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節期間,從早上8點半到晚上8點半,是張可平一天中最忙碌的時候。
現年53歲的他,17歲因頸椎骨骨折導致高位截癱,頸部以下無法移動,雙手手指無法彎曲。在這樣的狀態下,他從2007年開始,為上海國際電影節做英文臺本翻譯,至今已堅持了9年,共翻譯了12部電影。
昨日,記者到張可平位於閔行的家中,見到了這位令人敬重的殘疾人翻譯家(見題圖 記者 陳意俊 攝)。
書寫艱難
走入老舊的小區,張可平的房門隱在一個極不起眼的一樓角落。推開紗門, 不到20平米的屋內,最大的家具就是一張床,這是張可平生活和工作的「戰場」。
今年,他承擔了影片《捍衛普林西晉的人》(見上圖)的翻譯工作。該片不僅時長有2個半小時,更包含了大量社會政治學和法學方面的專業詞彙,花費了他巨大的心血。由於手腳均不能自由活動,張可平無法捏筆,寫字時,必須用繩子把筆固定在手指上。為了保持平衡,他還得用繩子把自己的雙膝緊緊綁住。
記者看到,捆綁張可平的繩子固定在床架的兩端,他的整個身子牢牢貼住鐵絲床,光看姿勢就覺得很辛苦。張可平說,每次綁腿得花40多分鐘時間,往往一綁就是一天,膝蓋因為血流不暢,腫得像饅頭。
「為觀眾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有一種莫大的成就感。」張可平笑笑說。
孜孜苦學
17歲前的張可平愛跳愛鬧,是個運動高手,身體素質極佳。在一次遊泳跳水時,他不小心撞到池底,造成頸椎第四第五節骨折,中樞神經損傷,頸部以下全部癱瘓,大小便失禁。
張可平2歲時父母離異,和後母關係一直不好。癱瘓後,後母嫌他累贅,不願照顧,放任他在醫院病房自生自滅,這麼一躺就是5年。「那時候特別絕望,想過自殺。我睡的那張床恰巧在搶救室裡,進進出出好多病人,很多救不過來,眼睜睜看著他們在我面前死去。看久了,我自己倒變得不想死了。」
21歲時,毫無基礎的張可平開始試著自學英語,那時他已癱瘓在床4年多。他託人買來收音機,在嘈雜的病房內每天背單詞,練發音,他心中埋下一顆夢想的種子:「我想做些對別人有影響的事。」
找到真愛
自學10年後,不懈的努力終於有了回報,張可平開始在各大刊物上發表譯作。但他花了一年多時間,翻譯的第一部45.5萬字的長篇小說《玻璃火蛇》最終沒能出版。2002年4月11日,張可平翻譯的第二部22萬字的長篇小說《殞藥》,終於由百家出版社出版。次年,他加入了上海翻譯家協會,正式開始了自己的翻譯人生。
命運之神似乎開始對張可平露出了笑臉,1997年,他找到了自己的真愛——和通信4年的吳恩嬌結了婚。妻子是他無可取代的人生伴侶和事業支持,她雖然也是位拄著拐杖的殘疾人,卻對丈夫照顧得無微不至。每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夫妻倆都會一起進行翻譯工作,張可平用筆寫,吳恩嬌用電腦一字一句地錄入,「那時候我們的話會很多,再苦再累也開心。」
牽掛囑託
厄運再次降臨,2010年,吳恩嬌被查出卵巢癌晚期,並於2年後去世。張可平回憶說,2012年分派給他的任務是動畫片《神偷奶爸》,儘管對白不難,卻讓他覺得心力交瘁。「我愛人直到去世還在掛念著為電影節做翻譯,可惜她再也不能為我打字了。」一說到妻子,張可平淚如泉湧。
去年年底,張可平因病情惡化入院,呆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現在的他雖然稍有好轉,卻已無法長時間坐著翻譯。「家裡經濟條件不好,我自己也不知道還能堅持多久。」但張可平不願放棄電影節的臺本翻譯工作,「這是我妻子臨終時的牽掛和囑託。」 本報記者 張藝
願意幫助張可平的愛心市民,可與本報聯繫,總機52921234轉604068,留下聯繫方式,或者發送郵件至xinminyanyi@163.com">xinminyanyi@163.com,讓我們一起為這個可敬的翻譯家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