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體風格的形成,原來跟歐陽詢這個人的經歷和性格有這麼大的關聯

2021-01-07 中書匯微涼

歐體風格的形成,原來跟歐陽詢這個人的經歷和性格有這麼大的關聯

「書如其人」——歐體心理成因

僅僅使用歷史的方法研究書法史,往往會偏重探究顯性的歷史事實,而忽略書法史隱性的情感世界。隱藏在事物背後的個人、社會的精神狀態、精神活動,同樣屬於書法史研究的範圍。

通常見到的書史研究,較多地關注了書家的仕宦行藏、作品背景的考證和作品形式的分析,而較少探討書寫者的性格、氣質和趣味,也不太關心欣賞者、收藏者的心理狀態。因此,在充分強調書法史的客觀性的同時,應該用更多的精力關注書法史「情」的方面。

「詩言志」、「書為心畫」、「畫為心聲」等就是這一理論的典型表現。從接受的角度看,與這種理論相對應的,是一種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閱讀和研究方式,通過把握作者的心態進而把握作品。從「情」入手的認識視角,對理解書法史上的某些現象有重要幫助,本文即從心理成因的角度嘗試解讀歐陽詢書法風格的形成。

歐陽詢是縱跨陳、隋、唐三朝的大書法家,與虞世南雙峰並峙。他以其在弘文館的教職和傑出的成就,給書法史深深地打上了「歐陽」的印記。關於歐陽詢書法風格和碑帖的介紹已經十分常見,在此不再贅言。本文重點探討這個問題:

歐陽詢性格的形成過程、特點以及對書法的影響。

心理學家認為,人格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童年時期的經驗,我們對歐陽詢性格的探究,就從他的童年經歷開始。

早年

歐陽詢的出身和早年的生活帶有很強的特殊性,這種特殊經歷深刻影響了他性格和處世態度的形成,並進而影響了他獨特書法面貌的確立。

陳永定元年(557 )歐陽詢生於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的一個顯宦之家,這個家族在蕭梁時期已是廣州的一方豪族。其祖父歐陽傾為陳大司空,歐陽頜的兩個弟弟也都身居顯位。其父歐陽紇,繼任廣州刺史,在南方擁有強大的勢力。陳太建元年(569 ),歐陽紇因謀反被誅,此時歐陽詢年僅13歲。歐陽詢13歲之前的生活是異常優越的,再加上他穎悟過人,很容易形成自信、開放的心態。然而自太建元年開始,歐陽詢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一個錦衣玉食的貴族子弟一下變成了命懸一線的叛臣餘孽。朝廷對歐陽紇一家的處罰是 「家口籍沒」,即沒收所有財產,並將一家收為徒隸,由於年幼,歐陽詢此後由父親的好友江總領養。西方心理學家認為13歲是人開始建立社會意識、尋找理想社會角色並形成處世方式的重要時期。父親的犯上作亂、父母親族的「籍沒」、寄人籬下的另類生活、滿是敏感話題的周邊環境,正發生在歐陽詢確立人格、建立社會觀念、形成處世方式的成長階段,勢必在他身上留下極深的烙印。親族的命運使他對權力充滿了畏懼,極不光彩的身世又使他日漸形成了謹小慎微、少言寡語、封閉自守的性格特徵。

歐陽詢《姚辯墓誌》(局部),書於大業七年(611)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局部),貞觀六年(632)書

