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谷孫談中國人學英語

2020-12-11 網易新聞

盛 韻

復旦大學外文學院將於明天(11月18日)舉行「慶祝陸谷孫先生從教五十周年座談會」。

很久不見陸先生,一進門他就說,我們小時候有個遊戲,兩人拉手抬三下:「三三三,我們都是木頭人,不會說話不會笑。」「我現在就是這樣一個木頭人。」拗不過我們,「木頭人」還是就英語學習問題,接受了我們的採訪。他從當年的座右銘「學好外國語,做好中國人」和多年前鳳凰臺的「留住我們的精神線索和經脈」演說講起,暢談了英語的歷史和現狀,以及他心目中理想的英語教育。

最近多地醞釀高考改革,將英文總分降低五十分,加在語文和數學上。據說有很多人覺得現在中國崛起了,不需要通過學習語言向西方學習了。您怎麼看?

陸谷孫:我看現在權重調整可不是因為「崛起」什麼的,中國之大,我不相信有人會自戀到認為可以不學外語了。一方面,現在幹什麼都要考英文,升學、升職、升官概莫能外,這個最易引發眾怒。第二方面,認為—錯誤地認為—英語衝擊了母語,奪取了母語應有的份額。可是不學英語真的行嗎?昨晚我看到領導講話:「中國沒有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這個「中等收入陷阱」就是從英語「middle income trap」照譯過來的。近來網上、報上到處在報導「摩課」,又是英文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來的,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把名師名課放在網上曬,不都是「舶來品」?

雖然世界各國語言,使用人數最多的第一語言是中文,第二是西班牙語,第三才是英語,但是作為世界通用語, 就是所謂lingua franca,英語是第一位的,通用的程度和領域,想來不用我多說了。中文,至少在可預見的將來,不可能替代英語。飛機要著陸了,跟地面塔臺要溝通吧?非用英文,據說一批老飛行員退不了休,語言也是原因之一。因為世界通用,我們東鄰某國為讓孩子讀出英文,還去給舌頭開刀。

還有網際網路上的一些名稱,比如Yahoo,當然你不搞語言,不必要知道這個詞出自《格列佛遊記》,但這個詞總要認得吧;Twitter、Facebook、Youtube我們雖然看不到,但詞也總要認得吧。

文化民族主義者大概會覺得英語是帝國主義的語言?

陸谷孫:把語言跟意識形態附著是完全不對的,當年就連史達林都說過語言沒有階級性。英美人自己也反對一語獨大,主張多樣化。他們喜歡講world English,還有人造個詞叫Globish(Global+English),最近用複數形式了:World Englishes。我覺得還是用lingua franca最好,以前阿拉伯人叫歐洲來的高鼻子老外「franca」,「lingua franca」本意就是老外的語言。用這個詞就比較中性,政治正確,不像「English」會讓人想起英帝美帝。

現在大概有十億人在使用英語。我以前寫過文章,介紹美國印裔學者劃分的英語使用者的三個同心圓。第一層內圈是英美、澳新等母語為英語的地區;第二層是英語國家以前的殖民地比如印度、新加坡;第三層是像我們這樣在發展的國家地區,第三個圈被稱之為繼續擴散圈。內圈對外圈的容忍度相當高,我們經常會搞錯一些英文用法,比如「我們來談談這個問題」,這裡經常說成Well discuss about this problem;實際上這裡的「about」是因為名詞discussion的傳染,純屬多餘。母語是英語的人對這些瑕疵都能容忍。我在想,你講「Well well study, day day up」,估計他們也能聽懂,反正知道是向上而不會是向下的意思。

英語坐大,主要不是因為帝國主義的掠奪成果,而是因為它的歷史。英國最早也是被別人侵略的,被歐陸的日耳曼人打過,然後有了盎格魯-撒克遜語,後來又被南面來的法國人打過,所以英語的祖宗特別雜,連當海盜的維京人都有份。雜交這詞難聽,但這是它的優點。這個優點可不是大英帝國打贏鴉片戰爭打來的,語言的形成有它自己的歷史。人家說美國人愛趕新潮,但他們到現在「秋天」還用「fall」,這本來是英國人用法,「fall」是日耳曼那一支古英語裡沿用下來,南面法國諾曼人的徵服帶來了拉丁語的「autumn」,現在英國人用「autumn」比較多,倒是美國用更古老的「fall」。這樣的例子很多,可以專門寫篇長文章:美國語的因襲保守性。

