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看!如何讀懂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

2020-09-10 大豆豆姐姐

(淺談正面管教)

記得看過一句話,時刻問一問自己:「當孩子走進房裡時,你的眼睛是否亮了起來?」

回想起孩子小時候,我們總是無條件的給予無限的關注。不知從何時起,也許我們覺得孩子長大了,覺得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們對孩子的關注開始變得有條件。但孩子並不理解,開始錯誤的認為需要做些什麼才能得到關注。

這是在孩子尋找歸屬感。他在用不適當的方法感受自己的價值,感受爸爸媽媽還像小時一樣愛我。

記得看過一個案例,一個平時都很乖巧的男孩。一到吃飯就拖拖拉拉,每天都在家長一遍遍的大聲催促中,才能哭唧唧吃。後來再一次溝通中家長得知,孩子認為只有吃飯表現的不好好吃飯,家長才會關注我。一家人坐在一起的時間才能長一些。

這是孩子尋求關注的一個表現。孩子的不當行為背後,一定有沒有被滿足的需求。如果孩子需要的是得到關注,就要真心的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而不是「嗯嗯啊啊」一味敷衍

「你可以去刷牙睡覺了!」

「媽媽我把這個畫完可以麼?」

「馬上到關燈時間了,明天再畫可以麼?」

「我想畫完」

他磨磨唧唧,速度越來越慢,二十分鐘後還在磨蹭。最後媽媽發火了!每天同樣的事情都以你生氣我不快活結束。

當大人命令或強迫孩子做事情,就會陷入權利之爭。大人越是想要孩子按照他的話去做,孩子就越想表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我才可以主宰我自己。

這是孩子在尋求權利。解決權利之爭的方法就是要大人撤出衝突,放棄專制、暴力,給予有限制的選擇,互相尊重,與孩子真心合作。

家長給孩子很多規則,孩子並不明白為什麼他要生活在規則中,家長也沒有過多的解釋,孩子不理解,他只覺得要被迫做事,然後產生逆反,叛逆的心裡。

一個真實案例,一個小學生迷戀手機遊戲,媽媽一氣之下把手機摔了,然後孩子開始厭學、逃課。老師通過家訪得知,孩子因為知道反抗會挨打,就通過厭學來報復家長。

這是孩子在報復,他在用自己的方式來報復,有甚者會毀壞東西或傷害別人。受到傷害就要以牙還牙。反正我感受不到疼愛。

其實他的內心想說:我受到了傷害,請在乎我的感受!

當家長用盡方法,孩子還是覺得自己不行,並希望你走開不要管他,孩子表現非常消極,不想別人幫助他,對什麼都是去信心。

這是自暴自棄的表現,這時家長的指責和催促會讓他更消極更逃避。每消極的孩子都與家長的打擊有關係。

鼓勵點滴進步是給予自暴自棄的孩子最好的良藥。自己傷透的心,還要自己一點點去感化。

一首詩這樣說:(摘抄)

下一期我們說一說

七歲前的關鍵期,家長應該怎麼做!

