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龐雜、電商分流 百麗鞋類代理四年來首下滑

2020-12-23 第一財經

同時運營近二十個鞋類品牌是否達到了百麗國際的極限?

昨天,中國大陸最大的女裝鞋零售商百麗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下稱「百麗國際」,01880.HK)發布2013年財報。2013年,百麗國際旗下的兩大業務出現不同程度的增長態勢,其中,鞋類業務同比增長5.9%,而運動服飾業務同比增長18.3%。

雖然從整體上看,鞋類業務保持了增長的速度發展,但仍然難以掩蓋百麗國際鞋類代理品牌業務的頹勢。財報顯示,2013年百麗國際的鞋類自有品牌以同比8.1%的增長實現202.7億元的收入,而代理品牌的收入則同比下跌9%,這是百麗國際鞋類代理品牌四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

鞋類代理品牌現負增長

雖然鞋類業務是百麗國際的支柱型產業,但是,2013年,百麗國際鞋類業務增長明顯放緩。

財報顯示,2013財年,百麗國際實現收入362.5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10.3%,其中淨利潤約45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了3.2%。這一數據成功地扭轉百麗國際去年上半年淨利潤下滑(下滑3.4%)的頹勢。

但是,2011年,百麗國際鞋類業務銷售規模同比增長了26.5%;而在2013年,其鞋類銷售規模同比增長5.9%,增長幅度明顯下降。

2013財年,百麗國際鞋類代理品牌實現收入17.05億元,同比下跌9%。這是其鞋類代理品牌業務四年來的首次負增長。

百麗方面對此的解釋為,個別代理品牌業務的終止,短期內尚未能夠由新增代理品牌完全替代。

2011年財報顯示,百麗國際旗下的鞋類自有品牌包括Belle、Teenmix、Tata、Staccato、Senda、Basto、Jipi Japa、Millie's、Joy & Peace 及 Mirabell 等;而代理品牌有Bata、Geox、Clarks、Mephisto、BCBG、Merrell及Caterpillar等。到2013年,百麗國際旗下的鞋類自有品牌數量有所增加,且老品牌變動不大,但是,其代理品牌出現了較大的調整。

中國購物中心產業資訊中心主任郭增利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顧客的分流已經影響到了傳統零售渠道的業績,主要表現為,老店客流量減少,而新店的培育時間加長。

百麗國際鞋類代理品牌幾年內屢次出現業務變動,甚至終止一些老品牌,推出一些新品牌,新增品牌門店的培育需要比以往更長的時間。

2013年9月份,百麗國際以大約7億元的價格收購龍浩天地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龍浩」)。

龍浩員工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目前龍浩在中國市場擁有SKAP、DragonSea兩大自有品牌和代理品牌Timberland,且在全國擁有600多家門店。

該收購項目完成後,百麗國際旗下的鞋類業務將新增兩大自有品牌和一個代理品牌。在高檔鞋類別,目前中國市場基本由國際一線休閒品牌佔據領先地位。龍浩旗下的高檔休閒鞋品牌SKAP,可以彌補百麗國際在高檔休閒鞋領域的短板。

而百麗國際披露的信息顯示,該項併購已經取得中國商務部批准,目前正在辦理股權轉讓的若干行政審批手續,預計在2014年第一季度末之前可以完成。

對龍浩的收購,百麗國際自有品牌的數量和質量都將得到提升,或許會進一步拉大自有品牌和代理品牌的差距。

百麗國際方面表示,在中檔時裝鞋類別,已經運營6個品牌,暫無計劃進一步增加品牌;在中高檔時裝鞋類別,目前在大陸運營3個品牌,如有合適機會,不排除適當增加或者引入一兩個品牌。

