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不是奶酪——疫情下的全球勝任力及數字勝任力

2021-03-02 問西東學術共創

本文為©問西東學術共創與華語教學出版社及IB教學研攜手推出的IB教育先鋒人物「雲圓桌」系列談話節目第一期整理稿。由第一期「雲圓桌」主講嘉賓吉華博士主筆。


最近讀了一篇很有啟發的文章,題目是「豆腐不是奶酪」。今天就借這個題目談談「疫情下的全球勝任力和數字勝任力」。


1. 趙勇教授談《豆腐不是奶酪》

《豆腐不是奶酪》是美國堪薩斯大學趙勇教授於4月16日的發表在個人博客(http://zhaolearning.com)的一篇文章。他借「豆腐不是奶酪」這句話來提醒我們:線上教育不是面對面教育,所以我們不能用線上教育的手段,而期待取得面對面教育的效果。

在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時,趙教授希望我們思考「沒有學校的教育」究竟應該教什麼,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疫情:是指責別人的愚蠢、無知、邪惡和貪婪,還是堅信教育可以為我們帶來積極的改變?

趙教授認為,疫情為教育開啟了新的可能性。因為在疫情之下,我們不得不生活在這樣兩個世界中:一個是全球的世界,一個是數字的世界。而教育者需要思考的是:怎樣才能培養我們的學生在這兩個世界中生存的技能:也就是全球勝任力和數字勝任力。因為這已經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而是我們未來的生存技能。


2. 全球勝任力:在語言習得課堂開展有關「豆腐和奶酪」的探究之旅

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思考怎麼能把全球勝任力和數字勝任力融合在我們的課程設計中呢?趙勇老師這篇博客的題目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啟發。借用此話題,咱們就來一次有關「豆腐和奶酪」的探究之旅吧。

語言習得課的老師看到這兩張照片一定會問:豆腐和奶酪,你選哪個?我們可能會先教這兩個生詞,一個是「豆腐」,一個是「奶酪」。然後把學生分組,一組研究豆腐,一組研究奶酪。當然,做小組探究一定要先設計一個探究框架,我們簡單選了三個探究方向。對於像豆腐和奶酪這樣的物品,我們一般可以探究他們的內容和形式,內容就是內在的成分或原料,形式就是一些外部特徵,比如顏色、味道、質感等。這裡因為豆腐和奶酪屬於兩個不同文化的物品,我們再加上文化這個因素。


根據這個框架,把學生探究的結果簡要地列出來:

我們發現豆腐是用大豆做的,它是白色的,味道清淡,主要產自中國或東亞;而奶酪的成分主要是牛奶或羊奶,味道比較重,主要產自歐洲和一些其他西方國家。不同學科,比如中文習得、文學、健康、地理、化學會採用不同的探究方法。另外,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一定會提出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會涉及這幾個探究方向之間的關係,比如有的學生可能會問:中國有豆腐是不是因為中國的地理氣候條件適合種植大豆呢?這類的問題老師們可根據情況進行深入引導。

有了小組探究的結果,這時我們就可以安排學生做小組分享,讓他們互相學習,也可以安排寫作,甚至辯論來回答「你選豆腐還是奶酪?」這個問題。一般來說,低年級的課程到這裡就算一個相對完整的學習過程了。

如果我們的探究就停留在這裡,那說好的「全球勝任力」怎麼體現呢?其實,大家仔細看這兩張圖,就會發現,圖上展示的即不是豆腐,也不是奶酪,而是我們為了培養全球勝任力刻意加入的第三個視角:Paneer Cheese(印度的奶豆腐)。

學生們會發現,Paneer是印度一種傳統的奶酪,它的原料也是牛奶或羊奶,但它的味道卻更接近豆腐,基本上沒有味道。我們這樣刻意加入的第三個角度就是為了擴展學生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敏感度。如果有興趣,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做更深入的探究,比如學生有沒有自己獨特的需要:既想要大豆的健康成分,又想要Paneer清淡的口味?

