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下沉與金融科技 地方銀行未來發展的「雙支柱」

2020-12-16 和訊銀行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萬敏 日前,央行宣布《商業銀行法》將啟動再次修訂並公布了一版「修改建議稿」,其中,對地方法人銀行機構服務地方經濟的定位更加明晰,對城商行、農商行、村鎮銀行的跨地區經營在立法層面加以規範。

有分析人士指出,限制異地擴張或將倒逼城商行、農商行深耕下沉網點,提升當地居民、企業的金融服務質量,改善區域間經濟金融發展的不平衡狀態。

利好經濟發達地區小銀行

央行此次「修改建議稿」中提出,城商行、農商行、村鎮銀行等區域性商業銀行應在住所地範圍內依法開展經營活動,未經批准,不得跨區域展業。同時,將城商行的註冊資本金擬定為10億,較2015年《商業銀行法》修訂稿提高10倍;農商行註冊資本金擬定為為1億,較2015年提高2倍。

約在十年前,城商行曾經展開了一波設立外地分行的熱潮,但部分城商行在過快的擴張中管理能力、風控能力沒有跟上,引發風險隱患,此後城商行設立異地分支被監管踩下了剎車,擴張速度大為減緩。而較早開設異地分行較多的幾家大型城商行,則由此確立了在城商行陣營中的頭部梯隊。

農商行的異地擴張也經歷了大致相同的階段,銀保監會數據顯示,農商行以在銀行業10%的資產佔比,貢獻了涉農貸款和小微企業貸款22%和21%的規模,成為支持「三農」和小微企業名副其實的金融主力軍。但在改革發展過程中,少部分農商行出現了經營定位「離農脫小」的盲目擴張傾向。

2019年1月14日,銀保監會對此出臺了《關於推進農村商業銀行堅守定位 強化治理 提升金融服務能力的意見》(下稱《意見》)。要求農商行嚴格審慎開展綜合化和跨區域經營,原則上機構不出縣(區)、業務不跨縣(區)。應專注服務本地,下沉服務重心,當年新增可貸資金應主要用於當地。

民生證券近日研報中指出,本次《商業銀行法》「修改建議稿」從商業銀行法的層面明確區域性商業銀行的本地化經營要求,擴大了要求範圍,提升了文件層級。

同時,《修改建議稿》明確提 出可以根據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規模、風險水平、系統重要性等因素,對各項風險監管指標、公司治理要求、信息披露事項和具體要求、現場檢查頻率和其他監管措施強度實行全面持續的差異化監管。民生證券認為,這意味著中小型銀行可以面臨相對較小的監管壓力。

線下優勢需線上發力

區域銀行競爭力的提升對於全國金融體系的均衡發展意義重大。

中小銀行網際網路金融(深圳)聯盟副秘書長蔣驪軍此前接受採訪時表示,經濟環境下行趨勢下,中小銀行在負債端吸儲難度加大、資產端質量下降。同時,對本地客戶的深度了解是中小銀行無可比擬的優勢,藉助金融科技賦能,中小銀行可以利用地緣優勢,圍繞本行核心業務開展高附加增值服務,主動滿足當地客戶的獨特需求,形成業務閉環。

在資產和資金端,利用好網際網路渠道、金融科技帶來的線上化能力,都有助於區域性銀行提升發展規模與質量。

例如,在零售貸款方面,「『跨區域』的界定尚未明確,為後續政策預留了空間。比如,自今年 7 月起實施的《商業銀行網際網路貸款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在省外分支機構所在地行政區域開展業務不屬於跨註冊地轄區業務,為跨區展業鬆綁。若不考慮跨區展業,加大網點下沉力度、提升網點客戶規模將有助於區域性銀行規模擴張。因此,區域性銀行中位於經濟發達地區的城商行和農商行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民生證券的研報中指出。

在資產端,財富管理領域的金融科技投入加大,將有利於小銀行提升對當地客戶的吸引力、擴張資產規模。

普益標準的報告指出,區域型銀行重點推進各類系統和獲客渠道建設,頭部區域型銀行有較清晰的金融科技發展規劃,對於新興金融科技的研究和利用程度較高,其他區域型銀行仍處於優化和改造各類系統的進程之中。

據普益標準的《區域銀行理財能力分省份排名(2020Q2)》,2020 年 2 季度,各省區域銀行理財業務發展態勢良好,大型區域銀行中,杭州銀行、寧波銀行(002142,股吧)、徽商銀行和重慶農商銀行理財子公司相繼開業,南京銀行(601009,股吧)、江蘇銀行和青島銀行(002948,股吧)理財子公司也已獲批籌建,其餘部分區域性銀行也在積極進行理財業務轉型發展。具體從區域看,浙江省、山東省、江蘇省、廣東省區域銀行依舊佔據一定理財優勢,四省區域銀行在理財能力百強名單中共佔據了總榜單的39%;與此同時,2020年2季度存續理財產品的區域銀行有270家,較2020年1季度增加13家,區域銀行理財業務競爭依舊激烈。