收購業務顯成效

相比較而言,運動服飾業務成了本次百麗國際業績的亮點。2013財年,百麗國際旗下的運動服飾業務取得了18.3%的銷售規模增長。

百麗國際管理層將此現象歸結為:同店銷售增長相對較好,以及新併購業務產生的貢獻。

2013年3月份,百麗國際8.8億元完成對Big Step Limited的收購,並在今年第二季度開始對其合併報表。財報顯示,僅Big Step就為運動服飾業務貢獻了超過十個百分點的增長。

與鞋類業務不同,目前百麗國際的運動服飾業務以經銷代理為主。其中,Nike和Adidas兩個代理品牌的銷售收入佔公司運動服飾業務的90%左右。

據了解,目前百麗國際的運動服飾業務僅僅涉及分銷及零售環節,而鞋類業務則是全價值鏈模式。鑑於各自經營模式不同,運動服飾產品之毛利率一般較鞋類產品低。

而去年8月份,百麗國際以5.8億元收購巴洛克日本有限公司約31.96%股權。巴洛克在時裝研發、品牌、供應鏈等方面具備優勢。巴洛克公司成了百麗國際介入時尚女裝市場的切入點。百麗國際方面表示,該項合作是公司介入時尚服裝品類的第一步。

百麗國際對巴洛克公司的投資項目,已於 2013年第三季度完成,而對中國合資公司的組建,也在 2013年第四季度完成。

除了業務上新嘗試的計劃,百麗國際將在電子商務和購物中心等渠道方面持續投入,表現為,繼續推動優購網平臺的建設發展,以及針對購物中心渠道,度身打造多品牌店鋪格式等。

截止到2013年末,百麗國際在全國擁有門店19233家。

相關焦點

  • 百麗私有化退市身價不如十年前 傳統女鞋業利潤下滑
    「轉型有代價,目前局面不改善,公司今後的價值會越來越低」,5月16日,百麗CEO盛百椒在業績發布會上,解釋了「為何賣身」的原因,並將集團傳統鞋類業務繼續萎縮、轉型失敗的責任包攬上身,稱自己要承擔所有責任。  從擴張到衰落,百麗持續關店  事實上,經歷多年來的擴張併購,百麗國際已經形成擁有多個品牌的鞋類「王國」。
  • 「張老鞋」連續四年每況愈下,百麗死路還要再走一遭?
    近年來,受電商行業衝擊,實體商業全面受挫已成為不爭事實。鞋服行業同質化嚴重、庫存高企的問題已成為共性,業內企業幾乎無不面臨業績下滑後的轉型困局,星期六也不例外。  富凱君查閱年報發現,星期六早在2013年就頹勢盡顯。2013年實現扣非淨利潤3323萬元,比2012年的5530萬元大跌40%;到2015年、2016年,又進一步大跌至1810萬元、1885萬元。
  • 優購網:百麗電商新局 - 知識庫 - 市場部網
    為了容納更多的百麗產品,包括自主品牌和代理品牌,百麗集團投資2億美元成立了鞋類B2C平臺「優購網」,目前到帳金額為1億美元。優購網是百麗全資運營,未來不排除引入外界資本——CMO徐雷強調,這裡的資本一定會是對公司運營有幫助的戰略投資者,而不僅僅是財務投資。比如能帶來巨大流量的投資者,或是供應鏈的上下遊。 第二部分是天貓。
  • 從年增1500家店到日關三店 「鞋王」百麗謀「賣身」折射女鞋困境
    而值得玩味的是另一個數字, 2010年到2012年期間,百麗每年淨增店數目都在1500家至2000家。  中國女鞋需重新洗牌  有廣州資深的百貨人士告訴羊城晚報記者,百麗收購或者代理了大量的鞋類品牌,在廣州最繁華的北京路、天河商圈,百麗以及其旗下的品牌經常面臨「自己人打自己人」的局面。
  • 百麗私有化是線上衝擊之下最好的策略嗎?
    百麗起家於上世紀90年代鞋業加工,之後轉型自主品牌生產經營,也收購其他品牌鞋業,旗下有著眾多品牌Belle(百麗)、Teenmix(天美意)、Tata(他她)、Staccato (思加圖)、Senda(森達)、FATO(伐拓)、好人緣、BASTO(百思圖)、MILLIES(妙麗)等等。除了自有品牌外,百麗還代理包括Bata、Clarks等在內的品牌。
