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昱教授團隊開拓磁力熱協同腫瘤治療新模式,成果發表於Advanced...

2020-12-25 同濟大學新聞網

醫學院及附屬東方醫院成昱教授團隊開拓磁力熱協同腫瘤治療新模式,成果發表於Advanced Science

來源:醫學院   時間:2020-05-12  瀏覽:

同濟大學醫學院及附屬東方醫院成昱教授團隊發現,基於鐵氧體材料的微磁力和磁熱可協同程序化調控腫瘤細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的產生,實現了磁力熱物理協同治療(mechanical-thermal induction therapy,MTIT),為深層腫瘤根除提供了物理與生化協同治療的新模式。此研究成果5月9日在線發表於Advanced Science雜誌。論文的第一作者是博士研究生吳交交,通訊作者是成昱教授。

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發現了磁現象。磁場是一種安全且時空可控的物理手段,在生命醫學領域有廣泛應用。磁感應物質可將外加磁場能量轉化為熱能或機械能,有望為腫瘤提供一種簡單又有效的治療手段。如何兼顧磁物理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其臨床轉化面臨的巨大挑戰。

此項研究以60 nm鋅摻雜氧化鐵納米方塊為磁感應器,分兩個關鍵階段接收磁場信號進行腫瘤治療。第一階段是超低頻磁力增敏,磁性材料在15 Hz旋轉磁場下產生類似「渦旋」的機械力破壞細胞亞細胞結構,調控細胞內的ROS水平,提高腫瘤細胞的敏感性;第二階段是高頻磁熱治療,磁性材料在375 kHz交變磁場下產熱,對腫瘤細胞的ROS進一步調控,從而實現低熱(42-43.5 ℃)治療。在腦膠質瘤和乳腺癌動物模型中,採用MTIT治療的小鼠腫瘤完全消失,實現了令人欣喜的抗腫瘤治療效果。

磁力熱療(MTIT)調控腫瘤細胞內ROS示意圖

醫學專家表示,萬物之始,大道至簡」,這種基於簡單的磁感應材料,通過雙頻磁場的智能調控,可實現對細胞的力、熱及生化信號的遠程調控,為深層腫瘤治療提供了更加簡單、有效的物理治療方案。

成昱教授團隊紮根微磁力調控的基礎研究和轉化醫學,近年來已分別在Advanced Materials (2018, 2020) 、Advanced Science (2020) 、Small (2020)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0) 、Theranostics (2017)、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2016)等重要學術雜誌發表一系列論文,並自主研發微磁力調控設備,積極進行微磁力產業化和臨床應用對接。

此項研究工作得到同濟大學腦與脊髓臨床研究中心、附屬東方醫院的大力支持,並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創新計劃重大創新項目、中央高校經費、同濟大學教育發展基金、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的資助。

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02/advs.201902933

 

