戰義勇軍的線索———馮佔海在河北高邑忠魂墓前的照片!從此,也開始了他13年漫長、艱難的尋墓復碑之路。  多少年過去,他執著一念,苦苦尋找關於63軍和祖父的史料線索。1997年12月,他隻身來到河北省高邑縣當年63軍的駐地,縣黨史辦的同志和村支書陪同他到「現場」。
  • 泰山路的今昔年華
    1934年至1935年在青島任共青團山東省委領導人的李仲林(萊西人),曾住在泰山路上的霞雲裡二樓(泰山路85號)其住地也是團省委活動地點,當時租房需「鋪保」(商店做擔保人)),他偷了哥哥商店圖章蓋了鋪保,租下了這裡的房子。
  • 於向陽:青島市北商業中心——臺東三路商業街
    許多商家也就在原來水灣形成的市場旁邊蓋起了房屋,店鋪,他們的經營分類比較明確:現在的臺東三路(原水灣)基本都是手工業產品和食品,臺東四路和五路則有許多飯店,理髮,委託商店等小門頭如後來龍門路房屋的業主基本都是賣土產品,,長興路還有許多店鋪的經營沿至到解放後的文化大革命期間才停業。
  • "小裁縫"講述解放後"換裝"經歷 中山裝最流行
    青島解放那年,19歲的他在中山路一家服裝店做學徒,目睹了解放後男裝從長袍到「中山裝」,女裝從旗袍到「列寧裝」的改變。     服裝是一種記憶,也是一種語言,服裝的變化同時反映出了一個時代的變遷。青島解放以前,大街上幾乎遍地都是長袍、旗袍,青島解放後,中山裝、列寧裝逐漸流行了起來。當年,「做套中山裝,留著結婚穿」成了解放後年輕人中頗為流行的一句話。
  • 青島:回眸老街裡的歷史興衰
    半島記者  張文豔敏感些的老青島人可能在上世紀80年代就意識到這裡已經大不如從前,而大家統一認為老街區衰落是在上世紀90年代末。臺東商圈的異軍突起,市政府的東遷,都與大鮑島的興衰有著密切的關係。年輕人紛紛離開,他們更喜歡住上下水通達、裝有雙氣的高檔樓房,留在近百歲的老樓裡的,往往是帶著馬扎坐在樓道裡拉呱的老人。
  • 海峽兩岸學子共祭甲午忠魂暨臺灣大學生中華文化研習營活動在山東...
    7月3日上午,海峽兩岸學子共祭甲午忠魂暨臺灣大學生中華文化研習營啟動儀式在山東省威海市劉公島海峽兩岸交流基地舉行。  在劉公島北洋海軍忠魂碑前,兩岸學生代表懷著肅穆的心情,共同向忠魂碑敬獻了花籃,共同朗誦祭文,以此祭奠甲午忠烈。  趙熙殿在致辭中指出,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戰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腐朽的清政府割地賠款,留下國人心中難以撫平的傷痛。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 青島朝城路小學赴甘肅哈達鋪小學支教
    半島記者  欒英傑近日,青島朝城路小學鄧曉紅校長和德育處孫玫主任赴甘肅哈達鋪開展支教活動,支教工作順利開展,取得了良好效果,對鄉村小學的教學產生了重要影響,得到了受援學校的高度認可。哈達鋪小學缺少專業的音體美教師,大部分音體美課程都是主科教師兼任。孫主任在和老師的交談中得知,教師本身就缺乏專業的音樂知識,課堂上不敢教授,怕出現錯誤知識誤導學生。孫主任在與孩子們的接觸中發現孩子們非常淳樸,如果能夠給他們帶去藝術、音樂方面的幫助,會對他們的性格塑造和未來道路起到積極影響。
  • 日本的文學碑和文學散步
    作者:龍昇(騰訊·大家專欄作者,河北昌黎人,現居日本福岡,出版《血色煉獄》、《日籍華人》,傳記《我在東瀛六十年》等)在日本隨處可見詩碑、歌碑、句碑、文學碑。詩碑是刻有詩句的石碑,無需解釋;歌碑是刻有和歌的石碑,和歌是日本的一種詩歌形式,最早的和歌集《萬葉集》載有和歌4500首,而分布在日本各地的「萬葉歌碑」就有2000處,當然還有更多的歌碑;句碑是刻有俳句的石碑,日本俳聖松尾芭蕉的句碑數以千計。這些詩碑、歌碑、句碑的碑有的方正規矩,但多為削得平平卻形狀隨意的大石片,而更多的常常是臥於地上的一塊大石頭。
  • 青島博物館鎮館之寶:丈八佛險被日本人偷走(圖)
    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的「鎮館之寶」,咱青島的大大小小的博物館中也有很多傑出的寶物:如青島市博物館的北魏石佛像、明萬曆《道藏》、宋代鈞窯鼓式洗,即墨市博物館的宋版《妙法蓮華經》、漢「諸國侯印」,萊西市博物館的西漢木偶人等,都是珍品。今天國際博物館日,讓我們走進這些青島本地的博物館,看看這些鎮館之寶。
  • 京口路——青島李滄區以村莊命名的路
    2018-04-30戴新閣 青島故事青島以行政區命名的路,原則是以縣或縣級以上的地方來命名,以鄉鎮命名的也很少.然而,李滄區卻有不少用村莊來命名的路,這些路主要分布在李村的老城區,在青島路名體系中可謂很特殊。
  • 一塊紀念碑的故事:日本人為什麼仇恨美國?
    然後在原址豎立一塊3 米高的木牌,上面寫著「護國精神振起之碑」,人們還在木牌前面合影留念。 如果說,豎立佩裡來航紀念碑是日美友好的見證,那麼推倒這塊紀念碑則是日本仇恨美國的象徵。這塊紀念碑的遭遇,是日本歷史的一面鏡子。從豎立到推倒,折射了日美兩國關係的變化,也反映日本對世界的認識。
  • 《金瓶梅》曾是日本侵略者維護統治教科書
    作為鄰國,日本對《金瓶梅》的研究未曾間斷。除了娛樂消遣之外,日本人也會拿《金瓶梅》當學習中國語言的教科書,甚至日本侵略者也按圖索驥用來維護其佔領區的統治。當時的日本人為了學習漢語,就進口了一些中國的通俗文學,《金瓶梅》這樣的小說就被大量引入日本。後來,這些日本人在完成學習漢語的過程之後,更多地是注重閱讀中國小說本身,用以消遣娛樂,但由於其中比較多的性描寫,即便在性開放程度比較高的日本也仍然認為這是一部「淫書」,一直到明治時期日本的知識分子也都是私下偷偷閱讀,不敢公開說自己喜歡《金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