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拓撲語言學:認知語言學的新趨勢

2020-12-17 中國社會科學網
認知拓撲語言學:認知語言學的新趨勢

2017年07月21日 09:08 來源:《東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作者:文旭 趙耿林

字號

內容摘要:[摘要]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已證實了認知的拓撲性,認知拓撲性在語言中表現為語言的拓撲性,認知拓撲是語言拓撲的基礎,語言拓撲是認知拓撲的具體表現形式。認知拓撲觀框架下的認知拓撲語言學的主要內容包括:認知拓撲等價觀、認知拓撲連通觀和認知拓撲連續觀。認知語言學把語言看作是一種認知活動,認知拓撲性在語言中表現為語言的拓撲性,認知拓撲是語言拓撲的基礎,語言拓撲是認知拓撲的具體表現形式。認知拓撲語言學的內容涉及三個方面:認知拓撲等價觀(包括認知拓撲範疇觀、認知拓撲隱喻觀、認知拓撲圖式觀、認知拓撲整合觀等)、認知拓撲連通觀和認知拓撲連續觀。

關鍵詞:拓撲;認知;語言;圖式;隱喻;形成;連通;等價;語法;映射

作者簡介:

  三、認知拓撲語言學

  (一)認知拓撲等價觀

  第一,範疇理論中的拓撲等價。認知語言學的典型範疇理論中,將典型描述為「best example」,究竟什麼樣的才是「best example」,這仍然是不確定的。再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其心目中的典型也不盡相同,這樣不確定的概念怎樣作為劃分範疇的標準呢?印世海在《概念拓撲同化論》一文中提出了「概念拓撲同化機制」,認為概念是由拓撲屬性、拓撲變體和拓撲等效體組成的三元結構,將擁有共同拓撲屬性的不同事物同化,用相同的語詞表達,實現概念拓撲同化[5]46-53。他認為世界上所有事物包括語言都具有「萬變不離其宗」的拓撲屬性,拓撲性是語言的基本屬性。

  概念拓撲同化機制揭示了人們進行範疇化操作背後的統一認知機制,人們是根據拓撲性質來劃分範疇的,具有共同拓撲性質的事物即為同一範疇。例如,杯子和碗同為食物容器,但小孩也能明白兩者的區別,因為杯子和碗有著不同的拓撲性質,如杯子的功能是用於喝液體狀的水或飲料等,杯身的高度大於口徑寬度,滿足喝的功能;而碗的功能是用於吃固體狀的飯或菜等,碗身的寬度大於高度,滿足吃的功能。概念拓撲同化機制是一個統一的範疇化認知機制,是範疇理論的最新發展,是認知拓撲性和語言拓撲性的具體表現。

  第二,隱喻理論中的拓撲等價。概念隱喻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語言的拓撲性。概念隱喻理論認為隱喻是從具體的概念域向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統映射。隱喻映射遵循恆定原則,恆定原則對隱喻映射做了這樣的限制:從具體的域到抽象的域的隱喻映射中需要保留意象圖式的拓撲結構,即意象圖式結構[6]54。Lakoff提出形式空間化假設並認為:人們基於感知逐步認識了自己所生存的空間,形成了有關空間結構和動覺運動等意象圖式,映射入人們的頭腦中就形成了範疇和概念結構。Lakoff把意象圖式結構等同於認知拓撲結構,強調意象圖式拓撲結構在物理空間和語言空間之間的橋梁作用。一方面,物理空間和語言空間之間共有的拓撲性質或拓撲結構,為兩空間架起了一座橋梁,這是隱喻發生的前提;另一方面,在隱喻映射的過程中,其拓撲性質和拓撲結構得以保留,這是人們理解隱喻的基礎。2006年,Brugman & Lakoff再次論及意象圖式的拓撲性[7]109-139。此外,國內學者徐盛桓也揭示了視覺隱喻的拓撲性質[8]8-15。

  如果不同心理拓撲空間之間的元素a1與元素a2之間有著同樣的拓撲性質,就可以形成隱喻映射關係。例如:「彎彎的月亮小小的船」的隱喻中,就是「月亮」和「船」兩個心理拓撲空間都具有「彎彎的形狀」這一相同的拓撲屬性,因此,二者之間形成了隱喻映射關係。從源域「船」到目標域「月亮」的隱喻映射關係如圖1所示:

 

圖1 隱喻映射拓撲關係圖

  我們可以用「足球」模式來描述多維拓撲空間概念,每一個概念包含著許多子拓撲空間,代表著概念的不同屬性。隱喻映射並不是發生在兩個概念之間,而是發生在概念之下的某一屬性的子拓撲空間,反映的是不同概念的某一屬性有著相似的關係。圖1中,「1」代表「形狀」屬性的子拓撲空間,船和月亮所建立的聯繫也是基於「彎彎的形狀」這一共同的拓撲屬性。然而,船和月亮的其他子拓撲空間之間並沒有聯繫,不能形成隱喻映射關係。