歐陽詢的養父江總較為注重對歐陽詢的培養,悉心教授他文字與籌算。由於勤奮好學,聰明穎悟,讀書時能數行俱下,歐陽詢很快就廣泛閱讀了大量儒家經典和歷史典籍,對《史記》《漢書》《東觀漢記》即所謂的「三史」尤其精通。江總本人年幼時就嗜好讀書,擅長詩文",早年曾受到過梁武帝的激賞。尤其擅長五七言詩,為陳後主時期文臣之首。江總的好學與文才對歐陽詢的成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博學多聞、擅長詩文也成了歐陽詢蜚聲後世的重要原因。在歐陽詢年紀稍長的時候,他的生存環境也並不理想。江總身為宰輔卻與陳後主終日遊宴、詩酒唱和,極力壓制那些提出不同意見的忠志之士,導致國政日頹、綱紀不立,受到了世人的強烈指責。陳朝最後的覆滅,實際上與江總的荒廢政務也有一定關係。作為江總的養子,歐陽詢也承受著同樣的壓力。此外,據史書記載,江總的長子江溢,頗有才情,但是生性傲誕,仗勢欺人,即使很近的親屬和故友,也不免受到他的欺負詆毀。歐陽詢13歲入江總家時江溢大約32歲」,連常人都很難入他的眼角,作為叛臣之子且相貌醜陋的歐陽詢,恐怕不會有太好的境遇。

在出身問題上,歐陽詢始終背負著沉重的雙重壓力。一方面,一門親族由於叛亂被全部「籍沒」,在封建時代這樣的恥辱無以過之,他背負了亂臣賊子孽子的惡名。另一方面,養父仕陳期間對陳後主的昏聵無能不但不加諍諫,反而與君主縱情詩酒,打壓賢明,荒廢朝政;至國破君亡,他自己又轉身入隋,謀取爵祿,這不免令歐陽詢又承受了世人對江總的罵名。此外,身材瘦小、相貌醜陋,又給他的生活投上了一層陰影。成長在充滿消極評價環境中的歐陽詢,逐漸形成了自卑、封閉、處世謹小慎微的性格。這種性格在他書法中也有相應的表現,促成了他書法森嚴整飭、細瘦健挺、險絕峻拔、中宮緊抱等典型風格特徵的形成。

壯年

歐陽詢的出身和早年情況已如上所述,他壯年以後的生存狀況和心理狀態又怎樣呢?總體說來,可以用困頓淹蹇、沉潛負重、老病哀怨來概括。

一、困頓淹蹇

歐陽詢一生縱跨了陳、隋、唐三朝,他的仕宦經歷可謂複雜曲折。翻遍史籍,並沒有關於歐陽詢在陳朝為官的經歷記載。陳朝滅亡時,歐陽詢已經33歲,早已經過了貴族子弟入仕的年齡,這在江總家族裡更是少見的現象。很明顯,歐陽詢亂臣之後的身份在陳朝已是朝野共知的事,被「籍沒」人家子孫不得仕宦的規定,使他被排除在了一切權力之外。楊隋一朝歷時37年,大約相當於歐陽詢的中老年時期,從33歲到61歲。對於聰明絕倫、精通經史且書法特異的歐陽詢,朝廷本應該委以重任,令其施展平生所學。但是《舊唐書》本傳記載他僅僅做到了官職七品的太常博士,°這一職位甚為清閒,類於擱置不用。隋亡之後,歐陽詢投奔竇建德的東夏王朝,被封為太常卿,仍掌禮樂。時隔不久,武德四年(621)四月,東夏被唐剪滅,他再次以降臣身份轉仕李唐。由於仕隋時為李淵的幕僚舊友,出任門下五品給事中。雖然歐陽詢的品級日後還有所升遷,但事實上都不如這一時期更受重用。唐高祖當政的後六年是歐陽詢仕途中的黃金時期,其間他參與了幾次重大的歷史事件。甫入唐朝,他就遇上了唐王朝的第一次鑄幣,他擬定了「開元通寶」的錢文並親自書寫了字樣。當年七月即正式頒行全國。由於他首次使用了「通寶」作為錢文,中國的幣制正式脫離以重量為名的銖兩體系而發展為通寶幣制,成為唐以後歷朝的鑄幣標準,沿襲近一千三百年,其間他還參與了《陳書》的修纂(在有生之年未能告竣),完成了由他主持的著名類書《藝文類聚》的編寫。由此可見,武德年間高祖重用歐陽詢所看重的,並非其政治等其他才能,而主要是他的學問和書法。