目前,金融機構網點、資產規模方面,東部地區仍然優勢明顯。據央行的《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2019)》,2018年末,東部地區銀行業資產規模保持較快增長,資產總額為131.9萬億元,同比增長5.3%。其中,規模排名全國前七的省(市)都集中在東部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數量9.1萬個,與上年基本持平。銀行從業人員174萬人,同比增長0.2%。農村金融機構改革繼續推進,多元化的機構體系為實體經濟和居民提供了差異化、多層次的金融服務。

中部地區2018年末金融機構網點數量5.3萬個,從業人員81.7萬人,銀行業資產總額37.1萬億元,同比增長7.8%。西部地區金融機構網點數量6.1萬個,從業人員97.5萬人。東北地區金融機構網點2.1萬個,從業人員39.8萬人,資產總額15.1萬億元。

(責任編輯:董雲龍 )

相關焦點

  • 聊城農商銀行下沉金融服務做實普惠金融
    金融業務體系不僅是國家經濟整體發展的核心,也是支撐鄉村振興的要素之一。為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落地實施,聊城農商銀行堅定初心使命,下沉服務網絡,積極發展普惠金融,極大拓寬了金融服務的層次和廣度,成為普惠金融落地的重要力量。
  • 解讀工行推出手機銀行美好家園版:手機銀行如何演繹金融服務下沉
    ,讓小城人也能享受到「惠民、惠商、惠農」三類普惠金融服務,為縣域經濟發展賦能。在2019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中央提出「引導大銀行服務重心下沉」的要求。為了更好地將金融服務向縣域城鄉延伸,精準支持縣域經濟發展,今年六月,工商銀行推出了手機銀行美好家園版,為縣域客戶提供專屬的移動金融服務體驗,在大銀行服務重心下沉中發揮「頭雁效應」。
  • 泉州銀行:攜手金融科技 服務小微企業
    在探索金融科技發展新模式方面,各家城市銀行機構可謂不遺餘力。兼有國有和民營資本背景的泉州銀行,也積極擁抱數位化平臺,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模式,為廣大小微企業提供「網際網路+大數據+金融」的服務,使普惠金融服務「觸手可及」。
  • 光大銀行王青林:金融科技帶來的是開放性發展
    非常榮幸受邀參加金融科技創新與多元化治理主題論壇。我分享的話題比較簡單和務實,沒有那麼高屋建瓴,和大家分享一下光大銀行在數位化轉型、金融科技發展方面的思考與實踐。在正式的分享前,給大家分享兩個小故事,這兩個小故事帶給我非常深刻的對金融科技的理解。第一個故事,關於印度人嫁女兒。
  • 創新驅動發展 踐行普惠金融,西安銀行堅守金融本源服務地方發展...
    在過去的一年裡,落實「六穩」「六保」、助力企業復工復產、復商復市成為了金融機構服務地方發展的主旋律。作為本土銀行,同時也是西北首家A股上市銀行,西安銀行堅持以服務地方為己任,堅定不移推進「數位化、特色化、綜合化轉型」,切實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量和效率,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
  • 微眾銀行微業貸聚焦下沉客群 探索金融服務應用場景
    作為全國首家民營銀行和網際網路銀行,微眾銀行專注為小微企業和普羅大眾提供金融服務。2017年,微眾銀行推出線上無抵押的企業流動資金貸款產品——微業貸,基於網際網路、大數據,以企業法人為貸款主體,讓企業流動資金貸款產品擁有了更加便捷的體驗。
  • 交通銀行金融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王衛東:未來銀行和期貨在金融科技...
    本次會議分論壇四以「金融科技與期貨行業融合發展」為主題,著眼於當下金融科技和期貨行業融合發展中的一些關鍵性問題,聚焦於金融科技對期貨行業服務模式、競爭格局、監管等各層面的影響而展開。 交通銀行金融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王衛東進行了題為《銀行業金融科技應用之路》的演講。
  • 浦發銀行以金融科技提升金融服務能級 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在當前雙循環經濟發展格局下,銀行業加速數位化轉型提升服務能力,成為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浦發銀行(600000,股吧)北京分行不斷探索金融科技新模式,助力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更好地服務北京地區企業平穩發展。
  • 大數金融:數字科技推動銀行機構服務小微企業復甦
    本網4月30日訊 在數字科技日益發展的大背景下,傳統金融機構與金融科技公司攜手已成為推動中國普惠金融再度突破式發展的主要力量,大數金融作為國內頭部信貸科技解決方案提供商,一直致力於為中小銀行建設數位化小微金融服務能力提供解決方案。
  • 2020金融發展高峰論壇召開,看金融科技點亮未來
