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障翻譯家為上海電影節做翻譯 為寫字膝蓋綁腫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

電影節期間,從早上8點半到晚上8點半,是張可平一天中最忙碌的時候。

  現年53歲的他,17歲因頸椎骨骨折導致高位截癱,頸部以下無法移動,雙手手指無法彎曲。在這樣的狀態下,他從2007年開始,為上海國際電影節做英文臺本翻譯,至今已堅持了9年,共翻譯了12部電影。

  昨日,記者到張可平位於閔行的家中,見到了這位令人敬重的殘疾人翻譯家(見題圖 記者 陳意俊 攝)。

  書寫艱難

  走入老舊的小區,張可平的房門隱在一個極不起眼的一樓角落。推開紗門, 不到20平米的屋內,最大的家具就是一張床,這是張可平生活和工作的「戰場」。

  今年,他承擔了影片《捍衛普林西晉的人》(見上圖)的翻譯工作。該片不僅時長有2個半小時,更包含了大量社會政治學和法學方面的專業詞彙,花費了他巨大的心血。由於手腳均不能自由活動,張可平無法捏筆,寫字時,必須用繩子把筆固定在手指上。為了保持平衡,他還得用繩子把自己的雙膝緊緊綁住。

  記者看到,捆綁張可平的繩子固定在床架的兩端,他的整個身子牢牢貼住鐵絲床,光看姿勢就覺得很辛苦。張可平說,每次綁腿得花40多分鐘時間,往往一綁就是一天,膝蓋因為血流不暢,腫得像饅頭。

  「為觀眾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有一種莫大的成就感。」張可平笑笑說。

  孜孜苦學

  17歲前的張可平愛跳愛鬧,是個運動高手,身體素質極佳。在一次遊泳跳水時,他不小心撞到池底,造成頸椎第四第五節骨折,中樞神經損傷,頸部以下全部癱瘓,大小便失禁。

  張可平2歲時父母離異,和後母關係一直不好。癱瘓後,後母嫌他累贅,不願照顧,放任他在醫院病房自生自滅,這麼一躺就是5年。「那時候特別絕望,想過自殺。我睡的那張床恰巧在搶救室裡,進進出出好多病人,很多救不過來,眼睜睜看著他們在我面前死去。看久了,我自己倒變得不想死了。」

  21歲時,毫無基礎的張可平開始試著自學英語,那時他已癱瘓在床4年多。他託人買來收音機,在嘈雜的病房內每天背單詞,練發音,他心中埋下一顆夢想的種子:「我想做些對別人有影響的事。」

  找到真愛

  自學10年後,不懈的努力終於有了回報,張可平開始在各大刊物上發表譯作。但他花了一年多時間,翻譯的第一部45.5萬字的長篇小說《玻璃火蛇》最終沒能出版。2002年4月11日,張可平翻譯的第二部22萬字的長篇小說《殞藥》,終於由百家出版社出版。次年,他加入了上海翻譯家協會,正式開始了自己的翻譯人生。

  命運之神似乎開始對張可平露出了笑臉,1997年,他找到了自己的真愛——和通信4年的吳恩嬌結了婚。妻子是他無可取代的人生伴侶和事業支持,她雖然也是位拄著拐杖的殘疾人,卻對丈夫照顧得無微不至。每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夫妻倆都會一起進行翻譯工作,張可平用筆寫,吳恩嬌用電腦一字一句地錄入,「那時候我們的話會很多,再苦再累也開心。」

  牽掛囑託

  厄運再次降臨,2010年,吳恩嬌被查出卵巢癌晚期,並於2年後去世。張可平回憶說,2012年分派給他的任務是動畫片《神偷奶爸》,儘管對白不難,卻讓他覺得心力交瘁。「我愛人直到去世還在掛念著為電影節做翻譯,可惜她再也不能為我打字了。」一說到妻子,張可平淚如泉湧。

  去年年底,張可平因病情惡化入院,呆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現在的他雖然稍有好轉,卻已無法長時間坐著翻譯。「家裡經濟條件不好,我自己也不知道還能堅持多久。」但張可平不願放棄電影節的臺本翻譯工作,「這是我妻子臨終時的牽掛和囑託。」 本報記者 張藝

  願意幫助張可平的愛心市民,可與本報聯繫,總機52921234轉604068,留下聯繫方式,或者發送郵件至xinminyanyi@163.com">xinminyanyi@163.com,讓我們一起為這個可敬的翻譯家點讚。

