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白描一下這場平地起波瀾的爭執。家長:「老師罰孩子抄寫20遍作業,意義何在?這屬於變相的體罰嗎?」
老師:我的地盤我做主,我的學生我處罰。並且,誰敢叫板,誰就是20年未見之奇葩!
家長:我和你探討罰抄作業打意義,你敢罵我是奇葩,是可忍孰不可忍,我要舉報你。
老師:奉陪到底,愛誰誰!
然後,家長截圖,實名舉報。再然後,教育局下場,責令老師道歉。劇終!然後,不肯劇終的我們開始了大討論:家長贏了道理,輸了未來。贏了口舌,輸了學習。
好好的交流,為什麼要兩敗俱傷?這位山東家長和老師的爭執,以家長的勝利告終,但真正受傷的很可能會是孩子,會是孩子的學習。從圖片信息來看,這位家長對老師的處罰提出質疑,老師對家長的提議表示不屑,並且用「奇葩」的帽子,蓋到這位家長頭上。正是這句皮裡陽秋的罵人話,讓這位家長怒不可遏,直接在微信群裡吵了起來,並且一紙舉報到了教育局,也就有了後來教育局下場後,對這位老師的處罰。
家長群也是公眾場合,為什麼老師和家長會吵翻天?如果不是看了截圖,我們一般會單方面的認為,這是一位校鬧式的家長,是得理不饒人,可是看了聊天記錄才發現,這位老師當班主任習慣了,把家長當成孩子訓了。如果是一般的家長忍氣吞聲,估計也就不了了之,你好我好大家好。偏偏這是微信群,是家長群,是看不見的公眾場合,你一言我一語,就槓上了,老師的形象,家長的位置,也就棄之不顧了。
家長是贏了,可是對孩子真的好嗎?嚴格來說,這位家長,也不是無理取鬧,也是在進行技術層面的產交流時,被老師當成沒事找事,還被罵作奇葩,這樣的老師也是驕橫慣了,只是遇上了較真的家長,才有了家長群的對罵,也有了後來的教育局處理,和我們的討論。很多人會說,這樣的家長贏了官司,輸了孩子,畢竟這是教育,是靠老師的付出,才能在孩子身上轉化成分數的,這樣頂撞老師,就是斷送了孩子的學習,孤立自己的孩子,到時針對孩子的,不是這一位老師,而是很多老師。確實,聽著挺嚇人的,這樣的情況,也很可能上演。
僅僅一次對學生的處罰,就引來學生家長和老師之間的罵戰,引來家長的舉報和教育局的處理,在我們呼喚懲戒權回歸的當下,也不知這樣的處理,到底是對還是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