「開元通寶」錢,歐陽詢制錢文並書

然而好景不長,歐陽詢最終還是成了皇位爭奪中的犧牲品。自李淵起兵以後,李世民跟隨父親南徵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因足智多謀和英勇過人贏得了極高的聲望。而李氏既得天下之後,李世民出徵的機會逐漸減少,他的聲望慢慢被太子建成超過。歐陽詢入唐之時,正處於太子建成勢力上升、世民地位下降的轉折期,而他最終不幸地站到了太子建成的一邊。「玄武門之變」隨後爆發,歐陽詢的仕途再次遭受挫厄,被調離了中樞機關,以從四品的官職安置在了太子承乾的藩邸,看似升遷,實為疏離。此後,歐陽詢雖然也有升遷封賞,並參與了幾次較大的國事活動,但終被視為清班老臣,再未受到重用。貞觀十二年,虞世南逝世,太宗皇帝慨嘆身邊無人可與他探討書法。其時歐陽詢還健在,書法水平與虞世南不相上下,太宗卻置之不用,最終選定了小歐陽詢40歲的褚遂良,歐陽詢在太宗眼中的位置可想而知。

除了仕途坎坷,歐陽詢的形象也給他帶來了不少壓力。他身材瘦小、相貌醜陋,常常招致朝中大臣的嘲笑調侃。有些嘲謔雖然只是發生在特定的娛樂場合,但也確實反映出他無足輕重的地位。縱觀歐陽詢一生的仕宦經歷,在隋三十餘載,不能錐處囊中,其穎立現;隋亡之際,樹倒禽飛,不能擇木以棲;皇子爭位,不能料其勝負,誤定依屬。接二連三的判斷失誤,恐怕並非出於偶然,這不能不讓我們對他的政治眼光和處世能力產生懷疑。歐陽詢自中年以至老年的境遇,失意時多,得意時少,長期困頓帶來的灰色調,成為他早年性格延續至老的一種深層原因。

歐陽詢《化度寺碑》(局部),貞觀五年(631)書。

《仲尼夢奠帖》,這可能是歐陽詢存世的唯一墨跡了

二、沉潛負重

對待學術和書法,歐陽詢有著過人的毅力,能夠負重沉潛。對待書法,他潛心推求,不厭其精;對待索請,他亦嚴謹對待,不曾敷行塞責。歐陽詢一生為別人撰寫、書寫了大量碑文和墓誌僅歷代著錄中由他書寫的碑版就有三十餘通。陳隋兩朝及初唐書碑撰碑者多不留名,他當年實際書寫的數量一定遠遠大於這個數目。這些碑誌多數出現在貞觀年間,當時歐陽詢已是官居四品、六七十歲的老人,竟然還經常俯身碑石之間,以工整的楷書或八分書寫動輒以千字計的碑銘。

三、傷痛哀怨

歐陽詢在朝為官,常常被人輕視嘲弄,他又不善於處理與顯貴的關係,故晚年的境遇頗為不順,心境近於悽涼。歐陽詢不善營建有利的人際關係,屢屢冒犯權貴。首文注釋中曾提到歐陽詢對長孫無忌的嘲謔反唇相譏,毫不顧忌可能帶來的報復,連太宗皇帝都替他捏了一把汗,提醒他如此唐突地諷刺皇后的兄長,難道不怕得罪皇后?以娛樂為目的的相互嘲謔雖然是在皇帝的提議下進行的,表面上不追究各自的責任,但實際上,地位高的大臣可以調侃地位較為低下的官吏,地位低的官吏卻不能輕易取笑高官顯貴,否則很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歐陽詢激烈的反應、犀利的反唇相譏恰恰從一個側面流露出他對自己相貌的敏感和強烈的自尊心,甚至可以說是強烈的自卑心理。下面這件事,也可以看出歐陽詢拙於在官場謀生。宋國公蕭璃隨太宗射獵,射完了箭筒裡所有的箭仍沒有射中任何獵物,歐陽詢賦詩相譏,後來詩被太宗看到,歐陽詢竟由此而得罪了蕭瑀。歐陽詢的仕途多少帶有一些悲劇色彩,其黯淡的心境可以從他的一些尺牘和《史事帖》中窺見一斑。《史事帖》是歐陽詢晚年所寫的一批讀史雜記,可以看作反映其晚年心境的一面鏡子。 歐陽詢本人是一個極不瀟灑的人,《張翰帖》流露出他對張翰瀟灑風度的敬慕和嚮往;《夢奠帖》流露出對「年歲之不吾與"的傷感悽涼;《度尚帖》則在對曹娥事跡的追述中蘊涵著自己的身世之悲.....在歐陽詢的尺牘中常常能見到講述年老體弱、心力交瘁之類狀態的詞句,反映出他晚年沉鬱衰颯的遲暮心境。