關注我

我是豆媽

一個在育兒路上不斷摸索前進的寶媽

希望成為優秀的父母

相關焦點

  • 讀懂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感受和需求
    想要做到這一點,就意味著作為家長的我們要有足夠的思考力——不僅關注孩子如何幫助孩子成長,還要關注如何讓自己通過不斷的覺察和思考收穫成長。那麼我們如何提高自己的思考力呢,那就要看看朱芳宜的這本《讀懂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感受和需求》。
  • 不知道孩子哭什麼?父母巧用SLOW技巧,讀懂嬰語背後的秘密
    作為父母的我們該如何理解這樣的「嬰語」?有時候孩子哭,並不是因為他們困了、餓了,這就經常讓作為新手的父母不知所措。其實,摸透孩子的脾氣,聽懂他表達的語言,對於父母來說十分重要。今天我們從兩個方面,全面了解「嬰語」, 真正地傾聽孩子,仔細觀察孩子,相信讀了這篇文章的你,一定會在育兒方面更加得心應手。
  • 探究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以便更好地溝通
    文/父母總以為很了解孩子,認為給孩子安排的東西都是最好的。這個只是父母自己以為的那樣,對孩子來說,安排的一切並不都是好的。有時候,父母想幫孩子解決問題,不僅解決不了,還導致孩子變本加厲的瞎搞,越發不可收拾。這種情況應該是父母的方法用錯了,沒有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沒有對症下藥,所以就沒有藥到病除。
  • 過度關注行為而引發的親子互動會推動孩子形成錯誤的信念。
    如果說歸屬感和價值感是所有人類的基本需要,關於如何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的詮釋和信念則因人而異,並且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就好比,財富是許多人的需要,但獲得財富的方法則取決於個人信念,也分有益的和有害的。我們不僅需要關注孩子的行為,更要關注行為背後的信念,即正面管教強調的長期效果。
  • 讀懂孩子的行為
    具體到每個漫畫單元,文字內容也十分簡練,注重幫家長分析孩子行為背後的底層原因,當家長了解了「原來孩子是這樣想的」,這本書給我的啟發主要有兩點:一、「其實在孩子的行為或狀況裡是滿足了孩子的身體成長需求,而「懂你」是兩個獨立人格之間的理解需求。當我深入去想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時,我發現我家三歲的娃之所以早上起床就喊媽媽給打開電視,背後的原因是擔心媽媽一會就上班走了,而奶奶找不到他喜歡的動畫片。孩子也有他擔心的事情,在意的事情,掛在心上的事情。
  • 專業醫生教你如何讀懂自己的孩子
    《全新教養:這樣讀懂孩子行為》的作者黃彥鈞告訴我們,出現上述困擾的原因可能是你沒有真正理解孩子出現不當行為背後的原因。黃彥鈞是著名職能治療師,對解決兒童發育遲緩、自閉、多動、行為異常等問題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是很多孩子眼中的「大朋友」,父母眼中的「救星」。
  • 想什麼就來什麼,父母的「信念」,影響著孩子的未來
    而這些定律在於揭示心理暗示,尤其是潛意識,對我們行為和實際生活的影響! 相信每一位父母,都不會希望我們的孩子未來是一團糟,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破局呢?,父母行為影響著孩子的信念 父母看到了自己的孩子出了問題以後,不斷的給孩子講道理,背後我們的預言又是什麼?
  • 臨開學孩子悶悶不樂?行為學ABC法,讓家長讀懂孩子莫名「情緒」
    孩子在一兩歲的時候,就已經可以把自己的小情緒表現出來了,因為他們還不懂得如何掩飾自己內心的小情緒,所以,無論是開心還是難過傷心,家長總是會很輕易的就從孩子的臉上行為上讀出來。但是,我們只知道孩子的小情緒,可並不知道孩子到底是為什麼而出現小情緒,畢竟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我們也不是孩子肚子裡的蛔蟲。
  • 孩子復學後頻繁跳樓背後,隱藏的是不懂如何愛的父母
    並且還在班裡罵了她,並打了一巴掌,隨後孩子跳樓,事件被爆出後,有網友懷疑孩子的輕生,與之有所關聯,還提出,這個袁老師去年就打過小繆。 孩子已經不在了,我們除了憤怒袁老師的行為,便只能反思:我們的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 視頻號首播:如何讀懂孩子?
    ……我們每一個父母都愛孩子,但我們不懂孩子。龍春華老師一直致力於讀懂孩子。在小龍一歲多時,他的一個眨眼行為引起了龍老師的興趣,她因而創作了《嬰幼兒行為心理學》。這一幕深深地震憾了龍老師,也給了她創作《嬰幼兒行為心理學》的靈感。行為是讀懂一個人的窗口,龍老師從那一刻開始,就致力於通過行為讀懂孩子。
