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關注成功後可查看往期內容
3.轉載請註明出處
【編者按】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為了樹立良好家風,傳播先進的教育理念,「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臺,江蘇省教育廳教育宣傳中心(江蘇教育報刊總社)、中國江蘇網、新江蘇客戶端聯合策劃推出家教小故事系列。這些故事作者各異,有父母、有孩子,還有事件經歷者;視角有別,或談習慣培養,或談行為養成,或談民主家風。我們相信,這些情感真實、感受真切的小故事,其散發出的育人魅力,定會讓你有所思、有所得。
兒子上小學二年級,和許多男孩子一樣,是個典型的「小馬虎」。
每天上學,妻子總要不住地提醒他:「作業本別忘了!」「鉛筆盒裝書包裡了嗎?」「鑰匙!」「紅領巾!」……如果哪天不提醒,十有八九家裡定要落下點什麼,如果時間允許,妻子還要將兒子落下的東西專程送到學校。為此,我埋怨妻子使兒子養成了丟三落四的壞習慣,妻子說我「站著說話不腰疼」。
前段時間,妻子到外地參加兩個月的進修學習。兒子的衣食住行第一次落在了我身上,我決定進行一點小小的改革。
妻子走後的第一天晚上,我對兒子說:「你已經長大了,男子漢應該自己管理好自己,爸爸相信你有這個能力,所以明天上學前我不會像媽媽那樣提醒你了。」兒子拍著胸脯說:「沒問題!」第二天早上兒子背著書包離開家門時,我發現他沒戴紅領巾,語文書還「躺」在茶几上,但強忍著沒有開口,一直聽著兒子「咚咚」地下了樓梯。
放學後,兒子垂頭喪氣地告訴我,升旗時沒戴紅領巾,語文課上沒有課本,都挨了批評,少得了一顆「星」。我說:「沒關係,上學前檢查一下就行了。」連續幾天,兒子上學時都沒有把東西帶全,有一次忘帶家裡的鑰匙,在門外等了我一個多小時。吃了幾次「苦頭」,我發現兒子逐漸養成了臨行前「檢查一番」的好習慣,偶爾落下什麼東西,他也會及時跑回來拿。妻子回來後,發現兒子的可喜變化,問我使了什麼招數,我說:「這叫『旁觀』效應。」
在家庭教育中,做父母的在很多情況下需要做一個「狠心」的「旁觀者」。用「冷眼旁觀」告訴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每個人都要對自己負責任。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孩子養成各種良好的習慣,才不致於讓好心的嘮叨扯住孩子成長的腳步。慈愛的父母,您說呢?
作者:劉敬院
來源:《江蘇教育報》
圖片:錢新明
微信編輯:陳思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