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國學中國文化卻用西方法律,封建社會立刻變資本社會,國民愣了

2020-12-12 燕青文化

導讀:此國學中國文化卻用西方法律,封建社會立刻變資本社會,國民愣了

在人類文明形成以前,人類還過著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的生活,自封建社會形成以來,人類的文明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人類又由無知野蠻邁向禮儀文明,在人類已知的世界文明史裡,華夏文明是全世界最古老和久遠的文明,因為文明的興起引來了周邊國家的敬仰和學習,致使周邊很多國家都以我國為榜樣,其中日本和朝鮮便是旁邊最受益的兩個國家,在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後,西方的科學技術便開始影響全世界,也影響到了日本,此國迅速變臉,學中國文化卻用西方法律,封建社會立刻變資本社會,國民頓時愣了,這就是我們旁邊的日本,日本為了改變自己國家的法制,讓日本人自己投票選舉,舉辦了一些民選活動,在一個民選、立憲的政府可以開展活動之前,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兩天後在最後一刻,內閣提議限定樞密院和內閣的活動範圍,以便讓政府為新選舉的議會有序地開展工作。該法由天皇頒布,那天也是憲法的公布日。本次選舉總共有三百個席位,覆蓋除北海道、衝繩縣和小笠原群島外的日本全國。選舉權受到嚴格限制。女性不能參與選舉,並從年齡居住地和財產方面限定了男性的選舉資格。選舉人必須是年滿25周歲且在都道府縣居住滿一年的永久居民,並繳納國稅十五萬日元以上。這意味著只有四十五名男性有權投票,約佔近四千萬人口的百分之一。雖然不參與投票不會受到任何處罰,但在有資格投票的人中,大概95%的人進行了投票,顯示出選舉激起了民眾的極大興趣。

圖片來源於網絡

雖然不久前日本發生了國內衝突,但令人驚訝的是,選舉在沒有發生暴力的情況下順利進行。儘管不識字的人在投票時可能出現一些微小的弄虛作假,但總體來看,幾乎沒有出現違反選舉法的行為。正如梅森所評論的那樣,「與兩年後第二次大選時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本次選舉中,政府沒有濫用行政或司法權力來打敗對手。法律是中立的,並且由警察和上層政治或司法機關不偏不倚地執行。」天皇未對選舉做出任何反應。即使這些結果不會對他造成直接影響,但我們也很難想像天皇會對結果漠不關心。天皇繼續努力勸說伊藤博文接受貴族院議長一職或恢復樞密院議長一職,表明他對政府的未來深深擔憂。伊藤多次拒絕這兩項任命,但最終還是接受了貴族院議長的職務,前提是他可以在議會的第一次常會後辭任。議會政體的採用,使得能夠更加自由地集會和結社。7月25日政府頒布了一項法律,簡化了召開政治集會和組建黨派的流程;但同時也禁止婦女和兒童參加政治會議或加入政黨;在召開帝國議會的常會期間,禁止民眾在議會大廈十二公的範圍內舉行戶外集會或大規模活動。

圖片來源於網絡

為了教育國民,日本皇帝制定了《教育敕語》雖然短小、簡潔,但使用了生僻字和深奧的詞語使得它的原文要比英文翻譯版更加難以理解:敬告臣民:朕思我皇祖皇宗肇國宏遠,樹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億兆一心,世濟其美,此我國體之精華,而教育之淵源亦實存乎此。爾臣民孝於父母、友於兄弟、夫婦相和、朋友相信、恭儉持己、博愛及眾、修學習業以啟發智能、成就德器。進廣公益、開世務、常重國憲、遵國法。一旦緩急則義勇奉公以扶翼天壤無窮之皇運,如是者不獨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顯彰爾祖先之遺風矣。毫無疑問,具有日本特色的文書在開篇必定會提到皇祖皇宗。儘管《教育敕語》中提到了忠孝美德,如同它們自遠古時期起便開始流傳下來一樣,但在《古事記》中這些並沒有被著重強調;在正統宋明理學的創立者—朱熹—的教義中,它們也未必是法定的。朱熹當然宣傳孝道的重要性,但他堅持用敬長輩這一美德取代了對國家的忠誠。

