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焦慮狀態存在自我缺失,通過3步驟統一潛意識,形成自我意識

2020-12-12 了凡心療愈

人總要為自己的行為跟選擇找一個心安理得的理由,但是我們似乎從來沒有考慮過,每一個選擇每一個行為背後,有一股未知的力量在影響著我們掣肘我們!這種力量它源自於你的潛意識層面。你需要依靠這種力量來幫助你做決定,有時候你的行為有可能會跟這種力量產生對抗。不斷找理由的目的就是為了平衡對抗這股力量所做的努力。

當自我意識不夠強大,心身對抗會越劇烈,就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暗示,這種暗示會慢慢地滲透進潛意識層面,有句話說:謊話重複說1000次也會成為真理。謊言跟真理看似水火不容的存在,而實際上取決於謊言還是真理,在於「說」這個動作,這個動作是意識慢慢滲透進潛意識的過程,以達到意識跟潛意識的統一,也是將謊言轉化為真理的催化劑,如果你不做想法只能停留在意識層面,那麼大部分心理問題都是不付諸實踐而製造障礙。

人類的一切行動都是極具自我意識的,但是只有意識跟潛意識達成統一,你才能夠全然地去行動。發自內心的行動才是成為人生的動力,否則就成了生活的束縛!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蜈蚣原本非常快樂地生活,但是突然有一天低頭發現自己居然有這麼多腳,但於是就變得苦惱起來,因為在頭腦裡面始終不知道究竟先邁哪只腳。

大部分心理問題也是這種頭腦的庸人自擾,它在我們生活當中製造了束縛,製造了障礙,製造了衝突。這個就好比是當你空著手緊緊握成拳頭,試圖想抓緊什麼,你會發現你手中什麼也沒有,只有當你的拳頭鬆開的時候。緊張束縛感,障礙感,衝突感,就消弭於無形!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頭腦的依賴也變得越來越強,所以人們可能也會變得越來越理性,但是我們經常會用一種錯誤的方式使用自己的理性。大部分自以為是的聰明人,他們從來不知道如何使用自己的感官系統。不斷地用過去的認知來評判當下的事物跟現象,變得憤世嫉俗自命清高。體現出來的更多的是人格方面的障礙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困擾。

而另外一類人他們的意識經年不變,仿佛沒有任何的想像力,僅僅依靠感官系統而生活,生活沒有任何的奇蹟跟希望可言,明天不過是昨天的複製。在這種一眼望到頭的生活當中時,你就很容易對自己的生命感到厭倦,這種厭倦的極端就是抑鬱等等心理問題的源頭!

當人被一個心理問題困擾的時候他迫不及待地想要改變,結果一不小心又走到另外一個極端。在我們頭腦意識的層面,總是不斷地去挖掘自己的缺點,不斷的自我否定,自我攻擊,壓抑抵制的並不僅僅是自己的缺陷,同時很多優點也被我們忽略掩蓋起來。在頭腦層面總希望讓自己變得完美,於是在頭腦層麵塑造一個完美的自己,但是與現實當中那個不完美的自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這中間會有一個縫隙,這個縫隙有多大,你的焦慮就會有多大,你的痛苦也就有多麼強烈。

