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消息,著名德語翻譯家、北京大學教授、全國德語教學研究會副會長張玉書,於2019年1月5日13點57分在北京去世,享年85歲。他翻譯的茨威格作品《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成為讀者心中的經典譯作。
張玉書,1934年生於上海, 195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系德語專業。從事德語文學研究近半個世紀,是目前國內德語文學界的元老級人物。
1982年,他當選為全國德語教學研究會副會長,1984年吸收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88年起任歐華學會理事,1990年起任德國圖賓根德國-東亞科學論壇理事,1999年當選為國際茨威格學會理事,2000年起任《文學之路》(德文版中國日爾曼學年刊)主編,2002年德國圖賓根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2007年起任《德語文學與文學批評》主編。
張玉書因翻譯茨威格的作品被讀者熟知,而他與這位「世界文壇最傑出的三大中短篇小說家之一」,結緣於一次心靈的交集。
張玉書的啟蒙老師譚瑪麗先生,曾把茨威格寫的歷史人物傳記《約瑟夫·富謝》送給他。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權術家,在法國大革命時期見風使舵、投機革命、不斷變節,但歷經動亂卻始終位居要津。這個政壇變色龍的形象令人震撼,張玉書當時就萌生了翻譯此書,以警示後人的願望。多年後,從這本書啟程,張玉書開始閱讀、翻譯茨威格的作品,並且了解愈深、敬佩愈重。
茨威格在中國曾被誤解。隨著《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熱帶癲狂症患者》《雨潤心田》等作品的風靡,很多讀者認為茨威格是一個「只會描寫風花雪月、不關心政治的流行文學作家」。但張玉書堅定地予以否認,並告訴國內讀者,「雖然他曾經猶豫過,彷徨過,但最後還是寫出了《象棋的故事》和《昨日的世界》等作品,表現了反法西斯鬥爭終將勝利的信念。他是一個以獨特方式抗擊專制暴政,反對納粹的鬥士」。
張玉書先後著有論文集《海涅·席勒·茨威格》,主編《斯·茨威格小說集》,譯著長篇小說《心靈的焦灼》(茨威格著)等諸多作品。他理解茨威格,也為中國讀者了解茨威格的作品做出了重要貢獻。有位鍾愛茨威格的讀者,在購買了多部其他譯者的作品後感嘆:「茨威格式的沁入心扉的思想衝擊,最大程度呈現在張玉書先生的譯本中。第一次,我不僅對作者,還對譯者充滿了敬意。謝謝張玉書先生,您的翻譯架起了橋梁,一端是我,另一端是茨威格的心裡。」
儘管因翻譯茨威格作品出名,但張玉書的主要研究工作,其實是研究、翻譯海涅和席勒的作品。他曾著有論文集《海涅·席勒·茨威格》,主編《海涅選集》翻譯劇作《瑪麗亞·施圖亞特》(席勒著),作品《詩歌集》(海涅著)、《勒格朗集》、《論浪漫派》等。「從事海涅的研究是為了讓大家對海涅有個正確的了解。」張玉書以此為己任。
張玉書希望人們也能喜歡席勒、海涅。「他們的理想主義,文章風骨鼓舞了一代代的讀者。」張玉書曾說,席勒具有超人的毅力、過人的勤奮、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他幾乎一直帶病工作,只活了46歲,便英年早逝,給我們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無限的惋惜崇敬。而海涅既是詩人又是戰士,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還是警世者。他1848年臥病在床,達8年之久,躺在「褥墊墓穴」中還語重心長地警告世人要警惕那些以革命之名行欺世之實的政治騙子。他們的戲劇詩歌散文都給人以審美的愉悅和人性的升華。
對作者的理解、對人性的剖析,讓張玉書的翻譯之筆格外通透。張玉書一直推崇朱光潛先生的一句話:「沒有不能翻譯的東西,只有沒有理解的東西。」
據人文社消息介紹,張玉書翻譯的《茨威格小說全集》正在出版過程中,預計今年4月上市,可惜他本人無法看到了。(光明融媒記者 李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