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手術室的門終於打開,全國著名的肺移植專家陳靜瑜院長走出來,他解開口罩,向門外焦急等待的患者家屬點頭說道,「手術進行很順利,你看這肺都成這樣了,抽菸抽了幾十年了吧。」他身後的護士兩手端著託盤,兩灘又黑又癟的臟器。這是從一位50多歲病人身上取下的,他剛做完雙肺移植手術。
吸菸有害,幾乎已是人盡皆知的常識。可是,照吸不誤的吸菸者卻大有人在。多數重度菸草依賴者的戒菸歷程都是以失敗告終,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形成菸草依賴並且無法戒斷?5月31日是世界無菸日,記者採訪了幾位吸菸者和相關醫學專家。
這種聲音真會讓人上癮
「如果在安靜的時候仔細聽,菸絲在加速燃燒的時候會發出一種『吱吱』聲。這種聲音就像有個人在你耳邊輕聲囈語,如果此刻你情緒低落,它會誘導你忘掉煩惱;如果你心情激動,它會壓制住你翻湧的情緒,讓你恢復平靜……這種聲音真的會讓人上癮。」
發完這條朋友圈,七年煙齡的濟水再一次點燃了手中的香菸。雖然距離上一次戒菸還不到一個月,但濟水覺得自己這次戒菸是相對「成功」的,因為他足足堅持了一個星期沒抽一支煙。就在為自己感到高興的同時,已經被煙霧繚繞的濟水又給自己下了一個「死命令」:下次戒菸一定要徹底戒掉。
濟水的同學小黃也有類似的經歷,在多次戒菸、復吸、再戒菸、再復吸之後,依然堅定地相信自己在未來一定能徹底戒掉。他承認自己對菸草已經形成了依賴,但每當有人把這種依賴說成是「菸癮」的時候,他都會很抗拒,他認為「上癮」是意志力薄弱的表現,而自己的意志並不脆弱,在他看來,自己之所以戒不掉,是因為已經形成了習慣,用他的話說就是「尼古丁已經成為了身體運行的必需品」。
總覺得抽菸能排解壓力
小黃把自己形成這種習慣的過程分成了三個階段。
「最早是在高中的時候,當時我身邊的人都會吸菸,所以我也想試一下。」在這個階段,小黃感覺自己對菸草的依賴並不重。「自己也不會主動去買煙,但是當有人給我遞煙的時候也不會拒絕。」
「抽的比較多的時候是在高三下學期那半年,那時候總覺得抽菸能排解複習的壓力。」那段時間,小黃在情緒波動較大,或者特別專注地學習時,總會不自主的就開始抽菸。「特別是晚上在寢室自習的時候,如果熬的太晚有時候一包煙還不夠。」
「最後一個階段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只知道現在如果半天不抽菸,從嗓子眼兒到胸口這一塊就特別悶。」從環境依賴到心裡依賴再到生理依賴,這也是大部分菸民形成菸草依賴並最終難以戒斷的主要路徑。
存在即合理 掙扎在溫飽線沒工夫細想
老明最近一直咳嗽,剛三十多的他已是二十多年的老菸民。在他看來,吸菸這事沒啥好說的,存在即合理。畢竟許多人已經成了習慣,需求沒法斷掉。
還記得小時候只是學大人撮撮嘴「假」抽菸,「抽完接著就吐出來了」,但那些吐出的煙霧在屋內環繞,最終還是被自己吸到了肺裡,但在他看來,那不算吸菸。
上了初中,為了交朋友時有話題、不尷尬,他「真」吸上了煙。「如果有煙,打招呼就覺得有藉口,就能聊下去」,咳嗽兩聲後,老明喝了口水繼續說道。「當然知道抽菸不好,但如果一個人還掙扎在溫飽線,還有其他煩心事,健康這種東西,真是奢飾品,沒工夫細想。」
老明工作很認真,上級交待的任務也都能完成,但有時薪水職級是個挺複雜的事。要養老婆養娃養房貸,這讓他有時感到壓力挺大。只有吸菸的瞬間,才有一種飄飄然的感覺,在雲裡霧裡能暫時忘卻現實世界的煩苦。
「有孩子後,確實在家抽得少多了」,嘴上說不在乎的老明也知道二手菸對下一代的危害,「吸菸時,儘量出去抽,找通風的地方,散得快點,家裡人也聞不到。」
「我認識的同事有的真為了孩子把煙戒了」,老明佩服的說道,「但我可能這輩子也戒不掉了!」隨後他嘆了口氣,又咳嗽了兩聲。
「我不會禁止下一代吸菸,但至少小時候不能抽,怎麼著也要十六歲十八歲再說吧。」說完後,他拿起半包煙走了出去。
電子菸真安全嗎?
