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刑事被害人的國家賠償請求權

2020-12-13 中國法院網

2017-01-18 14:39:33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餘文唐

  一、在刑事被害人國家賠償上的認識誤區

  筆者以刑事非法扣押(或追繳)和國家賠償作為關鍵詞,在網上所搜索到的的案例均為針對被刑事立案的當事人的國家賠償。而以刑事被害人和國家賠償為關鍵詞,卻沒能搜索到相應的案例,所跳出來的倒是有關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制度和刑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的文章。之所以會出現如此的狀況,筆者認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刑事被害人國家賠償請求權的問題上存在著這樣的認識誤區:刑事場合的國家賠償是對司法機關非法侵犯被追訴人的人身權益和財產權益的救濟制度,對刑事被害人的救濟實行的是以附民訴訟或追繳贓物為主、國家救助或國家補償為輔的制度。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司法實踐中才會對刑事被害人請求國家賠償的予以駁回申請,法學界才會將注意力集中於刑事被害人的國家救助或國家補償之上。

  其實,《國家賠償法》並未將國家的刑事賠償對象限定於被追訴人,此點待後再證。而不論是刑事附民訴訟、追繳贓物還是國家救助或國家補償,所針對的都是因犯罪行為人造成刑事被害人受到損害或損失而進行的。刑事附民訴訟、追繳贓物是要求被追訴人賠償因其犯罪行為造成的損失或追繳被追訴人基於犯罪行為所得的財物。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或補償制度,是國家對一定範圍內遭受犯罪行為侵害而又未能得到充分賠償的被害人及其家屬,通過法律程序給予其一定物質救濟或補償的制度。這是一種基於司法機關無違法或過錯的國家「恩賜」,其前提也是被追訴人的犯罪行為造成刑事被害人的損害或損失。而刑事被害人的國家賠償則不同,它是針對司法機關在刑事追訴場合非法造成刑事被害人的損害或損失,以違法歸責原則為主、輔以結果歸責和過錯歸責原則的刑事賠償制度,不可以將其與前者混為一談。

  二、司法機關侵犯刑事被害人權益的情形

  那麼,司法機關在刑事追訴場合是否可能存在非法侵害刑事被害人合法權益的情形?這裡僅舉例子予以實證:吳某騙取銀行貸款200萬元被刑事拘留,在其親屬退清200萬元贓款的當日某市檢察院以此為首要理由對其作出不起訴決定。某市檢察院對該200萬元製作了《扣押物品、文件清單》,但在清單備註欄中註明系吳某退贓款。而在案發之前,該200萬元的銀行債權經合法拍賣轉讓給謝某,且經當地二級法院生效裁判的一致確認。經過謝某申請並多次交涉,某市檢察院在時隔十年後將該200萬元退贓款支付給謝某,但在文書形式上又製作了將該200萬元退還給吳某的通知書。之後,謝某以該200萬元被某市檢察院非法扣押造成利息損失為由申請國家賠償,要求該檢察院賠償自吳某被不訴至退贓款支付給謝某之日的利息損失。在本案中,某市檢察院是否違法侵犯了謝某的合法權益?答案應該是確定無疑的。

  《刑法》第六十四條規定:「犯罪分子違法所得的一切財物,應當予以追繳或者責令退賠;對被害人的合法財產,應當及時返還;違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財物,應當予以沒收。沒收的財物和罰金,一律上繳國庫,不得挪用和自行處理」;《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一款也規定:「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對查封、扣押、凍結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財物及其孳息,……對被害人的合法財產,應當及時返還。對違禁品或者不宜長期保存的物品,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據此,上述吳某騙貸案退贓款不存在退還給吳某的法律空間,依法本應返還給被騙貸的銀行。由於案發前該債權已合法轉讓給謝某,接受退贓款的權利依法也應由謝某享有。某市檢察院未依法及時對該200萬元退贓款作退賠處理,造成謝某沒能及時得到該200萬元退贓款並造成其利息損失,自然屬於侵犯謝某的合法財產權益。