在印度一個電視臺(https://food.ndtv.com/)的健康頻道上真的有這種大豆做的Soy Paneer。我們之所以想帶著學生往前走這一步,其實是想探討個體身份認同的問題。當我們的現實軌跡和數字軌跡已經遍布於全球的世界中,那個體的獨特性,即「我是誰?」就成了一個重要的問題。

現在我們來整理一下有關「豆腐和奶酪」的探究過程,我們首先建立了探究框架,然後進入探究基本版,也就是針對豆腐和奶酪這兩種不同文化下的物品進行探究。隨後,以培養全球勝任力為目標,刻意安排了開拓視野版;最後進入到找尋自我版,引導學生建立他們的身份認同。這樣的一個過程就相對完整了。

但是,作為老師,我們還需要再走一步:要把針對「豆腐和奶酪」這個主題的課程單元,進一步上升到「概念化的教學框架」這個層次。這樣就可以把這個教學框架應用於豆腐和奶酪主題之外的其他新主題。我們一般選定兩個探究方面,一個關注內在的意義,一個關注外在的形式;第三個方面是最關鍵的文化因素,我們需要考慮三個不同的文化視角,最後再加上個人這一獨特視角。

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把表格改變為圖形這種大腦更容易處理的可視化呈現方式。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這個探究主題我們教了什麼?除了學科知識,我們在課程中加入了多元文化和身份認同的主題,還訓練了多角度、概念化和可視化的思維模式。

這樣設計課程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全球勝任力。而全球勝任力是一個比較複雜的概念,大體上包括知識、技能、態度、價值觀和行動等多個維度。我們今天談的也只涉及其中的一小部分。


3. 數字勝任力:借用抽象階梯提高數字溝通能力

全球勝任力之所以成為今天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其中一個原因是人類進入了數字時代。數位技術的快速發展使我們進入數字世界成為可能,而新冠疫情迫使我們不得不進入這個數字世界,從而有機會接觸到文化背景、觀念看法非常不同的人群。我們以前在真實世界面對面交往時,習得了很多溝通策略和交流技能。在真實世界的溝通我們還算得上應對自如,但在進入數字世界後,我們卻常常顯得手足無措。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在微信上有很多老師自發組成的各種群組,常常會因為觀點不和而發生憤而退群、或者被群主請出群的情況,留下來的人也由於負面情緒而受到傷害。那麼我們究竟該怎麼在數字世界生存?有沒有什麼已有的工具供我們使用,從而提高我們的數字溝通能力?

有了問題就需要尋找解決的辦法。美國語言學家塞繆爾.早川在他的一部著作「語言學的邀請」中提出了「抽象階梯」這個概念,這個思維認知工具有可能會幫助我們提高數字溝通能力。

在抽象階梯的底部是最為具體的一頭動態的母牛,上一層是用「貝絲」這個名字來代表這頭母牛,而貝絲只是更抽象的「母牛」中的一個。再向上,母牛包括在家畜中,比家畜更抽象的是農場資產,而農場資產是農場主所有資產中的一部分。比資產更抽象的是財富。我們發現,沿著這個階梯越往上,語言所代表的東西越抽象,越往下越具體。

人們藉助抽象階梯作為工具,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有個叫AUTODESK網站,就藉助抽象階梯,幫助人們清晰定義他們問題。

我們發現,當我們問「為什麼」的問題時,我們的思維會沿著抽象階梯,向上移動,變得更抽象。當我們問「怎麼做」的問題時,我們的思維會沿著抽象階梯,向下移動,變得更具體。在抽象階梯之上,加入「為什麼」和「怎麼做」這兩類問題,就可以引導我們的思考方向。

抽象階梯也可以用來引導討論的方向。不管是課堂討論,還是微信群討論,都可以嘗試使用這個工具。這樣我們可以找到對的問題,達成我們的課堂教學和群組討論的初衷。

與「抽象階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就是IB倡導的概念型教學。在最具體的底層是事實,在事實之上是某學科內的一些概念,這之上又是跨學科或超學科的重大概念。而IB的TOK認識論則是整合各個學科知識的,是在更抽象的知識層級上進行思考。

如果我們不斷地問自己,我們設計某個教學環節,或者組建一個微信群究竟是為什麼?我們就是在向上思考更抽象的問題。

現在我們回到微信群數字溝通技能這個問題上,我們先沿著抽象階梯,向上發問,我們為什麼要建群?這個問題其實相對容易回答,最主要的是為了交流、學習、改進我們的教學方法,提升我們的教學水平。那麼,如果有人在群內分享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裡,當然有些觀點,也有些支持這些觀點的事實。這時,如果我們開始把關注點放在這些事實是否可靠,這些觀點我是否認可上,那麼我們就是沿著抽象階梯, 向下思考,向更具體的方向思考。如果我們沿著抽象階梯向上發問,比如,我是一個中文習得老師,我會問:這篇文章對我的學科有什麼意義?哪些內容能幫助學生理解語言學科內的概念?再往上,超越我們的學科,這篇文章中可以啟發學生哪些有意義的概念?更高一層,還可以問問,這篇文章對學生思維方式的培養有沒有幫助?群內的討論如果能沿著這個方向走,對老師們的教學也許會更有收穫。