  • 國產女鞋品牌業績低迷達芙妮百麗平均每天關3家店
    百麗國際(01880.HK)也發布了2016業績盈利警告,預計全年淨利潤有15~25%的跌幅。這是繼2015年淨利大跌38.4%後,百麗連續第二個年度業績大幅下滑。在達芙妮、百麗業績持續遭受重創的背後,傳統國產鞋履品牌已經陷入瓶頸期。
  • 百麗賣不動了,只是因為鞋不好看嗎?
    這也是百麗國際集團上市10年首次錄得連續利潤下滑。公告中稱,2016/17財年第四季度,百麗國際的鞋類業務同店銷售下降6.2%。並且,董事會預期,財務業績所錄得的權益持有人應佔利潤將減少約15%至25%。
  • 百麗等女鞋巨頭日子不好過 「賣運動裝」成新增長點?
    那麼,在國內休閒類服飾公司一片哀鳴後,現在輪到鞋類企業擔憂了嗎?   實際上,諸如百麗、達芙妮、星期六這樣的鞋業品牌業績這兩年一直在下滑。有業內人士表示,在市場飽和、成本上漲、電商持續性衝擊等諸多因素的共同掣肘下,女鞋品牌單純走規模化、拼產能降成本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已經行不通。
  • 百麗關店167家 旗下13個品牌曾經瘋狂擴張
    中國最大的鞋業生產和零售公司百麗國際最近公布了本財政年度第一季度的零售業績。其在中國內地零售網點數目淨減少167家,鞋類銷售同比下降7.8%。而與此同時,星期六、達芙妮等鞋業品牌業績也並不理想。隨著成本上漲、電商衝擊,鞋業陷入疲軟狀態,渠道改革及轉型迫在眉睫。
  • 「大眾鞋王」現頹勢 鞋企遇寒冬都是電商惹的禍?
    此外,根據百麗國際最新年報顯示,受鞋類業務下滑影響,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下滑近四成。   據了解,國內前十大知名女鞋企業百麗、星期六、千百度、達芙妮、奧康等均已在香港或國內資本市場上市,受電商迅速崛起的衝擊,整個女鞋品牌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關店和業績下滑影響。繼體育用品、男裝等行業後,市場規模超百億美元的女鞋零售業成為又一個受到銷售放緩打擊的行業。
  • 百麗宣布退市 縮水過半的背後難掩「一代鞋王」的暗淡和無奈
    「我平時買鞋主要看款式,不看品牌。經常會在門店裡試穿後,到網上比價,然後購買。」  而在線上的天貓百麗官方旗艦店,客服人員告訴記者,「前兩天還有一批新品上架。」翻看店內商品,賣得最好的一款涼鞋月銷為3143筆。  背景  急速擴張「船大難掉頭」,受電商衝擊業績下滑  百麗的擴張從2009年開始,當年新增鞋類自營零售網點681家。
  • 「鞋王」百麗純利下跌18% 女鞋品牌日子都不好過
    「鞋王」百麗純利下跌18% 女鞋品牌日子都不好過 2017-05-昨天,中國最大時尚零售商、最大鞋企百麗發布其在公開市場的最後一份年報,截至2017年2月28日的2017財年,百麗集團純利下跌18.1%,由29.341億元跌至24.034億元。這份財報顯示,「鞋王」的鞋類業務表現持續疲軟,收入、毛利以及淨利潤較去年同期下降明顯。
  • 寧波4批次鞋類商品不合格,駱駝、百麗、小CK被點名