圖片來源於網絡

斯道也,實為我皇祖皇宗之遺訓,而子孫臣民之所當遵守。通諸古今而不謬,施諸中外而不悖。朕庶幾與爾臣民俱拳拳服膺鹹一其德。《教育敕語》提到了天皇希望臣民「修學習業」,但幾乎沒有提到現在或將來教育的內容。作為好臣民,天皇的臣民被要求「重國憲,尊國法」,「一旦緩急則義勇奉公」,但另一方面,它卻沒有觸及與此有關的問題。是要對所有人都實行義務教育嗎?如果是,普及到何種程度?女子能像男子一樣接受相同類型和程度的教育嗎?西學是否和道德育一樣重要?日本的傳統工藝技能可以被視作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嗎?體育教育重要嗎?從內容來看,《教育敕語》並不比明治天皇年少時發表的《五條誓文》更進步。

圖片來源於網絡

然而,《教育敕語》不僅廣受好評,還備受推崇。就在頒布幾個月後,高中教師內村鑑三被要求「按照佛教和神道教儀式規定的,以在皇祖遺像前鞠躬的相同方式」在印有天皇御名御璽的《教育敕語》前鞠躬。在該事件發生兩個月後,內村在寫給一位美國朋友的信件中回憶道:我根本就沒有準備好遵循這一奇怪的儀式,因為這是校長新發明的東西。我是第三個依次上前的人,幾乎沒有時間思考這件事。因此,我秉承基督教的良心,在猶豫懷疑之中採取了較為安全的做法:當著六十名教師和一千多名學生的面,直直地站立,沒有鞠躬!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恐怖的時刻,因為我即刻明白了我的行為會帶來怎樣的後果。

圖片來源於網絡

當朋友勸他在學校鞠躬行禮時,他回答說「良君不應向臣民頒布鞠躬的箴言,而應頒布臣民在日常行事自然遵守的箴言」。但最後,不希望解僱他的校長擔保說,不鞠躬並非意味著大不敬,於是內村決定「看在學校、校長和學生的份上」鞠躬。」毫無疑問也有其他人和內村一樣認為「該儀式愚蠢至極」,但在所有同事都鞠躬行禮時,拒絕鞠躬是需要勇氣的。無論們的內心有多麼抗拒最終大多數人還是鞠躬行禮,並一同加入到了讚美「文明之偉大根基」的大合唱之中。

小編感悟:一個國家為國民去發展自己國家的體制也是值得敬重的,但是在發展他國文化時候,或許能自己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價值體系,也許更好!