相關焦點

  • 原生家庭最大傷害是自我意識缺失,讓自我意識復甦,做真正的自己
    原生家庭最大的傷害就是導致自我意識的缺失,在原生家庭裡面感知到的東西會植根於你的潛意識。會在日後的生活當中以不同的形式爆發出來,成為各種障礙,成為各種負累,成為各種羈絆,讓你沒有辦法成為自己,所以活出自我是終極的療愈方向,否則就會以抑鬱症焦慮症等等心理問題的形式前來困擾你,這些症狀實際上都是潛意識層面的自我向你發出的信號。
  • 《自我訓練:改變抑鬱和焦慮的習慣》| 快樂的能力是培養出來的
    焦慮是一種習慣,抑鬱,也是一種習慣——由於安全感的缺乏而滋生出來的習慣:在兒童時期,面對創傷、挫折,以及衝突,我們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源去很好的處理和應對,不安全感也就由此產生了。安全感的缺乏進一步滋生了我們對世界、他人,甚至自己的不信任,這些消極態度在經年累月的不斷強化之後,就會形成習慣化的焦慮或抑鬱。
  • 存在性抑鬱:自我的死亡與重生
    、慢性愧疚、突發的焦慮、自卑情結,以及偶爾的存在性絕望(existential despair)?這可能是因為你陷入了存在性抑鬱中。然後,我們被推往自我發現與靈魂探索的道路上。我們將通過設計自己&34;,或從閱讀、寫作、創作中找到一些慰藉,我們也許還會通過書籍或網絡跨越時間和空間去追尋同道先輩的步伐。最終,我們將學會依靠自己來寬慰和滋養我們的內心。
  • 看痊癒者如何通過訓練改變焦慮、抑鬱的病態習慣?
    焦慮、抑鬱會有基因上的傾向性,這成了很多人追本溯源後自我懷疑的理由,而作者強調:焦慮和抑鬱,不管是由先天的敏感所造成,還是由於後天反思過多而形成,又或是艱難的生活環境所造成,都沒有那麼重要,你總是有選擇權的......基因上的傾向性僅意味著某種可能而非必然。
  • 抑鬱如何自我治癒?
    近些年,娛樂明星抑鬱自殺事件層出不窮,讓越來越多人關注到抑鬱症患者。對社會來說,關愛抑鬱患者是件好事,但也會有來訪者錯把抑鬱情緒當抑鬱症,在心理自我暗示,加重了抑鬱情緒。抑鬱症的三個核心因素是「低能量」、「自我評價降低」、「快感缺失」。抑鬱症有很多可能的起因,包括大腦激素、神經遞質的不平衡,基因易損性,遺傳,生活中的壓力事件,藥物以及藥物濫用問題。
  • 長期慢性抑鬱的她,原來具有自我挫敗型人格特質
    長期中度抑鬱的她,經常失眠,較多自我否定,也曾嘗試自我調節,閱讀了很多心理學、哲學、歷史、宗教、美學等方面的書籍,希望能看淡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改善狀態,像其他人一樣開心快樂,少一些憂慮難過。
  • 長期慢性抑鬱的她,原來具有自我挫敗型人格特質
    長期中度抑鬱的她,經常失眠,較多自我否定,也曾嘗試自我調節,閱讀了很多心理學、哲學、歷史、宗教、美學等方面的書籍,希望能看淡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改善狀態,像其他人一樣開心快樂,少一些憂慮難過。在醫生建議下,過來進行心理諮詢,改善抑鬱狀態。
  • 幼兒自我意識的形成原理及內容
    一、自我意識的形成原理1.正確的自我認知「人貴有自知之明
  • 教師自我意識
    考查方式:地位單選、例子單選題自我意識是主體對其自身的意識,是主體覺知到自身存在的心理歷程。自我意識是衡量個性成熟水平的標誌,是整合、統一個性各個部分的核心力量,(單選)也是推動個性發展的內部動因。自我意識也是個體自身心理、生理和社會功能狀態的知覺和主觀評價。包括自我認知、自我體驗、自我監控三種成分。教師自我意識的內容除了包括生理自我、社會自我和心理自我外,主要指向其對自身教育教學的意識,特別是對課堂教學的意識。教師自我意識的特點集中表現在自我概念與自我評價方面。
  • 教師自我意識
    考查方式:地位單選、例子單選題自我意識是主體對其自身的意識,是主體覺知到自身存在的心理歷程。自我意識是衡量個性成熟水平的標誌,是整合、統一個性各個部分的核心力量,(單選)也是推動個性發展的內部動因。自我意識也是個體自身心理、生理和社會功能狀態的知覺和主觀評價。包括自我認知、自我體驗、自我監控三種成分。
  • 等待覆工讓人感到焦慮的真正原因是:自我價值感缺失
    表面上看,在等待覆工的過程中,之所以讓人感到心慌、焦慮,是因為大家擔心自己的個人利益受到損害。實際上,抽絲剝繭,本質的原因是:自我價值感缺失。這是一種讓人覺得自己沒有價值的感覺。自我價值感的體現需要一個必備條件:與外界交互。換句話說就是:我做了一件什麼事,對別人(事情、環境)產生了什麼影響、起到了哪些作用。
  • 踐行斷舍離,掌握自我意識的四大形成過程和三大發展階段是關鍵
