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專家:兩岸關係「脆弱平衡」 民意「敵意螺旋」上升

2021-01-10 環球網

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斌華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香港中評社11月28日報導,以「520民進黨執政半年來的兩岸關係評判」為主題的中國人民大學兩岸關係圓桌會議日前在京舉行。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斌華在會上表示,蔡英文當局的兩岸政策路線已基本成型,在蔡英文本任期內難有改變的可能。半年來,兩岸關係整體水平顯著下降,雖然避免了立即性的衝突與攤牌,但處於僵持對抗階段,體現出「脆弱平衡」的基本特徵。具體主要有以下三個特徵。

第一,政治互信的缺失導致「脆弱平衡」。「九二共識」是確保兩岸關係穩定發展的「通關密碼」,制度化溝通協商機制是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渠道。中美之間有包括元首會晤在內的數十種對話機制,但雙方政治互信仍嚴重不足。現階段兩岸間「無互信、無共識、無機制、無溝通」的「四無」局面,不僅使兩岸雙方尋求建立政治互信變成緣木求魚,而且毫無交集、溝通必然導致戰略互疑的增長。因此,兩岸關係雖然沒有「地動山搖」,但暫時的平衡與僵持局面是極為脆弱的。

第二,兩岸交流合作急劇降溫。「5.20」以來,由於兩岸關係氣氛的逆轉,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急轉直下,和平發展的現狀實已被蔡英文當局單方面改變。蔡英文如果不調整兩岸政策,兩岸機制化、常態化的交流合作仍會處於下行通道。當然,由於大陸方面的積極推動,兩岸民間交流還會擴大、深化,出現「官方不來電、民間不斷線」的狀態。

第三,臺灣參與區域整合和國際組織困難重重。蔡英文上臺以來,在區域經濟整合方面有兩大重點:一是力推「新南向政策」,二是積極謀求參與美國主導的TPP。前者與大陸力推「一帶一路」戰略的相生相剋,隨著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與中國大陸關係的改善,「新南向」與「一帶一路」如果「合」則可能取得較大的成效,如果強調「競」則遭遇的挑戰在增多,實施成效將大打折扣。至於TPP,現在進程已經停滯,美國新任總統川普上任後,TPP很可能胎死腹中,蔡英文的如意算盤也將落空。

臺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方面,由於蔡英文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無法通過協商作出務實安排,「5.20」以來,臺灣接連在參加國際民航組織、國際刑警組織上受挫。可以預見,倘若蔡英文當局不務實調整兩岸政策,今後臺灣想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將四處碰壁、困難重重。此外,只要兩岸關係停滯或倒退,或者蔡英文當局敢於往「法理臺獨」方面冒險,臺灣部分「邦交國」與其斷交轉而與大陸建交的可能性將升高。

四是島內要求蔡英文當局調整兩岸政策的壓力升高。兩岸關係的降溫,使得臺灣各界對蔡英文當局的不滿日益升高,蔡英文、林全的滿意度雙雙走低,已經出現「死亡交叉」。民進黨的傳統支持力量與民進黨當局的矛盾正在激化,勞工團體、中小企業對民進黨開始反彈;「青年人永遠在在野黨」,隨著對蔡英文施政不滿的上升,臺灣青年群體將與執政黨漸行漸遠。因此,兩岸、經濟、民生議題搞不好的話,蔡英文很難有第二個任期。正是在上述種種壓力之下,蔡英文「雙十講話」態度明顯轉軟,用了專章來闡述其兩岸政策理念,並首度提出「兩岸應儘快談」、「什麼問題都可以談」,顯示其已經不能不在乎、不著急處理兩岸事務。

五是兩岸民意「敵意螺旋」上升。隨著蔡英文當局在各領域「柔性臺獨」的推進,大陸軍方、學界和民間日益憂心「臺獨」的危險性上升,武力解決臺灣問題的聲音層出不窮。兩岸網民、青年群體之間「必然統」與「天然獨」的言語交鋒與民意對撞日益增多。「5.20」以來,大陸方面對「臺獨」的警告言辭日益強硬,劃出了更為清晰的紅線。兩岸間倘若持續目前的僵持對抗局面,則民意的「敵意螺旋」將日益上升,兩岸關係的不確定性和風險隨之增添。

陳斌華還提出關於未來兩岸關係走向的看法。他認為,蔡英文、民進黨調整兩岸政策的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主要看川普就任後美國對臺政策有無調整、島內民意對蔡英文的壓力有無升高和2018年縣市「九合一」選舉的結果。如果蔡英文能朝著承認「九二共識」的方向調整兩岸政策,則兩岸關係能維持穩定,甚至實現某些領域的發展。相比就任之初,現在的島內和國際形勢對蔡英文更加不利,如果蔡英文錯誤以為要擺脫執政困境,必須鞏固基本盤而擁抱「深綠」,則兩岸關係將走向激烈動蕩。

