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中我們可能經常會遇到以下令人尷尬的對話。
領導:這個季度××門店的銷售業績比上個季度怎麼樣?
店長:我們的業績做到了260萬。
領導:還有呢?
店長:我們還談到3家比較有意向的健身房。
領導:然後呢?
店長:我們和競爭對手的市場佔比有了新的變化。
領導:還有嗎?
店長:啊?還有?我們店獲得了商場明星店鋪稱號。
領導:你說的這些我都知道,我是問你和上個季度相比,業績是上升還是下滑了?
店長:上升了15%。
領導:這不就得了,行了,你出去吧。
說到這裡,想像一下店長當時的心態,原來領導要的是如此簡單的一句話,我卻半天沒有說到重點,雖然業績提升了,但是未必給領導留下好印象啊。再說到領導,我只是一時半會找不到上個季度的銷售數據了,想偷懶和這個月做個對比怎麼那麼難啊,這個店長是不是邏輯不行啊。
不管是對店長還是領導來說,這都不是一個令人愉快的談話。
仔細分析我們會發現,領導想要的信息和店長表達的信息不是同一種類。領導想要的明顯是評價信息,店長一直給出的是記述信息。
在《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 從邏輯思考到文案創作》一書中,作者高杉尚孝花費大量篇幅為我們介紹了信息的三大分類:記述、評價和規範,以及清晰表達的3大重點:主語、連接詞、具體性。
高杉尚孝是曾經就職於麥肯錫、美孚、摩根大通等世界一流企業,在1997年成立高杉尚孝事務所,從事邏輯思考、商務寫作與交涉等領域企業研習、培訓與寫作工作。他的著作有《解決問題的理論》《壓力管理的實踐理論》《交涉的實踐理論》《邏輯思考與交涉書術》等書。
01信息的分類
什麼是信息呢?高杉尚孝說:「「明了表現」主語與謂語的關係,才是信息。」也就是說,藉由主語與謂語的關係而形成的意思表現(即句子),全部都算是信息。
記述信息:描述事物的情況和現象本身。
這是對事物狀態最直接的描述,不含感情色彩評價,不對事物狀態發表看法。比如,天在下雨,它是一隻兔子,或者男孩在打籃球等等都是記述信息。
評價信息:表達某一情況或者現象的好壞評。
這就包含了自己的判斷自己的感情色彩,比如,這隻兔子好漂亮,那個男孩真有活力,這本書很好看等等表達好壞的句子都是評價信息。
在記述信息和評價信息中,連接兩者的是評價條目和評價標準,也就是對一個事物的判斷,基於我們內心的價值觀和標準,比如,同樣一座山,一個探險者的評價是,這座山太有意思了,一個小孩子的評價,這座山太危險了,一個農民的評價,這座山不能種地,太浪費土地了,一個出行者的評價,擋著路了,這座山太礙事了。
每個人的價值觀和評判標準不同,對同一事物的感觀也不相同。
規範信息:表示事物應有的狀態或者建議某人應該採取的行動。
規範信息的表現比較多樣,比如,請求式的,請你把這本書放回原來的地方。命令式的,你必須把這本書放回原來的地方。不管是溫和還是強硬,兩者都表達出了規範效果。
02別人聽不懂時,活用信息。
當你向別人介紹一款智能感應門窗時,可能會說:「這款門可以有自動AI識別系統,窗口可以自動感光,也可以進行聲控……」你滔滔不絕講了一大堆,對方表示,我沒聽懂。這時,可能是你使用的專業術語對於一個一竅不通的人來說太難理解了。這時,轉換信息方式,把之前的信息轉為評價信息:「這款門可以讓你家更安全,當陌生人到來時可以發出提醒,窗戶也更加方便,不用在走過去用手拉帘子。」這樣的評價信息,就是表達了這一事物的好處,但是,對方仍然無動於衷,這麼多好處,跟我有什麼關係呢?這時,規範信息就派上用場了,「如果想要生活安全又方便,建議您選擇這一款門窗。」