  第三,圖式理論中的拓撲等價。Talmy的空間圖式理論認為圖式化在語言對空間的描述中起著主要作用,並提出了「語言對空間進行圖式化」的觀點,認為人們對空間場景進行描述的時候,並沒有將該場景中的所有方面都納入考慮的範圍,而是系統地對各種空間因素進行取捨[9]225-282。圖式化過程包括理想化(選出重要特徵)和抽象化(忽略不相關特徵)兩個方面,而在理想化和抽象化的過程中,拓撲性質起著重要的作用[10]223。拓撲性質是形成圖式結構的基礎,圖式是對場景的拓撲性質進行抽象而得到的樣式,形狀、大小和體積不一的物體可以被圖式化為相同的空間圖式。例如:

  [3] a. A ball is in the box.

  b. A man is in the room.

  上述兩個例句中,雖然「球」和「人」的形狀和大小不一樣,「盒子」和「房子」也沒法相比,但是,這兩個場景可以被圖式化為相同的拓撲空間圖式。如圖2所示: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張雨楠)

相關焦點

  • 認知語言學的語言神經理論新趨勢
    認知語言學的語言神經理論新趨勢 2017年03月28日 06:2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馥芳 字號 內容摘要:語言和認知的神經研究一直對認知語言學研究有著重要的影響
  • 認知語言學的發展趨勢之一:認知社會語言學
    2005年7月在韓國首爾召開了主題為言語範疇化和言語變異(lectal categorization and lectal variation )第九屆國際認知語言學大會,兩年後在波蘭克拉科爾召開了第十屆國際認知語言學大會,大會以認知社會語言學(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為名,標誌著認知社會語言學作為認知語言學分支的正式確立。
  • 認知語言學 語言學交流平臺
    最近,小編對認知語言學非常感興趣,眾所周知,認知語言學是語言學的一大新興流派,它以第二代認知科學和體驗哲學為理論背景,在反對主流語言學轉換生成語法的基礎上誕生,在1980年代後期至1990年代開始成型。認知語言學涉及人工智慧、語言學、心理學、系統論等多種學科,它針對生成語言學天賦觀,提出:語言的創建、學習及運用,基本上都必須能夠透過人類的認知而加以解釋,因為認知能力是人類知識的根本。
  • 認知語言學的哲學蘊涵
    認知語言學不可能建立在先驗哲學世界觀基礎之上,就其所運用的第二代認知科學理論方法,以及對就概念、理性和語言的理解貢獻而言,認知語言學具有重大的哲學蘊涵
  • 認知語言學:反思與展望
    內容摘要:認知語言學作為國際理論語言學界新興的一種語言學研究範式,經過近40年的發展,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均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已成為一個多學科、跨學科和超學科的語言學流派。但與此同時,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基礎和分析方法在學界引起了不少非議和批評。認知語言學研究暴露出許多問題,面臨諸多挑戰。
  • 語言學和認知科學
    語言和人類其他認知能力的異同又是什麼呢?這些問題無一不指向認知的核心問題。 雖然語言學只是認知科學的一個領域,但以探索語言結構(包括語音、句法、語義等)的本質和規律為己任的語言學研究在認知科學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認知科學中最早的跨學科合作就是語言學與心理學的合作,並產生了心理語言學。
  • 獨樹一幟的俄羅斯認知語言學研究
    獨樹一幟的俄羅斯認知語言學研究 2019年02月18日 07:5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句雲生 劉麗芬 字號 內容摘要:認知語言學是認知心理學與語言學相結合的學科
  • 【大百科詞條(稿)】認知語言學
    認知語言學與傳統語言學,特別是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轉換生成語法在研究目標、基本假設和研究方法上有著本質的差異。認知語言學認為,人類的語言能力並不是一種獨立的能力,而是跟一般認知能力密切相關。語言的結構,特別是語法結構與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具有一定程度的對應或「擬像」關係。句法並不是一種自足的系統,它與詞彙密不可分。
  • 探析語言學研究的認知功能模式
    認知功能觀和功能認知觀對認知的看法存在差異  認知語言學是在反對和批評「轉換生成語言學」的過程中產生的。而其產生的前提含蓄地說明了認知語言學研究本身就涵蓋了對於語言功能初始性的關注。  認知語言學對於語言的討論是基於一個語言動態範圍化的假設開始和展開的。在認知語言學研究起點上,語言的運用和語言功能的實現並不在語言本身,而在於語言使用者對於客觀世界一切事物的具體感知過程之中,通過這種主觀認識活動的參與而實現其語言功能意義。可見,認知語言學強調作為語言主體的人的認知活動在動態語言中的關鍵性意義。