  • 有心的父母會讀懂孩子的行為:《兒童行為心理學》
    我們經常會聽到父母埋怨:孩子真不聽話,帶孩子太難了,這孩子怎麼這麼不好帶……的確,有時候孩子的行為會讓父母感到困惑,孩子的內心,像一個無法探索的迷宮,也許有的父母認為,孩子好對付,不聽話就簡單粗暴,武力鎮壓。
  • 孩子的這個行為背後,是在苦苦呼喚父母的愛
    導讀:孩子的這個行為背後,是在苦苦呼喚父母的愛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的這個行為背後,是在苦苦呼喚父母的愛!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在孩子的行為背後,他在呼喚父母的愛!
  • 樂山市實驗幼兒園:孩子謊話連篇,父母如何正確對待?讀懂他們的謊言...
    孩子謊話連篇,父母如何正確對待?讀懂他們的謊言才是第一位「不知道如何才能讓孩子不要撒謊,一直努力告訴他撒謊是不對的,但是效果一點兒也不好。」「越是因為撒謊懲罰孩子,他就越愛撒謊。」「很擔心孩子以後怎麼辦?怎麼會養成這種壞習慣呢?」
  • 你能讀懂孩子言行背後的真意嗎
    孩童在做某些事時所說的話,父母以為他在說「傻話」,但孩童真的說的是「傻話」嗎?其實孩童們的話往往是像電報一樣用密碼寫成,我們父母需要經過一道破譯的程序才能讀懂他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孩童的每一個行為都有其目的。孩童出生後不久,他就慢慢感知到某些行為能達成他的目的;也發現某些行為不能達成他的目的,於是成功達成了目的的行為他就保留了下來,那麼無法達成目的的行為就會被其淘汰了。心理學家將這種形式的學習稱為「鼓勵」或「增強」。
  • 如何消除孩子之間的爭端,家長必看
    換句話說,就是孩子之間有爭端,關鍵原因還得「賴」家長!你一定會急著否定:「怎麼可能,我一點也不希望孩子們之間有爭吵,我只想他們和和氣氣的相處,我已經很努力的在阻止了,但是你看,他們一點兒也不聽話啊。你也說了,他們個性不一樣,就是性格不和嘛。」我特別能理解你的內心獨白,畢竟真的沒有哪個家長願意看到孩子們之間發生爭端,但是當我們一起來探究出孩子們之間發生爭端背後的原因時,我們就明白了。
  • 孩子無理取鬧,任性,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幫你贏得孩子
    那麼孩子的不良行為背後的錯誤目的都有哪些呢?1.尋求過度關注。操控別人為自己奔波或者得到特殊服務,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是:唯有得到特殊關注或者特殊服務時,我才有歸屬感。唯有讓你們為我團團轉時,我才是重要的。2.尋求權力。我說了算,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是:唯有當我來主導或者控制,或沒有誰能主導得了我時,我才有歸屬感。
  • 父母必須知道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
    每個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是有需求的。作為父母要學會觀察孩子的行為,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點,那麼教育就會變得很簡單。父母的第一要務就是要學會觀察。我們只有潛心的觀察,才能從活動中解讀孩子背後的行為和意義,這樣才能在必要的時候給予恰當的支持,從而讓我們的孩子發展的更好。
  • 叛逆不是天生的,孩子叛逆的背後是你沒「讀懂」他
    行為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後都隱藏著一個訴求。孩子叛逆的背後,父母真的讀懂了嗎?對於少年期和青春期的叛逆,我們每個人或許都曾經歷過,只是身為家長的我們已經無法真正地理解一個孩子當時的感受。
  • 改變信念,改變行為,改變人生-TY隨筆
    信念看不見,摸不著,但他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你看到的事物,現象都是經過信念過濾以後的;你的行為和決策都在信念的影響之下。信念決定著我們如何對一些現象進行解讀,他恍惚是一面不那麼規則的鏡子,來影響我們看到的一切。
  • 讀懂孩子6個常見行為背後的心理原因
    如果你仔細觀察過,你會發現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有這樣那樣的習慣性行為,比如啃指甲、愛打人,面對孩子的這些行為,大部分家長的第一反應都是制止,但最後你會發現,不論制止多少回,孩子還是照做。這不是孩子故意跟父母作對,而是大部分父母只制止了表象,但卻沒看到這些行為表象背後暴露出的孩子心理健康問題,所以自然是治標不治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