    上期我們討論過,自我意識主要是指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的認知,是個體對其社會角色進行自我評價的結果。那麼,自我意識的形成過程是怎樣的呢?當然,矛盾鬥爭的同一結果有兩種可能性,積極的結果是形成新的真實的自我統一,使人增強自信,開放內心,爭取、努力奮鬥有利於自身發展;消極的結果是形成歪曲的自我統一,或自卑、或自負、封閉內心、放棄、影響自身的成長和發展。
  • 什麼是抑鬱焦慮狀態?
    任何人在工作或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或壓力,不得不面對這些不可能不面對的問題或壓力,當感到自己無力應付這些問題或壓力時,會產生的一些心煩、緊張、厭惡、痛苦、羞愧、自卑等焦慮抑鬱症狀,人們常常通過自我調整自己的心態、放鬆心情就可以緩解,然後振作起來,一般來說,不超過 2 周;如果這些焦慮抑鬱症狀持續比較長的時間
  • 究竟什麼是自我意識?
    本體是一個融合的關係認知概念,它與機體概念有所不同,機體是個人對自身或他人身體的一種物質性認知,而本體是一個基於機體局部或全局組織狀態異動時形成的意識對組織感知的綜合認知,簡單來說,機體是一個物質概念,本體是一個關係概念。
  • 意識是潛意識統治者守護者,學會在意識層面守住內心,培養好習慣
    頭腦在意識層面被馴化後的信息會植入到你的潛意識,形成條件反射機制跟神經元的連結。表現出下意識的行為,這種行為就是習慣,無論好習慣還是壞習慣都是離不開潛意識的工作,潛意識是記憶的倉庫,各種想法的港灣,是人類實現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的源泉。是人類理想志向想像力的驅動!
  • 當人不能從潛意識找回自我,就不能跟父母和解,人生悲劇就已註定
    同樣的當我們成長起來以後步入社會受到挫折之後,大部分人會把這種挫折,所導致的負向情緒一股腦傾倒給父母,認為他們要為自己失意的人生負責,那麼自我就得不到發展,人格得不到成長,諮詢的過程當中很多案主會怨恨父母將他們帶到這個世界上來。所以在抑鬱狀態下的人存在一個非常明顯的心理特徵:那就是他非常渴望回到過去,希望時光能夠倒流,希望能生有再次選擇的可能。但時光不能夠倒流,我們也不能夠回到過去將問題解決!
  • 自我意識是什麼?
    自我意識是具有意識性、社會性、能動性、同一性等特點。自我意識的結構是從自我意識的三層次,即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認知、自我體驗和自我調節(或自我控制)三個子系統構成。作為人類,我們自我意識的覺醒大概在2歲多,也就是說,在這個時間點,我們出現了關於「我」的概念。那麼,什麼可以作為自我意識覺醒的標誌呢?我們可以通過一個實驗來證明——點紅鼻子實驗。
  • 自我暗示激發潛意識中的意識力
    第一、焦慮悲傷。第二、消極思想。第三、壓抑情感。(如未得志,欲望愛情等執念)第四、夢魘邪想。只要將健康、和諧、平和、充滿愛的歡樂意識暗示傳入頭腦中,就可以成功治癒疾病。潛意識是連接身體和意識的橋梁。精神治療不是精神力量戰勝疾病這回事,而是一種精神狀態的影響,戰勝另一種精神狀態的影響,即正念精神戰勝負念精神。比如:悶悶不樂、情緒低沉能使哺乳期的母親突然斷奶或奶質變化。一直注視擔心、悲觀和沮喪等負念將使機體功能紊亂。感覺能在大腦中產生意識意識,也能激發感覺。補充:意識與感覺存在主動和被動相互作用的關係。潛意識無處不在。
  • 自我意識:概念及分類
    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和態度,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人格部分整合和統一起來的核心力量。從內涵的角度來看,自我意識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涵:(1)個體對自身生理狀態的認識和評價:體重、身高、身材、容貌等體像和性別方面的認識,對身體的痛苦、飢餓、疲倦等感覺。
  • 大學生為何關注自我意識
    他所說的「第二次出生」就是指人進人青年階段以後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他用「自我發現,對未來生活的設想,擴大了的生活領域」等特徵來描述這一階段。這個階段青年大學生不僅在情緒上從青少年時期的「疾風怒濤」過渡到相對平穩,不僅對自身的興趣濃厚,對他人的評價也更為敏感,並會為此而體驗到或自卑或自豪的情緒狀態,希望通過觀察自已以及他人的評價來探索和確立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