  三、刑事被害人請求國家賠償的法律依據

  有侵權就應有救濟,誰造成的損害就由誰予以賠償,這是法治原則的必然要求。那麼,作為國家賠償專門法律的《國家賠償法》,是否有對刑事被害人予以國家賠償的規定?或者說《國家賠償法》有否將刑事賠償的對象限定於被追訴人?《國家賠償法》第一條規定:「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享有依法取得國家賠償的權利,促進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第二條第一款規定:「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行使職權,有本法規定的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情形,造成損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國家賠償的權利。」這是《國家賠償法》總則關於立法目的和適用範圍的規定,對行政賠償和刑事賠償均具有指導意義。而從該兩條規定來看,有權提出國家賠償的請求主體是合法權益被國家機關侵犯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這裡的「受害人」並無被限定於被刑事追訴的人。

  我們再來看《國家賠償法》關於刑事賠償的規定。《國家賠償法》第十八條規定:「行使偵查、檢察、審判職權的機關以及看守所、監獄管理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時有下列侵犯財產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一)違法對財產採取查封、扣押、凍結、追繳等措施的;……。」這裡的「受害人」同樣沒有被限定於被刑事追訴的人,諸如上述騙貸案中的謝某也屬於「受害人」。而從《國家賠償法》關於賠償方式和計算標準的規定來看,同樣可以得出前述結論。這有《國家賠償法》第三十六條規定為據:「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財產權造成損害的,按照下列規定處理:……(七)返還執行的罰款或者罰金、追繳或者沒收的金錢,解除凍結的存款或者匯款的,應當支付銀行同期存款利息;……。」可見,刑事被害人對於應當返還給他而被非法扣押的退贓款及扣押期間的利息均享有國家賠償請求權。

  綜上所述,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權益在刑事追訴場合存在被司法機關侵害的可能,而且《國家賠償法》的相關規定已經賦予其國家賠償請求權。應當明確,刑事賠償雖然是以被刑事追訴人為主要對象,但是並不排斥對刑事被害人的國家賠償。司法機關非法扣押應當返還給被害人退贓款物,其職權行為所侵害的是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權益,刑事被害人的身份在此情形下已轉化為司法機關職權行為非法侵害的受害人。司法機關對刑事被害人請求其返還被非法扣押而本應依法返還給被害人退贓款物,以及由於非法扣押造成的利息等損失的,應當依法予以支持。那種混淆國家救助或國家補償與國家賠償的認識或觀念,應當加以澄清和轉變。筆者期望《國家賠償法》專家對此類問題有更加深入到位的研究結果,更盼望支持刑事被害人國家賠償請求的案例早日見諸報端。最高法院若能有此類案例,則更能起到指導作用。