陳斌華強調,當前兩岸關係存在截然不同的兩種前景。大陸方面給予蔡英文當局的觀察期不會太長。蔡英文如果一直拒絕補答問卷,兩岸關係持續「冷對抗」甚至走向「熱對抗」,從而打破「脆弱平衡」,深蒙其害的只能是臺灣方面、臺灣同胞。世界和地區危機的爆發,大多數源於戰略誤判和形勢誤判。蔡英文不要有戰略誤判,也不要有僥倖心理。蔡英文當局如果真想打破兩岸關係僵局,只能以明確的言行、具體的行動,來展現承認「九二共識」的真實善意,例如做出類似「四不一沒有」的承諾、推動民進黨「凍結臺獨黨綱」、說明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徹底排除「臺獨」選項,才能擺脫目前的困境。臺海地區是和是亂,兩岸關係是緩和發展,還是持續僵持對抗甚至走向緊張動蕩,端視蔡英文、民進黨作何選擇。

相關焦點

  • 陸學者:兩岸關係處於「僵持對抗」 大陸給蔡英文的觀察期不會長
    他指出,這半年來,兩岸關係整體水平顯著下降,雖然避免了立即性的衝突與攤牌,但處於「僵持對抗」階段,體現出「脆弱平衡」的基本特徵。他也認為,大陸給蔡英文的「觀察期」不會太長。  陳斌華首先對民進黨執政半年來兩岸關係形勢作出評判,具體主要有以下三個特徵:  第一,政治互信的缺失導致「脆弱平衡」。
  • 臺灣民意新變化與兩岸關係走向
    這一結果,顯示了民進黨當局快速失去民心的現實,反映出島內民意的新變化,也對島內藍綠內部生態、島內政治及兩岸關係產生深遠影響。臺灣的各種民意調查也進一步印證了臺灣民意的積極變化,表明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積極因素在增加。
  • 當臺灣主流民意認同兩岸和解 蔡英文還能狂幾天?
    反而主張兩岸和解的高雄市長韓國瑜在民調中穩居第一,同樣主張兩岸和解的臺北市長柯文哲則與蔡英文互有輸贏。臺灣《大華網絡報》評論指出,由此可見,臺灣主流民意是認同兩岸和解的。也就是說,蔡英文在兩岸政策上所走的對抗路線,只是使她重新回到綠營的首席,壓制了一度企圖挑戰她的賴清德,卻無法憑此路線爭取到多數民眾支持。
  • 嚴峻:蔡英文惡化兩岸關係 背離民意
    中評社北京3月14日電(記者 李娜)3月11日,蔡英文召開「臺灣安全」高層會議提出反制「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指導綱領,就兩岸、外事、經濟、民主法制等各層面聽取相關部門報告,並進行討論。會後提出因應及反制「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指導綱領,作為安全團隊與行政部門的行動準則。
  • 專家:蔡英文以「民意」拒絕「九二共識」十分荒謬
    就兩岸關係而言,尊重認同「九二共識」的民意,有利於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與健康發展,也有利於臺灣未來的前途,這是被兩岸關係發展歷史所證實的。馬英九執政八年,兩岸由於有「九二共識」這一政治基礎,兩岸關係水起風生,蓬勃發展,大踏步前行,步入六十多年來的最好時期。這樣的民意是積極健康的,值得尊重、值得推崇。
  • 蔡英文兩岸政策滿意率創新高 全面辯證看待臺灣民意
    兩組數據值得關注:一是,儘管主張永遠維持現狀的人仍保持在一半左右,但主張急獨和緩獨的比率合計上升了7%,達到35%,主張統一的只剩下10%。二是,48%的臺灣民眾滿意蔡英文在兩岸關係上的處理表現,這個數據是五年來最高的,而且好評首度超過差評。  《聯合報》政治傾向比較中性,此項調查具有一定的參考性。
  • 2019「六問」臺灣:兩岸關係發展好or差
    2018年「國共論壇」(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因臺灣縣市「九合一」選舉而中斷。2019年的「國共論壇」有望重新上場,尤其是縣市長選舉的大勝,使得國民黨重新認識到兩岸關係對之重要性,推動發展兩岸關係的積極性上漲,信心大增。更有消息反映,前臺灣地區領導人、前國民黨主席馬英九,現任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均可能赴陸參加「國共論壇」。
  • 兩岸如何突破困局? 專家學者積極建言獻策
    「臺海局勢與中國周邊安全」研討會12月19日在上海舉行,兩岸專家學者就當前臺海局勢進行了深入分析並就如何突破兩岸關係困局、重建疫後的兩岸關係積極建言獻策。與會者普遍認為,當前兩岸關係進入了重要的轉折時期,兩岸各方都應理性、冷靜處理兩岸事務。
  • 陸專家:蔡英文「執政」後 兩岸恐重回「憋氣時代」
    【環球網綜合報導】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至今已經超過一個月,與大陸方面的關係卻未有突破的跡象,大陸著名臺灣問題專家徐博東22日在香港「中評社」撰文,憂心蔡英文5月20日「執政」之後,兩岸關係恐怕重回前領導人陳水扁「執政」時期的「憋氣時代」。