相關焦點

  • 王麗麗教授光解水產生氫氣用於癌症治療研究成果發表
    王麗麗教授光解水產生氫氣用於癌症治療研究成果發表 時間:2020-05-21 來源:理學與信息科學學院 近日,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提出光熱和光動力協同治療腫瘤新策略降低腫瘤...
    通常PTT和PDT協同治療的抑瘤率都大於95%,但腫瘤的後期復發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因此,構建一種能降低腫瘤復發率的新型PTT/PDT協同治療納米藥物體系,對腫瘤後期研究和臨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納米藥物在腫瘤內有限的滲透深度和腫瘤內部的嚴重乏氧狀況顯著降低了PTT/PDT協同治療療效(PDT治療需要氧氣的支持)。近日,西安交通大學生命學院生物醫學影像與應用研究所吳道澄教授課題組提出了一種新的PTT/PDT協同治療腫瘤的策略,在降低腫瘤復發率上取得了顯著進展。
  • 李昊委員團隊的研究成果發表在《Cancer Cell》
    徐匯區政協委員、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神經外科李昊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李林團隊、耶魯大學吳殿青團隊開展的室管膜瘤的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11月12日《Cancer Cell》(IF:26.6)!意義重大本研究成果希望儘快投入臨床運用,讓許多仍處在無助中的患兒家庭看到希望。在兒童顱內室管膜瘤的臨床治療中,徐匯區政協委員、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神經外科李昊教授腦腫瘤團隊的這一革命性的研究成果將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 中南大學研究團隊發表原創性論著 揭示腫瘤免疫治療新方案
    11月27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皮膚科、中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分子研究中心等研究團隊在Advanced 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The beneficial role of Sunitinib in tumor immune surveillance by regulating tumor
  • 暨南大學陳填烽團隊在納米藥物腫瘤免疫細胞治療上取得新進展
    在基於腫瘤免疫治療的納米藥物設計上獲得新突破,在國際著名期刊《ACS Nano》雜誌(2020,9, 11067-11082,雜誌影響因子為14.588)發表了題為「Boosting Natural Killer Cell-Based Cancer Immunotherapy with Selenocystine
  • 廣東醫科大學劉建強教授團隊又在國際權威期刊發表研究論文
    相關成果刊登在國際權威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中科院一區,IF=10.652)。  藥物治療為現階段治療惡性腫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在有效抑制和殺滅腫瘤細胞的同時也存在對正常細胞嚴重的副作用,因此如何提高藥物療效和降低毒副作用,也將是基礎研究和臨床治療中重點和難點。金屬-有機骨架因其具有比表面積大、孔隙率高和結構可控等特點作為藥物載體表現出藥物負載量高、釋放可控等諸多優點,因而近年來,其作為藥物載體被廣泛研究。
  • 湘雅醫院皮膚科陳翔教授、劉洪教授團隊在《Cancer Cell》發表研究...
    紅網時刻3月17日訊(通訊員 羅聞)3月16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皮膚科、中南大學湘雅個體化腫瘤免疫治療臨床研究中心黑素瘤研究團隊在國際頂尖刊物《Cancer Cell》(影響因子23.9)上發表題為《ADORA1 inhibition promotes tumor immune evasion by regulating the ATF3-PD-L1 axis
  • 狄文和鄧劉福團隊聯合研究揭示腫瘤免疫治療新型機制和臨床治療新...
    狄文和鄧劉福團隊聯合研究揭示腫瘤免疫治療新型機制和臨床治療新策略 2020-07-09 11: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安醫大關於白血病治療研究成果發表
    11月23日,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血液科翟志敏教授團隊關於「CAR-T治療白血病」臨床研究成果的論文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正式發表。該項目由翟志敏負責,其研究團隊與南京醫科大學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抗體技術重點實驗室及相關企業密切合作,經過近5年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最終在臨床上取得了良好療效。文章共納入了51例復發難治急性白血病患者,總緩解率為81%,1年總生存率(OS)和無復發生存率(RFS)分別為53.0%和45.0%。
  • 湘雅醫院皮膚科團隊在國際頂尖期刊發表長篇論著研究成果
    近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皮膚科、中南大學湘雅個體化腫瘤免疫治療臨床研究中心黑素瘤研究團隊在國際頂尖刊物 Cancer Cell(影響因子 23.9)上發表題為 ADORA1 inhibition
  • 李家平教授團隊在GUT雜誌發表肝癌新抗原抗腫瘤免疫機制新成果
    近日,我院李家平教授課題組的研究成果「High affinity neoantigens correlate with better prognosis and trigger potent anti-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activity
  • 癌症光動力磁熱協同治療結合免疫治療研究獲進展
    熱療不僅能夠促使癌細胞的消融,還可以誘導局部血管損傷,增加腫瘤組織的血液灌注,進而改善腫瘤內部的乏氧狀態。因此,熱療和光動力治療的結合可能會引起協同的抗腫瘤反應。雖然光動力治療與熱療具有毒副作用小等優點,但因為選擇性差,僅能作為癌症局部治療的手段,不能產生全身系統的抗腫瘤反應,因而這種聯合治療方法無法有效地抑制癌症的轉移。
  • 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團隊「腫瘤心臟病學」創新成果落地
    央廣網上海12月14日消息(記者楊靜)今天(14日),葛均波院士團隊做客「科技會客廳」,就腫瘤心臟病臨床實踐中的創新成果研發與落地、新媒體平臺工具的輔助應用進行分享。基於臨床需求,葛均波院士團隊制定出了「乳腺癌治療相關心臟毒性臨床評分表」,可以幫助非心臟科醫生早期、快速識別高危人群,儘快轉至心臟專科尋求治療建議,幫助控制嚴重不良事件的發生,降低心血管合併症的發生率。
  • 杭師大謝恬教授團隊發明鍺烯納米水凝膠藥物遞送系統,用於腫瘤手術...
    杭州師範大學謝恬教授團隊發明鍺烯納米水凝膠藥物遞送系統用於腫瘤手術輔助治療新策略手術是目前實體瘤治療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創口感染和術後腫瘤復發是實體瘤手術治療面臨的兩大挑戰。新輔助治療和術後輔助治療在改善患者預後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 復旦團隊連續發表4篇論文,聚焦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與治療
    近年來,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和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雙聘PI何祥火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對非編碼RNA在人類惡性腫瘤特別是肝癌中的作用、分子機制及臨床意義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取得一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詳見此前BioArt的報導:何祥火團隊發現在肝癌中廣泛表達特異轉錄本;何祥火團隊發表多項非編碼RNA與肝癌發生發展相關重要成果),充分揭示非編碼
  • 李煒/劉剛團隊跨學科聯合開發角膜病治療新技術
    近日,著名綜合性期刊Advanced Science在線發表了醫學院眼科研究所李煒教授團隊與分子影像及轉化醫學中心劉剛教授團隊的合作研究成果Multimodal Photoacoustic Imaging-Guided Regression of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 女教授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日前,中國醫科大學第一臨床學院教授湯豔清和王菲團隊建立了基於深度學習的精神疾病診斷決策平臺,為精神分裂症臨床表現的異質性提供了生物學解釋,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及Schizophrenia Bulletin等發表。
  • 中山大學徐瑞華教授:在多學科的碰撞中捕捉腫瘤防治的創新靈感
    他憑藉一個個學術突破和臨床上的創新,逐漸成為腫瘤防治領域全球頂尖的專家,也用自己的精湛醫術和求索精神鼓舞和感動著身邊的人。  多年下來,徐瑞華取得了許多國際領先的創新性成果。而在近期揭曉的2020年第十四屆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中,他憑藉在腫瘤防治領域,尤其是消化道腫瘤方面的卓越貢獻獲得科技成果轉化獎。
  • 中大教授團隊發現「噬血綜合症」發病機制
    筆者近日從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獲悉,中山大學教授劉強、黃慧強聯同大連醫科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研究人員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NK/T細胞淋巴瘤中常見致死性併發症——「噬血綜合症「的發病新機制,並研究控制「噬血綜合症」的藥物治療方法。研究成果於今年1月1日發表於國際頂級醫學雜誌《Nature Medicine》上。
  • 全球首個CAR-T治療晚期肝細胞癌成果公布,來自上海團隊
    仁濟醫院 圖5月5日,全球首個靶向GPC3的CAR-T細胞治療晚期肝細胞癌(HCC)的I期臨床研究結果在線發表於Clinical Cancer Research(臨床腫瘤研究,影響因子IF=8.9)。研究成果聚焦CAR-T細胞治療的安全性研究,是全球首個靶向GPC3基因的CAR- T細胞治療肝細胞癌的臨床試驗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