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本具足,其中有五眼,只因有妄想,所以不覺悟

2020-12-13 曉九聊思想

「自性本具足」是《壇經》六祖惠能大師大徹大悟時說的話,這篇文章用「五眼」概念和大家闡釋下古人般若智慧。

第一眼,肉眼。我們用肉眼看世界,看到的只是一個表相,我們被世俗的物質障礙著,比如我們看不到牆外的世界,看不到太平洋另一頭的世界,被這些障礙迷惑著。再比如我們看到的色相,被身邊諸事物的表面困惑著,被華麗的服飾,貴重的金屬物品等等這些華而不實的物質迷著,這是肉眼的局限性。肉眼有不一樣的功能,這件事情也是道聽途說,說是肉眼好的人可以看到物質表面的光,根據這個光做出一些判斷,可以判斷一個人身體是否健康,情緒是否穩定,氣質的優劣等等方面。

第二眼,天眼。這個天眼很多得道的人是可以證見的,說太多人們不相信,覺得不科學,從淺層次來講,就是超出肉眼。我們用心去觀察周邊的世界,在心中做出合理的分析,在頭腦中顯示出因果的關係,從而能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這時候外界的那些虛假不真實的東西我們都能看到並且不會被一些事物障礙住,可以得見真相。

第三慧眼,聲聞和緣覺的結合,見到空相。肉眼的極致是看到不同人的不同氣質,還停留在表象上。天眼更進一步,破除障礙,可以通過表面看到本質。但無論是肉眼還是天眼都存在一個弊端就是「執住」於原有的狀態中,不能自悟,看不見「空」。不知道這個現象也好,那個現象也好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假象,一切都是「空」。這個「空」不是什麼都沒有,是「第一義空」,真正的「空」,相當於老子說的「無」,能見到「空境」,這個人才算是具有慧眼,也就是得了「般若」智慧。普通人在三維觀念下看世界,能得「慧眼」的人可以在多維的觀念下看世界。

第四眼,法眼。證到了無生法忍,心上眼下,不在這娑婆世界,菩薩法眼根本一切不生,一切本自不生,打坐將要出禪定,周圍什麼東西都不存在,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法眼照見一切法門,八萬四千法門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慧眼還執住於空,而法眼連「空」都不執住,知曉一切皆是虛妄還能接受這份虛妄,這是法眼,擁有無差別的慈悲心,對萬物無私、無差別愛,不起任何執住,這便是菩薩的法眼。

第五眼,佛眼。前面四眼都有,所謂這些神通,正法眼藏,蘊含的意思,佛說有這個法,給你們講。有時候你看一些書,聽一些人的話,你都能感覺到當時那個氛圍,這是超出時間和空間的一種證的。所處在什麼時空裡面,一旦明白了那顆本心,就能見到自己的本性,所有的一切法都在眼前浮現。真正涅槃,不生不滅的本體,起妙用,是明心,明到怎麼啟用,這就是見到性了。用雖然有生滅,本體卻沒有生滅。

凡是有為法,就有生有滅,隨緣生出萬有。所以我們一顆心,惟妙的不得了。一切萬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地水火風是四緣,四緣具足,我們生了,四緣分散之後,我們就死了,因緣和合而滅,散了就滅了。萬物沒有一個是單獨自性的,目前所有的現象都是虛妄的,這些都從實相當中生出來的,明白虛妄就是實相,實相就是虛妄,皆在心中變化,如自然變化,一切簡單,不複雜。