《車駕帖》局部

縱觀歐陽詢的一生,謹慎、內斂的性格特徵始終佔據著他性格的主流。這直接影響到「歐體」這樣一種方整謹嚴、靜穆奇險的楷書書體的形成。他的字表現為一種封閉結構,冷峻異常,自始至終充滿著內在的緊張感和強烈的排拒感,使人難以近前。在他一生的作品當中,年代越是靠前,這種風格傾向也就越發明顯。從歐陽詢55歲時書寫的《姚辯墓誌》來看,歐陽詢中年書法風格緊密瘦硬,甚至偏於枯索。

歐陽詢《姚辯墓誌》(局部)

到了晚年的《化度寺碑》和《九成宮醴泉銘》,才明顯增加了醇厚的意味,真正達到了骨肉相稱、圓融中和的理想境地」。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局部),貞觀六年(632)書

這一方面是由於他晚年經意二王,筆致、結體都逐漸與之趨近;另一方面也是由於歲齒的增長逐漸衝淡了他因早年心理和處世態度而形成的書法面貌上的拘束、自閉、排外和冷峻,增加了思想、性情上的彈性、圓融和生命的質感。

書法史向來將「歐虞"並稱,事實上,兩人的人生境遇和書法風格都有很大的差別。從書法面貌上來看,歐陽詢與同時代的虞世南相比表現出很大的不同:歐陽詢老成持重,峻偉莊嚴;虞世南輕鬆平易,蘊藉風流。這與兩人際遇上的巨大差別存在一定關係。虞世南早在23歲時就被徵入王府,踏上了仕途,有隋一朝較為平順。在李世民為皇子的時候就站到了秦王府陣營,故李世民做了皇帝之後對他尊寵有加,兩人一起探討興衰之道,詩酒酬唱,切磋書法。虞世南名列「十八學士」,是李世民欣賞和倚重的大臣。他在有生之年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抱負,可謂仕途平順、春風得意。因此,虞世南的心態較為平和,沒有歐陽詢的身世之悲、仕途之嘆。

虞世南《孔子廟堂碑》(局部)

關於歐陽詢的相貌和他的書法,還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武德年間,高麗遣使索求歐陽詢的書法,高祖李淵感慨:沒想到歐陽詢書法的聲名竟然遠播外族地區;高麗人看到歐陽詢的字,一定會以為歐陽詢的身材高大魁偉吧! 我國很早就有「書如其人」的說法。從高祖的感嘆來看,他似乎認為「書如其人」現象在歐陽詢身上並沒有得到印證。

「書如其人」思想首先由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明確提出:「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雖然這種提法直到清朝才得以最終定型,這一思想的萌芽卻由來已久。早在三國時期,鍾繇在《筆法》中就曾提出:「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在書跡與書家之間建立了聯繫; 郝經提出「書法即心法」,把這種關係更進一步具體化;項穆則提出「論書如論相,觀書如觀人」,又大大強化了這層關係。