  • 臺學者:蔡英文挑起兩岸敵意 是臺灣不可承受之重
    5天內連丟兩個「邦交國」,有臺灣專家表示,堅持「九二共識」和「一中原則」是大勢所趨,蔡英文用挑起兩岸敵意和減少『邦交國』來維護臺灣,是臺灣不可承受之重。龐建國說道,索羅門群島在內閣會議前,該國官方組成了跨黨派小組,針對兩岸之間該如何取捨做了研究分析,並提出政策建議報告。龐建國稱,這份跨黨派小組的建議報告對於世界大勢、兩岸對比、以及所羅門本身的需求,都有簡要的說明。「在世界大勢方面,該國認定中國大陸崛起勢不可擋,能在國際間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 蔡當局打壓兩岸學術交流 強化兩岸敵意
    臺灣《旺報》8日發表社評指出,「拉開兩岸的距離,強化對大陸的敵意」,是蔡英文當局上臺以後一直不變的立場與作為。其背後邏輯很簡單:量變的結果可能就是質變,拉大距離與深化敵意可以為「臺獨」分離主義創造條件,,他們以為當臺灣人的身分認同、歷史認同、經濟需要,都與大陸沒有關係時,「臺獨」成功之日也就為時不遠了。
  • 謝鬱:美國大選後的兩岸關係態勢
    2020年的兩岸關係深受新冠疫情影響和美國大選衝擊,美國因素以前所未有的強勢介入、影響兩岸關係。過去四年中,美國打「臺灣牌」已從過去對中國要價換取利益、制衡兩岸,上升到製造對抗,尋求遏制,塑造符合美國利益的中美戰略格局。無論民主黨還是共和黨,都認為提升美臺關係是當務之急,同時這也是白宮和參眾兩院的共同立場,因此選後拜登政府打臺灣牌的意願與動力不會降低,但強度與頻度或會有所不同。
  • 王毅寄語兩岸民意代表 籲兩岸求同存異聚同化異
    王毅表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進入鞏固深化的新階段,兩岸交流合作也面臨更廣闊空間和前景。兩岸基層民意代表應該發揮自身優勢,履行應有職責,為造福兩岸基層民眾、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發揮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貢獻。  王毅向參會的兩岸基層民意代表提出四點希望。  王毅表示,兩岸基層民意代表一是要反映民聲,引導民意。
  • 「對等」的報復 脆弱的平衡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所長劉中民表示,美軍針對蘇萊曼尼的定點清除行動不僅打破了雙方此前圍繞伊核協議博弈上的脆弱平衡,也讓伊朗民眾群情激憤。中國前駐伊朗大使華黎明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伊朗採取報復行動是「意料之中」的事。此次襲擊既是兌現此前的「報復」言論,也是對其國內輿論的回應。
  • 兩岸關係未來走向的轉折點|民進黨|大陸|蔡英文|兩岸關係|臺灣
    [新聞頁-臺海網]據大華網報導 臺灣《聯合報》近日就兩岸關係對臺灣民意做了一次調查,反映了當前兩岸關係的複雜,以及臺灣民意的矛盾。尤其,從該報十年來所做的兩岸關係民調來觀察,此次民調的確是兩岸關係未來走向的一個轉折點,更要審慎分析,妥善面對。
  • 新思維探討兩岸關係發展
    這種民調的命題就十分可議,臺灣與大陸的關係,不能只提出「獨立或統一」二分法式兩個硬板板的選擇,因為「獨立」或統一都不可能在可以預見的將來發生。「陸委會」發言人指出,選項中應列出;「不支持獨立」、「不支持統一」與「兩岸維持現狀」等。幾乎無一例外,在歷次民調中,接近七八成成的民眾都選擇維持現狀。這才是貼近臺灣民意最真實的情況。
  • 臺民眾不滿蔡英文兩岸政策 支持統一率持續上升
    摘要:綠營民意調查機構「臺灣民意基金會」近日舉行「2018年終臺灣重大民意走向」民調發表會,結果顯示支持「未來兩岸統一」的人增長了10個百分點,從2016年開始持續走高。
  • 兩岸問題專家指出「臺獨」仍是兩岸關係最大障礙
    全國臺灣研究會9日舉辦「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路徑與挑戰」學術研討會。與會學者認為,兩岸應攜手維護和平發展大局,對臺海和平穩定面臨的挑戰,對民進黨的「臺獨」分裂本質及其欺騙性、危害性應有清醒認識。全國臺研會執行副會長周志懷指出,2008年以來,在兩岸雙方共同努力下,兩岸關係實現歷史性轉折並進入60年來最好的發展階段。
  • 2020年兩岸關係之挑戰與機遇
    但其兩岸政策仍為「未完成答卷」,蔡英文執政後逐漸拉高對大陸對抗,聲稱從未接受「九二共識」,標籤化「九二共識」等同 「一國兩制」,更直指「臺灣共識」就是反對「一國兩制」;並利用掌握在臺立法機構多數席次強行修訂所謂「國安五法」及預擬通過「反滲透法」,造成兩岸政治敵意及社會的政治敵意如螺旋般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