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郝亞娟 張榮旺 上海報導
註冊營業執照,在銀行開立企業對公帳戶,帳戶經非法買賣轉手至犯罪團夥從事電信詐騙、博彩業洗錢活動……今年以來,非法買賣對公帳戶的事件已引起監管部門和各地警方的關注。
《中國經營報(博客,微博)》記者調查發現,非法買賣對公帳戶的行為屢禁不止,而且已發展成一條「產業鏈」,主要有註冊;開立帳戶及準備相關資料;中介轉手;被犯罪團夥用於詐騙、洗錢四個環節。對公帳戶之所以能成為作案工具,緣於其具有較高的轉帳額度,能夠較快實現資金「洗白」、抽逃,這也是各地警方的重點關注點。
為整治這一行為,人民銀行各分支機構發布相關通知,要求各商業銀行按要求配合公安部門核查電信詐騙帳戶,全面排查所有企業對公帳戶。
記者從業內了解到,多家銀行收緊了對公帳戶的開立審核,把控開戶質量;同時要求員工對存量對公帳戶進行交易核查、上門核查等。
團夥倒賣對公帳戶
付你工資當「老闆」,天下竟然還有這等好事?賦閒在家的小王被一則兼職廣告吸引,「包吃包住,只需帶上身份證,做法人代表,並配合做公司的營業執照和對公帳戶的註冊和開立,辦理成功一套就能得到800元報酬」。
小王聯繫了廣告上的「工作人員」後,便被拉進該公司核心團隊的微信群,群裡提供關於如何申請註冊公司的教程。按照教程指示,小王填寫了申請相關資料,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前往幾個地方,籤了幾個字,露了幾次臉,便「順利」辦理好三套公司證件,2400元「輕鬆」到手。
記者了解到,類似小王的角色大有人在,行話叫「小白人」,指因利益驅使主動提供個人身份信息,供犯罪分子虛假註冊工商營業執照,開通對公帳戶的人。
記者檢索裁判文書網發現,上述操作所涉及的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罪的案件頻繁發生,並已形成一個鏈條。
「產業鏈」的上遊是非法買賣對公帳戶的中介,聯繫「小白人」註冊營業執照並開立對公帳戶,中介收集好初始資料後,補齊法人章、財務章的基礎資料,集齊「五件套」(手機卡、營業執照、公司公章、對公帳戶、U盾)便可以在黑市上流轉,價格在5000元~15000元不等。
而產業鏈的下遊卻隱藏著更大的暗流。原本用於企業之間資金往來結算的對公帳戶成為電信詐騙和洗錢團夥的高級犯罪工具。據了解,批量購買這些對公帳戶的主要為犯罪團夥,涉及網絡詐騙以進行洗錢。「也有很少一部分是倒票公司,比如買一個對公帳戶,開完發票就不用了。」某代理做帳公司員工如是說。
「買的戶,雙方都有風險。」浙江某小企業主告訴記者,如果是做正規生意的,不會去買這些帳戶,一是這個戶本身不合規,容易被查到;二是如果公司用了這個戶,一旦出現資金凍結,帳戶上的錢就提不出來了。
警方偵查發現,這類犯罪團夥活動遍布全國多個省市,被收購的個人信息和對公帳戶會轉銷到菲律賓、柬埔寨等境外詐騙窩點,犯罪集團頭目則在境外遙控指揮。犯罪團夥利用非法買賣獲得的對公帳戶,可偽裝成正規公司,一方面讓普通市民難以辨別電信網絡犯罪,另一方面使資金流轉更具隱蔽性,也增加了警方偵查辦案的難度。
某國有大行一支行行長向記者舉例分析稱,如犯罪團夥利用買來的空殼公司與境外公司籤訂服務貿易合同,合同內容為設計軟體。由於這類提供技術服務與貨物貿易不同,不經過海關,所以只要開具發票,「黑錢」就可以通過這個對公帳戶流到境外。
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詩強指出,犯罪團夥大多數資金來源不明,大額轉帳容易被經偵、央行高度關注,因此需要大量對公帳戶通過多筆小額虛假交易對來路不明的收入進行「洗白」。一般來講,各家銀行的反洗錢主要關注本行大額資金交易,而對小額資金流水關注度較低,而且對其他銀行的交易並不了解。基於此,犯罪團夥會通過購買大量不同銀行的對公帳戶進行「洗錢」。
上海市錦天城律師事務所高亮律師向記者分析稱:「除了非法買賣的對公帳戶外,還有一部分殭屍帳戶被冒用也會帶來風險。企業的對公銀行帳戶一旦被冒用,一些違法犯罪行為就有可能隨即產生,包括洗錢等上下遊犯罪行為都很可能出現。監管機構只能找到這個帳戶的名義所有人進行處罰,但實際上,名義所有人無法控制這個帳戶。如果在銀行內部有內鬼的話,則會使監管的難度進一步加大,相應的證據很有可能會滅失。」
針對企業對公帳戶非法買賣這一行為,2019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與公安部聯合下發《中國人民銀行公安部對買賣銀行卡或帳戶的個人實施懲戒的通知》(銀髮[2019]304號),懲戒販賣個人銀行卡和企業對公帳戶行為,首次將出租、出借、出售和購買銀行卡或企業對公帳戶的個人納入金融信用基礎資料庫管理。
今年以來,多地警方加大了針對新型電信網絡詐騙犯罪背後「黑灰產業」的專項整治行動。據不完全統計,廣州、揭陽、泉州、武漢、長沙、哈爾濱等地警方已開展打擊電信詐騙「黑灰產業」鏈條違法犯罪活動,凍結涉案資金上千萬元。
銀行把控開戶質量