然而用「書如其人」的理論去解釋書法史上的現象,常常會遇到麻煩。比如,飛揚跋扈、陰險歹毒的秦相趙高,貪虐多詐、無惡不作的蔡京,賣國投敵、陷害忠良的秦檜等等,雖然作惡多端、罄竹難書……但他們的書法卻偏偏勝出常人一籌。而不少歷史名臣,如唐朝名儒、大文學家、國子博士韓愈,思想新銳、氣貫如虹的大改革家、北宋名相王安石等,其書法卻讓人難以恭維。以至黃庭堅甚至總結說:「古來以文章名重天下例不工書。」歐陽詢身材瘦小、相貌醜陋而其書法卻頎長峻拔、氣宇軒昂、凜然不可犯,也難怪高祖感嘆萬分了。

在書寫者和書跡的關係問題上,暫且撇開書寫的文字內容不論,必須首先明確:「書如其人」並不是指字跡與書寫者的身形、外貌有什麼必然聯繫,而是說書法是人性格、稟賦、氣質、趣味等方面的直觀反映。「書如其人」有它特定的使用範圍,超出這一範圍使用,就難以得出正確的結論。歐陽詢的書法風貌可以反映出他不屈不撓、小心謹慎、自尊敏感的內向型、防守型性格,而他體形矮小,相貌醜陋的特點則無法通過書法直接表現出來。

