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六百年歷史的故宮,屋頂卻很少有鳥屎,全是老祖宗的智慧

2021-01-08 曹丹丹說娛樂

到北京旅遊,很多人不能錯過的景點就是故宮,就像明清皇宮一樣,隱藏著很多人不知道的秘密,我等待著人們去發掘,我知道故宮有600年的歷史,為什麼它的屋頂上鳥糞少?那就是祖先的智慧。

過去故宮被稱為「紫禁城」,但過去的紫禁城是皇室禁地,戒備森嚴,只有王公貴臣可以進入,民眾擅自進入將招致殺戮,現在故宮是博物館。

故宮佔地72萬平方米,大小宮殿70多座,房屋9000多間,如今保存著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築,從故宮的結構建築來看,這件難度很大的木匠作品,在經濟、科技上都落後於時代,人的毅力令人驚嘆,其實最令人欽佩的還是古人的智慧。

到過故宮的人都會發現,故宮屋頂上很少見鳥糞,知道了,鳥的排洩物是不問地點的,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煩惱,如果愛車停在樹下,第二天鳥糞就可能在你的愛車上留下痕跡,?

以下三條由專家給出。

其一,作為顏料的來源,當時造皇宮時,工匠們在顏料的調製上下功夫,為了保證色彩的一致性和持久性,我在調製顏料時,把它塗在屋頂上,會有特殊的味道,對這些鳥兒來說,很討厭這種味道,在故宮飛來飛去,聞聞這味道就飛起來,遠遠地看,不能多留。

參觀故宮的人都知道,由於屋頂原因,故宮的房簷設計非常陡峭,坡度很大,加上密密麻麻的琉璃瓦,鳥兒一站上去就滑倒了,站不停,連鳥糞也沒有,鳥兒在這裡留下了痕跡,因為斜坡很大,屋頂很滑,有時還會被大雨淋溼,所以,即使經過六百多年的故宮屋頂也沒有鳥糞。

故宮裡沒有樹木,故宮裡也沒有森林設計,為了防止火災,古代的王為了躲避刺客,對自己的生命非常安全。

事實上,也有迷信的說法,故宮的建築呈四角形,像「口」字,種上樹後,就成了「困」字,這對皇帝的風水是不好的,沒有樹,鳥兒的腳不能停下來,當然也沒有鳥糞。

事實上,無論出於什麼原因,我們都要為祖先留下的「遺產」而動搖,也要為他們的智慧而感嘆,真是不同尋常,對於故宮的屋頂沒有鳥糞,你覺得有沒有最大的原因?