相關焦點

  • 「封建社會」這個概念,為什麼中國與西方完全不同?
    「5形社會」的雛形來自於馬克思,最終形成於列寧時代,1938年,蘇聯將此劃分法推而廣之。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自然採用了蘇聯的這一划分方式。然而,很多人認為5個社會形態的劃分是有問題的,尤其是「封建社會」一詞。
  • 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本」和西方古典文化的「民主」,是一回事嗎?
    如果看中西方文化方面的書,會經常遇到兩個相似的概念: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西方文化中的「民主」。這兩個概念是一回事嗎?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簡單的說,民本和民主不是一回事,兩個概念區別很大。現簡要介紹一下。
  • 資本主義社會從西歐封建社會中產生的原因分析
    我們來討論為什麼資本主義社會最先從西歐封建社會中產生?表面上看,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對各式各樣的傳統社會結構進行分析,研究它們的演化過程。中世紀西歐、中國、日本、印度、拜佔庭的社會結構各不相同,在這裡逐一進行具體分析似乎是難以實現的任務。然而,由於資本主義社會結構有某些獨有的特點,可以使我們從理論上作出推斷:近代資本主義文明只可能在類似西歐封建社會的結構中產生。
  • 同一時間之下,西方邁入了近代社會,而東方社會在幹什麼
    對於東方和西方之間文明進程,一直都是非常有意思的,相對來說東方地區以中國為代表的奴隸制隨著春秋戰國的結束,秦大一統的開始就結束了。而西方直到公元十世紀才出現了早期的封建制度,而此時的中國封建制度非常成熟了。但是西方的黑暗封建社會隨著文藝復興的發展逐漸的瓦解,開始進入了近代社會。
  • 為什麼說明清是封建社會的衰落時期?
    經過明初的休養生息,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到明朝中後期,農業、手工業空前發展,促使了商品經濟出現高度繁榮。在此基礎上,若干手工業部門尤其是江南較為發達的絲織業部門中,出現了一種新的生產關係。一些富有的商人購買織機開設「機房」,成為「機戶」,他們僱傭「機工」為其勞作。「機戶」開設的「機房」就是手工工場,它與封建制度下的手工作坊有著本質的區別。
  • 北京師範大學國學專業高級課程研修班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整合優質教學資源,吸取近百年國學大師心得,萃取最具典範意義的課題,帶領有識之士重揚國學經典,走進國學堂奧,領悟人生真諦,品味物理玄機,探尋發展規律,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國學研修班體系嚴謹,內容豐富,涵括文史經哲,涉獵四書五經,琴棋書畫,詩詞歌賦,中醫養生等多個方面,以國學原著為藍本,用系統講授與專題研討相結合的形式,對群經諸子最具代表性的經典話語,用富有現代性和通俗性的語言作出簡明而直接的詮釋。
  • 中國傳統文化之近代國學大師
    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唯一的終身教授。早年留學國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其精於吐火羅文,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彙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
  • 什麼是文化,什麼是國學?國學早已衰敗為何又戀戀不捨?
    西方在文藝復興時期,大批的人都對神學無情的抨擊,可是絕大多數人仍然都信神,即使是現代科學時代依然如此,信科學的不超過20%。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一個血緣體系內的人倫社會結構。傳統文化側重點全部在這裡,對自然學基本都偏廢,以至於到明清時代,一個皇帝,因為母親不是皇后(就是庶出),如明孝宗朱祐樘繼位後,要把自己母親(季淑妃)立為正宗太后,這居然是整個朝廷的大事,中國的官僚居然都在群體性的關心用什麼樣的方式和名號給這個皇帝生身母親來定位,這竟然是國之大事?清代慈禧太后晚年退休,光緒皇帝為啥還動用幾百萬兩銀子給她修建養老的頤和園,當時甲午海戰在即,急需軍費。
  • 「封建社會」為什麼叫封建社會?
    照著中國歷史,中國最開始是原始社會,然後到了奴隸社會,接著進入封建社會,又從封建社會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最後就是現在的社會主義社會,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半殖民地社會、社會主義社會這些詞都好理解,顧名思義,也能看出個一二來,獨獨這封建社會,讓人摸不著頭腦,為什麼叫「封建」呢?
  • 從西方回歸東方 找尋中國文化的根
    從西方回歸東方 找尋中國文化的根劉悅笛先生接受採訪時間:2018年9月15日地點:中國武漢第三屆生命與國學高峰論壇會場嘉賓: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劉悅笛主持人:丁文超劉悅笛先生接受採訪丁文超:您好,劉老師,感謝您對第三屆生命與國學高峰論壇的大力支持。