小崔是位攝像,常年的奔波讓他感到身心疲憊不堪。實在累得不行了,他只能抽兩根緩解一下。他也知道吸菸不好,一次去國外旅遊,他接觸到了某國的電子菸。接著他買了一箱回來,他覺得,國外的電子菸做得更好。
「吸起來乾淨多了,不用火,也安全。」在他看來,戒菸是應該的,但確實戒不掉,那就讓自己吸得「健康」點。
如今像小崔這樣想法的人還不少,他們吸的是電子菸,認為它對健康的危害比捲菸小。
隨手可以買到的電子菸不僅讓不少青少年成為潛在的菸民,對於已經有多年吸菸習慣的成年人來說,吸電子菸的危害也並不比吸菸小。研究報告顯示,電子菸中的尼古丁含量標識不準確,普遍標識的含量比實際含量低。它的氣體和煙霧中含有醛酮類化合物、亞硝胺、多環芳烴等多種有害物質,不僅會對空氣產生嚴重汙染,對周圍人群健康危害也很大。
專家提醒,目前沒有任何數據顯示電子菸對戒菸有幫助。
調查顯示,我國青少年吸菸率為6.9%,嘗試吸菸率為19.9%,還有1.8億兒童遭受二手菸的危害。中國控制吸菸協會副會長支修益表示,18歲以下的青少年,如果他們已經有了吸菸習慣,把吸菸列為自己生活的重要內容,他以後相當一部分人會成為捲菸的消費者。
焦油、一氧化碳與尼古丁
香菸中的有害物質多達4500多種,其中尼古丁是讓人上癮的物質,一氧化碳是導致身體各個組織器官缺氧進入受到損害的物質。除了這兩種物質之外,還有非常多的物質也會對身體造成非常大的傷害。
煙焦油是香菸最主要的一種成分,曾經有專家用小白鼠做過煙焦油實驗,每天給小白鼠塗抹煙焦油,待到4個月之後,小白鼠的皮膚就出現問題了,發生了變異。再忽視此問題,繼續塗抹後,小白鼠的皮膚就已患上了皮膚癌。
其次是吸菸過程中人體吸入的一氧化碳。它會迅速結合於血液中的紅細胞,並且結合於血紅蛋白,有氧蛋白,從而制約了血氧的結合以及氧氣的傳輸,所以容易迅速導致血管壁硬化,血液缺氧等嚴重疾病。
尼古丁是菸草中對人體傷害最大的一種物質,它是導致吸菸者形成菸草依賴,進而吸入數千種有害物質的罪魁禍首。尼古丁是否直接致癌記者無從考證,但是與尼古丁一起進入人體的數千種有害物質,學術界早有定論。
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吳宜群介紹,菸草特有的亞硝胺這是人類一級致癌物,更重要的是,尼古丁成癮性是很強的,過量吸入可以使人致命。
在2009年世界肺癌大會上,美國有數據表明,隨著過濾嘴香菸的使用,肺癌的類型發生了轉變。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胸部腫瘤內科主任趙軍認為,以前吸菸者沒有過濾嘴時,主要吸到了大氣道,刺激非常大,所以鱗癌、小細胞肺癌發生的概率非常高。但是,當吸菸方式轉變後,顆粒更小了,就能出現病理類型的轉變。
「這是非常重要的證據」趙軍指出,吸菸不但和肺癌有關,而且吸不同的煙,得不同的肺癌,「這個相關性是鐵證」。
現在戒菸,有用嗎?
「做為內科臨床醫生,最不願看到的是晚期肺癌患者,但看到最多的也是晚期肺癌患者。」趙軍指出,「有些重度吸菸者,屬於高危人群,但是不在乎,還接著抽菸。」
現在戒菸有沒有用?一個人戒菸15年以上,發病率才會下降,這意味著是個慢性過程。有些人認為戒菸15年才能降低發生率,那就別戒了?
「這是錯的!」趙軍主任認為,專業的解讀是,越早戒越好,如果不早戒,可能都等不到那15年。「現在不戒,永遠處在高危人群中,越早戒就越好。」
雖然治療手段不斷更新,但晚期肺癌患者存活時間仍舊是以年來計算的,治療必竟是有限的,預防才是最有效的手段。
「預防工作其實是比較難做的!」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行政助理院長、公共衛生實踐教授林光汶慨嘆,現在很清楚,有些腫瘤是可以預防的:比如吸菸對身體是有害的,可以通過戒菸、公共場所禁菸有效預防一些肺部腫瘤。但許多人明明聽了腫瘤非常害怕,卻總認為只和別人有關,跟自己沒關係。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食療營養部主任王宜建議,開展科學精準的健康教育,開展以家庭為基礎的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管理,才能提高家庭成員的健康素養,有效積累家庭健康的儲蓄。
吸菸者憑毅力戒菸成功率不到3%
如果患者靠自己的毅力戒菸,他的成功率只有3%左右。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戒菸門診王瑩瑩說:「80%到90%的吸菸者只能堅持戒菸一周,一周之後他就會復吸。」
也有專家指出,菸草依賴與焦慮症不無關係,根據美國的最新研究,1/4~1/3的菸民患有焦慮症,焦慮的背後常常隱藏著缺乏自信,因此,患有焦慮症的菸民戒菸成功率要低得多。
但是如果通過專業的醫療手段幫助自己戒菸,情況就會大有不同。有數據表明,吸菸者通過戒菸門診以及戒菸熱線等專業醫生和藥物進行相應的幹預,一年的成功率大概能到會30%,差距達到10倍。但目前的現狀是,人們對戒菸門診認知度不高,造成了選擇前往戒菸門診戒菸的患者很少。
北京朝陽醫院戒菸門診設立於1996年,隸屬於醫院的呼吸科。一個普通工作日的上午十點左右,呼吸科的病人已經排到三、四百號,但前往戒菸門診就診的患者卻只有七、八位。
北京朝陽醫院戒菸門診梁立榮說,每年的無菸日前後,特別是宣傳之後,門診量都是翻番的,然後八九月就回落。
醫務人員介紹,2009年,國家加大控煙的力度,全國各級醫療機構開始相繼開設戒菸門診,不過現實情況是,目前只有部分大型醫院的戒菸門診可提供正規的戒菸服務。
(程祥 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