英語為什麼這麼受重視,當然和英國、美國兩個國家的影響分不開,但是除此之外,還有它語言本身的因素,這是無論如何不能忽視的。祖宗雜,善吸納,詞彙量特別大,英語詞彙現在據說有六十萬,OED收了二十五萬吧,所以有人說莎士比亞要是活在今天就是個半文盲。連中國人愛說的「關係」,在英文裡就是拼音的「guanxi」,這個詞已經被它們吸收接納並作書名了。這些問題不知道教育部的官員會不會考慮。我們需要理解英語的歷史和目前的處境,以及它的地位。它的地位不是沒有人挑戰,不是光有中國的民族主義者在挑戰,他們內部也大有人挑戰。人要有國際視野,知道得越多越不會大驚小怪。

前教育部發言人王旭明說母語教育令人擔憂,因為英語教育太盛行了……

陸谷孫:這個我不同意,英語和母語不構成零和關係。不能把中文和英文或任何外語對立起來。語言能力和敏感都是相通的:記憶力、對比能力、比喻能力、轉化能力、換碼能力都是在學語言的範疇裡,還有虛實概念,比如「夫復何言」四個字很簡單,但第一個「夫」是虛的,最難解釋。所有語言裡難的往往都是虛詞。

這個權重傾斜政策試行一段時間以後,我倒很想看看我們的中文教育是不是水平就會提高。我們拭目以待。不過我倒挺同意王旭明說各種訓練班辦得太多,補課太多。小孩從小被逼學英文,家裡來個客人就要做熊貓式表演,家長考考小孩這個詞英文怎麼說,答對了就很得意。

導致這種教育的是整個體制和社會環境,一心要移民,要出國。普通老百姓看到官二代富二代都往外跑,就也想削尖腦袋往外跑。然後SAT啊託福GRE啊都要考,又要去報班學。這是整個社會的問題,不是英語本身的問題,更不是某某文化委員會這樣的所謂「敵對勢力」在起作用。再說「敵對勢力」也不能開訓練班啊,訓練班也有好的,但開班是為了賺錢,那是一定的。還有補課,聽說有些補課大牛,家裡椅子都坐滿人,後來者只能坐到坐便器上去了。

回想起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麼封閉,學外語的傳統倒沒有斷過,一直堅持下來了……

陸谷孫:「文革」的時候覆課以後也沒斷過。記得有次路過某小學,聽到裡面在大聲讀「We are loyal to Chairman Mao」,發音不太準,聽上去像是「We are Laoya to Chairman Mao」,挺好玩的。我一直講,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人,如果沒有合格的英文,難稱合格。作為一個國家,沒有合格的英文,也難有大國之林中的立足之地。

再說中國人現在不是英文太好,而是與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差得太遠。這兩天編詞典我翻到國內某英文大報,說「黑車」叫「black taxi」,也許作為同心第三圈用法可以接受,但圈外人會想到英國倫敦的blacktop或貝爾法斯特的計程車,我們這裡說的「黑車」都是私人的車,可不可以叫「unlicensed makeshift cab」,或者說「gipsy car used as a taxi」?還看到國內英文權威報紙上說到「代駕」時用「designated driver」,「designated」是說我們三個人出去開派對,一個人對另外兩個人說,你們儘管喝,我今天滴酒不沾,晚上我會開車把你們倆先送回家。這個人才能叫「designated driver」,是指個體群裡決定由某人來開車,不是從外面僱一個人來代駕。你說權威大報尚且如此,其他就更不要提了。笑話太多,說了,滅自己威風。

學外語也是在學另一種思維。

陸谷孫:那是。「這事的重要性再強調也不過分」;「中國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將是……」這樣的漢語句子會讓我們熟悉另一種思維。這類比較的例子多得是。語言的本質是比喻。近年來多少我們熟悉的比喻都是借鑑西方的,比如說現在常用的「溫水煮青蛙」之類。

英語教材也是一個問題,以前有「Essential English」,講一個英國老紳士教幾個歐洲來的男女同學學英語,好像流行過一段時間,後來就是新概念英語。

陸谷孫:我以前讀書時就用過「Essential English」,它內容很簡單,「地上有桌子,桌子上有留聲機,留聲機裡有唱片」之類的,內容上講,含金量不高,主要是跟著錄音學它那個腔調。新概念也蠻好,作者亞歷山大是專門從事英語教育的。教材的確是問題,民國時候的英文教材有《天方夜譚》《三劍客》簡寫本,中學時候就學《福爾摩斯故事》了,教材都有一定難度,要跳一跳才能碰到的。因為這些教材的薰陶,民國時候人的英文,拿尖子來比,比現在好多了。不信的話,可看看林語堂辦的英文雜誌。

您不光英文好,應該說中文更好。您怎麼做到中英文並駕齊驅呢?