相關焦點

  • 故宮屋頂為什麼沒有鳥屎,專家給出答案:原來故宮還有這種秘密
    故宮屋頂為什麼沒有鳥屎, 專家給出答案:原來故宮還有這種秘密故宮是我國明清兩朝的皇帝的住所,已經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一共經歷了24為皇帝。故宮的建築結構,被世界上所有著名的建築師驚嘆,僅僅依靠著古代的建造技藝,能讓故宮延續那麼多年,期間還經歷過大地震,依然沒有絲毫的破損。很多技術現代科技都是無法達到的。各位去過故宮的網友,有沒有發現那麼一個神奇的地方,就是故宮中所有建築屋頂上都是沒有鳥屎的,難道是連鳥都害怕皇帝的威嚴,不敢飛過故宮的屋頂嗎?
  • 為何故宮的屋頂上沒有鳥屎?難道是因為「龍氣」?其實是這樣的
    文/隨風飄散為何故宮的屋頂上沒有鳥屎?難道是因為「龍氣」?其實是這樣的隨著時代的發展,相信旅遊對於很多人來說都已經不是一件非常陌生的事情了吧,所以有不少人都喜歡到各種地方旅遊,比如說故宮,這個地方不僅在中國非常有名,在外國也是非常出名的,所以有不少的遊客都喜歡到這裡遊玩。
  • 故宮的屋頂為何沒有一粒鳥屎,這當中有何玄機,專家道破其中奧妙
    相信很多人去過故宮這個聞明世界的景點,那麼大家在故宮遊玩的時候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就是故宮的建築物上沒有一粒鳥屎,是經常有人打掃嗎?其實並非如此。很多去故宮遊玩的人都會為一個問題苦惱,就是把車停在附近,尤其是樹底下,出來總是有很多鳥屎,也有人對此做過統計,事實證明,這種情況確實是非常嚴重,那麼故宮的屋頂上為何沒有鳥屎呢?其實是有原因的。
  • 故宮的屋頂為何沒有鳥屎?聽完專家的解釋,果然有蹊蹺!
    在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去北京旅遊的夢想。北京對於中國人而言,是非常莊嚴而神聖的,也是我國面向全球的一個標誌和名片。每年,都有大量的遊客到北京遊玩,到天安門看看升國旗儀式,完成自己心中的一個小願望。在距離天安門不遠的故宮,也是每個到北京遊玩的人必去的景點之一。
  • 為何故宮的房頂上沒有鳥屎呢?是設計原因嗎?專家做出這樣的解釋
    這些歷史以及擁有獨特的文化傳承與價值,尤其是我們國家的建築更是各具特色,就如同是歐洲建築一樣擁有著屬於自己的獨特風格。我們中國古代的建築基本上都是用木頭搭建而成,而且大部分都是利用榫卯結構拼湊連接起來的,有些古建築竟然保留了上千年的歷史。
  • 故宮房子那麼多,樓頂為什麼沒有鳥屎?有人每天打掃嗎?
    除了這些疑問,故宮除了御花園,為何沒有樹木,故宮為何晚上閉館,也有不少疑問。今天,小編想和大家聊聊很多遊客參觀後對故宮產生的一個疑問。故宮有那麼多房子,為什麼故宮樓頂沒有鳥屎?每天有人爬到樓頂打掃嗎?即使原來的宮殿裡有很多宮女太監和守衛,但如果每天爬上房頂打掃,也太勞力了。讓我們聽聽不少遊客對故宮樓頂沒有鳥屎的想法。01、故宮屋頂採用特殊建築材料。夏天,太陽很豔陽高照,氣溫太高,鳥兒都站不住腳。時間長了,他們就習慣了。
  • 紫禁城裡修古建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現象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2016年播出後風靡全網,故宮專家修復故宮文物的故事打動無數人,更掀起了對文物修復的關注熱潮。作為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依舊聚焦故宮裡的人和物。這一次,主角是古建築,還有故宮古建的守護人。故宮古建承載厚重歷史,解讀紫禁城磚瓦梁木間的文明密碼隨著午門緩緩打開,《我在故宮六百年》的故事拉開大幕。
  • 讓厚重題材「貼地」起飛 《我在故宮六百年》見微知著
    歲末年初,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文物保護人員的工作視角,開啟故宮「再發現」之旅。紀錄片將鏡頭探向記憶深處,讓觀眾在對古代建築的凝視中,窺見流動的歷史,預見生生不息的未來。  光陰流轉、世事變遷,紫禁城曾見證600多年的風雲變幻,如今也成為歷史本身。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播出
    日前,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作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的焦點從可移動文物轉為不可移動文物,聚焦古建的修繕保護,從宮牆之內故宮守護人的工作視角解密600年故宮丹宸永固背後的故事,帶觀眾踏上故宮的再發現之旅。
  • 六百年的故宮,五千年的文明!VR直播帶你「穿越」歷史
    600年前的宮殿,5000年的文明,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物貫穿了整個中華文明史,故宮的美一是美在建築,二是美在古物。故宮收藏的古物,多達186萬多件,每一個物件,都收斂著歷朝的風雨,凝聚著時間的力量,都是不同時代的文化精神。藉助虛擬實境技術,我們可以探尋國家寶藏的前世今生,驚訝與感嘆古老文化,心中油然而生的自豪感,真正體會古物之美,實現了在家就能穿越歷史的夢想。
  • 祝勇《故宮六百年》丨從故宮的獨特角度看古典中國的歷史風雲變幻
