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為人母,我們常常有這樣那樣的困惑:害怕孩子受到同學的欺負,擔心他們被同學排擠、面對這些擔憂,家長們常常手足無措,不知道怎樣才能確保孩子擁有健康的社交關係。最近看了一本書名字叫做《朋友還是敵人—兒童社交的愛與痛》真是獲益匪淺。
《朋友還是敵人—兒童社交的愛與痛》是一本關於兒童社交的書,真實還原了兒童複雜的社交世界,讓父母深入洞察孩子社交行為背後的動機及意義,從而幫助孩子提升社交能力。
本書由三位作者合著完成。第一位是麥可·湯普森博士,他是一位傑出的心理學家,諮詢師,擅長解決兒童和家庭問題。第二位是凱薩琳·奧尼爾·格雷斯,她是《獨立學校》雜誌前編輯,在《華盛頓郵報》開設專欄,為年輕讀者撰寫健康及心理類文章。第三位是勞倫斯·科恩博士,他是美國心理學家,擅長兒童遊戲、遊戲治療和親子關係。他寫的《遊戲力》、《遊戲力2》等書籍,大受家長們的歡迎。
一、家庭對兒童社交的重要性。
我們都知道孩子一出生最先接觸的就是家人,特別是媽媽,當孩子餓了,媽媽會給孩子奶吃,當孩子困了哇哇大哭媽媽會抱起來及時安撫,當媽媽能夠及時回應孩子的各種需求,平常多陪伴孩子,尊重愛護孩子,孩子就會特別信賴媽媽,和媽媽形成良好的依附關係。這種關係又為以後的社交關係打下良好基礎。可以說是未來社交關係的模板,孩子未來的社交關係也將按照這個模型發展。
我們可以發現在家裡得到父母更多關愛的孩子,看起來都比較開朗活潑,當他和別的孩子玩耍時,他的內心是充滿安全感和自信的,同時認為他人也是可信賴、友好的,他能夠積極地去和別人交流。
相反,從小沒有受到太多父母關愛的孩子,看起來會有點自卑,通常內心會沒有安全感,認為自己是不受人喜歡的,別人是不可信賴的,他們會不願意或者不敢與別人自信地交流,甚至會自我封閉,不知如何和他人相處。
因此,和孩子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對孩子未來的社交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集體生活的特點以及對兒童社交關係的影響。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離不開集體生活,比如上學,孩子除了家裡,呆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學校了,那麼孩子在學校的集體生活有哪些特點呢?對兒童社交關係又有哪些影響呢?
第一點:集體生活的特點。
1、和同伴保持一致。
集體生活中,集體的行為對孩子有很強的吸引力,大多數的孩子會不自覺地和集體同伴保持一致,比如同學都在追某部電視劇時,那多數孩子也會跟風加入追劇大軍。
2、必須屬於某個團體。
孩子都渴望得到集體的認同,成為某個團體的一部分。比如學校成立的各種興趣小組,孩子們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加入某個團體,慶幸自己成為團體的一員,以此認為我是獲得集體認可的,而沒能加入的會被拋棄在團體之外,認為自己被孤立,不被大家認同。
3、社交等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扮演某個角色。
集體生活中,由於孩子們的能力和個性差異,會存在社交等級,在集體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比如長得好看或者成績好的能力強的孩子更容易受到大家的歡迎,處於較高的地位,大家都喜歡聽他指揮,成為群體中的意見領袖。而一個新來的或者社交力弱點的孩子可能就會被孤立,處於較低的位置,沒人願意聽從他的意見。
第二點:集體生活對兒童社交關係的影響。
我們都知道,凡事都有兩面性,集體生活對兒童社交的影響有好有壞。
集體生活對兒童社交有積極的一面,它能夠幫助孩子找到責任感,獲得集體凝聚力。比如,孩子們在進行一場比賽時,因為群體的作用,他們會明白自身的責任,從而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團結一致、相互鼓勵拼命贏得比賽。
集體生活能夠讓孩子相互尊重,相互信賴,獲得友誼。這也給面對一系列創傷或者困惑挫折的孩子提供莫大的幫助。比如當一個孩子因父母離婚、或者被別的孩子欺負時,小時候缺少關愛,內心缺乏安全感,這個時候集體生活中的朋友往往是最能給他關愛和安慰的人,以此獲得內心的滿足。
好的集體生活環境會對孩子產生良好的影響。我們知道古代有「孟母三遷「的故事,而當今我們的父母也有同樣的想法,父母會給孩子選擇優秀的學校,希望他們跟優秀的人在一起學習成長,這樣的環境也會讓孩子自己變得優秀。
但集體生活也有它消極的一面,孩子可能會生活在一個壞的環境中,在集體力量的壓力下會忽視掉自己的道德底線和同情心,發生許多我們不願看到的殘酷行為。
比如有的孩子會被嘲笑或者辱罵,被排斥、孤立,這在集體生活中似乎也很普遍,因為集體的一致性特點,一群孩子會一起嘲笑一個和他們有點差異的孩子,比如長的太胖了,膚色不同的,飲食習慣不同的,都有可能受到嘲弄。他們會把一些孩子列為喜歡的名單,而另一些孩子列為不喜歡的名單,從而排斥、孤立他們。
更嚴重的是有些孩子會遭到欺凌或者被人捉弄。比如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校園欺凌或者暴力事件,強者欺負弱者,一群人圍觀叫好,沒人敢發出正義的聲音,因為他們同處一個群體中,害怕與別人不同,認為大家都這麼做,肯定沒有我什麼責任,他們更害怕遭到群體拋棄和同樣的遭遇。
三、學校和家長如何幫助孩子提升社交能力。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陪伴最多的就是老師和父母了,那麼在孩子面對社交難題時,老師和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提升社交能力?本書中提到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點:對學校的建議:
1、學校應該建立一套屬於自己學的道德準則,堅決反對社交殘酷的行為。
2、讓每個學生,老師都能夠參與對話,發表自己的見解。
3、防範於未然,採取預防措施。比如老師可以教孩子如何在初期自救?可以向孩子詢問「這件事情危險嗎?有害嗎?如果不是,自己試試想辦法。如果真的有困難,可以回來找我提供幫助」。
4、鼓勵孩子做個好公民,有同理心,幫助他人。鼓勵孩子能夠在發生校園欺凌事件時勇敢站出來,儘可能阻止欺凌事件的發生。
第二點:對家庭的建議:
1、作為父母,我們要和孩子成為朋友,多關愛孩子,多和孩子平等溝通交流。對於孩子的社交關係我們要充分相信孩子,不能反應過度,也不能反應不足。
2、培養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告誡孩子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不要隨波逐流。
3、為孩子提供廣泛的交友機會,鼓勵孩子真誠地交朋友。
4、了解孩子在群體中所處的位置,理解孩子的社交痛苦,但也保持理智的判斷,有困難及時伸出援手,對孩子殘忍行為也要態度堅決地予以否認並加以引導。
總結:用愛和耐心對待孩子,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引導孩子獨立思考,培養未來的社交領袖!
作者簡介:我是 願我們都能遇見更好的自己,未來可期!結識同頻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