陸谷孫:首先,這話受不起。我想主要受父親的影響吧。從小父親沒有教過我一個法文字,教的全是中國的東西。前幾天我做夢還在想「停車坐愛楓林晚」怎麼翻譯,紅葉的紅用fierier似乎較好。這就是從小學的東西根深蒂固在腦子裡了,睡覺時候會從下意識升騰。我讀中學時,俄語一邊倒,學的是俄語,到大學裡才開始學英語。一窮二白,上慢班從頭學起。

父親給我「汰腦子」,讓我讀尺牘、家書,如《曾文正公家書》《朱子家訓》,還背過《對子書》,背唐詩,童子功的影響是一輩子的。越是年紀大,越會回想小時候。林語堂說愛國主義就是老是會想念幼時吃過的食物,我覺得有一定道理。大學以後,教過或沒教過我的幾位老派學者:徐燕謀、林同濟、錢鍾書、葛傳槼諸位先生的影響都和對先父的紀念糅在一起了。

當然,我的情況可能是個案,不能一概而論。但我回想當時的同學很多都能寫一筆好字,現在大學生寫字比較像樣的似乎越來越少了。不管怎麼說,在整個教育領域,那個時候語文的權重也不算太多,現在中文的權重上去了,人們就會更愛國了嗎?國家搞好了,人家自然會來愛你。

您覺得比較理想狀態的英文教育是怎樣的?從什麼時候開始教?怎麼教?

陸谷孫:小毛頭的時候最好的辦法是放英文搖籃曲和兒歌,而且等寶寶睡著以後也要不斷地輕輕放,進入他的潛意識,我把它叫做earstorming(仿brainstorming)。再大一點,可以讓孩子多接觸些英語的動畫影視作品,其實好萊塢歷年來拍過多少優秀的動畫片,我特別欣賞《獅子王》,裡面獅子畫得真是可愛,同時也可以給他看國產動畫片裡的經典比如《大鬧天宮》。這樣慢慢地給孩子看好東西,培養他們的興趣。青春期以後可以給孩子看看好萊塢的經典老電影,而不全是今天的美劇。最近我重新看了《翠堤春曉》,拍得真好。只要把握住兩條原則,淫穢的東西不用,政治不正確的東西不用。現在孩子面前已經沒有道德大廈了,我們小時候還有傳統的道德大廈比如禮、義、善、惡、尊嚴、榮譽等等。

要注意孩子心靈的敏感和柔軟,多讀能夠打動人感情的作品。我母親走得早,父親教我背過元稹的悼亡詩《遣悲懷》(當時不諳他的用意):「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撥金釵。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小時候不懂,現在終於懂了,這裡面有先父對亡妻很濃很濃的感情。現在小孩大概不太讀了。低頭刷屏,不再抬頭望天。我覺得現在孩子的心靈越來越堅硬鈣化了,機械化了。我經常對學生說,我只希望你們的良心還是血肉做的,而不是一堆不鏽鋼。看到愛斯密拉達和卡西莫多的故事還會不會動情呢?我們小時候還是這種書看得多些,比如狄更斯的《艱難時世》,我的一個朋友說一點也不好看,我問他看到馬戲班主打狗那一段嗎?後來班主後悔了,坐在那裡哭。突然感覺有人在幫他擦淚,睜眼一看就是那條狗,爬上來在舔他的眼淚。就憑這麼一段,我至少沒有忘記《艱難時世》。現在的小朋友右腦是不是都不太去經營了?我覺得倒應該多看看情感豐富的書,給右腦補點形象思維和藝術創作能力。