    文丨十裡荷塘秋水長在故宮,絕大部分建築空間都容納了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歷史風雲。當大家跟隨著我的文字,走完了故宮的主要領域,從神武門出來,我們也不知不覺地,完成了對故宮六百年歷史的回望與重溫。——祝勇祝勇博士近年來一直堅持著以自己的方式書寫著故宮的歷史風雲變幻,作為故宮博物院的一名研究者,祝勇博士對故宮的相關典故和傳奇手到拈來,從獨特的角度為我們展示了一個豐富深邃、古典中國,可以說他的文字體現了文化學者對於歷史人文的溫情與敬意。
  • 高明:「瑞雪紫禁城」是我與故宮六百年的緣分
    故宮,對於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都在用自己的最用心的方式表達著對著這一宏偉建築、藝術殿堂的崇高敬意。 現在,高明老師再次把他的視角和筆觸轉移到了六百年來,歷久彌新的偉大建築——故宮。這又是一次偉大的藝術與文化的碰撞,是一種完美的融合,是一次全新的筆墨升華。
  • 故宮屋脊上的小獸,看盡了百年的光陰
    故宮承載著中國古代數百年的歷史光陰,雄偉壯麗的建築氣勢磅礴,但在建築的頂上卻「生活」著一群反差較大的小獸,它們陪伴故宮走過無數個日日夜夜,見證著興盛走向衰落,它們被統稱為「脊獸」,是故宮屋脊上的守護神。在中國古人的眼中,在宮殿廟宇等屋脊上裝飾「龍吻獸」可避火災、驅魑魅。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來了!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2020年12月31日至2021年1月2日CCTV-9每晚8點檔,跨年播出,開啟故宮全新的時間之旅。石木磚瓦,穿行600年六百年前,紫禁城在北京落成。自建成以來,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和故事一直都深深地埋藏於歷史的深處。一石一木,一磚一瓦,皆為時間的痕跡,歷史的見證。
  • 上海書展|祝勇談《故宮六百年》:它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講不完
    它太大了,它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講不完……」8月15日下午,著名作家、紀錄片導演祝勇帶著《故宮六百年》亮相2020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與現場讀者一起探討故宮的魅力,分享這本書的獨到之處。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又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這是全社會關注的一件文化盛事。
  • 故宮上面沒有鳥拉屎,不是因為風水問題,真正原因都猜錯了!
    說起那些歷史悠久、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景點,相信不少小夥伴們都會想到故宮了吧,故宮不僅吸引的國內的有了前來參觀,就連老外都對我們國家的文化非常感興趣,故宮每年都有數以億計的遊客來到這裡遊玩。來到這裡就是為了看看這座宮殿到底有什麼獨特之處,並且到這裡感受一下古時人們留下了的歷史和文化,還不誇張的說,這個故宮博物院中,這裡的每一個角落都是文物,而且從外表看起來,故宮博物院真的是非常的壯觀,再加上悠久的歷史,讓這裡顯得非常的神秘。
  • 策展人帶你看懂紫禁城六百年大展:太和殿的第十隻走獸到底是啥
    這是紫禁城六百歲生日之年,最受關注的展覽之一。 這個展覽不以明星文物為亮點,故宮所藏186萬件文物退居次席,紫禁城六百年的歷史走上前臺,成為主角。展覽基於歷史研究,選取從1406年到2002年中的18個歷史片段,連起六百年的變遷。 缺少明星的展覽,更需要細看。
  • 「走」進故宮太和殿,領略「老祖宗」的智慧
    有鑑於此,在本篇文章當中筆者就以木質結構的代表之作——故宮太和殿為例,從最基本的構造角度出發,來對隱藏在中國古建築裡邊的美及其「智慧」進行一番深入的探索。相信有不少年齡稍大的讀者在一些老式家具中或多或少也曾也見識過這一獨特而又古老的連接方式。毫無疑問,太和殿內梁和柱的連接方式也是採用了榫卯連接,那麼筆者為何要將這一連接方式喻為太和殿的「阻尼器」呢?且聽筆者細細道來。
  • 故宮的養心殿為何會很「冷」,專家拆了地板感嘆:老祖宗太聰明
    故宮的養心殿為什麼會很「冷」,專家拆了地板感嘆:老祖宗太聰明養心殿建於明嘉靖十六年六月,清代沿用明代養心殿,順治朝曾作為皇帝的寢宮之一。雍正元年,養心殿成為了皇帝的寢宮和日常理政的中心,是清代宮廷政治活動的中心,見證了清代歷史事件的發生。
  • 祝勇:了解紫禁城的歷史,眼光一定要超出六百年
    我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我們了解北京,了解明朝歷史,了解紫禁城的歷史,這個眼光一定要超出六百年,去向更遠的文化源流中尋找,這樣很多東西才能看的清楚。這個眼光就是文化的眼光,所以故宮我們一定要從兩個眼光來看,一個是王朝意義上的故宮,還有一個就是文化意義上的故宮。我寫《故宮六百年》既要關照到王朝意義,因為畢竟有兩代、24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