更多原創好文,科學學書法。關注中書匯書法學苑微信公眾號。zshsfxy

相關焦點

  • 王家葵:虛構的歐陽詢
    偽造碑誌為數不少,最有名的當屬王獻之《保母磚志》,南宋末慶元、嘉泰年間出於山陰,一時名人歌詠不絕,樓鑰有句「大令親書保母銘,況是當時晉人刻。磚雖破裂文多全,妙畫遠過蘭亭鐫」,紀實也。原件早佚,流傳的拓本尚有姜夔小楷長跋,論其有七美,屬於「非王獻之不能為者」。
  • 歐陽詢的《行書千字文》可不可以學習臨摹?是不是贗品?
    學書者,以學楷者居多,學楷者,以學唐楷居多,學唐楷者,顏體與歐體雙峰並峙。按照常理推斷,學一家楷法,自然轉入行書研習時應入同一家的行書,既能順滑轉換筆法,又能更快領悟氣息節奏和風格,畢竟同一人所書楷書與行書有著正常的串接。
  • 名家法帖:天下第七行書——歐陽詢《季鷹帖》
    字體修長嚴謹,筆力剛勁挺撥,風格平正中見險峻之勢,是歐書中的精品,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季鷹帖》後紙有宋徽宗趙佶瘦金體書跋題籤一則:「唐太子率更令歐陽詢書張翰帖。筆法險勁,猛銳長驅,智永亦復避鋒。雞林嘗遣使求詢書,高宗聞而嘆曰:詢之書遠播四夷。晚年筆力益剛勁,有執法廷爭之風,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虛譽也。」
  • 學歐陽詢楷書,可以從田氏入門嗎?
    但有1名思友認為文章過於「偏激「,不該模糊否定「田歐入門」,認為這是一種「誤導」。書思看到此批評,誠惶誠恐,生怕「誤導」思友,於是集體回看原文,以負責任的態度決定對昨日此文再作補充:學歐陽詢楷書,千萬別從田氏歐體入門!這下不「模糊」了吧?為什麼不能從田氏歐體入門?
  • 歐陽詢:這一碑一帖,不是我寫的...
    《宣和書譜》論其正書為「翰墨之冠」,《舊唐書》本傳謂「筆力險勁,為一時之絕,人得其尺牘文字,鹹以為楷模焉」,應是寫實之論。當時墓誌尚不流行題寫書丹者姓名,所以許多帶有歐體風格的墓誌書法,只要大致符合其活動年代,幾乎都歸在歐陽詢的名下。
  • 歐陽詢:不要把我的《九成宮醴泉銘碑》當印刷體來練
    歐陽詢留給後人最大的「財富」是他心血創造出來的書法:「歐體」楷書。這麼好的書法,但是現在很多人由於理解不一樣,都是只得其形而不得其神,以至於成了「印刷體」而廣被詬病。不知道歐陽詢知道了會不會吐血?歐陽詢,學書法的人都知道,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之一。與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說起來這三位也是可惜,他們的書法也是一流,對書法的貢獻其實也不亞於歐陽詢!只是偏偏和歐陽詢一個時代,有比較,所以光芒被遮擋住,進不了楷書四大家裡。
  • 少見的書法老字帖,歐陽詢楷書《千字文》,你見過嗎?
    大家熟悉的歐陽詢楷書名帖,楷書方面有《九成宮》、《化度寺碑》、《皇甫誕碑》等,行書方面有《行書千字文》、《夢奠帖》、《張翰帖》、《卜商帖》等。這些經典法帖,無論是楷書還是行書,都體現出了歐陽詢挺拔險絕的個人風格。
  • 你不知道的歐陽詢,不止楷書天下第一,行書亦為中華十大名帖之一
    歐陽詢歷經三朝,這些人生經歷與他美學思想的形成息息相關。歐陽詢,字信本,潭州臨湘人。祖父歐陽頒曾為南梁直閣將軍,父歐陽紇曾任南陳廣州刺史和左衛將軍等職。在他12、3歲時,家裡突遭變故。其父歐陽紇因才高權重受到陳宣帝的猜忌,被逼起兵造反,結果兵敗被殺,並株連家族滿門抄斬。歐陽詢從一個富家公子轉瞬成為亡命之人。
  • 蘇東坡為何罵歐陽詢的字「勁險刻厲,正稱其貌」?主要有三大原因
    歐陽詢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書法史上列身於「初唐四大家」及「楷書四大家」之中的人物,他所寫的《九成宮醴泉銘》被譽為天下第一楷書。元代書法家趙松雪,讚揚「歐體」書法"清和秀健,古今一人"。但是宋代大書法家蘇東坡卻看不上歐陽詢的字,這是為什麼呢?
  • 不懂書法的人如何認出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的字體?
    不懂書法的人怎樣判斷一張書頁的字體是歐陽詢、顏真卿還是柳公權的?說到這三者字的區別,我想用三個名人來形容,那就是方舟子、李詠、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的區別。顏真卿這個人是個有名的剛烈大忠臣(玩過三國殺的人請注意我不是在說夏侯惇),所以這個人比較認死理,顏體的字很少歪斜,一板一眼,方方正正,有一種大巧若拙,浩然之氣充塞於天地之間的意味。從整體感覺上,你看不出有什麼橫生的枝丫伸出來,整個字就是一塊磚頭,比如這樣(並沒有貼錯圖):方舟子也很認死理有沒有?
