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生命中,有沒有這樣的時刻。覺得百無聊賴,覺得空虛與冷,迫切地想要站在人群中,想要用喧囂熱鬧衝淡這種感覺,但曲終人散後卻往往是更深的茫然與無措。
孤獨和悽涼是古代詩詞中經常出現的情感,這無可厚非,因為人在失意時總是會有很多的情緒,需要找個出口宣洩。這樣的詩詞不少,但是能讓後人銘記不忘的,卻不多。今天給大家推薦的3首古詩,簡潔凝練,卻意境悠遠,實數詩詞曲界的精品之作,更是描寫孤獨最好的詩詞。可以說是每一首都無比的孤獨,把孤獨寫到了極致。
胸中自有萬古,眼底更無一人。
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是一首古體詩,開篇「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被後世評為「胸中自有萬古,眼底更無一人」,寫這首詩時,陳子昂35歲,但因直言進諫遭株連下獄。出獄後一生抱負難以實現的他,登上了幽州臺,寫下了這首滿是悲憤之語的名作。
它傳達給讀者的,已不再是一己的悲苦,而是一種對生命普遍孤獨性的體驗。這種孤獨足以跨過歲月的鴻溝,穿越時空的界限,因為它就矗立於我們每個人生命的最深處。
孤獨的人應該懂得「獨釣」的孤獨。
然後就是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全詩就像一幅空靈寂靜的山水畫,詩人僅用20個字,就將它一筆寫盡。詩人用「千山」對「萬徑」,將孤舟老人的背景放大的浩瀚無邊,於是在這片大背景下,人物就顯得更加突出。讓獨釣的老人在這種絕對幽靜的環境裡,於茫茫天地間,顯出不可摧折的凜然,顯出不與世俗妥協的決然的孤獨。
孤獨,是「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最後是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是一首小令。此曲以多種景物並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遊子騎一匹瘦馬出現在一派悽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和孤獨的情調,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全曲僅五句二十八字,語言極為凝練卻容量巨大,意蘊深遠,結構精巧,頓挫有致,被後人譽為「秋思之祖」,孤獨之情盡顯。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首小詩,一曲小令,不僅能引出如此多的人生大道理,還能抒發人的情感,無論是喜悅的還是悲傷的。當然詩詞的魅力還不只於此,詩詞的含義遠不止我們表面看到的那麼簡單,每一句快樂背後都可能藏著辛酸,痛苦與無奈,所以說讀詩永遠不能淺薄地讀。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看看《中國詩詞大會》上的選手,他們的優雅與文化底蘊著實令人佩服,正是印證了這句話。當你對於詩詞文化能夠信手拈來時,相信你的文化底蘊,氣質涵養自然會由內而外地散發出來。
突然想在這裡提一句,其實家長想讓孩子做一個脫穎而出的人,並不一定要讓孩子考上名牌大學,因為當你的孩子和別人相處時,他的一舉一動都在展現內在的氣質,別人能從中看出他的涵養但看不出她的學歷,所以父母應該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內在氣質。而內在氣質的培養離不開文化底蘊的積累,所以父母應從現在開始為孩子打下文化基礎。
兒童時期是孩子讀書的黃金時期,在這個黃金時期,我們一定要幫助孩子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古詩文的積累。
對於孩子古詩文的積累,我給各位家長推薦一套書——《飛花令》。這套書是由北大的才女編著的,裡面包含了120多位詩人的365首好詩,嚴格依循古代飛花令的行令規則進行編排的。
詩詞中經常出現的風、花、雪、月、暖、柳、晴、是、鳥、遇、松、故等百餘個常見字,都能在書裡找到對應的詩句,以字引詩,以詩解字。讓孩子每天都可以學習到新的內容。
而且這套書拓展內容豐富。不光是純粹的詩詞書,每一首詩都會介紹與這首詩相關的人文知識,地理知識等,孩子在學詩的過程中,詩詞,人文地理,思想家教育家都能學到。
這套書三本只需要79元,但是卻能夠讓孩子潛移默化的學習到古詩詞,培養孩子的氣質,讓孩子出口成章,古詩詞張口就來,為以後做一個有文化底蘊的人打下堅實的基礎。簡直就是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