(作者單位:福建省莆田市中級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論強姦罪中被害人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
    無論是從撫平被害人的傷痛、體現犯罪人與司法體系對被害人人格、價值的尊重,還是鼓勵被害人舉報犯罪、而至強姦犯最等方面考慮,我國都應該明確賦予強姦犯罪被害人精神損害請求權且精神損害賠償訴訟宜採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程序審理。  對強姦犯罪被害人精神損害賠償,西方國家的立法和司法對此早已確認。
  • 論被害人精神損害賠償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根據《侵權責任法》第22條、《國家賠償法》第35條的規定,犯罪人侵害了被侵害人的人身權益,並且導致極其嚴重的精神損害後果,被侵害人就有權要求對其進行精神賠償,而且這一請求權並不因刑事責任的承擔而被撤銷或宣告無效。此外,法律也對精神損害的範圍作了限定,其中的請求精神損害賠償權利主體當然包括被害人。
  • 刑事案件被害人的民事賠償範圍探析
    《刑事訴訟法》第九十九條(修正前為第七十七條)第一款規定:「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即將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範圍僅限於「物質損失」。  法理上,侵權行為人已因自己的行為承擔了刑事責任,付出了喪失人身自由的代價,對被害人而言就是一種最大的精神撫慰,不需要再承擔民事責任,否則有雙重處罰之嫌。
  • 本案原告的損失賠償請求權是否超過訴訟時效
    陳某得知張某被判刑後,於2003年11月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張某賠償被迫低價轉讓杉木山場的損失。  【分歧】  就原告的賠償請求權是否超過訴訟時效問題,本案在審理過程中存在三種不同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本案原則上可適用刑事法律的有關規定。附帶民事訴訟應當在刑事案件立案以後第一審判決宣告以前提起。
  • 刑事案件:被害人該如何爭取賠償?
    說實話,刑事案件中被害人索賠都比較難。如故意傷害、盜竊、詐騙之類的犯罪嫌疑人,基本都是三無人員,沒有固定工作也沒有固定收入。如刑事案件中不支付精神損害賠償等。刑事案件中被害人可以通過以下方式爭取賠償:一、雙方協商解決。這種方式是最直接、最有效。
  • 刑事被害人視野下社會管理創新
    、被害人損害賠償、被害人國家補償、被害預防、刑事和解和被害人諒解等方面在立法及社會管理上都沒有得到法律或制度化的保障。但其規定被害人申訴而引起法院重審的四種情形中「有新的證據證明原有判決、裁定認定的事實確有錯誤」和證明「審判人員有貪汙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兩項,由於被害人所處的地位,使其很難搜集到所需的證據,因此,通過申訴啟動重審是極為困難的。  3、沒有賦予被害人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
  • 被害人家屬有權獲得賠償嗎?
    同時駁回被害人父母提出的95萬餘元的民事賠償要求。被害人家屬對法院判決不服推出上訴,認為法院認定的罪名不符,法院駁回民事賠償請求不當。今天我們要討論的是,被害人家屬是否有權對法院刑事判決不服提起上訴?被害人家屬提出的95萬元民事賠償是否合理?
  • 勞榮枝家屬僅願意賠償3萬?刑事案件被害人如何獲得最優救濟?
    並且勞榮枝案僅有合肥被害人小木匠家屬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要求賠償約135萬元,勞榮枝家屬表示願意賠償,但僅有3萬元。7條人命難道只值3萬元嗎?刑事案件的被害人或被害人家屬到底如何獲得最優救濟?被害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1.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的範圍包括為人身、財產遭受的直接損失和必然損失,包括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誤工費等合理費用,造成被害人死亡的還應包括喪葬費等費用,但不包括精神損害賠償費。
  • 第三人損害賠償請求權範圍探析
    被害人(乙)對於加害人(甲)之侵權行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是否因第三人支出醫藥費而受影響?第三人(丙)對被害人(乙)得主張何種權利?我國法律缺乏明確的規定。  本文分別對兩種情形下第三人的賠償請求權進行分析  1.一般第三人支出醫藥費時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被害人之身體健康遭受他人不法侵害,一般第三人送醫院救治者,其未受委託,並沒有義務而為他人管理事務,應當兩者之間成立無因管理。並且該項無因管理有利於被害人,合乎被害人可推知的意思,屬於「適法」的無因管理,因此,第三人得向被害人請求賠償其支出的醫療費用。
