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考點:
【設計與進行實驗】
1. 實驗原理:光的反射 ;
2.主要實驗器材:玻璃板、刻度尺、兩根完全相同的蠟燭、白紙等;
3. 等效替代法的應用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為了便於找到像的位置;讓相同的蠟燭(未點燃)與點燃的蠟燭的像重合,找到像的位置、比較物和像大小關係;
4.為了讓實驗現象更明顯,本實驗最好在 較暗 的環境中進行;
5.實驗中儘量選擇 較薄 的玻璃板,實驗時,通過玻璃板能看見同一支蠟燭的兩個像,產生這個的原因是玻璃板有一定的厚度,通過玻璃板的前後兩個面各形成一個像,產生重影;
6.實驗中像的大小始終等於物體大小,通過肉眼看見「近大遠小」,這與視角有關;
7.實驗中無論平面鏡多小,都能使物體形成一個完整的與物體等大的像(物體上反射的光線總有射向平面鏡的);
8.玻璃板的放置要求:玻璃板要與水平桌面 垂直 ,確保物像重合,若玻璃板向點燃蠟燭方向傾斜,則蠟燭的像總在未點燃蠟燭的上方偏高處;若玻璃板向未點燃蠟燭的方向傾斜,則蠟燭的像總在未點燃蠟燭的下方偏低處;
9.刻度尺的作用:測量像與物到玻璃板的距離;
10.觀察像時眼睛的位置:與物同側;
11. 驗證平面鏡成虛像 :用光屏代替未點燃的蠟燭,看在光屏上是否能承接蠟燭成的像;
12.多次測量的目的:多次改變蠟燭和玻璃板之間的間距,使結論更具有普遍性;
13.物體移動時,像移動方向、距離、速度的判斷;
【交流與反思】
14. 得出蠟燭和像到玻璃板的距離不等的原因 :①蠟燭沒有垂直放置;②後支蠟燭與前支蠟燭在玻璃板中的像沒有完全重合;③玻璃板太厚;
15. 用燈泡代替蠟燭好處的評估 :不會由於蠟燭的燃燒而導致另一支蠟燭和像之間的高度不等、燈泡比蠟燭亮,實驗效果更明顯、燈泡可反覆使用;
實驗結論:物體在平面鏡中成的是正立的虛像;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和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像和物體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 針對訓練
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實驗中。
(1)實驗室提供平面鏡、茶色玻璃板和透明玻璃板,應選 作為實驗器材,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便於 ;實驗中為了測量物到玻璃板的距離和像到玻璃板的距離,還需要的器材是 ;
(2)小丁選擇兩隻大小外形完全一樣的蠟燭是為了比較 ;
(3)如圖,蠟燭放在畫有方格的平板上,像的位置在 (A、B、C、D),在該位置放一光屏,屏上 (能/不能)承接到像,說明平面鏡成的像是 像;
(4)細心的小丁透過玻璃觀察蠟燭的像時,看到在像的後面還有一個較模糊與像有部分重疊的像,出現兩個像的原因是 ,此時成兩個像對應的物距分別是蠟燭到玻璃板前後兩個面的距離,若玻璃板厚度為3mm,則兩個像的中心距離為 mm。
(5)如圖,小丁把四個模型分別面對玻璃板直立在桌面上,用於研究像與物左右位置的關係。其中能夠達到實驗目的是 ;
(6)小丁同學實驗過程中,如果在平面上無論怎樣移動鏡後的蠟燭,都無法與鏡前蠟燭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 ;
(7)若將蠟燭A放置在玻璃板前3cm的位置,則蠟燭B離玻璃板 cm,將蠟燭A遠離玻璃板,觀察到的像將 (填「遠離」或「靠近」)玻璃板,且大小將 (填「變大」、「不變」或「變小」);
(8)本實驗應用到的物理探究方法是 ;
(9)在白天照鏡子的時候,為了更清楚的看清楚自己的臉,應該鏡子面對窗戶還是臉面對窗戶?為什麼?
答: 。 ;
(10)圖2是小丁本人,小丁在平面鏡中看到自己的像,是圖3中的 (填序號)。
答案:
(1)茶色玻璃板;觀察像的位置;刻度尺;
(2)物體和像的大小;
(3)B;不能;虛像;
(4)玻璃板具有一定的厚度;6;
(5)A;
(6)玻璃板與桌面不垂直;
(7)3;原理;不變;
(8)等效替代法;
(9)面對臉;人面部反射的光越多,在鏡子中看到成的像越清晰;
(1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