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3歲,上幼兒園中班。
下午5:30,去幼兒園接寶寶。
透過教室的玻璃窗看到寶寶在課桌上認真地畫畫,心裡暖洋洋的。
教室外有許多寶爸、寶媽依次領走自己家的寶貝。
我沒有喊我家的寶貝,想讓寶貝再認真畫一會兒。
CC老師走近我,側轉身,纖細的右手遮掩著嬌豔欲滴的櫻桃小嘴,輕啟皓齒,柔聲說:
「臻臻爸,寶寶最近老愛打人,好幾位家長都來告狀了。」
「這不,剛才茵茵媽媽還說,咱家的寶寶打她的寶貝女兒了。」
霎時,我的臉陰沉下來,死死地盯著課桌旁不乖的孩子,一股無名火陡然從心中升起。
「你回家後,好好給寶寶談談,不要動手,也不要責罵他,要輕聲細語地問問他,為什麼要打人?」
CC老師漂亮的柳葉眉下閃動著一雙靈動的大眼睛,溫婉的話語瞬間澆滅了我心中熊熊燃燒的怒火!
......
寶寶真讓我難堪!
我已經告誡寶寶好多次了,不要打人,能用嘴巴解決的事決不動手。
可是寶寶還是這個樣,真讓人頭疼!
我把寶寶愛打人的事,告訴了遠在天津上師範大學心理學專業的妹妹,請妹妹幫我分析分析。
妹妹給我開了一劑良方,我通過在寶寶身上的實驗,感覺效果還不錯,特意拿出來分享給家有愛打人寶寶的寶爸寶媽們。
一、下面,我們動態的了解一下寶寶各年齡段的心理髮育特徵:
症狀1:一歲,打人,是一種交流模式,是一種遊戲。
小寶寶牙牙學語,剛學會爬,用手和媽媽交流。
當寶寶用手拉扯媽媽、拍打媽媽時會引起媽媽的喜悅、生氣、驚奇等等種種表情,讓寶寶察覺到自己的小手可以控制媽媽的表情。
寶寶「咯咯」笑出聲:「瞧,我會打招呼了,我的小手能夠吸引媽媽的注意。
寶寶開始感覺到自己小手的作用很大。
寶寶用手抓不倒翁,拍打鈴鐺球,不倒翁、鈴鐺球裡發出叮噹叮噹的響聲,寶寶會樂此不彼,發現這遊戲太好玩了。
媽媽陪寶寶玩耍
症狀2:二歲,打人,是一種心理訴求,是一種生理表現。
過了一周歲,寶寶會挪步了,寶爸、寶媽發現寶寶更喜歡打人了。
遇著興奮的事,寶寶手舞足蹈,揚起小手啪啪一陣敲打,沒輕沒重,不管是小貓、小狗,還是寶爸、寶媽。
向媽媽要東西,或要去跳水坑,媽媽沒滿足,寶寶就會握緊小拳頭「打、打、打」這是一種討伐,是一種憤怒的宣洩。
寶寶小,沒有輕重、沒有辨別能力,亂打一氣,也不管該打不該打,貿然行事,很容易招致傷害,比如打狗狗、貓貓。
細心的寶爸、寶媽會發現,二歲前後的寶寶打人的頻率好像增多了,尤為男孩子明顯。
是的,此時的小男孩,開始分泌一種睪丸激素,睪丸激素增強了男孩子的力量、速度、爆發力。
另外,寶寶打人後,被打的小寶寶哭泣,寶爸、寶媽向被打的寶寶父母道歉,安撫被打的寶寶,批評打人的寶寶。
反而讓寶寶感覺自己力量的強大,很容易反向強化寶寶的打人意識。
症狀3:三歲,打人,一是模仿大人的口吻或行為;二是通過打人處理問題。
有的寶爸平時不太注意自己的言行,在管教寶寶時,動輒使用恐嚇的言辭嚇唬寶寶:
「你再鬧,我括死你?」
也不見得真「括」。
但寶爸的口頭禪,卻被寶寶學會了,並且真正的落實在了行動中,寶寶模仿了爸爸的行為,通過打人來表示自己惱了,生氣了。
三歲的寶寶開始上幼兒園了,要和更多的小寶寶交往相處,但年齡太小,小腦袋瓜裡沒有儲存表達各種意思的詞句或是處理問題的技巧。
想要其他小寶貝的玩具了,就動手搶,不給就打。
別的小寶貝擋著自己的道了,就推,推不動,就打。
打就是小寶寶處理問題的萬能手段。
症狀4:三歲以後,打人,想引起別人關注。
寶寶在家戀爸爸、媽媽,在幼兒園戀老師。
在家喜歡引起爸爸、媽媽的關注,在幼兒園也渴望老師的表揚和其他小寶寶的關注。
比如,穿一件新買的花衣裳,到幼兒園要在其他小寶寶面前顯擺顯擺。
得不到爸爸、媽媽、或老師的正面關注,或關注少,經常忽視小寶寶的存在,或是小寶寶的舉動,就很容易導致小寶寶打人,通過打人這種負行為來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