相關焦點

  • 病榻上"綁"出銀幕夢 記上影節英文臺本翻譯張可平
    ———記上海國際電影節英文臺本翻譯張可平   現年52歲的張可平,從17歲起就不幸因頸椎骨骨折而癱瘓在病榻上。高位截癱,頸部以下完全不能動,雙手手指無法彎曲,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他從2007年開始,為上海國際電影節做英文臺本翻譯,至今已堅持了8年,共翻譯了11部電影。
  • 上海電影節殘疾翻譯張可平難捨重病妻子(圖)
    殘疾翻譯張可平17歲時因為一次遊泳事故而高位截癱,在醫院的治療過程中一度想自殺,不過在看慣了醫院裡的諸多生離死別後,突然振作起來,下決心從零開始學習翻譯。對於手腳均不能自由活動的他而言,握筆書寫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然而,他卻憑著自己的刻苦努力完成了常人眼中不可能的事:他現在已是中國翻譯家協會的會員,從2007年開始為上海國際電影節做英文翻譯。
  • 上海電影節遭遇翻譯問題 小語種影片字幕成瑕疵
    上海國際電影節今年吸引到300多部影片參加展映,場次近1000場,其中不乏小語種影片,孟加拉國、秘魯、冰島、斯裡蘭卡、玻利維亞、汶萊等非傳統電影大國的電影作品的翻譯問題給組委會和觀眾帶來了「幸福的煩惱」。  隨著上海國際電影節影響力日益擴大,把作品放到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進行世界首映、亞洲首映的影片越來越多。
  • 上海男神學霸:曾為前法國國民教育部部長做翻譯,如今將入職新華社!
    在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學習的三年裡,2017級法語口譯專業研究生張健在全國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1篇、期刊文章數篇;通過人社部法語一級筆譯考試,在校期間完成譯著四部,獨立翻譯和校對國外譯製片十餘部,曾為
  • 為幫助殘障人士,一個姑娘在上海開了6家店鋪......
    2017年,浙江姑娘餘詩瑤在上海開了6家O2O慈善超市,為上百名殘障人士提供了就業和接觸社會的機會。目前店裡的殘障員工加起來有100多名,從事保潔、收銀、貨品整理員等工作崗位。營業額的70%會用於支付殘障員工的工資、福利、培訓等費用。「My employe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eople in my store.」
  • 《復聯2》出現「神翻譯」 翻譯產業到底腫麼了
    比如將「i'm waiting too long」翻譯為「我已經很老了」,將「son of bitch」翻譯為「老夥計」。「神翻譯」為什麼會出現?國內字幕組的生態究竟如何?記者了解到,目前字幕組大致可分為官方和民間兩類,兩者情況各異。
  • 長春電影節:「光明影院」為視障觀眾「講」電影
    新華社長春9月10日電(記者金津秀、李典)工作人員隨著銀幕上畫面的切換將故事娓娓道來,臺下的觀眾仔細聆聽,感受情節的跌宕起伏……在第十五屆中國長春電影節「光明影院」內,上映著一場用聲音代替光感的特殊電影。
  • 莫言:翻譯家要做"信徒" 情感投入應與作家一致
    有人說翻譯家是「暴徒」,或是「叛徒」,我認為翻譯家要做「信徒」。「信徒」符合翻譯最基本的原則,就是準確,可信。  我讀過好幾個版本的蘇聯作家肖洛霍夫的著作《靜靜的頓河》,對其中有些細節記憶深刻。我們都知道「波羅蓋兒」指的是「膝蓋」,後來有的譯本寫「膝蓋」。但是作為讀者,我更喜歡「波羅蓋兒」,這是很生動、形象的口語。  將中國作家的作品翻譯成外國語言的時候,翻譯家也會面臨很多諸如「捯」、「移動」,「波羅蓋兒」、「膝蓋」的問題。作為中國作家,我希望你們「捯」,希望你們「波羅蓋兒」。總而言之,這是一個語言問題。
  • 聽障遊客遊上海迪士尼 可預約免費手語翻譯服務
    上海迪士尼度假區今日( 5 月 13 日)發布《「奇·享」 無障礙建設報告》,詳盡細緻分享度假區為殘障遊客開發和設計的各項無障礙設施和服務,包括為視障遊客設計的盲道、盲文指南和盲文地圖;為聽障遊客在度假區的指定演出中提供免費手語翻譯等服務。
  • 讓華人翻譯家為中國文學國際化加速
    關於「如何走出去」,有人認為應從作家作品、翻譯、評論及編輯幾個方面入手,克服語言和意識形態障礙,運用合理的傳播機制和技術,為中國文學走出去立項,成立對外翻譯與傳播機構,利用網際網路平臺,使中國文學更加國際化。這些看法和做法都很好。要想更快看到預期效果,優秀的文學翻譯是實現這些預期目標的最關鍵因素,而這件事,華人翻譯家可以挑起大梁,為中國文學國際化進程出一份力。