本文來源:東方早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紀念陸谷孫丨陸谷孫談中國人學英語
    編者按:7月28日下午,著名翻譯家、《英漢大詞典》主編、復旦大學外語學院教授陸谷孫先生(1940—2016)在上海新華醫院去世。《上海書評》曾於2013年11月17日刊發過《陸谷孫談中國人學英語》,謹以此文紀念陸老先生。
  • 【紀念陸谷孫】陸谷孫談中國人學英語
    陸谷孫:我看現在權重調整可不是因為「崛起」什麼的,中國之大,我不相信有人會自戀到認為可以不學外語了。一方面,現在幹什麼都要考英文,升學、升職、升官概莫能外,這個最易引發眾怒。第二方面,認為—錯誤地認為—英語衝擊了母語,奪取了母語應有的份額。可是不學英語真的行嗎?
  • 陸谷孫談中國人學英語 學外語也是在學另一種思維
    陸谷孫:我看現在權重調整可不是因為「崛起」什麼的,中國之大,我不相信有人會自戀到認為可以不學外語了。一方面,現在幹什麼都要考英文,升學、升職、升官概莫能外,這個最易引發眾怒。第二方面,認為——錯誤地認為——英語衝擊了母語,奪取了母語應有的份額。可是不學英語真的行嗎?
  • 陸谷孫教授談三種關係,適合英語老師和學生閱讀
    關於英語學習,陸谷孫教授曾談到三對要素的關係:壓力與興趣,輸入與輸出,模仿與對比。這三對要素陪伴英語學習者的全部學習過程,對英語學習的成敗有重大影響。陸谷孫教授的觀點雖然僅僅代表其個人的看法,但對今天參與英語教學的教師和學生來說,還是非常值得讀一讀的。
  • 談瀛州:陸谷孫先生書跡
    在陸谷孫先生的手稿裡,處處可見對細節的重視。他的一絲不苟,也是他能成就大學問、大事業的重要原因。在2020年11月18日到12月31日期間,復旦大學文科圖書館在六樓特展廳舉辦陸谷孫先生手稿展。在開幕式那天,我瞻仰了先師的書跡,不勝感慨。
  • 漫步英文世界的"老神仙" 翻譯家陸谷孫逝世
    (來源:光明網)    28日下午1時39分,著名教育家、翻譯家,復旦大學傑出教授陸谷孫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新華醫院逝世,享年77歲。從事詞典編纂工作四十餘載,他曾主編過中國最權威、最浩大英語工程——《英漢大詞典》,以其專業精神和嚴謹態度聞名中外。
  • 薦書 | 中國人學英語
    *《中國人學英語》, 作者呂叔湘,老一輩語言學家,近代漢語學的拓荒者、奠基人。
  • 陸谷孫:學好外國語,做好中國人
    在1991年編完《英漢大詞典》之前,陸谷孫就對自己提出 「三不」——「不出國、不兼課、不另寫書」。這部詞典的編寫隊伍,1970年初編時有「108將」,到了1986年僅剩下17個人,被任命為主編的陸谷孫硬是帶著「老弱病殘」又花了四五年,編完了這部至今被認為是中國人學英語最好用的詞典。
  • 英語翻譯家陸谷孫去世 生前主編《英漢大詞典》
    據相關媒體報導,陸谷孫這兩年身體都不太好,去年的上海書展他也親自對大家說自己這把年紀了,健康是不大會了,只能是勉強健康、還過得去,希望可以太太平平在家裡養老。陸谷孫1940年生,祖籍浙江。196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的外語系,1965年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1994年9月被授予復旦大學傑出教授稱號。
  • 英語翻譯家陸谷孫在上海去世 生前主編《英漢大詞典》
    陸谷孫陸谷孫先生曾說,他覺得編詞典就像做廚子,受不了做飯做菜的熱氣,就不要輕易進詞典編纂的廚房。對於這一被英語詞典鼻祖詹森稱為「無償勞作,雖成無榮」的工作,陸谷孫一做就是30年。1976年起,他參加《英漢大詞典》的籌備和編寫,1986年11月開始擔任主編。這部1500萬字的《英漢大詞典》是由中國學人獨立研編的第一部綜合性英漢詞典,出版十餘年來,影響難以估量。他又花6年時間主持修訂了《英漢大詞典》(第2版),前不久剛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
