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下午2時,廣州東山口竹絲崗二馬路7號大院走進了十餘位心智障礙青年。
大院內的一個活動空間,背負「殘障」標籤的青年們各自領了一把輕黏土,模仿指導教師的揉捏搓壓黏等動作,開始製作黏土玩偶。「要均勻用力,不能有裂縫……」現場,指導教師來回巡視和觀察,時常糾正手勢。
這是廣州市殘疾人服務協會發起的殘疾人手工藝培訓計劃。
「對於這十幾個孩子來說,輕黏土不是玩,是一份來之不易的工作機會。」廣州市殘疾人服務協會會長陸鋒告訴記者,該計劃邀請心智障礙學員每逢工作日下午2時學習手工藝,並對接企業收購其手工品,將銷售所得分配給學員。
通過打通公益銷售渠道,過去苦尋工作而不得的心智障礙青年們因此獲取了「第一桶金」。不過,這還遠遠稱不上可持續的就業模式。陸鋒透露,「學員還不熟練,產出少,利潤薄,連社保都支付不起,頂多只能說是掙點零花錢。」
在她的設想中,殘疾人手工藝培訓計劃應該讓人看到希望,並創造一條新的就業出路。
就業之路一波三折
在參與殘疾人手工藝培訓計劃之前,陸鋒了解到,「包括參加計劃的學員在內,很多孩子想就業,卻沒工作,要麼面試被拒,要麼畢業後沒怎麼出過門,似乎大家都覺得肯定沒有適合殘疾人的職業崗位,尤其是心智障礙。」
一位指導教師亦告訴記者,「在和學員們接觸時,會發現他們或多或少在學校或其它地方學過手工藝,但畢業出來,動手能力便又成為了『障礙』。」該教師還記得,第一次和學員接觸時,大家在動手能力變得十分生疏。
「他們不是不行,只是缺乏鍛鍊,而外界也沒有給到他們機會展示。」陸鋒分享道,去年,殘疾人服務協會為心智障礙群體開設了灰塑培訓班。這是古建築常用到的裝飾藝術品,涉及造型打底、批灰、上彩等工藝。
「但他們往往因為一個標籤而被一次又一次拒絕;有的則害怕被傷害和歧視,幾乎從未走出家門。」在陸鋒看來,只要能有一個合適的手藝活給到心智障礙青年,完全有可能在經過一次次的重複訓練後勝任。
為此,他們請來了灰塑領域的導師培訓殘疾人掌握製作技能。不過,這次嘗試以失敗告終。陸鋒分析道,「一方面,是上彩環節需要十分細膩的手法,這恰恰是學員不具備的,另一方面也是銷售市場不明確。」
陸鋒等人迅速轉變了思路。在第七屆廣州市社會組織公益創投支持下,他們將目光聚焦在輕黏土上,並免費提供培訓場所及學習材料,通過聘請手工藝導師,培訓殘疾人掌握黏土手工藝品製作技能。
在他們的設想中,輕黏土的難度一下降低了好幾個量級,說不定適合作為就業的新切口。
相信學員們的潛力
在廣州市殘疾人服務協會的籌措下,學員們獲得了一家廠家支持。
記者了解到,在公益創投資助項目——殘疾人手工藝培訓計劃中,廠家為學員提供彩泥等原料,學員將它們捏製成特定的造型,協會再對這些黏土產品進行打包、統一點算後發貨寄回工廠,工廠根據產品的數量進行結算。
然而,誰也沒想到,儘管學員們熱情滿滿,但最初製作出來的模型卻不達標。剛開始的時候,絕大部分學員的動手能力差,輕黏土製作各環節速度比較慢,捏出來的造型也不符合標準,產品大小不一、常有裂紋。
「當時我們都不敢跟孩子們說不合格,趁大家離開,才把一箱又一箱的失敗品處理掉。」陸鋒回憶:「那時我們信心也不是很大,可能有一個多月捏出來那些東西完全都不能看,也不能作為產品。」
難道又一次放棄嗎?彼時,該協會認定製作黏土產品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耐心,需要不斷重複地完成同一款式的產品,而心智障礙者恰恰普遍耐性好、專注度高,「只要樂意做一件事,總能沉下心做。」陸鋒很是堅定:這是方向。
「普通人可能就不太能坐得住,你讓一個普通人就整天去做這個,可能會覺得枯燥。」她說,在學員工作的時候,老師們會播放流行音樂;有時還會有唱歌、跳舞、畫畫、做遊戲等活動,經常跟學員聊天,讓大家對輕黏土產生樂趣,專注其中。
經過了一個月的訓練以後,這些學員逐漸有了很大的進步,在手工老師的指導下,目前他們已經可以獨立生產輕黏土手工藝品,較熟練的學員一天可以做十多套;他們分動物造型組和水果造型組,每一套黏土產品都用塑封打包。
在陸鋒看來,學員終於邁出了通過手藝實現自養的第一步。
創造就業的空間
這一就業探索有可能成功並複製推廣嗎?
記者觀察發現,在該項目學員賺取「第一桶金」的過程中,愛心企業本身與特殊學校有長期接觸,因此在收購學員輕黏土玩偶中帶有一定的扶持性質,且收購力度並不大,而學員的平均生產量依舊較低,因此所能獲得的勞動收入不高。
「對於他們來說,目前的能力和掙錢能力的確不足以購買社保。」陸鋒亦透露表示:「正因此,我們希望最終通過這些項目,能幫助他們實現就業,第一個小目標就是他們自己賺的錢、能夠幫他們自己買社保,這意味他們必須在商業市場走得下去。」
一方面,廣州市殘疾人服務協會在增強學員的各方面綜合能力。陸鋒介紹道,每周固定時段,會有大學生志願者上門輔助學員完成黏土產品,讓學員認識更多的志願者,增強人際交往;同時也通過志願者增進社會對殘障特殊群體的認識。
另一方面,廣州市殘疾人服務協會找到了華南理工設計學院教師義務設計包括「小電燈」「杯墊」「玩偶」等手工藝品,向愛心企業定向推銷,並提供契合企業需求的DIY設計,爭取打開更廣闊的市場。
陸鋒透露,在後者,目前已有部分企業有合作意向。她表示,希望未來,「殘疾人手工藝心工坊」將不斷發掘人才並壯大,最終還是希望傳承民間手工技藝的同時 幫助更多殘障人士掌握手藝,實現就業,突破困境,緩解生活壓力。
不過,融合就業依舊是個漫長的議題,需要社會多方可持續地推進,將一個項目打造成長周期的穩定行動,逐漸梳理出殘障人士就業的背後邏輯和關鍵因素。而殘疾人手工藝培訓計劃在這方面,仍需要長期的觀察。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蘇贊 實習生 李文浩 通訊員 王雁
圖:受訪者提供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林傳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