回顧一下剛才提到的內容,我們除了了解「抽象階梯」這個概念,還可以利用提問引導思考和討論。另外,還有概念性教學中的不同抽象層級的概念,我們也看到如何利用這些簡單的工具,幫助我們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提高我們的數字溝通能力和思維能力。數字勝任力實際上也是一個複雜的概念,它包括多個方面。有一個叫做DQInstitute的智庫,專門研究Digital Intelligence的問題,我們可以翻譯成「數商」。他們把數字勝任力分為八大技能,我們今天談的, 只涉及其中的「數字溝通」技能一項。

從趙勇教授有關豆腐和奶酪的話題,啟發了我們對全球勝任力和數字勝任力的一些思考。如何在全球世界和數字世界生存,不僅是我們教師,更是今天的學生所必須面對的現實和未來的挑戰,值得教育者深思並付諸行動。


參考資料:

「Tofu is not Cheese: Reimagine Education without Schools During Covid19 (1)」, http://zhaolearning.com/2020/04/07/tofu-is-not-cheese-reimagine-education-without-schools-during-covid19-1/

「Tofu Versus Paneer: Which One Would You Pick?」, https://food.ndtv.com/food-drinks/tofu-versus-paneer-which-one-would-you-pick-1773901

「語言與人生(5): 天龍人就代表冷漠、功利、競爭嗎?語言如何造成偏見?" , http://www.beautyanxiety.com/2016/09/5.html

「Abstraction Laddering: Clearly Define the Problem | Autodesk」, https://www.autodesk.com/industry/manufacturing/resources/mechanical-engineer/abstraction-laddering

「What is DQ (Digital Intelligence)? 「, https://www.dqinstitute.org/dq-framework/


本文作者介紹


吉華博士,清華大學學士、碩士,法國格勒諾布爾 Joseph Fourier 大學能源經濟博士。擁有十七年國際學校教學經驗,現任職於馬尼拉國際學校,擔任高中IB漢語教師。2014年成為IB亞太區官方培訓官,負責培訓IB學校行政管理人員及中文B教師。她在教學中大量運用真實語言材料,引導學生進行概念性學習和思考,並出版《IB中文B大主題單元創作》一書,以期做到「授人以漁」。

聲明:©問西東學術共創的所有作品,均為©問西東學術共創原創及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公眾號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問西東學術共創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問西東學術共創」。違反上述聲明者,©問西東學術共創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請關注©問西東學術共創公眾號