  • 我們為什麼翻譯《封建社會》
    馬克・布洛赫的《封建社會》是年鑑學派第一代史學家的代表作之一,它從經濟、政治、文化和心態等諸多方面對公元9世紀 13世紀的西歐封建社會進行綜合考察,突破了以往研究封建主義歷史的西方學者以法律、政治為主要著眼點的藩籬,把封建社會研究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 中國學習西方法律以日本為師
    經此理論武裝,用薩維尼的原話來說,知識和思想獲得了「在一個國族範圍內前瞻未來中評估時代的能力」。凡此兩端,非古非今,恆古恆今,對於一切法學從業者,包括今天的中國法學家,永具警示意義。日前,「法政速成科與中國」研討會暨《法政速成科講義錄》、《法政速成科紀事》首發式在北京大學舉行,騰訊思享會獨家報導。清華大學法學院蘇亦工教授在發言中指出,中國是東亞文化的原創性國家,如果完全學習西方,像日本那樣完全廢止自己的傳統文化,轉學外來的一套,能否獲得成功是個問題……就晚清以來一百多年法律變革的效果來看,我們對西方和日本的學習得失參半,失大於得。
  • 李國旺:國學中的哲學思想可以解釋資本市場發展規律
    國學文史哲不分,所有國學內容,都具有哲學思維,國學之母《易經》具有全息思維,它將自然界天地萬物、人類社會的經濟、社會、政治、外交等變化通過「萬物類象」進行歸納並通過幹支關係對時空周期變化規律全面掌握,同時提出當事人正心、修身以安心,才能在複雜多變的現象中知變、曉變與適變,在掌握規律的基礎上,運用規律為人類服務。
  • 北京師範大學國學博士課程班招生簡章 (雙證班)
    從北京輔仁大學到現在的北京師範大學,吳承仕、楊樹達、錢玄同、於省吾、侯外廬、白壽彝、啟功、張岱年等鴻儒碩學,或在此執鞭講壇,或在此研讀治學,使北師大成為國內國學研究的重鎮,百年積澱形成了「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的校訓和淳樸篤實的學風。國學是立國之本。民族之魄,是國人提升人文修養,深化個人境界的必修之學。
  • 中國古代有沒有封建社會?「封建」一詞以後別再亂用了
    在古代的西方社會也有封建這個概念,也就是fedudalism。在西方指的西歐中世紀的封建制就是封君封臣制。與西周的分封制不同,西歐的封君和封臣之間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封臣與封君之間是從屬與附庸之間的關係,是契約關係。不僅與西周的分封制不同,與中國秦朝到清朝的封建社會也是天差地別。
  • 新時期新世紀中國社會文化的結構、特點和發展方向
    在新時期新世紀,「學而優則用,用之優則用」則是更具科學的用人原則。與封建社會小農經濟相伴生存在的「三綱五常」等陳腐的宗法思想,不僅將佔據半數社會的女性打壓在社會制度生活的最底層,而且嚴重束縛了人性的自由解放。法家思想曾對秦的興起和統一國家發揮了關鍵作用。但是過於嚴苛的法律卻在一定程度上轉化成了滅殺秦朝的導火索。陳勝、吳廣起義的直接原因是因連降大雨而造成誤期趕到長城的殺頭之罪。
  • 中國的武俠文化與西方的騎士文化有何異同?
    中國的武俠文化和西方的騎士文化,都是各自國度裡的文化奇葩。從文化共性上能夠看到,中國武俠和西方騎士都崇尚武力,其文化共性是追求正義、重視信義、忠誠不屈。可以說,中國的俠士和西方騎士的共同觀念體現出全人類的志向,兩者在不同時間和空間的維度裡,創造出一種精神上的和諧。
  • 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社會史論戰,思想文化領域裡的百家爭鳴
    而「新生命派」的陶希聖、李季、胡秋原等人則群起而攻之,於是1931——1933年「中國社會史論戰」形成文化戰績的一個熱點,中國社會史論戰的爭論焦點有三:一、 什麼是「亞細亞生產方式」。另一方面又生硬地搬用西方資產階級學者的一些名詞的公式,而對於馬克思之一社會主義經濟形態的理論是格格不入的,在陶希聖的觀點中存在著很多的不確定性,一會兒講西周時「宗法社會」,一會兒講西周時「次期的封建國家」總之是否認中國歷史上存在過奴隸社會,而梅思平卻更直截了當,他根據傳說,又將春秋時代以前的歷史整理為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氏族鬥爭時期」,第二個時期是「原始封建時期」第三個時期是
  • 「淨毒立言」中華之學,究竟該用「國學」、「漢學」?還是「華學...
    刨根問:胡老師此論,說到底還是基於學術的見解,而適合用什麼概念名字指稱發源和流布於中華文明史的傳統之學,則還需考量當今和以後的社會現實及其固有話語形態。在當今世界主要是民族主權國家構成的情況下,再怎麼講不是一國或中國的學問,恐也無法消除國人和整個國際世界對人「國學」一詞的約定俗成認知。
  • 《國學是什麼》出版 講述國人應知的國學常識
    作者認為:「廣義定義的國學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總和,就是鑄就中華民族性格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國學應該包括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字和語言、《易經》和哲學、科學和技術、文學和藝術、孔子和儒學、老莊和道教、佛學和佛教、民族和民俗、國家和史學,至少九個方面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