  • 中國人學英語的本質:重構世界
    那麼,中國人學英語的時候,學到"national day = 國慶節",這種"對應關係",到底意味著什麼呢?這個問題有好幾層答案。1. 對於只知道「10月1日是國慶節」的人,他們意識裡,national day和10月1日是彼此一一對應的。2.
  • 陸谷孫逝世:作品曾受錢鍾書讚譽,晚年對反英語現象表達憂慮
    ——知識與你不見不散每天進步一點點 中國的社交網絡興起後,陸谷孫一度以「陸老神仙」為網名與網友頻繁交流,內容大多以英語文化相關,他關於中國文化的見解也令人印象深刻。1962年,陸谷孫和父親陸達成合影。當時陸谷孫開始攻讀研究生。陸谷孫的弟子朱績崧同樣在微博上表現活躍,以「文冤閣大學士」之名風生水起的朱績崧是復旦大學外文學院英文系講師,作風頗有乃師遺風。
  • 中國人學英語的「五大誤區」和「五大方法」
    中國人學外語完全走入了誤區,造成了極大的浪費,遭受到慘烈的損失和失敗。來看看中國人學英語的誤區和方法。1、學習方法不對a.
  • 師者、學者和赤子,手稿展裡陸谷孫先生的知識分子風範
    11月18日上午,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在復旦大學文科圖書館舉行的「陸谷孫先生誕辰80周年紀念座談會暨陸谷孫手稿展開幕式」上這樣說道。陸谷孫是復旦大學文科傑出教授、著名的雙語詞典編纂家、莎士比亞研究專家,也是出色的教育家、翻譯家、散文家。
  • 紀念陸谷孫先生 | 七旬老翁告白
    > 今天是陸谷孫先生逝世四周年,值此之際,我們借《中華漢英大詞典》責任編輯於文雍為陸先生所寫的歌《詞海編舟》來表達對陸先生深深的懷念 。
  • 中國人學英語常見「五大誤區」和解決方法
    中國人學外語容易走入誤區,來看看中國人學英語的「五大誤區」和解決方法。  1、學習方法不對  a.國際英標(IPA)的學習是引導中國人走向英語學習誤區的最大禍首之一  國際英標的危害:  ①造成中國人學英語死記硬背中國的英語初學者,每一個單詞都是老師領讀並一個一個記住的,如果老師的語音不準,學生跟著就不準,記憶量很大。
  • 陸谷孫談"中華漢英大詞典":編詞典要有"鐵屁股"精神
    昨天,復旦版《中華漢英大詞典》(上)研討會在復旦大學舉行,主編、復旦大學外文學院教授陸谷孫說,作為編者,他像是坐上了「被告席」。  編詞典,是陸谷孫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事。「文革」期間被「發配」去編《新英漢詞典》,1976年起參與《英漢大詞典》籌備和編寫全過程,1986年被任命為主編。「編詞典,完全是偶然,那時不許我教書,只能去編詞典。」
  • 追憶著名翻譯家、《英漢大詞典》主編陸谷孫
    復旦校園中淡定脫俗的「老神仙」、英語世界裡的功夫高手,永訣他摯愛的事業和學生。單調煩瑣、繁重艱辛,還容不得一絲差錯,這就是詞典編纂。但詞典亦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基石與抵達其它文化的橋梁。正是在這個少人喝彩的領域中,陸谷孫先生投入40餘年,渾然忘我,一生只做一件事——與時間賽跑編詞典,用生命詮釋了何謂學術界的「匠人精神」。
  • 陸谷孫:那個編詞典的人走了
    7月28日14點09分,黃昱寧在微信上寫下這句話時,才意識到那本天天陪伴自己的《英漢大詞典》的主編陸谷孫,已在半小時前永遠離開了她。瀰漫朋友圈的悲傷很快擴散開來,許多受惠於這本詞典的人,紛紛以自己的方式紀念這位將一輩子精力投身於詞典編纂與英語教學的語言學家。
  • 《英漢大詞典》主編、翻譯家陸谷孫逝世
    2016年7月28日下午1點39分,英漢大詞典主編、翻譯家、復旦大學外語學院教授陸谷孫先生在上海新華醫院去世,享年76歲。在陸谷孫近半個世紀的職業生涯中,他筆耕不輟、留下了許多成果,其中包括對中國全社會都有著巨大影響的《英漢大詞典》。這本銷售超過十萬冊的英語學習必備詞典,是第一部完全由中國學者獨立編纂的大型雙語工具書。