在各地警方出動搗毀非法買賣對公帳戶團夥的同時,銀行也配合公安部門進行對公帳戶的核查。近期,各地人民銀行開展打擊電信詐騙,要求各商業銀行按要求配合公安部門核查電信詐騙帳戶全面排查所有企業對公帳戶。
如南京、合肥、廣州、福州等地,央行要求各銀行堅決打擊整治涉及銀行對公帳戶的詐騙行為,針對一人開多戶、一個地址註冊多家企業、多人組織開戶等高危情況,一旦發現必須由公安機關列為重點電詐黑產線索及時開展偵查。人民銀行鄭州中心支行對最近一年來網銀登錄或資金出帳IP主要在境外、雲南廣西等邊境地區,以及全國14個電信詐騙重點地區帳戶逐一電話回訪,聯繫不上或回訪可疑的,同時報當地人民銀行和公安機關,提高風險排查的針對性和精準性。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目前已有多家銀行收緊了對公帳戶的開戶審核。某股份行廣州分行人士告訴記者,「我行現在對開戶要求非常嚴格,要把控開戶質量。銀行工作人員需要上門開戶雙人核實,調查實控人工商信息,查看稅務信息,企業有無相似組織結構,查看實控人年齡,公司經營範圍等。對於存量對公帳戶,主要是排查是否正常使用,對異常帳戶凍結處理,只收不付或者不收不付。」
杭州一位小企業法人也坦言:「最近銀行查得很嚴,要對存量對公帳戶做一遍請理。我公司的對公帳戶被限制成只收不付,必須法人親自去銀行櫃檯進行核實,全程錄像才能解封。」
通常來講,開立對公帳戶需履行嚴格的審核程序。前述受訪浙江某小企業主告訴記者:「企業開立對公帳戶,銀行工作人員會先上門盡調,核查經營地與營業執照是否一致、拍辦公環境等;然後企業法人需要帶著身份證去銀行櫃檯開戶,還要做人臉識別,填寫開戶知情書等相關材料,銀行員工會全程錄視頻,一套程序走完後,開戶申請提交至分行,只有分行審核通過後才能開戶。」
那麼,以「小白人」身份開立的批量對公帳戶如何能順利通過審核?這一謎底在警方的通報中被揭曉。
在警方破獲的多起買賣對公帳戶案中,銀行「內鬼」也浮出水面,一些中介會勾結本地一些代辦公司和銀行工作人員,拿到「小白人」的材料後,便通過相關渠道「順利」辦理對公帳戶。
據湖南省長沙市公安局新聞通報,長沙公安在打擊治理電詐犯罪中,排查出近百個用於電信網絡詐騙及洗錢的銀行對公帳戶,同時發現在明知違法的情況下,長沙多家銀行客戶經理仍違規為犯罪團夥辦理用於電信網絡詐騙及洗錢的對公帳戶,涉案的三名工作人員因涉嫌「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已被長沙公安機關刑事拘留。
前述受訪某國有大行一支行行長亦表示:「大多數情況下,中介一般不敢帶著『小白人』去銀行開戶,因為在開立對公帳戶的過程中,銀行的工作人員會向法人確認是否為本人的公司並揭示相關風險,考慮到很可能發生的法律後果,『小白人』可能會反悔。所以,較為簡便快捷的方法就是中介帶著相關材料,買通銀行工作人員,只要提交的手續完備、個人資料核實無誤,對公帳戶就能順利開出來。而對於銀行員工來說,既完成新增對公帳戶的考核;還能收取一定好處費。」
5月13日,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亦通報了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涉案企業銀行帳戶倒查及問責情況,並對涉案銀行採取強化監管及嚴格問責措施,主要包括暫停4家銀行網點3個月的新開立單位銀行帳戶業務,暫停18家銀行網點1個月的新開立單位銀行帳戶業務。
談到銀行「內鬼」現象,王詩強表示,實際上很多違規違法行為都是因為銀行內部制度出了問題,相關規章制度形同虛設,銀行只要嚴格按章操作即可防止工作人員與犯罪分子勾結。因此,銀行要加強工作人員不定期審查,防止工作人員有章不遵。
此外,上述犯罪過程中的中介身份亦值得關注。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這類幫助企業開立對公帳戶的中介廣泛存在。前述受訪某股份行廣州分行人士表示,「以前銀行工作人員和中介合作較多,一方面算作一種獲客渠道;另一方面,中介熟悉企業開戶的程序,往返於工商註冊、稅局、銀行將手續辦妥,客戶只需前往銀行櫃檯即可。不過,我行現在不怎麼接受中介開戶了。」
而在一位不願具名的資深銀行人士看來,對公帳戶的泛濫與企業註冊制度、註冊企業的準入門檻降低有關係。目前企業是登記註冊制,即企業在工商機構註冊登記機可,無需提供經營場所使用證明材料,工商機構也不會對企業的實際經營地址進行核實。
2019年7月22日,全國取消企業銀行帳戶許可,實施25年的企業銀行帳戶許可制度正式落下帷幕。商業銀行對企業開戶申請審核無誤後,即可為符合條件的企業開戶,無需人民銀行許可。
「把審核責任全部推給銀行並不合理,打擊電信詐騙需要政府多個部門加強聯合監管。」該資深銀行人士指出。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中國經營報。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季麗亞 HN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