相關焦點

  • 禪宗六祖: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佛教不是迷信,是科學中的哲學,是哲學中的科學,需要我們投入自己的身心去驗證,在自己的身心上去體驗,去悟道,去證道,真能夠「明心見性」,就會有智慧的升華,有人格的提升。真學佛的人,需要真修實證,需要「只問耕耘莫問收穫」,禪宗初祖達摩大師有言:無上大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換句話說,學佛修道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今生能有成就,是不知道付出了多少生的努力,才有今生的因緣成熟,能夠悟道證道。學佛最怕走錯道路,有兩點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不然就會南轅北轍,離佛越來越遠了。
  • 靈魂神識佛性自性到底說的是什麼
    懇定不靈,要靈為什麼不投生到好地方去呢?為什麼還受這輪迴之苦呢?應該叫「迷魂」比較確切,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正如《易經》對靈魂的定義挺恰當,「精氣為物,遊魂為變」。中國先祖有這樣認識很有智慧,對「靈魂」的定義很接近實相。「遊魂"自己做不了主,受業力牽引,因報受生。那我們修行修什麼?
  • 佛教『南懷瑾』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2、所以,我在鄉下當年,我的父親當年告訴我,有個出家的和尚,他詩作的好。後來我就偷偷抄了一首詩,我還很小給我父親看。父親說你也會做詩啊,我說會埃你抄那個和尚本子上來的,就一下給他抓住了,揭穿了。他就講,一個大字不認識,出家了。3、出家也不念經也不打坐,就拜佛。天天拜了兩三年,不拜了。跑去睡覺了。
  • 慧能大師: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因其地位較高,出巡時不與刺史同車,別乘一車,故名。14〔頓教〕又作大乘頓教,乃不立言句,只辨真性,不設斷惑證理之階位,為頓修頓悟之教。不依次第,快速到達覺悟之教法,稱為頓教。15〔衣缽〕衣,袈裟;缽,缽盂,佛教僧人所用的食器。禪宗以道授受,謂為授受衣缽。16〔啟〕啟奏,稟告。17〔合〕應該。18〔邊方〕邊地,邊疆。
  • 你的具足一切的真如自性有哪些特點?這也是你能夠成佛的依憑
    禪宗六祖慧能聽五祖講《金剛經》,言下大悟,說到:「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本性具足一切功德」的意思是:一、具備了大智慧光明的真實道理;二真如心遍照十八界法的真實道理;三、真如心如實了知一切法的道理;四、真如心體本性清淨的道理;五、真如心是常、是樂、是我、是淨的道理;六、真如心寂靜不變而又自在的道理;七、以上六種超過恆河沙數非一亦非異的不可思議佛法永遠都不曾暫斷過、永遠都不會斷絕的道理。
  • 《地藏菩薩本願經》的經名有什麼含義?
    在事相上講,就是大地,大地是世間一切萬物賴以生存的地方,沒有大地的滋養,萬物就不能生存,所以我們中國古人對天地看得很重。《易經》中的「地」用「坤卦」來代表,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是比喻我們本來的心地,猶如大地可以承載萬物、生育萬物一樣,具足一切的德能和智慧。在本經中,佛也是用這個「地」來比喻我們的自性,一切萬法都是從我們自性裡變現出來的,我們的自性本來一切具足。
  • 收攝六根,就能體會到不生不滅的菩提自性
    前五根中,以耳根及眼根所攝受的為最;耳根就像錄音機,眼根如同攝影機,不時接收外塵的影音資訊,如果加上意根的作用,更產生更多效果。成就善道的是它們,六道輪迴的也是它們,道家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 《文殊上師歡喜之教言》第九講: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所以不可能一個證悟如所有性的智者對盡所有性不懂。換句話而言,應成派在安立名言時,可以有觀察和不觀察這兩種方式。在以勝義量觀察時,就像《中論》所講的那樣,包括輪迴、涅槃、佛陀的相好莊嚴、智慧等一切,已經全部抉擇為空性。從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間的萬法,連芝麻許也不可能得到,就像光明面前不會出現黑暗一樣。依靠勝義量抉擇時,無論心識,還是外境,都不可能存在,全部蕩然無存。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具足成就無量總持。」