    11月18日,以「金融科技,點亮未來」為主題的澎湃新聞2020金融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辦。本次論壇由上海報業集團·澎湃新聞主辦,賴茅集團、創維電視、雪松控股特別支持。今年論壇聚焦金融行業發展中技術研發、業態應用、創新監管等多個層面的深度議題,深入探討金融科技如何賦能整個金融行業,點亮未來。
  • 江蘇銀行向金融科技要「進化」 讓金融服務普惠更簡單
    為進一步發揮江蘇地區金融業界智慧力量,推動金融科技領域交流互動,服務國家經濟發展和金融安全,「開放創新 智慧金融」國家金融信息平臺建設研討交流會(江蘇)11月26日在南京舉辦。江蘇銀行信息科技部總經理鬱新作《Fintech,讓金融更簡單》主題分享。
  • 玉山銀行揭露未來5年金融數字生態圈戰略:銀行即服務
    其次,數字策略中最重要的不是科技,而是顧客,要用科技讓顧客更滿意和更好體驗。第三則是採取漸進改善的作法,靠不斷改進來達到更好的服務,而非破壞式創新。他觀察,越來越多生態圈的建立,就是過去談的場景金融。數字形式會讓生態圈的合作更積極出現,數位化產品不斷創新,數字產品運用越來越深,而數位化顧客也越來越多,尤其顧客數字行為的改變更是挑戰,最後是新科技也會影響銀行的數字發展。
  • 金融科技(信用服務)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
    在這期間:①多數地方和銀行紛紛發起成立資信評估公司,主要從事債券、股票及貸款的資信評估工作,包括大公國際、上海遠東資信、中誠信等均在這一時期成立;②中國首家專門對外提供企業徵信服務的公司——北京新華信商業風險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成立;③政府部門開始與鄧白氏等國際知名的企業徵信機構合作。
  • ...中國金融科技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未來十大發展趨勢分析
    未來中國金融科技營收規模將接近2萬億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科技金融服務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金融科技營收規模僅僅達695.1億元。之後呈現高速增長狀態,2016年以來,我國網際網路金融正逐漸從用戶流量驅動向金融科技驅動轉型。
  • 銀行科技|中信銀行方合英:堅守服務實體經濟本心,開展金融科技創新
    導讀:把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戰略部署,事關發展全局。近年來,中信銀行始終緊跟國家戰略,堅守服務實體經濟本心,開展金融科技創新。由於規劃和措施比較到位,在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開放銀行等各方面取得了較好成效。
  • 用好金融科技促銀行穩定發展
    要看到,科技金融發展是必然趨勢,只是在疫情的背景下來的早一些。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從各商業銀行業務發展的數字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誰金融科技水平領先,網上銀行發展速度快,誰就能夠走到金融服務領域的前列。為此,在現代科技發展的今天,科技是金融服務領先的時代,科技賦能便是金融服務的硬實力。金融服務加快數位化轉型,能夠提升「實力」。
  • 《中國金融科技與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報告(2020)》:銀行數位化轉型...
    在12月17日召開的2021中關村金融科技論壇暨第八屆普惠金融論壇上,《中國金融科技與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布。《報告》指出,當前銀行數位化轉型進入快車道,非接觸銀行成為數位化轉型加速器,民營銀行發展依然強勁,虛擬銀行有條不紊推進。網際網路保險發展穩中向好,數位化變革「長驅直入」,新技術持續全鏈式賦能。
  • 數字金融熱點研究:開放銀行是直銷銀行未來發展的可能方向
    開放銀行是直銷銀行未來發展的可能方向,直銷銀行可積極尋求外部合作,承載開放銀行新使命。即,借力金融科技子公司科技支持,引入理財子公司產品,向場景輸出產品和能力,謹慎輸出用戶和數據,構建開放金融業態、普惠金融服務。
  • 未來銀行業是金融科技的天下 直銷銀行誰執牛耳?
    [華夏時報網]華夏時報(公眾號:chinatimes)記者張夏楠 發自北京金融科技風起雲湧,網際網路成為展業、獲客的重要渠道,也是銀行業變革的動力和方向。以金融科技作為載體的新型直銷銀行正在興起,幾乎可以肯定,未來的銀行業是直銷銀行的天下。
  • 便捷信貸服務提速,銀行等金融機構急需中騰信等金融科技公司賦能
    新冠疫情之後,監管更加重視推動金融機構加強便捷信貸服務,這不僅是一些地方摸索出來的成功經驗,更成為了監管賦能實體經濟的抓手。便捷信貸服務的背後,不是降低信貸風控標準,而是利用金融科技和大數據技術,拓寬金融的服務邊界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