  • 這些流行詞語翻譯為古文竟是這麼有魅力
    不知道你們現在愛不愛讀書了,反正小編我呢最近是越發喜歡咱老祖宗留下來的精粹了,下面我整理了一些流行詞語翻譯為古文。>人間安得有此事我的膝蓋中了一箭翻譯:流年不利,飛矢中膝。有錢,任性翻譯家有千金,行止由心你咋不上天呢?
  • 海澱四季青醫院迎來手語導醫,為聾人病患進行手語翻譯
    近日,海澱區四季青醫院迎來首批專職手語導醫,聾人病患就醫全程都會有他們「同聲傳譯」式的手語翻譯。王海欣 攝「您需要幫忙嗎?」四季青醫院門診大廳裡,導醫王茜看到一位年紀稍長的女士正在掛號臺徘徊,從狀態看,她猜測這是一位聾人,於是走上前用語音和手語兩種方式同時提問。「太好了,你會手語。我這兩天膝蓋疼,來看看。」「我是醫院的手語導醫,我來協助您看病。」
  • 為N位總統做翻譯,是什麼體驗 | 大師公開課
    於是我聯繫了徐四海老師,13年我們在北京電影節上認識。由於西、俄、德語區的國家沒拿獎,我們幾位譯員沒幹活只拿錢,帶薪扯了好多閒篇,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後來都沒怎麼見。站在中間的那位就是徐四海老師,當時他在北外執教,現已投身新聞傳播事業,除了金燦燦的全職業經歷,受單位委託,他曾為多位西語國家總統做過翻譯,我讓他數一數,他說交傳過的有六七位吧,同傳過的實在記不清了。
  • 知名翻譯家做客思南公館 為讀者帶來生動"文學翻譯課"
    東方網8月17日消息:一位是翻譯昆德拉新作《慶祝無意義》的著名翻譯家、傅雷翻譯出版獎得主馬振騁,一位是用8年時間苦譯出「天書」《芬尼根的守靈夜》的資深學者、法語文學翻譯家戴從容。昨天下午,兩位翻譯界知名人士做客2014上海書展在思南公館所設的「文學之家」,給讀者帶來一堂生動的「文學翻譯課」。
  • 寧波鎮海籍大翻譯家草嬰去世 《復活》是他翻譯的
    10月24日晚,翻譯家草嬰先生的夫人盛天民向記者發來簡訊,翻譯家草嬰先生於10月24日18點02分在上海華東醫院因病去世,享年93歲。這幾年,草嬰先生因病一直住院。  中國著名翻譯家草嬰,寧波鎮海人,與俄國文學結緣七十載。
  • 劉亦菲為阿米爾·汗翻譯,附明星當英語翻譯合集
    1.劉亦菲當翻譯 在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式上,劉亦菲穿著一件非常優雅的晚禮服,上身是白色,下身是黑色,給人以非常鮮明的色彩衝擊。
  • "莫言熱"升級為"諾獎熱" 瑞典作家翻譯家也沾光
    而更為巧合的是,諾獎公布後,前後兩位諾獎終身評委馬悅然和謝爾·埃斯普馬克同時現身上海,讓「莫言熱」升級為「諾獎熱」。當然,莫言能獲獎,翻譯家的作用也不能忽視,中瑞文學翻譯家陳安娜、萬之等也受到了讀者關注。而同時,瑞典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託馬斯·特朗斯特羅姆和哈瑞·馬丁松的作品中文版也齊亮相。
  • 「翻譯中文作品不為諾獎為同胞」
    馬悅然此次上海行並非是因為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中國的莫言,而是一次早已計劃的中國行,是應世紀文景邀請參加「見證·2666文景十年分享會」的收官活動,同時也是為自己翻譯的託馬斯·特朗斯特羅姆最新詩集和自傳《巨大的謎語·記憶看見我》中文版發行做宣傳。
  • 南京00後大學生為火神山患者進行手語翻譯:為聽障人士服務是自己的...
    陳鑫日常積極配合學校、殘聯等單位錄製手語宣傳視頻並發布至網絡,供殘障人士學習交流,經常以遠程視頻等方式,為聽障人士溝通交流服務。在今年的疫情中,陳鑫更是主動挑起了醫生與聽障患者之間手語翻譯的重任,不僅如實翻譯主要信息,還向患者傳達了黨和國家及全國人民對武漢人民的支持,鼓勵患者樹立信心,早日康復。
  • 打開殘障人士藝術體驗之門
    他們雖然聽不到,但通過「無聲戲劇公益活動」,在手語翻譯員的幫助下,與其他觀眾一起走進了戲劇世界。該劇是「繁花公益計劃」活動之一,由中國殘聯宣文部與大麥網共同發起,助力殘障人士無障礙觀演進程。如何更好滿足殘疾人的文化生活需求?「無聲戲劇」「光明影院」……越來越多的文化產品,猶如特別的文化禮物,正在成為打開殘疾人藝術體驗之門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