  • 試論國家侵權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之確立
    試論國家侵權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之確立 ——兼論精神損害賠償應納入國家賠償法
  • 論物權請求權
    其實證分析的過程是:物權請求權有獨立於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必要性,因為如果不將物權請求權與損害賠償之債(侵權責任)相區別,則對物權人不公平(物權請求權的行使無須以妨害人的過錯為條件);物權請求權也有獨立於債權請求權的必要性,因為物權請求權表現出與一般債權的重大區別(物權請求權不適用消滅時效),不宜納入債法體系,故得出的結論為:物權請求權應是一種獨立的請求權。
  • 淺談刑事被害人經濟補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與此相反,刑事訴訟被害人的當事人權利卻長期被忽略。這種狀況直到二十世紀中葉犯罪被害人學的興起,才得到改變,各國逐漸普遍重視保護被害人的權利。我國《刑事訴訟法》順應國際潮流,對被害人的權利保護有了很大發展,雖加強了對被害人的權利保護,但當被害人無法從罪犯處獲得賠償時,法院並未規定其他補救措施。
  • 因犯罪行為而遭受精神損害的被害人是否有權要求精神損害賠償?
    因被告人犯罪行為而遭受精神損害的被害人是否有權要求精神損害賠償?對此問題有兩種對立的觀點,即否定說與肯定說。持否定說觀點的認為,受害人無此權力,其理由是: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七條第一款規定:「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 論刑事被害人當事人訴訟地位的正當性
    被害人作為刑事犯罪的受害者,他對犯罪所造成的損害有最深刻的感受,在解決其利益遭受侵害的刑事犯罪衝突中,他是當然的權益可能受到刑事裁判直接影響的主體,與案件處理結果有著直接的利害關係,他不僅具有獲得經濟賠償或補償的欲望,而且更有著使對其實施侵害的犯罪人受到法律懲罰的要求。因此,被害人進入刑事訴訟,享有對刑事訴訟的參與權,應該說具有天然的正當性。
  • 精神損害賠償計算標準,精神損害撫慰金賠償請求權可以繼承嗎
    精神損害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賠償請求權可以繼承嗎精神損害撫慰金賠償請求權可以繼承嗎從理論上講,精神損害撫慰金賠償請求權是與自然人的人身不可分的、密切相關的一種權利,是自然人人身權受到侵害時的一種補救的權利。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是自然人人身權的延伸。離開了自然人人身,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就無從談起。
  • 支持遭性侵未成年人行使損害賠償請求權
    最高檢就檢察機關落實民法典作出部署,要求依法、審慎履職,平等、充分保障訴訟參與人合法權益  支持遭性侵未成年人行使損害賠償請求權  距離民法典正式實施不足一個月,昨日,最高檢召開全國檢察機關貫徹實施民法典工作會議,對接下來貫徹落實民法典的工作作出部署
  • 陳華彬:論所有權人的物上請求權 | 前沿
    本文選編自陳華彬:《論所有權人的物上請求權》,載《比較法研究》2020年第1期。本文未經原文作者審核。
  • 論如何確定刑事附帶民事的主體資格和賠償範圍
    ,是指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因此當被扶養人因扶養人、被害人死亡而喪失生活來源時,有向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人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請求給付扶養費的權利。
  • 損害賠償和其他民事責任請求權
    義大利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條規定確認役權之訴和其他保護措施:對否認役權之人,役權人可以提起確認役權之訴,通過判決確認自己享有的役權並且請求停止妨礙或幹擾役權行使的行為。此外,除損害賠償以外,役權人還可以請求恢復原狀。瑞士民法典第七百零六條規定:(1)有重點利用價值或設有圍障的泉及井,因建築、鋪路等工程,水源受到破壞、汙染或被引走,使所有人或用益人的利益受到損害時,受害人可請求賠償。
  • 試論行為請求權的執行
    、交付特定物的請求權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行為請求權的種類繁多,例如:以行為的內容為標準,可以將行為請求權分為婚姻家庭關係中的行為請求權、相鄰關係中的行為請求權、合同關係中的行為請求權、侵權關係中的行為請求權等;以行為的履行次數為標準,可分為一次性的行為請求權和反覆性的行為請求權;以行為的樣態為標準可分為積極作為的行為請求權和消極不作為的行為請求權;以行為可否由他人履行為標準,可分為可替代性為請求權和不可替代性為請求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