  • 認知語言學心理焦點說批判
    所謂「心理焦點」,即認知語言學中「焦點/背景」理論中的「焦點」。這一理論存在的問題,導致目前的研究中出現種種矛盾。  認知語言學對此認識截然相反。如有學者認為:認知語法主張在一個簡單的及物句中,主語對應於主體,賓語對應於背景;一般情況下人們把概念上凸顯的事物(焦點)作為主語,而把不那麼凸顯的事物(背景)作為賓語。這種焦點說源於心理學,不妨稱為「心理焦點」。  以上兩方的矛盾主要為:功能語言學認為焦點是新信息,在述題中;認知語言學認為焦點是話題,是舊信息。
  • 秉要執本——認知語言學話語體系建設之思
    一是查找認知語言學發展過程中的術語問題。國內語言學界開始認知語言學研究已有30多年的歷史,但大都不是從術語視角進行,有個別學者也發現認知語言學的術語現狀令人擔憂,但並未做進一步探討。究其原因,並非認知語言學核心術語不值得研究,而是認知語言學核心術語研究十分複雜、困難,加之中國術語學剛剛起步,對自然和人文社會科學術語進行分類和標準化的工作還有很大的完善空間。二是推動認知語言學本土化研究。
  • 認知語言學對社會維度的關注:「轉向」還是「不足」
    自認知語言學發軔以來,學術界對認知語言學忽視社會維度的批評聲音就一直不斷,先後出現了主張認知語言學「社會轉向」的兩大學派——認知社會語言學(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和社會認知語言學(sociocognitive linguistics)。
  • 認知語言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範式
    [1]理論和研究方法的多樣性正是認知語言學活力之所在,這使其成為當代語言學各種發展趨向的集大成者。(Geeraerts & Cuyckens 2007:15)1. 理論層面將認知語言學眾多理論和研究方法整合於一體的是其兩大承諾:認知承諾和普遍性承諾。 (
  • 讀書小札|王寅教授:什麼是認知語言學
    認知語言學主要是在認知科學的理論背景下建立起來的,同時兩者之間亦有同步發展、相輔相成的關係。認知科學既推動了認知語言學的發展,成為後者的主要理論基礎,同時也汲取了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成果,認知語言學成為認知科學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學者們一般將認知語言學視為認知科學的一個分支,是認知研究和語言學的邊緣學科。
  • 學人觀點丨王寅教授:什麼是認知語言學
    認知語言學主要是在認知科學的理論背景下建立起來的,同時兩者之間亦有同步發展、相輔相成的關係。認知科學既推動了認知語言學的發展,成為後者的主要理論基礎,同時也汲取了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成果,認知語言學成為認知科學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學者們一般將認知語言學視為認知科學的一個分支,是認知研究和語言學的邊緣學科。
  • 《認知語言學與二語教學》(選讀一) iResearch
    迄今雖只有約30年的歷史,但其發展勢頭迅猛,現已逐步取得了語言學界的話語權。進入21世紀後,認知語言學受到應用語言學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已經有不少學者撰文、著書,論述認知語言學應用到二語教學中的前景,同時還進行了教學嘗試和研究。
  • 認知語言學的兩大承諾和五大理論假設
    與以往研究流派不同,認知語言學並非一個統一的理論框架,而是在同一理論假設指導下的具有不同理論主張和研究方法的事業(Evans,2012: 129)。[1] 理論和研究方法的多樣性正是認知語言學活力之所在,這使其成為當代語言學各種發展趨向的集大成者 (Geeraerts & Cuyckens,2007: 15)。
  • 多模態研究:認知語言學的新方法
    多模態研究:認知語言學的新方法 2017年09月12日 07:3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中祥 字號 內容摘要:所謂多模態研究,是指通過多種技術手段記錄人際交流過程中不同類型的模態數據
  • 概念系統研究:認知語言學的獨特理論貢獻
    概念系統研究:認知語言學的獨特理論貢獻 2014年10月13日 08:1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10月13日第655期 作者:王馥芳 字號 內容摘要:認知語言學對概念系統的研究指向人類的體驗性經驗
  • 「認知語言學之父」 教你兩大語言利器
    《別想那隻大象》 (美)喬治·萊考夫 著 閭佳 譯 湛廬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0年5月 喬治·萊考夫是世界知名語言學家和認知科學家,認知科學和認知語言學的創始人之一,長期以來著力研究認知語言學對人際溝通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