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正面管教)
記得看過一句話,時刻問一問自己:「當孩子走進房裡時,你的眼睛是否亮了起來?」
回想起孩子小時候,我們總是無條件的給予無限的關注。不知從何時起,也許我們覺得孩子長大了,覺得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們對孩子的關注開始變得有條件。但孩子並不理解,開始錯誤的認為需要做些什麼才能得到關注。
這是在孩子尋找歸屬感。他在用不適當的方法感受自己的價值,感受爸爸媽媽還像小時一樣愛我。
記得看過一個案例,一個平時都很乖巧的男孩。一到吃飯就拖拖拉拉,每天都在家長一遍遍的大聲催促中,才能哭唧唧吃。後來再一次溝通中家長得知,孩子認為只有吃飯表現的不好好吃飯,家長才會關注我。一家人坐在一起的時間才能長一些。
這是孩子尋求關注的一個表現。孩子的不當行為背後,一定有沒有被滿足的需求。如果孩子需要的是得到關注,就要真心的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而不是「嗯嗯啊啊」一味敷衍。
「你可以去刷牙睡覺了!」
「媽媽我把這個畫完可以麼?」
「馬上到關燈時間了,明天再畫可以麼?」
「我想畫完」
他磨磨唧唧,速度越來越慢,二十分鐘後還在磨蹭。最後媽媽發火了!每天同樣的事情都以你生氣我不快活結束。
當大人命令或強迫孩子做事情,就會陷入權利之爭。大人越是想要孩子按照他的話去做,孩子就越想表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我才可以主宰我自己。
這是孩子在尋求權利。解決權利之爭的方法就是要大人撤出衝突,放棄專制、暴力,給予有限制的選擇,互相尊重,與孩子真心合作。
家長給孩子很多規則,孩子並不明白為什麼他要生活在規則中,家長也沒有過多的解釋,孩子不理解,他只覺得要被迫做事,然後產生逆反,叛逆的心裡。
一個真實案例,一個小學生迷戀手機遊戲,媽媽一氣之下把手機摔了,然後孩子開始厭學、逃課。老師通過家訪得知,孩子因為知道反抗會挨打,就通過厭學來報復家長。
這是孩子在報復,他在用自己的方式來報復,有甚者會毀壞東西或傷害別人。受到傷害就要以牙還牙。反正我感受不到疼愛。
其實他的內心想說:我受到了傷害,請在乎我的感受!
當家長用盡方法,孩子還是覺得自己不行,並希望你走開不要管他,孩子表現非常消極,不想別人幫助他,對什麼都是去信心。
這是自暴自棄的表現,這時家長的指責和催促會讓他更消極更逃避。每消極的孩子都與家長的打擊有關係。
鼓勵點滴進步是給予自暴自棄的孩子最好的良藥。自己傷透的心,還要自己一點點去感化。
一首詩這樣說:(摘抄)
下一期我們說一說
七歲前的關鍵期,家長應該怎麼做!
關注我
我是豆媽
一個在育兒路上不斷摸索前進的寶媽
希望成為優秀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