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20年代的中山公園
日本侵略者建的忠魂碑 忠魂碑所在的位置現成觀光索道入口處(黃默 攝)
德國人得到了會前村的土地後,按照原定的規劃開始了大刀闊斧的建設,1904年,在會前村舊址建立了植物試驗場,引進世界各地不同品種的苗木進行栽培試驗,總量多達23萬株。甚至如今中山公園最著名的櫻花,都是當年德國人最先種下的。
殖民政府下這樣大的工夫,本是打算長期佔領青島,所以要尋找出適合在青島生長的植物品種,以便日後做出更好的城市規劃。然而就在試驗場初見生態和經濟效益,伊爾梯斯山(今太平山)一帶逐漸形成以樹林、果園、花木為主的「森林公園」之時,1914年日德戰爭後,日本人卻在這裡掛上了「旭公園」的牌子。1922年,中國政府收回青島後,改稱「第一公園」。直至1929年5月,為紀念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才更名為「中山公園」,沿用至今。
試驗場光蘋果就種了73種1901年6月,殖民政府就開始強徵小鮑島、孟家溝、小泥窪、會前、海泊五村的土地,興建苗圃。據《青島市志園林綠化志》記載:「殖民當局在原會前村北側闢地不足 20畝作為苗圃,命之為『林地育苗試驗場』。開始種植的苗木有中國赤松、中國赤楊、銀杏、漆樹、桐、檜、櫟、樗等,後又引進刺槐、無刺槐、懸鈴木、日本黑松、日本扁柏、加拿大白楊,西歐各國的蘋果、梨、桃及中東的各種葡萄等200餘種植物進行馴化繁育。經過幾年的試驗,適應性較強的速生苗木逐漸出圃用於市區行道樹和山地造林。」據島城植物研究學者于濤介紹,單是當年德國人引進到中國的蘋果品種就有73個,梨78個品種,葡萄、山楂、無花果等品種也為數不少。1904年,植物試驗場正式建成後,各國樹木品種更是廣為試種,林木苗圃達到100多萬平方米,果木苗圃約4萬平方米,集中了世界各地的花草樹木170多種、23萬株,形成了一個大花園。
在當時的德國殖民政府看來,青島已經算是自己的地盤,給自家辦事自然是盡心盡力,據說,最初連試驗場內的泥土都是從山東各地的農村運來的。其大興綠化之舉的目的有四:一是預防水土流失,防止對未來的海港和泊地造成淤積,便於各項建設工作開展;二是提升青島市郊的風景特色,建設東亞療養區;三是改善地下水循環,改善城市供水情況;四是通過植樹造林可有效掩護青島作為德國在遠東重要的軍事基地必需的軍事設施。1912年,育林十年後,試驗場改為森林公園,向民眾開放。也就是這一年年末,孫中山先生來到青島,對這裡的森林綠化狀況大加讚揚。《膠澳備忘錄》中還提到:「然而森林公園並不僅是休閒區,也是植物學和林業的綜合研究中心,這裡種植了各種東方國家陌生的果樹以及灌木、花卉和草類,試驗是否適合在青島生長。為此,還曾培育過許多試驗植物,並進行野生果樹的嫁接。」
德國人經過多年對植物的試驗和馴化,終於最終選定了兩種最適合做行道樹的品種:法桐和刺槐。於是大規模地在青島的大街小道上栽種起來,青島的老人們或許還有印象,過去青島曾有個「綠槐半島」的稱號,就是因為那時候青島的很多街道邊都種著刺槐。而這兩種植物在青島的廣泛培育,也使青島成為中國種植刺槐和法桐最早的城市和繁衍基地,如今中國北方和南方大量的法桐和刺槐都是從青島取種的。
櫻花大道是德國人建的被稱為「東園花海」的中山公園櫻花,早已被列入青島十大勝景之一,而作為國內知名的賞櫻勝地,中山公園的櫻花大道每年接待著數以萬計的遊客。但或許很多青島人都不知道,這些日本國花並非出自東洋人之手,而是在日本侵佔青島之前,德國人所栽種的。沒錯,當年德國人在植物試驗場內栽種的170多種花草樹木中有一個品種就是從日本引進的櫻花,而且這一種就是兩萬株。