  • 歐陽詢楷書入門,首選《九成宮醴泉銘》字帖,初學者的經典作品
    初學書法選擇字體字帖是比較重要的一個步驟,很多人建議學習先學顏體,也有人建議學習歐體,各有各的優勢在這裡不多解釋,如果我們選擇歐陽詢的楷體學習的話,入門臨摹字帖首先應該是《九成宮醴泉銘》。歐陽詢是楷書四大家之一,痴迷書法曾經有就一個發生在他身上《歐陽詢觀古碑》的故事,因為趕路,看到古碑,前行後又返回連看三天的故事。可見歐楷被認可不是隨便的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被書法人認可稱為天下第一銘,九成宮醴泉顧名思義講述的記錄的在九成宮發現了醴泉的這麼一個故事。故事是發生在唐太宗麟遊縣避暑的時候發生的故事。
  • 看看歐陽詢的生平事跡,你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
    江總這個人來頭真不小,南朝著名文學家,陳後主時,任尚書令等職務,位高權重,書法亦為一流,據竇臮《述書賦》記載介紹,江總乃陳朝二十一人書法之一,其書深受王羲之的影響。而江總與歐陽詢的父親交往甚好,兩人乃是忘年之交,志趣相投,因此江總願意收留歐陽詢,並把他養大成人!
  • 精解「三點水」——歐陽詢有哪幾種寫法?
    因為前幾期開始我們就是講偏旁部首,偏旁部首三點水是一個重要的一方面,單寫這三點水看來沒有什麼大的難度,但是細講起來,這個三點水卻有很多的一些個知識性的東西。我們現在向大家做一點介紹。大家首先看這三點水,它是根據右方的字形來決定三點水的形狀,現在這三點水第一點和右方是取平的,因為右方這個字很高,很高,所以它隨著這個右方的字形的長,所以這三點水寫的也比較直。
  • 歐體、顏體和柳體的筆畫和結體方面各有哪些特徵?
    其實,歐體、顏體、柳體都是唐代楷書傑出的代表。歐陽詢是初唐時期的書法家、顏真卿和柳公權分別是盛唐和晚唐時期的書法家,他們三位分別代表了唐朝不同時期書法水平的典型代表,書法風格各有千秋。歐體和顏體字貼先說歐體,就是初唐時期的歐陽詢所寫的楷書字體。
  • 經典碑帖:歐陽詢《草書千字文》
    歐陽詢的草書《千字文》(殘卷),拓本從「比兒」起至全文結束,每行10字,計65行,650字,前文缺失。沈鵬先生在自書《草書千字文》後跋曰:「千文內容蕪雜,有不入眼處,歷代名家所書,餘最服膺者歐陽詢、懷素、趙佶數家,曾揣摩筆意,約取所長。」
  • 罕見的歐陽詢《摹蘭亭序》書法作品欣賞
    唐代歐陽詢是唐楷歐體字的創始人,他的《九成宮醴泉銘》以俊秀奇險著稱,字體秀麗穩重,端莊大方。深受中國歷代文人、書家喜愛。歐陽詢摹《蘭亭序》是極為少見的歐陽詢行書作品,在他臨摹的「天下第一行書」中,字裡行間中,處處都透露著歐體字的影子。
  • 歐陽詢78歲時寫的小楷,如今意外出土,這字讓很多人看懵了!
    毫無疑問,自唐以來,以歐陽詢為最。歐陽詢是「楷書四大家」之一,其書法開了唐代楷書之先河,繼承了《蘇孝慈墓誌》等一系列北碑的用筆技法,同時又能夠參以南朝筆法,從而奠定了歐體楷書在唐代楷書中的地位。說歐陽詢的楷書最強,乃是宋徽宗在《宣和畫譜》中的評價,說他的楷書乃是「翰墨之冠」。
  • 唐太宗挖了口泉,魏徵撰了篇文,歐陽詢把它寫成了楷書的經典作
    學歐體的人,90%都是從《九成宮醴泉銘》開始學起。為什麼?1、《九成宮醴泉銘》作於公元632年,此時,歐陽詢已經75歲高齡,其書法藝術正是爐火純青之時,「歐體」已經完全成熟。該作在歐體裡書法造詣最高,最具代表性。
  • 不懂書法的人怎樣判斷字體是歐陽詢、顏真卿還是柳公權?
    但是要區分歐陽詢和虞世南,或者區分蘇東坡和黃庭堅,相對就需要點基礎,好在問題只是區分歐顏柳,那麼就說點竅門。掌握了這些小竅門,就算你從沒學過書法,當你再看到一幅書法作品的時候,也可以賣弄一番,說上幾句了:「很有一股顏體的味道啊!」「有些柳體的風骨嘛。」
  • 長沙城北有個小鎮,因歐陽詢而得名,人文自然完美結合,值得一去
    說起書堂山,也許很多人會感到陌生,但銅官窯、歐陽詢,卻是如雷貫耳。書堂山街道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轄銅官窯、歐陽詢文化園、麻潭森林公園等景區,是一處風光古樸、飄有墨香的田間小鎮。雖然不是很有名,但來了之後你就不想離開了長沙府志曾有記載:「在長沙北五十裡,山不甚高,而林巒攢秀。唐歐陽詢父子讀書處,今尚有洗筆池、讀書臺在寺側。 而府志所說的歐陽詢父子讀書處,便是書堂山,地處長沙丁字鎮境內。山形似筆架,最開始叫筆架峰,因歐陽詢生於此山,長於此山,便叫做書堂山了,算來有1500年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