所以說,寶爸、寶媽們要多陪伴寶寶,勤觀察寶寶的思想和行為上的變化規律,別等到寶寶鬧意見了,打人了,再去慌慌張張的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二、理清了寶寶打人背後的心理機制,那麼我們就開始對症下藥了
藥劑1:一歲,創新多種方式與寶寶交流,多準備些適合寶寶玩的玩具。
發現寶寶使勁的拍人,打人時,不要批評孩子,要用騰挪大法化解孩子的「打人」動作,順勢拉著寶寶的手,指向五顏六色的氣球、充氣的布娃娃,轉移孩子的視線。
創新多種方式與寶寶交流,或唱歌,或跳舞,或拉著寶寶的手塗鴉。
為寶寶準備多多的玩具,比如:音樂盒、撥浪鼓、不倒翁、洋娃娃、積木等,讓寶寶玩厭了,再換新的。
擴大寶寶的活動空間,讓寶寶接觸更多的玩具,激發寶寶的興趣,增強寶寶的四肢協調能力,使寶寶騰出的小手有事做。
藥劑2:二歲,教會寶寶表達自己的意願,消耗寶寶過剩的精力。
過了一周歲的寶寶,思維意識和動作行為發展得很快,一個可以獨立行走了;另一個是有獨立意識了。
走起路來跌跌撞撞的小寶寶,不喜歡爸爸媽媽束縛自己的自由,到處走,到處跑,一旦遇到阻礙,非常生氣,拿起小拳頭就「打、打、打,」表達自己強烈的不滿!
寶爸、寶媽要溫柔細緻地教育寶寶,生氣了,不能只知道「打、打、打,」這樣的話,很容易傷害自己,傷害他人。
可以通過大聲喊、踢沙袋、拍打玩具球等途徑發洩自己的憤怒!
寶爸、寶媽要教會寶寶有自己的訴求時,要學會正確的表達方式,爸爸、媽媽沒有滿足時,要給寶寶講明白,釋放寶寶的不滿情緒。
許多寶爸、寶媽詢問?自家的寶寶一身勁,好動,每天動個不停,只有晚上睡覺時,才安生,怕是多動症吧?
其實不然!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大部分寶寶營養旺盛,精力充沛,寶寶不動才怪了呢?
身體發育充分的寶寶,力量頭有了,攻擊性行為也相應增多,寶爸要帶領寶寶多參加運動,像少兒輪滑、跑步、打球等運動,消耗寶寶的體力、精力,免得寶寶無事生非。
在運動中,寶寶一方面學會規則意識;一方面得到身體鍛鍊,增強肌體靈活性、協調性,經常參加鍛鍊的寶寶,抵抗疾病的能力也顯著增強。
運動可以消耗寶寶過剩的精力,培養孩子的注意力,使寶寶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減弱寶寶的打人意識,
藥劑3:三歲,寶爸、寶媽們平時多注意自己的言行,免得把寶寶引入歧途,教會寶寶處理問題的能力和方法。
俗話說得好:「生兒容易,育兒難呢!」
這不是歧視媽媽們,僅是一個比喻。
有些脾氣暴躁的寶爸、寶媽要管控好自己的情緒,不要輕易發怒,把無名火發洩到寶寶身上。
當寶寶做一些不對的事情後,要理智、客觀地以事論事,不能先主觀認定寶寶是故意的,用不容置疑口氣給寶寶下「壞寶寶」、「愛打人」的定義。
教會寶寶常用的口語,學習與人相處的方法,懂得與人分享的益處。
告訴寶寶在幼兒園與其他小寶寶發生矛盾時,要找老師處理,不能動輒用手抓或打自己解決。
當寶寶出現情緒激動的時候,給寶寶一個空間,讓寶寶好好冷靜下來,再處理。
藥劑4:三歲以後,多陪伴寶寶,多與寶寶溝通、互動,關注寶寶興趣愛好。
有寶寶的家庭,寶爸、寶媽一定不可忽視寶寶的存在,要像對待大人那樣對待寶寶,讓寶寶知道,自己的點滴變化,爸爸、媽媽都是關心的,也是非常在乎的。
只要與寶寶相處的時間,寶爸、寶媽儘可能放下手機,陪著寶寶做一些親子活動,提高寶寶和父母之間的粘度。
接寶寶放學後,可以詢問寶寶在校的表現,讓寶寶說說幼兒園中的有趣的事。
觀察寶寶對畫畫、看書、打球、輪滑、唱歌、舞蹈,那樣感興趣,最喜歡的是什麼?
然後為寶寶創造這方面的機會,加以引導,使孩子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遇到合適的機會,有展示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