    聽了佛的這番話,我們獲得極大的鼓舞,諸佛所具有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五眼、六通、四無畏、四無礙智、八大自在、十力、十八不共法等等這許多超人的智慧和能力,原來人人本具,各各不無。佛所說的話,諸大菩薩可以作證明,像唐朝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悟道時也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 智慧、禪定、戒律不是外來的,全是自性本有的,外邊求不到
    一定要知道「自性」裡頭沒有念頭。我們現在養成了習慣,前念滅後念生,一個接著一個,它不斷,叫「相續相」,這個相是錯誤的,我們無始劫以來迷失自性之後就沒有離開這個「相續相」,無論是在十法界還是六道輪迴,苦不堪言。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善知識
    況惠能大師曾言菩提本自清淨,自內心若清淨,自內心不起妄念,不起執著,不於一法上去攝持,那麼於諸時會大眾又何能生諸差別呢?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無念是對於內在妄念與貪慾的否定,無相是對於外在虛幻色法的否定,而無住則是不執著於內在妄念、貪慾與外在虛幻色法之義。
  • 心想生:你是本自具足的
    這個地方再跟大家說一下關於本體,我們在說到錢的時候很多人就會說:哎呀我本來是具足的,我叫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他就會認為本體是很有錢的。我不說它豐盛啊,因為豐盛和有錢是兩回事。所以當你一說到造物主,你說造物主是本自具足。對吧,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一心三藏嘛,就是那個真相、那個覺,它本自具足。
  • 真如自性的體現形式究竟有哪些?
    真如自性的體現形式究竟有哪些?真如自性初始是無形無相的,但是其在緣起的過程中,依舊保持本質不生不滅不變不易的同時,但是其在現象(形象樣貌)上卻發生了變化。譬如水的本質自性永遠是水的本質自性,永遠不會發生改變,但是遇到緣起(此處緣起指溫度變化),水的樣貌就發生了變化,遇冷則變成冰雪,遇熱則變成水蒸氣,水的樣貌會根據緣起的變化而變化,但是水的本質卻保持不變,因為冰雪的本質是水的本質,水蒸氣的本質還是水的本質,外貌不同,但是本質相同,本質未曾發生改變。佛在楞嚴經上說:地水火風無非真如自性,眼耳鼻舌身意無非真如自性。
  • 淨空法師:為什麼真正覺悟的人,一切都向內求
    喜怒哀樂的心,妄想分別執著的心,這個心不行,這個心不會開悟,聽一百年也沒用,愈聽愈迷惑,聽到最後不相信了。所以印祖常常教人,一分誠敬得一分受用,十分誠敬得十分受用,那我們就曉得,如果用萬分誠敬,他就得萬分受用。回過頭來想想現在人,包括我們自己,我們什麼心?心浮氣躁,妄想心。從早到晚妄念止不住,前面這個妄念滅了,後頭生的還是妄念,它不會停止,這個事情就麻煩了。
  • 你我本自具足
    每個人,本自具足。身體裡沒有我,身體不是我。身心合起來,也沒有我。這就夠了,可是,我們依然搞出了很多方法來。本自具足的事情,迷惑和醒悟就在一念間。人類的主觀和客觀的認知概念,是一個錯覺。本來,我們不是活在肚子裡的自我。就是說,肚子裡面沒有我,肚子外邊也沒有我,肚子,也不是我。
  • 本自具足是什麼意思?
    本自具足:佛家理念,願意自己已經具備圓滿的結果。佛教常用語。出自六祖「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通俗一點就是:自己內在什麼都不缺,所以不必過多計較外在世界的得失。佛教的具足,不僅僅是具有的意思,而且還有圓滿具備的意思。一絲不缺,一切圓滿,用於具足這個字。在佛法當中,用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意思。比如說,佛性本自具足,即是指佛性圓滿具備,無一絲欠缺;用在戒律方面,具足戒則是指完備的戒律。
  • 「自性」到底是什麼,舉多少例子都是圍繞這四個字個來說的
    六組慧能大師明心見性後說了幾句話,何其自性;本來清靜,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自性如幻,自性就是心,佛家講真心本性,心和性其實沒有差別,一個是體一個是用。在佛教文化中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說法真性妄心,真如本性迷了之後就是凡夫的妄心,實際上自性本沒有迷悟之分。
  • 淨空法師:在佛菩薩眼裡,所有宗教都是一家,所有的眾神都是自性
    所以明心見性是真實智慧,明心見性才算是大乘畢業;沒有明心見性,沒畢業,還是學生。小乘要證阿羅漢算畢業,阿羅漢五種見惑斷乾淨了,也了不起,他超越六道輪迴,他不再以為這個身是自己,這個身不是自己,是假的。佛法裡面講真假的標準,不生不滅這是真的,沒有變化是真的;凡是有變化、有生滅,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人有生老病死,樹木花草有生住異滅,山河大地有成住壞空,全都是生滅法,生滅法都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