「青島從1913年開始就有賞花會,一到春天,市民就去公園裡賞花,那個時候的清朝遺老會讓僕人抬著酒,帶著家人去賞花,當時雖然已經是德國人的森林公園 ,但普通老百姓還是可以隨意進入的。」據魯海先生介紹,早在日軍侵佔青島之前就已經有了青島人賞櫻的記載,當時雖然不是專門的賞櫻會,但在會上卻看得到紛繁似雪的櫻花。據了解,德國人當年栽種的主要是單櫻,櫻花大道也沒現在這麼長。直到1914年日德戰爭後,日本取代德國統治青島,不光把「森林公園」的名字改為了「旭公園」,還在園內進一步擴種了櫻花。與原有的單櫻相比,日本人又在公園裡加種了花期更長、品種更珍貴的「八重櫻」,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雙櫻」。櫻花樹緊密地排列於公園南北主幹道兩側,形成一裡半長的櫻花路。公園春季逐漸成為遊人觀櫻的主要場所,青島的櫻花會也成為日佔時期青島重要的觀光旅遊活動之一。
而長久以來,中山公園的櫻花也一直都是旅居青島的文人墨客筆下的寵兒,上世紀三十年代,老舍先生在青島期間寫的一本短篇小說集,書名就叫《櫻海集》,而老舍先生在青島留下的照片中就有他站在櫻花樹前的留影。臧克家還曾於1934年專門寫過一篇名為《青島櫻花會》的文章,在文中他這樣描繪上世紀30年代櫻花會時的盛況:「各色的人穿著各色的衣裳,帶著各色的心,一起朝著一個目的出發。」「汽車接成一條線,揚起一道灰土,人低著頭罩在這氣氛中,幾乎對面看不清人,只聽見汽車的叫聲,馬車的蹄子聲,人力車的鈴鐺聲。櫻花路是熱鬧的中心,來看花的人沒有不在這路上走一趟的,路是南北的,長數足足有一裡,從這頭往那頭望,眼光像在人空裡穿梭,往上看,只見櫻花不見天。」
而那時的櫻花會期間,中山公園對面的體育場也會組織一些足球比賽,跑馬場也會加幾場比賽,周圍是眾多的攤販。櫻花會期間青島的大小旅館客滿,餐廳生意興隆,連舞廳生意也特別好。
解放後,忠魂碑被拆除鋪了路著名作家王統照曾客居青島多年,他的代表性長篇小說《山雨》就是在青期間醞釀而成,書中有一幕就寫到主人公杜烈及妹妹杜英同友人一起遊覽中山公園,看到了日本人立的忠魂碑。那時是1931年,北洋政府已經從日本手裡收回了青島,但日本在青島的企業還很多,僑民也上萬,據說是怕傷害了日本人的感情,所以那時候忠魂碑依然作為一個景點佇立在中山公園內。然而當時的熱血青年哪裡容得下這被日本殖民的恥辱象徵,於是年紀最小的妹妹杜英便大膽地說出了一句大家都認同的話:「有一天,總得把這個石碑推倒鋪馬路!」這一句不僅代表了書中人物的想法,更是代表了王統照自己的願望,而他的這個願望也在十八年後真的實現了。
據史料記載,忠魂碑於1917年4月完工落成,位於太平山南麓,今中山公園太平山觀光索道入口處。為了紀念在日德戰爭中陣亡和病亡的日軍官兵1014名,1915年1月,日軍駐青島守備軍司令官神尾光臣、參謀長淨法寺五郎的提議下,在已經被改名為「旭山」的太平山南坡上,花費9個月建成日軍將士陣亡紀念碑——忠魂碑。從此,駐青日軍在每年的春秋季節都舉行盛大的祭奠儀式,時常有日本皇室成員和侵華日軍高級將領前來參拜,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據一戰研究專家衣琳介紹,為了方便參拜還專門修建了一條參拜大道,道旁種滿了黑松,一直延伸至碑前的臺階。參拜的人一走上參拜大道必須下馬,設立了洗手缽清洗雙手,虔誠地徒步到忠魂碑下,以示對陣亡的日軍將士表示恭敬、莊重。在國人眼中,這座二十多米高的石碑突兀地立於太平山麓 ,如針在肉。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撤離青島,國民政府沒有拆除忠魂碑,竟將碑體上的「魂」抹去,改為「烈」字,「忠魂碑」就變成了「忠烈碑」,裡面又放上國民黨在抗戰中陣亡將士的靈位。此舉受到青島人民的質疑和反對。直到1949年青島解放後,忠魂碑終於被拆除,而那些建碑用的上好石料,真的被用來鋪設下山的臺階和公園內的山路,方便遊人行走。
後來,在忠魂碑的舊址上建起了太平山觀光索道的入口 ,當年的參拜大道如今已變成山間的無名小路,洗手缽早已不在。不過你行走在索道口周邊的山路上 ,還會見到忠魂碑被推倒後散落在地上的石塊。
記者 黃默 圖片由衣琳提供(署名除外)
感謝魯海先生、衣琳先生和于濤先生對本文的幫助。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