請關注©問西東學術共創微信群

提問及合作:wenxidongedu@gmail.com

相關焦點

  • 熬一碗全球勝任力的「四物湯」
    作為人才培養的主場,今天的學校不妨熬一碗全球勝任力「四物湯」,思考如何回應時代的召喚,升級願景、使命與文化,在課程中融入全球勝任力,打造全球化課堂,幫助學生為未來做好準備。1 全球勝任力應進入辦學願景一所學校的願景,是師生心中的遠大理想和追求。
  • 培養全球勝任力,優加青少推出APPB學習法
    2017年12月12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與哈佛大學零點項目共同發布了《PISA全球勝任力框架》;2018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首次對全球勝任力進行評估。培養青少年具有全球勝任力,正在成為教育者們的共識,並且在全球範圍內被付諸實踐。面向未來的教育: 培養具有全球勝任力的中國青少年全球勝任力是21世紀人才核心素養的重要指標,是參與全球競爭與合作的素養。
  • 中黃總校長支招,世界暢談的「全球勝任力」 該如何培養?
    後疫情時代教育的格局和形態被重塑,對新時代背景下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早在在今年6月份印發的《教育部等八部門關於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中,就提出新形勢下,中國將打造「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升級版,為全球教育發展貢獻中國力量,為全球教育治理貢獻中國方案。
  • 【聚焦2020計劃】全球勝任力中心:小樓裡的大千世界
    2018年,勝因院22號小樓內部全面翻新,並在全球勝任力中心的統籌下,面向全校師生開放,提供全球勝任力活動的舉辦場地。所謂全球勝任力,即在國際與多元文化環境中有效學習、工作和與人相處的能力,具體而言,包括世界知識與全球議題、語言、開放與尊重、溝通與協作、自覺與自信、道德與責任等六大核心素養。自成立以來,學生全球勝任力發展指導中心以學生全球勝任力培養需求為導向,以提升育人實效為目標,持續打造高水平、專業化的全球勝任力輔導支持體系,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 胡敏:未來已來,你是否具備了「全球勝任力」
    這麼一種形勢下,如何讓自己可以遊刃有餘地適應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作為本屆"全國中學生模擬聯合國大會"邀請嘉賓,胡敏教授結合本次大會"心懷天下、放眼未來"的主題,和大家進行了關於《未來已來,你是否具備了"全球勝任力"》的專題分享。什麼是"全球勝任力"?
  • 融入全球勝任力,打造全球化課堂 江幹區國際理解教育「種子教師...
    本次活動依舊以線上線下直播混融的研修形式開展,首次實現與日本大阪、菲律賓大使館等地的跨國連線,專家教授、教研員、學校校長、一線教師等共話基於全球勝任力視角下的學校作為、課堂教學與教師素養,並舉行本學期「種子教師」的結業儀式。
  • 地平線暑訓|知識、價值觀、態度和技能——全球勝任力的培養
    ,清華大學學生全球勝任力發展指導中心副主任章霽以「全球勝任力的培養」為主題與訓練營學員進行了近距離的交流互動。講座中,章老師從全球勝任力的概念入手,講解了全球勝任力的基本內涵。她重點闡述了全球勝任力認知(cognitive)、人際(interpersonal)與個人(intrapersonal)三個層面的六大核心素養:世界文化與全球議題、道德與責任、自覺與自信、溝通與協作、開放與尊重、語言。每一個角度都對在座的學員各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挑戰和要求。
  • 專家議國際化人才培養:全球勝任力是重要素質
    眼下,全球疫情為基礎教育國際化帶來諸多不確定性。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大環境,對所有高等教育的管理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國際化與人才培養,對高校來說是教學國際化、科研國際化、師資隊伍國際化。」 中國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黨委書記郭海濤表示,傳統的這幾個方面能不能國際化,跟學院、學校發展的理念以及大家的認識有很大的關係。
  • 陳曉瓊名師工作室全球勝任力未來英語課程之世界課堂三:The fox and the rooster
    就像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這種威脅超越了國家和地區的界限。全球勝任力教育能培養學生進行系統思考,強調知識的跨學科應用,這都是解決這些具有多維性的問題所需要的。自2018年開始,廣東省陳曉瓊名師工作室發起僑鄉少兒行全球勝任力未來英語課程公益活動,聯合志同道合的教育工作者共同服務英語教師專業化成長,為僑鄉少年兒童提供未來英語課程體驗,助力學生擁有全球勝任力素養。
  • 提升全球勝任力 做跨文化傳播使者
    提升全球勝任力 做跨文化傳播使者清華大學師生赴阿聯開展實踐調研清華新聞網1月23日電 (通訊員 景嘉伊)1月10-19日,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胡鈺、公共關係與戰略傳播研究所副所長張莉帶領下,來自土水學院、經管學院、公管學院、人文學院、教研院和新聞學院等