    南都訊 見習記者陳菁鈺 知名品牌鞋子的質量一定有保障嗎?11月13日,寧波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通報了2019年流通領域鞋類商品質量抽檢情況,結果顯示,在抽檢的45批次產品中有4批次不合格,其中標稱「駱駝」的2批次休閒鞋耐折性能不達標,百麗(BeLLE)、Charles&Keith均上了「黑榜」。
  • 「鞋王」百麗退市:港交所史上最大私有化交易
    一分鐘速讀  成功之道:在日常管理中,百麗基層管理人員一旦發現存貨量過多或者結構失衡,就會通過同城調貨、變價、促銷等多種手段進行銷售,同時每周根據補貨情況來調整存貨總量和貨品結構。另外,百麗鞋類業務的毛利率始終保持在行業領先的60%左右。
  • 國內知名女鞋品牌陷"關店潮" 每天關店3家
    上一財年裡,也是受到鞋類業務下滑影響,百麗集團的淨利潤為29.34億元,同比下降38.4%。  公開資料顯示,百麗集團(香港上市名稱"百麗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是中國鞋業規模最大的公司,集團旗下除了同名旗艦品牌百麗(Belle),還有思加圖、真美詩、他她、天美意、森達、百思圖等自營品牌,以及部分運動品牌代理和國際品牌的在華銷售。
  • 百麗退市,為什麼百貨一樓的老牌女鞋不行了?
    即使和 10 年前公司上市首日的市值相比,也有所減少。從最初資產僅 200 萬港元到 2007 年 5月在港交所上市時,首日市值高達 670 億港元。7 月 17 日晚,百麗國際正式發布公告稱股東大會上,有 98% 股東投票贊成私有化方案,隨即開曼群島大法院批准了私有化計劃,公司將於 7 月 27日下午正式取消上市。
  • 達芙妮十年來首虧損 傳統女鞋行業開始洗牌
    3月29日晚間,達芙妮公布了其截至去年底的全年業績,在營業額減少19.1%至83.79億港元的同時,其公司擁有人應佔虧損額為3.79億港元,同比去年大幅下滑超300%。這是達芙妮近10年來的首次虧損,再往前一次則要追溯到2001年,彼時其還未大舉擴張。  和達芙妮一樣,包括百麗、星期六在內的國內幾大女鞋企業目前多遭遇增長瓶頸,門店收縮,同店銷售亦是下滑等情況。
  • 盛百椒與鞋王的26年:1500億市值到賤賣退市 這是他和百麗的最好結局?
    10年耕耘後,百麗在上市前已發展為擁有Belle(百麗)、Staccato(思加圖)、Teenmix(天美意)、Tata(他她)、JipiJapa、Fato(伐拓)七個自有鞋類品牌,Joy & Peace(真美詩)、Bata-Bata兩個特許鞋類品牌,同時是Nike、Adidas、Reebok、李寧
  • 百麗布局童鞋領域 打造鞋業沃爾瑪
    中國體育用品市場增長大幅放緩,國內外體育品牌這兩年的日子都不好過。2011年財報顯示,百麗的總銷售額為289億元,其中來自體育用品的貢獻僅為104億元,而且,運動服飾業務的毛利率同比僅增0.7個百分點,遠低於鞋類產品。百麗看中的是Big Step 擁有的600家門店。深圳領跑則是華南地區最大的運動品牌代理企業。它們能讓百麗進一步打開中小城市市場和大城市的新興社區。
  • 女鞋巨頭銷售數據下滑 鞋業傳統銷售模式受衝擊
    南都記者 方光明 攝  李先生是虎門宴崗百麗鞋廠的員工,其反映自去年12月份以來,原本每月3000多的工資驟降到一兩千。3月10日,千名工友因為對工廠這一行為表示不滿而反映了訴求。百麗連續10多年在中國女鞋銷售中居榜首,是許多都市女白領喜歡的品牌,然而3月19日發布的公告顯示,四季度作為核心業務的鞋類業務同店銷售下降6.2%,三季度這一數據也下降了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