整個表達層層遞進,讓人更加清晰明了。另外,我們也可以用評價信息,表達出規範的效果,在最後時,我們也可以說:「我們這一款門窗可以讓生活更加安全又方便。」潛意思就是,如果想讓生活安全又方便,就要選擇這一款門窗。
除此之外,也可以運用記述信息表達規範效果,比如,這裡禁止停車,很容易讓人理解成這裡不應該停車的規範效果。
表達信息時要多加思考,該用什麼類型的信息,這樣有助於鍛鍊我們的邏輯思考能力。
03清楚表達信息的三大要素。
一則信息是否容易理解,關鍵在於它的明了程度。
比如,「我們非常重視與A公司的合作,但是最近卻開始與別的公司合作。」
這就是一個模糊的表達,到底是誰開始與別的公司合作了呢?是我們公司?還是A公司?這就讓人摸不著頭腦。
清晰的表達的三大要素:
使用主語與謂語關係明確的句型
連接句子時使用正確的邏輯連接詞
使用讓人產生印象的具體表現
這三個因素是清晰表達的基礎,也能讓我們對信息更加合理運用。
善用主語,影響別人思考。
在表達時,主語能夠指出誰是行為者,比如,餓了,那麼是誰餓了呢?是我餓了,還是你餓了?要倒黴了,是誰要倒黴了?
在《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 從邏輯思考到文案創作》一書中,高杉尚孝舉了一個江戶時代有名的小故事證明主語的重要性。
偷柿賊黑夜裡,兩名年輕男子正悄悄地交談。「今天晚上趁著月黑風高,咱們正好可以偷隔壁的柿子。」「嗯,那我爬上樹,用木棒把柿子敲下來,你在下面撿。」話說完,一名男子立刻爬到樹上,用木棒敲柿子,柿子一個個掉到地上。負責撿拾的男子急忙撿起柿子,但是天色實在太暗了,一不小心失足跌入水溝。水溝還挺深的,他怎麼爬也爬不上來。「喂,掉下去了,掉下去了。」掉進水溝的男子壓低聲音叫道。「當然掉下去啦,因為是我敲的。」「不是啦,掉下去了,掉下去了。」「這不是廢話嗎?趕快撿啊。」「不是啦,掉到水溝裡了。」「掉到水溝裡的就不要撿了。」「……」
讀完這個故事,我們不得不笑這兩個好笑的偷柿賊。因為缺乏主語而引起的烏龍。
正確的連接詞,使句子表達更加清楚。
比如,「老師講解了很多問題,內容很多,這個問題我搞不懂。」老師講解了很多問題,跟我搞不懂這個問題有什麼關係呢?如果換一種說法,你會更加清楚她表達的意思,「老師講解了很多問題,內容太多了,我一時接收不了,所以這個問題才沒有搞懂。」換一種說法,你會明白,因為老師一下子說了太多問題,信息量很大,我一時記不住,所以這個問題才沒有搞懂。
高杉尚孝為我們製作了一個連接詞的表格,可以作為我們使用連接詞,練習邏輯思考的基礎。
具體的表達,讓人清楚明白又印象深刻。
在職場中,假如我們去面試,想向面試官表達自己的一個優點,比如自己比較細心,單單說出這個優點是不夠的,可以舉一個具體的例子,比如,在前面的工作中,自己有一次發現了一個數據的錯誤,為公司項目挽回了損失等具體描述。
在小說閱讀中,很多引人入勝的情節,都是因為有具體的表達,有時候是一個令人緊張的作案環境,有時候是人物糾結的內心。
莫言的《檀香刑》中有這麼幾句被奉為經典,「校場上一片肅穆,月光如水,洩地無聲。空中閃動著貓頭鷹和蝙蝠的暗影,校場邊角上閃爍著野狗的眼睛。」就是因為有具體的描述,能夠讓我們腦海中產生這麼一個畫面,可以說具體的描述能夠讓人驚心動情。
信息的分類和表述是清晰表達的基礎,清晰的表達是邏輯思考力的必備條件。掌握這信息的三大分類與表達的三個要素,才能使我們的邏輯思考力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