  • 全球勝任力的培養迫在眉睫 優加青少英語樹立行業標杆
    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董事長兼CEO、優加青少英語創始人胡敏教授也表示:「全球化時代,英語能力已成為一種必備技能,培養青少年全球勝任力也已成為英語教育的新趨勢。」 胡敏教授一直將如何培養具有全球勝任力的中國青少年作為自己持續學習和研究的動力,曾經在中國教育報、光明日報、《青年文摘》等國家級媒體發表十餘篇相關文章,並出版了《全球勝任力:面向未來的青少年核心素養》一書,引起業界轟動。
  • 「全球勝任力」英語課程體系落地中國 劍指青少英語教育「藍海」
    從本月起,由優加青少英語獨家引進的《劍橋全球英語》(Cambridge Global English)課程將首先在北京、石家莊、武漢、長沙、鄭州、合肥、廈門7個城市試點,隨後陸續在全國落地。圍繞該教材,優加青少英語將著力打造浸潤式全英文國際學校課堂,以英語為工具、以培養青少年的核心素養及全球勝任力為目標,為學生帶來多學科學習體驗,實現英語學習去功利化。
  • 英格蘭和美國學校將不會參加PISA「全球勝任力」測試
    1.英格蘭和美國的學校將不會參加PISA「全球勝任力」測試據BBC報導,英格蘭和美國將不會採取新的PISA測試來評估青少年對其他文化的尊重、挑戰極端主義和識別虛假信息的能力。作為PISA的一部分,「全球勝任力」測試將於2018年與數學、閱讀和科學測試一起進行。然而英格蘭,美國,德國,法國,丹麥,荷蘭,芬蘭和愛爾蘭等一些西方國家和地區已決定不參加全球勝任力測試,但其他核心學科測試仍會進行。蘇格蘭、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將會在今年正式啟動全球勝任力測試。
  • 新航道旗下優加青少英語:推出全球勝任力課程體系
    優加青少英語正式推出「全球勝任力課程體系」,並且,由優加青少英語引進的《劍橋全球英語》(Cambridge Global English)課程全面落地中國。今年4月起,北京、石家莊、武漢、長沙、鄭州、合肥、廈門7個城市的優加青少英語學校將率先推出《劍橋全球英語》課程。
  • 陳曉瓊名師工作室全球勝任力未來英語課程之世界課堂四:When Tang Poetry Meets English
    就像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這種威脅超越了國家和地區的界限。全球勝任力教育能培養學生進行系統思考,強調知識的跨學科應用,這都是解決這些具有多維性的問題所需要的。自2018年開始,廣東省陳曉瓊名師工作室發起僑鄉少兒行全球勝任力未來英語課程公益活動,聯合志同道合的教育工作者共同服務英語教師專業化成長,為僑鄉少年兒童提供未來英語課程體驗,助力學生擁有全球勝任力素養。
  • 胡敏教授:重塑英語學習 培養具有全球勝任力的青少年
    進入21世紀,世界多個國家及主要國際組織均實施或提出了適應21世紀知識社會的人才培養框架,全球勝任力成為21世紀人才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指標。與此同時,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也對未來人才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廣東省陳曉瓊名師工作室全球勝任力未來英語課程之世界課堂系列(五):Packing up Your Luggage
    就像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這種威脅超越了國家和地區的界限。全球勝任力教育能培養學生進行系統思考,強調知識的跨學科應用,這都是解決這些具有多維性的問題所需要的。自2018年開始,廣東省陳曉瓊名師工作室發起僑鄉少兒行全球勝任力未來英語課程公益活動,聯合志同道合的教育工作者共同服務英語教師專業化成長,為僑鄉少年兒童提供未來英語課程體驗,助力學生擁有全球勝任力素養。
  • 優加青少英語首推「全球勝任力之外語能力」系列講座
    近日,青少英語教育品牌---優加青少英語推出優加媽媽課堂「全球勝任力之外語能力」系列講座,通過外語學習熱點話題講座與探討,培養孩子與世界連接的能力。 5月16日,該系列講座第一期《小學階段如何學好英語》以線上直播的方式成功舉辦,正式拉開了「全球勝任力之外語能力」系列講座的帷幕。
  • 【芥末翻·VIEW】英格蘭和美國學校將不會參加PISA「全球勝任力...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作為PISA的一部分,「全球勝任力」測試將於2018年與數學、閱讀和科學測試一起進行。然而英格蘭,美國,德國,法國,丹麥,荷蘭,芬蘭和愛爾蘭等一些西方國家和地區已決定不參加全球勝任力測試,但其他核心學科測試仍會進行。蘇格蘭、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將會在今年正式啟動全球勝任力測試。全球勝任力的概念旨在測試年輕人如何與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一起工作。測試青少年的包容度、文化意識和區分可靠信息來源、辨認虛假信息的能力。
  • 一文讀懂勝任力和任職資格的差別
    老闆希望勝任力模型做出來能夠簡單明了,拿著這個模型去看員工,能夠一望而知,哪個員工是優秀員工,哪些員工不是優秀員工。其實,出現這個困惑的原因是客戶把任職資格和勝任力這兩種概念搞混了。任職資格和勝任力是一個經常混合使用的詞彙。但二者之間其實存在極大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